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玉兰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87
作品名称: 美丽玉兰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5
起始页: T00061_00.pdf
责任者: 李振起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提起美丽女性,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天津金有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天津得利伟机械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唐玉兰。 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她靠着一辆加重自行车起步,用艰辛的汗水,把收购废旧钢铁的业务从家乡延伸到市郊,继而进驻市区;她硬是靠着自己的打拼创造了奇迹,赢得了创业路上的掌声与喝彩;她心怀感恩,不忘乡愁,为家乡的腾飞谱写了奉献之歌…… 不料,她对夸赞似乎有些羞赧,谈起自己的辉煌经历时,也只是轻描淡写,但谈起自己的家庭、家乡和乡亲们来,她却掩饰不住崇尚美好,喜欢美丽,传承美德的激动之情。 采访之前,友人告诉我,别看她干事业风风火火,接人待物亲亲热热,其实,她是个很传统又很讲究传统的女人。果然,这一点聊起女强人的话题时就得到了印证,她说:“我不敢称自己是女强人,因为我的背后有那么多默默的支持者,但我清楚自己是女人,是女人首先要会持家,要能做好‘孝老、相夫、教子’三件事。” 公公瘫痪在床,却奇迹般地坚持了九年。九年里,作为儿媳的她,和妯娌们一起把伺候公爹当作了头等大事,她为公爹洗脚、剪指甲、刮胡子、擦身、理发、洗澡等的事迹,乡邻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也有人劝她说:“挣钱是大事,找个保姆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自己去伺候呢,再说,你这么忙,谁都能理解啊!”她摇摇头说:“世上,许多事情可以等,也可找人替代,但尽孝不能!钱,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挣,但老爹不会总陪着我们,子欲孝而亲不在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婆婆如今83岁了,一直亲昵地唤她为老闺女,她想把婆婆接到县城养老,可婆婆偏偏喜欢住在村里,愿意和村里的老姐儿几个聊聊天、玩玩小长牌。她尊重婆婆的意见,但不论多忙,总要抽出时间去看婆婆,带上吃的喝的,还有婆婆玩牌的零钱。有时,她还开车带着婆婆到婆婆的娘家去串亲,婆婆满足的笑脸像绽开的九月菊。每次离开婆婆时,她还要拜托妯娌们和村里的娘几个哄着老妈,让老妈开心……村里人羡慕地说:“谁有这么个好儿媳妇,这一辈子就值了!” 提起丈夫于学旺,她说:“别看我们学旺老实巴交不爱言语,但特有主意,他是我的主心骨、家庭的顶梁柱、企业发展的智多星。靠他,我才顺利撑过了企业的风风雨雨,有了今天的彩虹。如今整个企业的生产和运转,都是靠他在运作,我只有尽力为他做好服务。嘿,我俩可能是天生的缘分,他有头脑、能干事,我喜欢说算、爱拍板……”我被她的幽默引得哈哈笑,她也笑,笑过之后她很郑重地做了补充:“不过,我的每次拍板,都是在听取他的意见之后。”她告诉我,她正在朝着做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妻子继续努力,以给丈夫更多的惊喜和温馨。 她对母爱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践行。女儿高考,不论企业多忙,她总要坚持给孩子们做好早餐,准备好夜宵。大女儿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一百元钱,宁肯迟到也坚守在路旁,把钱还给了赶来寻找的下岗工人。她知晓后高兴地夸奖了女儿,并鼓励女儿继续做好事。小女儿刚上学时,有一次和老实憨厚的三妈顶嘴被她瞧见,她上前打了小女儿一巴掌。私下交流时,女儿说妈妈下手太狠了,她说:“疼在你身上,痛在妈妈心里,你知道你在跟谁顶嘴么?那是三妈……”直到把女儿说得羞愧地低下头,并找三妈认了错。女儿们参加工作了,她告诫在医院和银行工作的女儿说:“你们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要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好每一位病人,接待好每一位顾客。”两个女儿有了男朋友,她叮咛女儿说:“一定要懂得尊重别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你们的男朋友。茫茫人海,能聚在一起就是缘分,一定要珍惜!”她还鼓励女儿说:“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知识就是你们的武器。” 谈起女儿她一脸的骄傲:“两个女儿太懂事了,在我患病的日子里,除了伺候我,还经常代我去乡下看望奶奶,照顾奶奶,我根本没有特意叮嘱她们啊!”而女儿提起母亲,则分外动容:“是妈妈教育了我们、感动了我们、改变了我们,妈妈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2007年,她和丈夫谢绝了市里朋友们的挽留,毅然回乡建厂,在告别宴会上,她动情地说,家乡虽然还很落后,可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她和丈夫在家乡先后成立了天津市金有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天津得利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优先招录乡亲。邻村有一户农民,智力有些障碍,妻子又去世了,生活无依靠,她和丈夫就把他招进厂,给他安排了力所能及的活,不但给他正常人的工资,还给予了特殊照顾,不管企业兴衰,允许其随时离厂和进厂干活。她的亲戚看不惯,对她说:“你收留他就够意思了,咋还允许他这样呢!”她笑着对亲戚说“他都这样了,咱不要他让谁去要?再说,他活着比咱还不易,给他一些家的温暖难道不应该吗!” 一天,她和工人们一起在食堂吃饭,不经意间,瞧见了当年和她一起干的乡亲们,好多都已鬓发斑白,她心里一动,夜里睡不着,对丈夫说:“村里不少叔叔大爷,从青壮年就跟咱干,现在,他们都老了……”善解人意的丈夫知道她有心事,就鼓励她说下去。“我想给他们都入养老保险。”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那时,私人企业还没有实行工人入养老保险制度,许多人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那些叔叔大爷们也死活不肯,说:“我们跟你干,没少挣钱,咋能叫你再花钱呢!再说,我们这个年纪,怕也干不上几年。”她知道叔叔大爷们对她的感情也了解他们的心思,就把名单交给财务室,叮嘱财务人员把每个月应入的保险费随这些人的工资作为额外的补贴发放。 她和丈夫在厂里建起了食堂,免费让工人们吃饱喝好,逢年过节,她不顾家也要把工人们的东西准备好敬老院的老人、学校的学生、遭灾的人们……她都踊跃捐款、捐物;那天看电视听说有个刚考上大学的宁河学生在女儿工作的医院治疗血液病,她马上拨通电话,让女儿代其捐款;特别是汶川地震的时候,消息传来,她叫丈夫去镇里捐款,晚上看电视,见其惨景,泪流满面,转天又让丈夫去捐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时,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2014年4月下旬,一直不太舒服的她,在朋友的劝说下只身开车去了医院,检查的结果竟是肺癌,不啻晴天霹雳,她一下子惊呆了,她才四十多岁,家庭、事业都离不开她啊!很快,她镇静下来,她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六次手术,特别是那次车祸,抢救过来后,脸上缝了20多针,双腿粉碎性骨折……大夫断言她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却凭着自己的坚强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她相信自己一定也能挺过这一关。她请求大夫为她保密,大夫有些惊讶,说,一般都是家属要求对患者保密,你怎么却要对家人保密呀!她对大夫说,这个消息,对她的亲人们打击会太大,还是由她一个人来承担吧。再说,有病的是她,治病的是大夫,何必叫亲友们都牵肠挂肚啊! 大夫和她熟识,没有告诉她的家人,但却告诉了她的朋友。朋友们闻讯,很快帮她联系了肿瘤医院。直到就要做手术了,家里还只有丈夫和她的弟弟知晓真情,孩子们拥抱着妈妈都哭了,怨她为什么不早些告诉她们实情,她望着心爱的女儿女婿,心里虽如潮水般翻腾,却异常平静地说了一番话:“很多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我不怕,你们也不要怕!来,为我祝福,送妈妈进手术室好不……” 吉人自有天相,好人一生平安。她的手术非常成功,很快就出院了,但化疗的副作用使她浑身不适,软弱无力,特别是披肩的秀发,大把大把地脱落,没想到,在她默默承受着药物摧残之时又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钢铁行业市场不景气,公司销售订单减少;二是婆婆小脑萎缩严重,需要子女们轮养护理。她对丈夫说,虽然咱们企业现在有困难,但是咱们俩人也得撑下去,再难也不能裁工人,因为工人和咱们干了那么多年,这些工人差不多都50多岁了,咱裁了他们,他们上哪去找活干呀!不裁,一个都不裁!工人们感动地说,都说企业不养闲人,可老板却给我们工资照发,这是恩德啊!凭着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公司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没有一个工人下岗,还在铸造行业颇有成就。 因为她的患病,妯娌们都不让她轮养看护婆婆,她不同意,说:“婆婆是你们的也是我的,这些年你们照顾婆婆我已经感恩不尽,如今,婆婆患病,我不能因为我患病而不尽责任。”婆婆仍然不愿意住县城楼房,她就把婆婆接到厂子的平房居住,自己也搬到厂子和婆婆同住,每天都陪婆婆说话唠嗑,不厌其烦,悉心呵护。妯娌们都惊讶地说:“怎么婆婆一到你这儿就不糊涂呀!” 养病期间,她知道了区妇联正在开展“美丽女性·美丽家园·美丽宁河”主题实践活动,她说,我是三八红旗手,这个活动咱不能落后。她对工人们说,我们追求的不就是生活富裕,环境清洁,家园美丽吗!咱这样,你们从家庭做起,我从厂子做起,咱们比比,看看谁做得最好!本来就非常讲究干净清洁的她,坚持带病参加厂区和车间的卫生清理活动。她要求每一个工人下班必须洗澡,干干净净回家,做到家里不脏脏乎乎,个人不邋里邋遢。她在厂区除每年有计划地投资栽植花草树木之外,还开辟了一片菜园,把田园风光引进工厂,用绿色食品丰富职工食堂。 得知我在采访她,一位对她很了解的文友发来这样的短信:“这样的女人很值得宣传。她像美丽的玉兰花,凌空知傍树,蕊美不自矜。她历经坎坷,艰辛创业,可谓女中豪杰,且能自持,实属不易。我欣赏她、钦佩她,是因为作为女企业家,她并没有变成女汉子,她以她的坚强和柔情,让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家乡美丽。” 我看到她在《政协委员风采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感言:“我取名叫玉兰,就是要像玉兰花那样,把美丽和芬芳无私奉献。” 啊,美丽玉兰,飘香溢彩,花开正艳!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