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高中一世情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754
作品名称: 三载高中一世情
其他名称: 写在母校芦台一中百年华诞之际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1
起始页: T00059_00.pdf
责任者: 张海永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的母校芦台一中即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而我从芦台一中高中毕业也20多年了。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可以说,奠定我人生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在芦台一中度过的高中生活。回想在母校三年的美好时光,许多情景虽已相隔久远、但历历在目,一些人物虽然记忆模糊、但印迹仍存,很多情结虽然深藏心底、但刻骨铭心。 难忘恩师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培养我的老师们的最好写照。尤为幸运的是,带我们92届二班的这些老师,新老搭配合理,能力人品俱佳,他们有的正处人生的黄金期,知识丰厚、经验老到;有的恰逢事业的起步期,努力工作、奋力拼搏,而我们正成了他们发挥才干、创造辉煌的“试验田”。在这些老师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视岗位如生命,不嫌贫爱富,不计较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教我们知识,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才。三年的高中生活,教过我的老师有好几十位,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贾凤兰、张克念、李天嵩三位老师。贾老师从高二开始就担任我们的班主任,讲授生物课,我们班虽然在高一升高二分班时成绩不靠前,但在她的带领下,后来在全年级一直领先,这主要得益于她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我当时的成绩不太稳定,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特别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20多名、全年级近100名,贾老师非常生气,好好地教训了我一顿。可谓知耻后勇,从那以后,我在学习上用功多了,成绩自然也就开始上升了。张克念老师从高一到高三一直是我的代数老师,他人品很好、课讲得好,他讲的每一道题,都非常细致,连最后基本的加减法也要写到底,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我们非常感动。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数学,加上张老师对我也很关爱,在这上面花的心思和精力也比较多,数学成绩一直不错,直到我的小孩上学时,我还给他选择了数学比较强的鞍山道小学,期望小孩能够继承我曾经的辉煌。李天嵩老师是我高中三年的语文老师,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而且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让我们暗自佩服。由于我在学习上属于不太勤奋刻苦的一类,对语文这类背诵比较多的课不太用功,所以语文成绩不是太好,但上李老师的课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除了这三位老师能够经常见面之外,其他的老师毕业后基本上不曾见过,但他们的形象,甚至在课堂的一举一动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经常在想,是谁传授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让我们在学校安心学习、刻苦读书,正是那些辛苦培育我的老师们,这种恩情永远不能忘,而且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纯真同窗情 不知是谁这样说过,“同窗情是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沉醉。”在人生的黄金年代里,在浪漫的青春年华里,来自全县各个村落的我们,因为同样的梦想走到了一起。虽然我们的相识只是短暂的三年,但我们却喜欢长久地沉湎于此,同窗情在我们的心中显得那样弥足珍贵。可以说人际交往中有数不尽的情谊,唯有同学之间的情谊纯真笃厚,珍贵无比,而且终生不渝。2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年龄在长,头发在掉,工作在变,生活也在变,但唯一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同窗情。以前我在外地工作,大学毕业后,每年几个在外地的同学都会在芦台小聚,一般都是在芦台工作的同学请客。后来我也回到了天津,和大家相聚的机会也多了起来。特别是2005年,我们班曾组织了聚会,全班同学齐聚母校,老师们也到了几位,共忆往事,共述友情,大家在一起热闹了两天。平时就是哪位同学回老家了,大家就聚一聚。因为去年是毕业20年,从春节算起,大大小小的聚会就搞了20多次。有的是一起出海打渔、有的是集体旅游,大家在一起以乐促情,增进友情。我觉得,经过岁月的磨练,大家的同窗情已经由友情变成了一种亲情,而且日渐深厚。特别是同学之间的那份彼此牵挂、彼此关心的情况,像一条潺潺不尽的河流,一朵幽香馥郁的鲜花,一曲余音袅袅的弦乐,回荡在各自的心房里,留下了温馨的回忆。 珍贵的奋斗激情 “一群穷学生/家贫志宏/同甘共苦为前程/如若当初未努力/或为耕农/日夜灯火通/勇攀高峰/命运一决高考中/蓦然回首廿载后/唯此最公”。这是去年高考期间,为了纪念我们这一届同学高考20年,我随手杜撰的一首词,只为了诉说我们当年寒窗苦读的情景。记得刚入学时,我们这些住宿生好多来自农村,甚至有的是初到县城,人生地不熟,而且当时学校的伙食还比较差,从早到晚吃不到什么东西,但大家心心相通、关爱彼此。那时一中每隔三周放一次大礼拜,大家都可以回一次家,基本上就是回去拿吃的,主要是咸鱼、咸菜什么的,可是返校后两三天就被大家互相抢光了,后面二十来天的早饭和晚饭就基本上连咸菜都没有了。午饭虽然有菜,但基本上是大锅煮l出来的,三、四角钱一勺,汤多菜少,米饭都是一粒一粒的,馒头经常是没有太熟的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为了共同的理想,以苦为乐,通宵达旦,从早自习到晚自习,从食堂到操场,都曾留下了大家奋斗的身影和青春的足迹。记得那时候学校不让大家上自习太晚,教学楼到点就停电锁门,大家只能在宿舍想办法,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铺上吊一个手电筒,经常是看书学习睡着了,但手电没有关,很快电池就没电了。正是依靠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大部分同学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人生的跨越。有时自己经常会想,如果当初没有刻苦攻读,不能通过高考,我的人生会怎样?今天会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也许有今天的我,但可能不会有我的现在。时光过去20多年,当年的激情已经烟消云散,随往事一并随风远去。后来,无论怎样,再也不能找到那种为理想奋斗的激情。特别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到中年,工作生活归于平静,一切按部就班,那种激情只能深埋心底、独自回忆。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海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