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舍不掉的情缘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03
作品名称: 割舍不掉的情缘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4
起始页: T00056_00.pdf
责任者: 李梅英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女汉子形象 在一次跟随区文化馆下乡走访期间,一行人中有个个头不高,稍胖一点,长个娃娃脸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别的,她肩上扛着一个摄录机,机子很重,想必压在肩上一定很累的,但是从小姑娘的脸上也没看出她有多累,相反一路上跑前跑后的,又说又笑,快乐得像一只小鸟。她成了我们这一行人的开心果。 后来通过聊天我才知道,这个“小姑娘”已经不小了,也是三十七八岁的孩子妈妈了,她任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有个很朴实的名字,叫张大荣,是个爽朗爱笑的姑娘。 大荣最早上的是体育学校,曾经是天津市柔道一级运动员,后来毕业后,阴差阳错分配到了区文化馆美影部,干起了文职工作。后来跟她熟识后,有一次跟她打趣道:“你真是文武双全啊”。大荣爽朗地笑道:“您说话好听,本来嘛,说我是文化人儿谁都不信,文化人儿都是文文气气的,就我这形象不像搞文艺的吧,不过,我可是女汉子哟!”女汉子,这是我对她的最深印象。 成为志愿者 干一行爱一行。二十年的勤学苦练,二十年的摸爬滚打,张大荣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摄影、排版、文字,样样都在行,张大荣在文化馆成了中坚力量。尤其是摄影,张大荣更是爱好和擅长。在为馆里的各种活动担任专职摄影师的同时,还在区摄影协会担任职务,为协会的大事小情奔波操劳,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正是因为有了摄影这个爱好,加之她对工作的热情,她得到了机会被区里的文物普查志愿者协会相中。那是2014年,区文化局成立文物普查志愿者队伍,这个队伍囊括了全区精通文物知识的十几个专家学者,但唯独缺少一个有摄影专长的志愿工作者。区图书馆作为牵头单位,馆长李月华举荐了她。张大荣还记得,当时李馆长对她说:“这项工作可是非常辛苦的,忙起来没黑没白,有很多幕后工作都是业余时间干,而且既没有双休日,也没有加班补贴,凭的就是一腔热情。干还是不干,你可要想好了,一旦干上了,中途可不能撂挑子走人啊。” 张大荣深知,在文化事业各项工作中,文物普查这项工作是最艰辛的,长期下乡,没白没黑,加班加点,干的都是幕后工作,急需一个有工作热情甘于奉献的人。李馆长正是看中了她这干起工作不要命的泼辣性格,要不怎么会找到她呢。 况且抛开奉献不说,文物普查对张大荣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课题,极具挑战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祖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如果不把他们发掘出来,不把他们存留记录下来,任他们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将是对历史对人民的犯罪。那一件件还沾着泥土的文物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上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和风霜的煎熬,它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留给后人去考察和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世故。而且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加深,区普查办、文物保护志愿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不辞辛苦,奔走于各个文物点,记录文物保护状况,这也深深地感染着她。 “我愿意干!”张大荣的回答很干脆。于是,2014年,身为文化馆美影干部的张大荣,身上又多了一项任务,她参加了文博业务骨干培训班,同年加入了宁河区文物普查志愿者的队伍。 有过犹豫 时光飞逝,回首往事,有很多让张大荣历历在目。自从成为普查组的一员后,张大荣每天都用心工作,无怨无悔。 一个摄影干部每天接触的是不会说话、静止,却对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实物,张大荣知道她所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神圣,有意义。但是在这个貌似简单的行业里,不了解的人,又怎么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时至盛夏,穿着工作服带着口罩,对照纸质档案按照物品分类逐一核实,最小的是古钱币,有的重量达到四五十斤,要把这些物品从不同角度拍出,需要换位拍摄挪动物品,为了节约时间,拍摄时的灯光、实物的摆设张大荣都要亲力亲为。面对着这些珍贵的文物,看着它们从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光鲜亮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她对它们爱不释手,由开始的工作需要,转变到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由衷热爱。她真的是割舍不下了。 文物普查这项工作真的很辛苦,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搭进去了,有时候连节假日都来不及休。父母没时间陪,孩子没时间照管,家务事全都推给了爱人,好在有他们的支持理解,更让我觉得对家人怀有一种深深的愧疚。说实话,她内心也曾经有过一瞬间的摇摆:我这么拼命值得吗?真的有意义吗? 记得一次下乡走访搜集文物不慎崴了脚,医生要求她静养,她想这回松口气了,没想到转天正是5.18世界博物馆宣传日,她不顾疼痛,毅然随志愿者同行。同志们都知道她是工作狂,跟她开起玩笑:“这脚要是别人崴了正是时候,可对你来说,真不是时候啊……”大家的笑谈中饱含着对她的赞誉。 记得一个周末的晚上,儿子小海央求她要她陪着去电影院看电影。张大荣想到许多工作白天都忙活完了,手头没事,就欣然应允。刚准备要出发,单位来电话,说电脑上传数据突然丢失,如不及时恢复,所有的工作就白付出了,她只好赶回单位紧急处理,避免了数据丢失。急急地赶回家里,沙发上儿子已经熟睡,手里还握着两张电影票。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面对丈夫冷若冰霜的面孔,面对家人的诸多不解,是半途而废还是继续坚持,大荣她真有些犹豫了。 但她很快就重拾信心。那是一个晚上,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深深地吸引了她,片中的故宫修复大师们,让她内心很受震动。被称作“文物医生”的修复师们,他们用灵巧且神奇的双手,在红墙里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乃至几十年,默默付出着,高墙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斗转星移,高墙内他们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摩挲修复一件件文物。他们远离繁华,默默奉献,他们才是最可敬的人!相比之下,她干的这点工作又算得了什么呢?跟他们相比,自己所做的简直不值一提。大荣对自己先前的犹豫感到脸红。 从那以后,面对文物普查这项工作,不管再苦再累她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并正确处理,她用镜头记录着它们,用眼睛观赏着它们,用爱心陪伴着它们…… 骨子里的执著 我曾经问过大荣:“从事文物普查工作一定能体味到很多乐趣吧?”大荣笑了:“当然乐趣是有的,尤其是发现了文物后,我们普查组里每一个人都非常兴奋。不过我们也有泪水,也有很多不被人理解的苦衷。” 在我的好奇中,大荣跟我讲了一件事,虽说那是她前辈们经历过的事,但也是让我唏嘘不止。 二十多年前,抢救板桥田庄坨古遗址,时逢县里组织实施小规模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宁河文物考察组接到任务也前去考察。农民们在挖水渠时发现了战国、汉时期的五铢钱币,以为挖到了宝贝,都蜂拥而上,纷纷去抢。当地政府没想到会挖到文物,也没有预防机制,工作人员无论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眼看文物要遭到哄抢,文物考察组的同志们上前保护,维护现场秩序,当地农民非常固执,认为挡了他们的财路,围住考察组的同志们不让他们工作。直至后来通过地方干部、派出所民警出来做工作,给农民们反复讲《文物保护法》,大家方才罢手。大荣说,那一幕场景,虽然没发生在她身上,但总是浮现在她脑海中,时时警示着她: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啊,文物普查工作任重道远。的确,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没有广泛被人们认知,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理解,这项工作亟需张大荣他们这样的志愿者们付出艰辛和汗水,也注定了他们是一群甘于奉献、默默付出的人。 有一件事让大荣记忆犹新,那一年,她母亲突犯阑尾炎,急需手术,家里哥嫂都出门了,原定由她陪同去手术,但突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勇牺牲的抗倭将领王锡朋后裔嫡孙俞琴女士马上要来宁河故里,探访先人足迹。俞女士是北京政法大学教授,曾在几年前来宁河缅怀英烈、祭奠亡灵时,将祖先生前所用遗物毫无保留地捐给了家乡。把先人遗物作为珍贵文物拍摄记录下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次活动正是由她直接参与的。也正是通过活动,俞琴女士被她的热情豪爽打动,二人从此成了好朋友。而此次俞女士再次回乡凭吊瞻仰先人,顺便看看自己曾经捐赠的物品。并且俞女士特意发来微信邀请她参加,于公于私她又岂能错过。但是当看到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她有些犹豫了,后来还是母亲劝她说“你忙,就先去吧,让小海他爸来照顾我吧。”大荣没办法只好打电话叫来丈夫,于是在母亲慈祥的目光示意下,她眼含热泪从医院出来,I回到单位跟着文物普查组去工作了。 也曾经,家人、朋友、同事问张大荣:“大荣,你参加志愿服务到底图的是什么?”大荣只是默默笑,私下里她却跟我说:“理解我的人是不会问我这个问题的。”这是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她继续说,“我骨子里其实有一股宁劲儿,看准的事肯定要坚持下去。我喜爱中国的文物,就像我爱中国的历史。因为它能告诉我,我生长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是怎样的,历史文化无疑是一种值得珍惜的重要资源。我喜爱文物普查工作,因为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博物馆里用心去观察每一件文物,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领悟,在领悟后聆听历史的回响,是对灵魂的一次净化,是对身心的一种滋养。”大荣说得很动情,眼睛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闪动。我内心不由得对眼前这个女汉子升腾起一股敬意。 累并快乐着!坚守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张大荣感到很快乐,她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她付出着,同时也收获着,收获着快乐,收获着幸福。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梅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