第一节 干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1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干旱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
页码: 111-1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邢台县易旱区分布、干旱成因、干旱机率与历年大旱灾录。
关键词: 邢台县 自然灾害 干旱

内容

易旱区分布:本县易旱区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和白马河以北的大部分村庄,易旱面积达30万亩。特别是丘陵区西部的龙化、太子井、大贾乡、张尔庄等乡,为“十年九旱”区。
  成因:主要是天然降水不足,时空分布不匀,地上、地下水区域间贫富差异大,春季解冻后,升温快,降水少,蒸发量大,故以春旱最多。
  机率:1、春旱:以3——5月份降水量<70毫米,且以4月份无两场≥15毫米或无一场≥30毫米的降雨为标准,本县自1953年——1978年26年中,有16年属春旱年,春旱机率为62%,即平均“十年六旱”。2、初夏旱:以6月下旬——7月上旬的降水距平百分率≤—50%为标准,则26年中有9年属初夏旱年,平均三年一遇。3、伏旱(卡脖旱):以7月中旬——8月上旬的降水距平百分率<-50%为标准,26年中有5年属伏旱年,平均五年一遇。4、秋旱,以8月中旬一9月下旬的降水距平百分率<-50%为标准,26年中有8年秋旱,平均三点四年一遇。
  兹将历年大旱灾录于下:元成宗元贞三年(1297),顺德旱。
  至治三年(1323)六月,大旱。
  明景泰五年(1454)五月,大旱。
  万历十五年(1587)夏,大旱。
  万历十七年(1589),旱。
  崇祯十年(1637),大旱,人相食。
  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饥瘟。
  崇祯十四年(1641),大旱,死者无数。
  清顺治十五年(1658),旱。
  康熙三年(1664),秋旱。
  康熙九年(1670),旱。
  康熙十年(1671),大旱。热,七月初二日渴死者数百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旱,井涸。
  康熙三十年(1691),旱。
  康熙四十七年(1708),旱,荒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大旱,饥,民食树皮。
  雍正九年(1731),旱。
  乾隆十年(1745),旱。
  乾隆五十年(1785),旱。
  嘉庆十四年(1809)春,不雨。
  同治六年(1867)夏,旱。
  光绪六年(1880),大旱,秋饥。
  民国民国九年(1920)春、夏滴雨未下,赤地千里,麦禾不收。
  民国三十年(1941),旱。
  民国三十一年(1942),大旱。
  建国后1970年,大旱,丘陵区部分公社小麦绝收。
  1979年,旱情严重,伏旱、秋旱尤甚。全年降雨量比常年少150毫米,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3米。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