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小麦成熟时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2302
作品名称: 又是小麦成熟时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44
起始页: T00054_00.pdf
责任者: 清荷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4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又是小麦成熟时,去郊外。 放眼望去,阡陌纵横,麦田早由翠绿而变得青黄。远山如黛,绿树成荫。一阵风过,丝丝甜意,伴随着泥土的芳香,沁人心扉,近乎贪婪地呼吸着这清新和惬意。伸了手,触摸那麦穗,沉沉的,饱满着。那细细的麦芒儿,扎在手上,有些刺痒的。顺手摘一颗麦穗儿在手里,慢慢地扒了麦芒,剥了嫩皮,再用手搓几下,一把嫩嫩的麦粒儿,绿里泛着淡淡的微黄,还稍微地有点软软的弹性。兴致来时,还可以放到嘴里,细细地嚼,慢慢地咽下去。于是,满嘴的清香和一点儿麦浆就会溢满你的嘴,可谓美味了。即便是微微的风过,那麦田都会带来一阵不安的骚动,此起彼伏。于是,有一个词儿便可以叫做“麦浪”。 丰收在望吧,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全在这沉甸甸的麦穗里了。再过几天,青黄不再,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灿灿的金黄。麦收时节,是农民们一年里最忙,最累也是最高兴的时刻。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他们可又是该走过一年里累并快乐的一段美好时光。 村头的打麦场上的树荫下,停留着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有几位农人正在调试休整机器,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孩子正在踮着脚,将一把扳手高高地举过头顶,递给正在忙碌的父亲。旁边的一个大哥随即拍了拍那男孩的脑袋说:“这厮儿(晋南等地对男孩子的爱称)心眼子多,将来接你爹的班,也跟着俺们‘南征北战’收麦子去!”“老哥,咱今年不能和往年一样只沿着国道走了,邻里帮村的乡亲们只骂咱们没良心,只顾挣大钱去,乡里乡亲的都顾不得,再路过时把机器开到地里走一遭……”“那咱可以先在附近‘开镰’,忙完了再往北边开”……看来,这是一个新时代的“麦客”小团队了。近年来慢慢兴起的这种全新的职业,的确在麦收时节以其速度和质量取胜,深得广大农民朋友们的喜爱。麦收时节,这些新“麦客”的生意会异常火爆,农民们的收入也会大大提高。 我感叹现在的农民朋友们有福气,遇到了机械化时代,再也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了。累得直不起腰不说,还得时刻准备着和老天爷“斗争”,时不时上演一场“龙口夺食”的紧急集合。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不由得想起小时候那些麦子成熟季节的一些场景。 儿时,农村的麦收季节苦不堪言,充满着酸辛和无奈。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农田里机械化作业可谓是一种梦想。劳动力的廉价和不缺,似乎是中国农村的典型。于是,车拉,肩扛,牲口驮……劳动力的优势可谓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吧。也正是这些并不缺乏的劳动力,使得那时候的田野里异常的火热起来。村村镇镇,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全部出动,真的是有与天斗、与地斗的不服输劲头了。因为夏季的天气很不稳定,见云就可能下雨,就可能受损,也就很有可能使得原本就产量不高,艰难维系的口粮丧失许多。于是,有了一个词语:龙口夺食。 那时节,可真的是夺啊!人们手持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干就是一整天,腰酸背疼的,手被镰刀磨出了老茧和血泡,一天也割不了几亩地,相对现在的全机械化作业而言,真的是望尘莫及的。用很精辟的一句话来形容吧:一颗汗珠摔八瓣!那真的是辛苦加心苦了。如果是像今天这样的平原地区也还罢了,怕就怕的是那些靠天吃饭的丘陵地。遇到干旱年成,麦子长不起来,还不及人们小腿的高度,收割起来便很是费劲。真真的,怕是要跪着作业了。 大人们整天起早贪黑地泡在地里,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点凉水,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块毛巾,是那个时候农民们最普通,最典型的装束。连着半月20天的下来,整个的人都累得脱了像。真的是为了那“口中食”而无奈了吧。连我们这些孩子们也是不能闲着的。尾随着大人们一样地下地,提着篮子,布袋子,走在割麦子的长者后边,走走停停,眼睛不时地盯着地面,弯腰捡拾着麦穗,积少成多,将来都是要登记在各自父母的劳动成果里,并按照工分来分配口粮的。所以,小伙伴们谁也不肯偷懒,殷殷的,忠实着。所有人的脸上,几乎看不到丰收的喜悦,被取代的,是劳累和艰辛。 田里休息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不管家长们如何地嘱咐,撒欢儿跑在田野里,跑在那有着硬硬麦茬的土地里,或捉迷藏,或仰面躺在那舒软的麦垛上,看着柿子树上那纽扣似的青涩的绿色,贪婪地做着秋天里甜甜的梦。那些稍微大些的,胆子大,在那比较背阴的地方弄了些青黄的麦穗来,路边顺手弄些干的柴草,点燃了烤起麦穗来。少顷,浓浓的麦香袭来,引得一阵阵喊叫与哭闹,吃得尽兴,吃得香甜,吃得满嘴的碳黑……最终都会招来家长及村干部们的谩骂,恨恨的,方才罢休。因为,熟透了的麦子最怕的就是明火,很危险,所以也就严厉了。 打麦场里,则是另外的一番天地。当那些被打了捆的麦子一旦被拉进场子,男人们用一种特制的木叉,上下飞扬着,很快地摊在场院里,经过暴晒,由牲口拉着石头碾子,在那一片金黄上边飞奔着。几遍下来,再翻,再碾。然后挑起麦秸,就可以看到那金黄金黄的麦粒了。不过,这时候还是不能马上就收仓,还要迎了风口站着,用簸箕将那些新麦粒高高地举过头顶,一点点地倒下,叫那风吹了麦子的皮儿,然后可着场院大小把麦粒儿铺展开来,一天天地晾晒,一次次地翻动,直到麦粒儿干透了,拿在手里不潮湿,拣一粒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地“嘎嘣”一声响,这才被认为可以“颗粒归仓”了。 劳动的间歇里,我是习惯看着那些心灵手巧的叔叔婶娘们,用提前浸泡过的麦秸儿,编织各色玩器。诸如装蛐蛐,知了的小笼子,小草帽,弯弯曲曲的麦秸屋子……如果哪个小伙伴得了这些轻巧好看的玩具,那种喜悦绝对不亚于一身新衣服带来的快乐。因为每年只有在麦收季节里,才可以得到。曾经也和伙伴们试着把一些麦秸在石磙底下压扁了,浸了牛槽里的水,学着编那些玩具,可由于麦秸儿浸泡的时间短,还没有足够的韧性,最终是被刀子一般的麦秸儿割破了手指,呲牙咧嘴的疼得直蹦,不敢吱声,扫兴躲在了一边偷偷掉眼泪。记得也有最开心的游戏,那就是在那高高的麦秸堆底下,挖几个深深的洞子,互相通连着,小伙伴们钻在里边捉迷藏,将那《地道战》里的场景活生生演绎到了打麦场上……大家笑着叫着,直到天黑了大人们收工时分,才很不情愿地被妈妈拉回家去。玩不尽兴的时候,身子会有意地往后拖着不肯走,嘴里还在互相邀约:明晚咱们再来。 我们返回的时候,打麦场上修理收割机的那几位农民大哥早已经干完活回家了。我再次仰望这这辆高大庞然的机械,心生感慨现在的农民多省力气,再也不用拿着镰刀顶着太阳在田里遭罪。现在人们手里拿着钱,背着小麦的口袋,一个电话就可以约到联合收割机来帮忙收麦子。一家就是有十亩二十亩地也真的不在话下了。 想到了单位院子里照壁上那句经典:“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清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