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情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798
作品名称: 浓浓的乡情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2
起始页: T00048_00.pdf
责任者: 郭贵武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小山村,总有千丝万缕,扯耳腮动的亲缘。乡邻相处,年龄长的称爷爷、伯伯,年龄相仿的称兄道弟。抬头不见低头见,见面总要问上一句:您吃啦,二伯?三哥四哥下田锄地?多数是明知故问,情感就在这明知故问中拉近。昨天,一邻居在小河沟捞来了鱼虾,自己还没吃,就先东一碗,西一碗送给邻居品尝。今日有一家宰鹅,炖熟了盛上几大碗,打发孩子给左邻右舍送去。乡邻间互通有无,是加深情感的一种方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比较缺乏,日常生活所需的豆油、煤油都凭本、凭票供应。每人每月二两豆油,节俭的人家还能攒下一瓶半瓶。平时没有豆油,弄点猪油,弄点大酱能凑合。来人去客就不能凑合,就到“会过日子”的人家借上半碗豆油,下个月领了豆油还上。有的人家点灯费油,就向人口多的人家借煤油。虽说家家煤油都很紧张,但,无论到哪家,只要张开嘴,准让你闭上。农村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是必备的,但也有备不全的人家,农忙时就串换着用。你用我的犁,我用你的车……如若主人不在家,使把锹,用把锄,拿起就走,用完,完璧归赵,按老规矩放回原处。农村大多都没有院套,更没有院门,房门都不上锁。用什么东西,尽管各取所需,讲借讲还再借不难。 农村的春夏季,房前屋后都是菜园子。小白菜、水萝卜、生菜、辣椒、豆角、西葫芦……人口少的人家园子大,菜类品种齐全,蔬菜到了旺季吃不过来,就摘下来,一筐一筐送给人口多园子小的人家吃,不收一分钱,白尽义务。收到菜的人家眉开眼笑。 农村盖房是个大工程,独门独户是没法完成的。如果有的人家盖房子,就可看到村子里大街小巷陆陆续续拿着瓦刀,扛着铁锹、挑着水桶、推着小车的人们,向建房的人家聚拢。人一到齐,代东经理按照劳力的特长派活。老张你去垒墙,老李你去担水,老赵你去搬坯,二狗子你去抱草,张木匠李木匠去做房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鞭炮响过开始动工。管弓的弓弯,管箭的剪直。搬坯的来回带小跑,担水的扁担弯弯,吱吱呀呀,和泥的抡圆了膀子,拉土的跃马扬鞭,眨眼工夫房山墙垒起一米多高。劳动中人们有说有笑,在说笑中缓解疲劳。屯邻老刘,都叫他姐夫,“官姐夫”。人群里只要有了他,人们就开心。“官姐夫”人缘好,那家有事都少不了他。脾气也好,村里大人小孩都合得来。官姐夫干活实在,不藏奸。有人想活跃劳动空气,就调侃官姐夫:你搬坯放开点脚步,让你搬坯又不是让你号脉。官姐夫嘴一咧,似笑非笑。官姐夫往墙上扔坯,墙上的人没接住掉下来。有人说话了,真是个日本名字:真完犊子。官姐夫听了咧嘴大笑。旁边的人不知何因也跟着笑,最终都笑傻了。 男人们在房场挥汗如雨,女人们在厨房紧忙活。东家送来一筐豆角,西家送来一筐茄子,张家送来50个鸡蛋,李家送来一筐小鱼……洗菜、择菜、改刀,锅上锅下忙得脚打后脑勺。最难做的是大锅米饭。一锅饭下多少米,添多少水。火怎么烧,什么时候大火,什么时候文火,什么时候搅锅。量掌握不好,火候掌握不好,巴锅串烟夹生饭,一锅饭白扔。乡邻老三媳妇是全屯焖大锅饭的行家。她做的包米碴子大芸豆干饭,喧腾肉嘟,喷香。哪家有个大事小情闷大锅饭,少了老三媳妇这个鸡蛋,还真做不成蛋糕。老三媳妇听到夸奖,美滋滋的。 人多力量大,上午起墙,下午上檩上盖。里外墙普遍抹一层黄泥,三间房一天完工。团结就是力量,用在这再恰当不过了。 至今想起那浓浓的乡情,总是让人感到温馨。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贵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