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那片杏林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843
作品名称: 心中的那片杏林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3
起始页: T00040_00.pdf
责任者: 李梅英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印象杨子权 早就听说宁河县医院放射科有个叫杨子权的大夫医术高超,在全县医学影像领域内的业务水准无人能比,堪称权威。一张X光片、CT片、MRI片在他的火眼金睛下病灶无处遁形,很多人都慕名找他看片子。在我的印象中,大凡名医都是白发苍髯的老者或者是严谨呆板不善言谈的老学究,好像那样才能显示医者的阅历之长、医术之深、医道之神。可是当我走进县医院的放射科,走近这位大夫时,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是一个看上去比较年轻的医师,高高的个子,儒雅的外表,睿智的谈吐,周身上下透露着一股精气神,从外表绝对看不出他是一个年逾五十的人,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名医?似乎是看出了我眼光中流露出的些许惊异抑或是质疑,他微微一笑说:我从事医学影像工作整整三十一年了,接待过的患者有十余万人了。果然,当谈到他从事的业务工作,像一些典型病例、疑难危重病患者时他如数家珍一般。什么症状,采取什么诊断方案,诊断结果以及大致预期如何等等,他滔滔不绝。有的人和事都过去了十几年,他还依然记得如此清楚。我不禁心生佩服,对眼前这个白衣战士肃然起敬起来。 执着的医学追求 说起从医历程,他侃侃而谈。他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天津高等医学专业学校X线诊断专业,亦即现在人们常说的医学影像学的前身,至今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三十一年了。他出生在蓟运河畔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亲是再平凡不过的劳动者了。干医生这行并没有人引领或是熏陶,若是要找的话,那也许就是年少时看到村里的赤脚医生背着药箱为村民往来奔走曾激起过他的好奇。他说“一切纯属偶然,高中毕业时几乎什么都不懂,对医生这个职业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喜爱或不喜爱。” 少时的他酷爱看书和临摹,那些才是他最感兴趣的事情,那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恣意翱翔;当一个画家或作家是他最初的梦想。出生在六十年代艰苦的岁月里,他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都在农村务农,他排行老四。受各种原因影响向他获得了家里不多的上学机会,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上小学时就发愤苦读,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外,他还爱看各种课外书籍。各种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启迪了他的灵魂。书对他来说简直是深邃的大海,永远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凡是能借到、找到的书,他都挤时间苦读,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几乎痴迷的程度。因为爱看书籍,所有的功课中,每每别的同学都为作文怵头时,他却得心应手,写起来胸中如有一股清泉汩汩而出。作文讲评时经常被语文老师拿来当作范文来读。 在他开始从医后翻看专业外书籍时,不经意间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让他真正认识了医生职业的精神和崇高所在,引领他真正走上了艰辛又充满人生收获的从医道路。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他在翻阅书籍时,偶然间看到了这个成语故事: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杨子权医生脑海中想象着:那一大片杏林枝繁叶茂,是被救治的百姓们一棵一棵栽种下来感谢医者的,以表达心中的敬意。可见,医生这个职业能救天下苍生性命,是多么被人爱戴受后人景仰啊!做一个这样的人,从事这样一份神圣的职业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那一刻,对白衣战士这个职业又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那一刻,他的理想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重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在天津医学专科学校从事了为期三年的X线诊断等专业的学习后,他毕业回到了家乡从事放射诊断工作。有来自农村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的他,深深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上中学时,生活的艰苦及一直步行于十几里之外的学校上学,磨砺了他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品质性格。参加工作后,不但有脏、苦、累,而且还有辐射对身体危害的极大风险,特别是在开始工作的那个年代下各种防护措施比较差,他的血象指标一度达正常值的最低限,但他从未为自己选择的专业而后悔。 生活就是这样,往往梦想与现实大相径庭,他儿时怀揣梦想一直期待手中握着的是一支笔或是画笔,变魔术般成为了一名医生,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余年。但心中的那方杏林圣境一直鼓舞着他,激励着他!如果说从事医学是阴差阳错,那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他应就为此执着坚守,毫不动摇。他说,他感谢激扬文字的风华少年,没有那一段青春激荡,也就没有他的历练成熟,在医学这条路上,他一直步伐坚定地大步前行: 撑起事业天空和心灵的大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杨子权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逐渐深深地爱上了他的本职工作,决心把毕生精力献给医疗卫生事业。他努力钻研,全面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基础理论和知识,先后学习掌握了CT诊断学、介入放射学、核磁共振诊断学等医学专著,将本学科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灵活运用于临床。他率先在本地区开展了各种部位的CT三维重建技术,CT血管重建技术等。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共撰写有价值的论文十余篇,分别在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主持完成了市级科研成果“正常人眼艮外肌CT测量的研究”、“16排螺旋CT对正常胸锁关节结构测量的研究”,参与“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双KVCT检测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钙化”等多项市级科研成果的研究;参与完成的“多层面螺旋CT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及灌注的研究”荣获市卫生局2004年度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与其他科室同事一道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关于“肺动脉栓塞诊断与治疗”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医学影像学的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到了高中才学习一个学期英语的他深知只有了解和掌握国外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法才能逐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外语是必需的工具。底子薄架不住功夫深,早起、晚睡、勤学加苦练,一切靠自学,从公共英语到专业英语,边学边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能够熟练阅读专业书籍,而且发表专业文摘多篇达数万字,同时参与了专业书籍部分章节的翻译。 在他的带领下,宁河县医院放射科形成了一支有30多名医、护、技人员组成的高素质团队,包括普通X线室、CT室、磁共振室、介入室四部分。影像设备主要包括西门子64排螺旋CT、GE16排螺旋CT、西门子1.5T磁共振、西门子DSA(数字化血管减影机)、GE数字化钼靶乳腺机、DR摄影机、西门子多功能数字化造影机、芬兰普兰梅卡全数字口腔全景X线机、岛津移动数字化床旁机等大型医疗设备,在全市各区县医院居领先水平。科室的医疗技术及全方位数字化影像设备都已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科室拥有一流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和完善的PACS系统。借助PACS系统,全院可以随时在线调阅患者历次检查资料,复诊时无需携带本院检查的胶片即可完成看病,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加快了就诊流程。科室除可以为患者提供全身各部位常规数字X线检查,全身各部位CT、磁共振检查外,还可完成数字乳腺X线摄影、胃肠道造影、“T”形管造影、全景牙片X线摄影;能够高质量完成头颈部联合及胸腹联合和肺动脉及四肢血管CTA成像、心脏血管CT成像、气道及肺透明成像、胃结肠充气CT成像、泌尿系CT成像、全身各部位三维立体重建成像、脑灌注功能成像、头颈部血管磁共振成像、胆道及肾盂输尿管磁共振水成像等检查。借助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可以配合临床科室完成心脏及脑血管DSA造影、心脏支架成形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肿瘤栓塞或灌注化疗等多种介入检查和治疗。得到了本地区医务工作者及院外同行专家的好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杨子权的带领下,科室近年来获市级科研成果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5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3部。科室在市放射质控中心历界评比中均获得优秀成绩及多项奖励,在全市各区县医院中名列前茅,为宁河县卫生系统赢得了诸多荣誉。2008年经天津市卫生局认定,宁河县医院放射科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应届毕业生、实习生及乡镇卫生院进修生数十名。 县医院放射科能有今天骄人的成绩是与他的努力分不开的。他用自己炽热的爱心、忘我的拼搏、超人的付出,撑起了事业的天空和心灵的大厦。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以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精湛扎实的业务水平,推动了我县医学影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了全县乃至全市卫生系统同行们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不拘一格引人才 “一年前,我只是一个有理论知识的医学生,来到宁河县医院放射科后,科室的领导和同事们非常关心我的成长,给予我很大帮助,使我很快适应了放射科的工作,走上了工作岗位。”科室新引进的多名医生,如付青、孙振福等发自肺腑的一番话语深深打动了我。 作为科主任的杨子权深知,知识就是生产力,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生产力、就会给科室注入新的生命力。县医院每年都要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做为院里桥梁和纽带的放射科更不例外。24岁的山东菏泽籍女孩儿付青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影像技术专业。刚刚来院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小付的父亲在外地工作不幸受伤且伤情严重,路途遥远无法亲自前往去帮助,他一次次打电话询问情况,并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找专家会诊。积极组织同事们一道凑钱表示慰问。小付母亲为了看护父亲也辞去了工作,为此她想回山东老家顺便照顾父母。但小付被杨子权及同事们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和无私的帮助感动了,继续留在宁河为宁河人民服务。如今的小付已在宁河县医院安家落户,杨子权像大哥哥一样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她,定期安排她回老家看望父母,又帮她张罗对象,建立家庭。让小付最为感动的是,她结婚那段日子,主任带领科室全班人马都来了,帮她上下打点,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她一点没有觉得孤单,她感受到了放射科这个大家庭不是家胜似家的温暖。工作两年多的小付已经在宁河深深扎下了根,业务水平也在与日俱增,很快成为科里的骨干力量。 科室就像一个家,他就像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成长、未来,时刻为他们操心,为他们规划前景。面对同业的竞争与挑战,人才流失的现象很严重,这是任何一所医院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杨子权说,培养一名成手的医生至少要十年,把他们培养成人才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啊,怎么舍得让他们走啊。他不仅以情留人,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他说,真正地重视他们,在于真正培养和帮助他们,把他们打造成高精尖人才,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挽留和爱护。他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业务知识;注重实践锻炼,经常给他们派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熟。每年派人到北京、天津等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培训,以更新专业理念、提高专业技能。科室引进的三个硕士生,刚来一年的孙振福就送入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进修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不仅要积极引进人次,要培养自己的研究生队伍是他很早的心愿,去年开始他选派好苗子去天津医科大学影像学院攻读在职研究生;不光今年,明年、后年我们将派更多的有潜质的年轻医生去接受高级的学历教育,使他们更好更快成才,原来他早就有了更远更高的设想。对科室的医生,他一视同仁,分批分期派出去学习、培训充电。有人曾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样重用手下,不怕他们翅膀硬了飞了?”杨子权淡然一笑:“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我相信,人类所有品质中诚信还是排第一位的,尤其是从事我们这一行业的人更应如此。如果他连这个基本素质都不具备,他也就不配从事这个治病救人的职业了。” 将心比心,医生们都为杨子权宏大宽广的胸襟所感动,医院和科室这么重视他们,花大力气培养他们,他们有什么理由离开呢?他手下的医生某大医院要挖走,面对丰厚的诱惑,这名医生断然拒绝。他说:“这么优越的条件,不动心是假的,可是我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县医院培养了我,我不能忘本啊!”这些年来,一些成为骨干力量的年轻医生紧紧地凝聚在他和他的科室周围,没有离开他们信任的科室和主任。他为县医院放射科倾力打造出了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 大医精诚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医疗纠纷升级进而演化为医疗暴力的现象。医患关系不和谐,患者就医心存疑虑,医生行医如履薄冰;医患双方诚信的缺失,使医患矛盾更加尖锐。医患纠纷的频繁发生,给医院乃至科室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医患纠纷是任何一家医院任何一个医生都不能逃避的话题。当我问到这个敏感字眼时,他说,除了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业务外,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这才称得上是一个好医生。“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指导思想。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耐心、细致及有效的沟通。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避免出现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一次一个农村重病患者来医院就诊,因为没带够押金,住不了院,患者情绪很激动,跟门诊大夫大吵大闹,说医院见死不救,医生跟他解释让他先住院,然后回去筹钱补交,患者却蛮横地说家里没钱但医院必须给他治病。杨主任刚巧碰到,他上前主动协调,让患者先住院,说如果押金不够他先给垫交上。当时,有人说这钱要是白白搭进去了怎么办。可他淡然一笑说:“谁都有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早拉一把就有可能把一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也许还会把良好的社会行为拉回来”。病人及家属感动得一个劲为自己刚才的不理智行为道歉。他不但自己这样坚持去做,还教育整个科室医生要有大爱仁心,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内涵培养,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他带领的科室,没有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医生与病人和谐皆相处,在社会上有极好的口碑。 医疗质量是科室发展的生命。他着眼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亲自组织指导阅片工作,坚持亲力亲为,面对面、手把手传授业务知识,增强年轻医师对业务工作的感性认识。一些新人面对工作中纠结的问题不解时,杨主任经常通过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他们豁然开朗。比如刚接触影像学的年轻医师对脊柱侧隐窝的概念不理解,一次在食堂,杨主任夹起一块脊椎骨头,让:大家围过来进行详细的讲解,相当于一场活生生的解剖课,大家一下就记住了;再比如肺内病变的一个CT征象——树芽征,他在一次读片会上拿一根刚刚发芽的杨树枝,指着上面的芽孢,并调阅出典型图像,让大家理解、辨别。就是这些令我们外人感到枯燥陌生的医学领域,杨主任带着他的弟子们乐哉悠哉地畅游在其中——手拿杨树枝分析病变征象的时候,众医生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看他比划着骨头解剖的时候,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小镜头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年轻医生们的心中。此时此刻的杨子权,对于那些年轻医生来说,不仅是他们的领导,更像是一个慈祥的老大哥,那么无私、那么宽厚地把技术经验传授给他们,毫不吝惜,毫无保留。 在杨主任身边工作的人都这样评价他:知识全面,广闻博识,思想深刻,表达精确,讲解透彻。县医院放射科刘黎明副主任,这位从事医疗工作也已经十几年的医生说起杨主任时语气中包含着更多的敬佩:“杨主任对一种病的理解很深入,可以从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临床医学等多角度,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疾病的综合诊断,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乃至病人的预后等。他的每次讲课都能满足大家求知的胃口。”不是有一个故事这样说的吗?说猫是老虎的师傅。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交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以为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哪知,猫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还是留了一手的。当我小儿科般地说了那个天下人都知道的猫虎的故事后,杨主任哈哈大笑,只说了一句:“大医精诚啊,天下哪有师傅不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啊!我过去考虑的是使自己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而现在我的责任是如何使更多的年轻医生成为合格的医生!”我也不觉脸微微一热,这样的问题是无需去问的。是啊,任何一个医生,尤其像杨主任这样的医生,他们从事的就是这样一种高尚的职业,他们把治病救人当作天职,他们把满腹学识传授给后来人,他们的心胸真的比海洋还要宽广。这才是真正的医者风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杨子权做到了。力求尽善尽美 “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我的工作性质丝毫不为过,对待每个患者的影像信息和资料,我不敢有丝毫懈怠。也正是因为压力大所以我不断要求完善尽美,力求在技术上更精湛,不因为自己的过失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杨子权如是说。 杨主任业务精湛在同行里是有口皆碑的。一次,一位中年男性病人发烧就诊,做了胸片和胸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和肿块,临床医生又做了腹部超声等其他检查,找不到更多的线索和疾病的诊断方向,病人当时就慌了,家属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医生进行辱骂。放射科医生们没有与病人争吵,做到了耐心解释,最后请来杨主任会诊。他先安慰患者及家属,让他们平复心绪。他仔细看过图像,发现部分肿块隐约存在空洞,于是让病人做了副鼻窦CT和尿液检查。等拿到结果,杨主任胸有成竹地给出了会诊结果——wegener肉芽肿,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性病变。之后患者到北京知名医院会诊,结果与县医院是一致的,病人及家属对杨主任心服口服,并对自己那天的鲁莽表现发自内心地致以歉意。 还有一次,一位40多岁的患者专门从唐山赶来县医院看病,听朋友说宁河县医院有个杨主任是影像方面专家,看病准,他是经朋友介绍慕名而来。他说胃口经常不适,去了好几家医院也做了相关检查都没有发现大的问题,但仍然时常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杨主任详细询问了病人情况,建议做心脏CT血管检查(CTA),结果发现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管腔狭窄达80%以上了。“这种情况你最好及时做心脏介入造影检查,既可以进一步确定诊断,又能够根据造影情况对狭窄的血管进行支架植入治疗。”患者听了他的话半信半疑,说哪有那么玄乎啊,做什么造影啊,我还有一笔生意急着要做。杨主任开导他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不知道爱惜生命呢,挣钱的机会多的很,是身体重要还是钱重要,孰重孰轻你可要想好啊!”患者终于同意检查。心脏血管造影显示的结果和杨主任诊断的丝毫不差,随即患者做了支架植入手术,及时避免了患者的生命危险,病人及家属感激不尽。 像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经他手看过的各种影像片每天至少都要几十张,经他手签发的诊断报告每年都要几千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现一身高超的医术不是三招两式应付一下就能让临床医生和病人信服的,而是要经得起各种疑难复杂病症的考验,是看别人没有看到、医别人所不能医的,是靠着多年的勤奋苦练与阅历积累一步一步铺垫起来的,进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功力,从而维护健康、救治生命并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 自从当上放射科主任后,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挑起放射科这根大梁谈何容易!原来想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现在想的是带领30多人的团队干好这项工作。 毋庸讳言,医生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临床医生的压力大,风险高;而医技科室比如放射科的医生压力就不一定大。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现代化设备应用到了医学上,绝大部分情况是医生在给患者诊断治疗前,要依据医技科室等提供的各种报告、诊断结果,再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等综合表现来下结论。这样看,医技科室才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风险系数并不低,因为错误报告结果会误导医生最后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预防一个人的错误风险和避免一个科室的错误风险难度可想而知!他及他所领导的放射科就每天承担着这种高风险。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用在医生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杨子权不断刻苦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拓宽视野、完善思路,让理论辅助、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他的同事们都说他好学,五十多岁的人了,名气也越来越大了,吃老本就够了!可事实根本不是这样。他天生就好学,看书是他最大的喜好。不必说他怀揣梦想的少年时代,一本《三国演义》几天就读完;不必说他三更灯火五更鸡向着目标冲刺的求学时代,那是他青春时期留下的奋斗足迹;单就说他为了开发、拓展和应用新的技术的情景,年过五旬的人在早起晚睡捧着厚厚的医学专著查阅、学习、研究,那需要具有何等坚韧的毅力、淡泊的心境、至尚的修为!对于医生们来说,那些场景普遍的不能再普遍了!他们看多了,有的看了二十多年,有的看了几十年!他白天忙于业务和各种管理工作,学习的时间主要安排在早晨和晚上。同学聚会上,老同学都说:半百的人了,功成名就了,还老是那么拼命!他说,不行啊,医学领域发展太快了,一天不学就赶不上了。他要求自己的同时,更严格要求整个科室。加强他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深造,组织开展科室内业务串讲活动,要求每个人每年至少两次汇报演讲和病例随访与讨论。要求人人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和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特点及诊断要点,简化流程、缩短等候时间、减少漏诊及误诊率。他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扎扎实实的把工作做深、做细。主持科室工作以来,建立完善并坚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他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县级放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开展每周一次的例会读片活动,讨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和疑难病例,针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解决。他作为科主任带头认真参加每一次的集中学习,把要注意的问题和诊断原则、分析思路逐步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当中。科室人员少,任务重;为了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检查和保证报告质量,他一直在科室一线值班并每天亲自签发报告;节假日为了尽量安排大家休息更是如此。他每年邀请业内名家来医院多次讲座和会诊,广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活动;积极与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交流,组织开展网上会诊,不仅全面提高本科室的业务水平,还为广大患者解决了疑难问题,为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他这种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确保了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了误诊率和医疗差错发生,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可靠的诊断依据,为全院的各项医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正是他这种求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管理方法、先进的专业理念,推动了科室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全科上下形成了风正、心齐、气顺,想干、会干、干好的良好氛围。 社会职责和成功背后的女人 自当选政协宁河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以来,杨子权已连续任第八、九、十届常委会常委。除了在工作单位承担繁重的业务工作外,他积极投身社会各项活动,特别是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履行委员职责。无特殊情况,参加每次政协组织的帮扶、调研等活动。他曾就文化教育、农村土地规划管理、芦台城区学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很多问题,撰写《关于加强我县图书馆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建议》以及《加强芦台城区学校道路安全管理教育当先的建议》等多项提案,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以促进相关工作的解决与改进。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贤内助,杨子权也不例外。他的妻子是个善良温婉的人,丈夫作为医生,顾不上家对她来说早就习惯了。她一边给我削苹果一边说:“谁让我嫁给他了呢,嫁给他就要替他着想啊!他这个人上班有点,下班没点,家里什么事都指望不上他。越是节假日越是值班,夜间经常去医院会诊是常事。开始我还抱怨,后来习惯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你说,毕竟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咋能拦啊!” “我的工作清闲些,家里的事我就多担当些吧,对他来讲不能有丝毫分心,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安心工作,不出纰漏才是对病人最好的交代啊!”面对面而坐,我从她脸上看出了这个朴实妻子的贤惠善良。 让她动容的那一幕她怎么也忘不了——她的婆婆一直生活在农村,公公没得早,按理说儿子出息了,接老人到城市享享清福也是人之常情,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来住,说是怕儿子天天陪她,担心影响儿子的工作。1998年,婆婆患了喉癌,做了喉癌手术后,说话出不来声,每当他想儿子的时候就用手比划,于是家人就打电话把杨子权叫来他多想陪老母亲多说说话,像儿时那样在热炕头上依偎在母亲身边陪她老人家睡上一晚啊,可每次坐下不一会儿就被医院叫走。有次,老母亲带着沙哑的嗓音说:“你忙啊,你走吧,心里没有妈了。”其实母亲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可那是一个母亲思念儿子的最低的要求了,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她老人家。 和杨主任对话总会让我有意外的惊喜,他言语睿智,逻辑性强,且蕴含着哲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重新坐在杨主任的办公室里,我们又有了一番对话。他深有感触地说:“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所以我时常想起曾看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我会一直努力地工作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说这番话时,杨子权主任眼睛投向窗外,顺着他深邃的目光望过去,似乎是看到了窗外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虽然现在是冬日,但春天已一步步走来。啊,我豁然明白,那分明是他心中一片即将郁郁葱葱杏林啊!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梅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