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才子他乡老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813
作品名称: 洛阳才子他乡老
其他名称: 叹贾谊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2
起始页: T00068_00.pdf
责任者: 付培湘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1
主题词: 杂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一提起贾谊,人们就会在心中涌起许多复杂的情感:他的少年得志、才华如海,无不让人钦慕,可他的怀才不遇、命运如烟,又让人扼腕。唐代诗人韦庄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就是贾谊的人生写照。 贾谊的早期经历可以用少年得志来形容。在中国古代,贾谊的悲剧与其他文人迥然不同,他没有什么悲凉身世和坎坷经历,他十八岁成名,二十余岁时就被征召为博士进入汉文帝的智囊团,其才情禀赋可想而知。《史记》记载,每次上朝,帝若有问,贾谊则据理答之,旁征博引,切中要害,群臣哑然无语,很像战国时期的屈原,楚怀王之令必出自屈原之手,内献计于王,外使令于臣,因此贾谊深得汉文帝赏识,据说曾经一天中连升三级官阶,一年内累计升了五次,最终升为太中大夫,差一点升为公卿,可以说贾谊很完美地实现了“出名要趁早”的格言。 世间万物古今一理,福兮祸所伏,贾谊少年得志也不可避免地招来嫉妒,那些戎马一生的老将、殚精竭虑的文臣奋斗一生才可能获得的显爵,贾谊一年就实现了。这就为贾谊的悲剧埋下了祸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悲剧似乎要在年轻的贾谊身上上演。 文帝也算一代圣主,他和他的儿子开创的“文景之治”实现了西汉初期的中兴,后世也比较认可他的圣明。唐代王勃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虽然这句名言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点却说明了汉文帝是一代明君,他之前对贾谊的赏识完全出于识才爱才,正是他的识才爱才成就了贾谊的少年得志。 说贾谊才华如海是当之无愧的。才华如海、命运如烟都是后人评价“陆机、陆云”两兄弟的,用它来形容贾谊也非常恰当,贾谊的才华如海主要表现在作品和治国两方面,且不说他那些直追屈宋的汉代大赋《吊屈原赋》、《鵩鸟赋》,且不说他那些有先秦诸子遗风的政论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且不说他那些不乏散文特质、积极用世、富含儒家风范的治国策论《治安策》,只要看一看他“诸侯各回封地”的果敢决断,只要看一看他“疏者必危,亲者必乱”的独到见解,只要看一看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远见卓识,就可以了解这位年轻人的政治远见和非凡胆略。后来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政策”和武帝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都是贾谊治国策略的继承,都能看到贾谊思想的影子。但很遗憾,依靠老臣拥立登基的文帝非常老练,他知道“削藩推恩”意味着什么,他不想以这种雷厉风行的方式解决当时的尖锐矛盾,也许他更不想给老臣们留下“不仁不义”的骂名。作为高祖刘邦的后人,文帝确实很精明,相较而言,贾谊却表现得那么书生气,那么天真,那么率直。 到景帝时期,西汉因诸王的实力恶性膨胀而最终酿成了“七国之乱”。此时人们的第一反映是晁错替贾谊承担了杀头之罪,但更多的人们尤其是有识之士猛然想念起贾谊来,他那么年轻,且在那个时代就有那样的政治远见,实令后人折服。如果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七国之乱”也许不会发生,国家和百姓也许就不会遭此劫难;即使一定会发生,也许不会来得那么快。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它绝不会给人以任何重来的机会,甚至连重来的借口都不会给予,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会在饱经离乱之时想起并铭记贾谊的伟大。清代的黄遵宪在赞誉梁启超的才华时,曾用才华如海的贾谊与之对比,其在《长沙吊贾谊宅》中曰:“寒林日薄井波平,人去犹闻太息声。楚庙欲呼天再问,断流空吊水无情。儒生首出通时务,年少群惊压老成。百世为君犹洒泪,奇才何况并时生。” 贾谊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遭到了群臣的嫉妒,其次是治国思想触怒了功臣,最后是得罪了小人邓通。 遭群臣嫉妒主要是因为这位洛阳才子才思敏捷、对答如流、风头占尽、平步青云。贾谊是继苏秦之后又一个举足轻重的洛阳人,他们都不是驰骋沙场的将领,却是“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奇异之士。他们都以非凡智慧和雄辩口才深得君王信任,也因此遭身边人诟病,如当初有人讽刺苏秦“巧舌如簧”一样,西汉也有人说贾谊是“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言下之意是“不过是些耍嘴皮的洛阳人”。宋代袁说友在诗中写到:“诸老谗言人,长沙远地留。一闻天子议,众嫉少年谋。自堕奸谀术,谁宽痛苦忧。至今言绛灌,犹为孔门羞。”由此可以看出群臣对贾谊的排斥与嫉妒。当然后世对洛阳文人的评价大有改观,流传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洛阳纸贵”等佳话,但都离贾谊太远太远了。 触怒功臣主要是他“削藩”、“推恩”的治国思想肢解了诸王的封地,削弱了他们的力量,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历史上有许多改革家就输在这里,商鞅的改革其功至伟,但就因为触犯了贵族,最终在贵族的诬陷声中惨遭车裂。王安石的变法也可谓轰轰烈烈,也因得罪了显贵而被迫废弃,因此他不无遗憾地想起了贾谊,认为自己还没有贾谊“幸运”,诗曰:“一时谋议略实行,推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而得罪小人邓通加速了他怀才不遇的进程,常言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这是贾谊的疏忽,也是贾谊的率性。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是给汉文帝吮吸过屁股上的脓疮的小人,与这样的人争斗,文帝当然只能牺牲贾谊了。牺牲贾谊,文帝可以交待几方面的人,可以化解几方面的矛盾,于是贾谊的悲剧开始了,最后贬谪长沙。 贾谊的命运如烟从贬谪长沙开始。贬谪长沙的三年几乎毁了贾谊,“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是他的不祥预感,这种奇特的预感与宋代的秦观很相似,当秦观咏出“飞红万点愁如海”之后,有人就说秦观将不久于人世,果然没有多长时间秦观便辞世了。 贾谊从长沙回来后,汉文帝还是非常器重他或说是想念他。在未央宫的宣室与之长谈,话后汉文帝喟然长叹:几年来,我以为我的才能可赶上贾谊,但还是赶不上啊,贾谊太有才!但此次交流并未关涉治国之道,故李商隐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对有经世济国之才的贾谊来说,这种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昔日与文帝一拍即合的投机,现在变成了贾谊的一头热,不知文帝是不需要向他问苍生,还是不屑向他问苍生,文帝只是让他做梁怀王的太傅去。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文帝甚是疼爱,择师而教,但这对贾谊来说无疑是另一种贬谪,虽算不上是明珠投暗,但也是一出买椟还珠的滑稽戏。年轻气盛、胸怀儒家治国思想的贾谊,可能早就预想到自己政治生命的终结,加上梁怀王偏偏不幸堕马而死,贾谊最终没能站起,年仅三十三岁的贾谊彻底倒下了。 倒下了一个贾谊,结束了一段历史;倒下了一座丰碑,演绎了一出悲剧。于是余友《叹贾谊》曰:“洛阳牡丹花灿灿,湘江水流波悠悠。怀王无端亡堕马,贾生有意愁中愁!”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付培湘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