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今生我难以割舍的情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753
作品名称: 母校今生我难以割舍的情怀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1
起始页: T00055_00.pdf
责任者: 岳文平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记忆的深处总是存有几粒幸福的种子,这种子慢慢发芽长大, 历经岁月,终于在这样的季节长出一片葱绿了。 题记 想起芦台一中,内心总会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感动,不仅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也不是客居住于此的四年,而是芦台一中百年凝练的内涵、品质和代代传承始终在激励我、引导我。人生之路无论艰难顺畅,只要想起我的母校,幸福之感便油然而生,抒情文字便会顺着笔尖汩汩流淌。今恰逢母校百年华诞,又怎能不让我提笔讴歌,一展豪情。我要用笨拙的笔捋顺求学一中的点点滴滴,也许这点滴有些凌乱,也许这点滴平淡无奇,然而这些点滴却真的给我了明亮的人生。 梦想 初中开始 初识芦台一中,却是出自初中毕业时校长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初中求学于板桥中学的我,正值于文革动乱结束以后,百废待举,师资匮乏;许多学生鲜有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上学时背着书包来,放学了背着书包回家,有的甚至连课本都没拿出来,更别说回家完成作业了,所以初中三年拿了一个毕业证后,绝大多数都回家种地了。 真的迈出了初中校门,回头看看母校那熟悉的教室、破旧的桌椅和发白的黑板,那种酸楚感、悔恨感顿时喷涌而出。跑回家里,一头扎在炕上,忍不住恸哭失声。母亲看着我的样子,一句话也没说,无奈的叹口气,继续做着自己的活计。 大半个暑假就在干农活中度过了,火辣的阳光晒黑了我的皮肤,外表的宁静,却总是抵不住内心的惶恐。 学校生活对我来说渐行渐远,有一去不会复返的失落感。每次想到从此将永远成为一名地球修理工,一辈子面朝土地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翻耕着脚下的土地;想象着自己也会像他人一样,娶一房媳妇,生两个孩子,过着索然无味的生活,终老一生,归于尘埃。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摸着那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书包,摸着那早已褶皱的课本,心想,如果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回到学校,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母亲看透了我的心思,心里盘算着怎样帮我实现复读的愿望。说实话,作为一个农村妇女,能够明白儿子的理想愿望,真的体现出母亲的伟大。开学的前几天,母亲总是站在后门口,望着路口过往的人。终于在一个中午的雨后,妈妈看到了本村的赵老师,她不顾一切走上前去,请求着赵老师。我虽然听不见他们在说些什么,但我知道母亲一定在求赵老师,让我重回学校。一刹那,母亲的肢体语言,深深烙进我的心海,成为了我今生永远的感动。 复读的一年,始终是母亲默默努力支撑我,是伟大的母爱支撑我,是母亲那早晨的蛋炒饭支撑我。我累了、烦了、厌学的时候,母亲那祈求的表情和希望的眼神,总会触动我内心那最柔软的部分,让我振作起来,让我坚持目标,这就是我复读一年努力学习的原始动力。那一年,我的成绩非常好,并成功地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考入芦台一中,创造了板桥中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校长王志新非常高兴,对着我们几个孩子高兴地说:芦台一中是河北省重点中学中的小宝塔,能够考上芦台一中,就一定能够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学业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呀! 生活 丰富多彩 接到芦台一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反倒平静了。拿给妈妈的时候,妈妈的脸露出欣喜眼中溢出泪花,这是母亲盼望的结果。一年来我每天很早离家上学,路上背诵着课文公式定理词语,回到家里的时候除了吃饭还是学习,即使晚上村里放着电影,也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个人躲在家里念书学习,母亲知道我的这些努力会有结果。 整个暑假都在为开学准备着。割草卖钱挣学费;割蒲苇晒干打垫子;下池塘采蒲苇棒,为的是做一条厚褥子。初中课本是没用了,早早送给了下一届的弟弟。临近开学,父亲套上了毛驴车,装上一袋小麦,让我跟着车来到公社粮站,换了钱和粮票,装在书包里。妈妈蒸了一锅馒头,熬了一锅小鱼豆芽咸菜,装满几个罐头瓶子,一起放入书包,只等着第二天开学报到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和哥哥帮我把垫子、行李牢牢困在自行车后座上,然后又绑好装着生活用品的两个书包,上衣兜里装好钱和粮票,母亲用线缝好,摁了摁,不再担心丢了。然后约好同学一起,骑上自行车歪歪扭扭奔向四十里外的芦台一中。 到了学校,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新生报到接近尾声,匆忙报到交费,匆忙赶到宿舍,找到自己的床位号,匆忙铺好垫子、褥子、床单。下午的时候在黑板通知的提示下,相约同学一起,到窗口换了饭票,买了饭盒,吃过晚饭,就到教室上自习去了。 芦台一中比板桥中学的确大了很多,两栋三层教学楼,还有两栋试验楼、图书馆楼分跨两侧,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楼房,眼界大开,感觉世界真的变大了。宽敞的礼堂是我们买饭和开会的地方,高高的主席台上,悬挂着标语红旗,庄严肃穆。一日三餐,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就像离铉之箭,嗖嗖跑到食堂,毕竟民以食为天,那个时候物资匮乏,能够填饱缺乏油水的饥肠,真的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学校的生活老师有两位,一位吴老师,像个老大妈,和蔼可亲。另一位钱老师,精瘦的个子,浑身上下充满活力,吐字不清晰但语速极快,脾气急躁且常常发怒,师道尊严不苟言笑,就像门神,没有一个学生不害怕他的。钱老师每天早晨坚持跑步,身体极好。所以无论是走起路来还是检查食堂宿舍,都是悄无声息,往往能够收到奇效。像我们这样的年龄,说话多动是常事,宿舍午休晚睡的时候,往往会有同学说话开玩笑,若是让钱老师发现了,代之而来的一定是灭顶之灾。盛夏中午,受到的体罚不是跑圈就是搬砖。晚上说话一定是打碎灯泡或集体到宿舍外面罚站,等到所有的宿舍都安定下来了,才允许回宿舍睡觉。当然,钱老师也像其他老师一样,非常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如果某个同学感冒发烧了,钱老师就会安排食堂做一碗面条鸡蛋,让人羡慕地也想生病。 八十年代初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生活水平还处在为温饱而努力的阶段,我们 学校生活也是如此,艰难困顿,缺乏营养。每天一日三餐除了咸菜、稀粥、窝头,就是白菜粉条,很少时间能够吃到白面、米饭。记得有一次,食堂做了像蜂窝煤一样的玉米面主食,同学们买到宿舍后一吃,又苦又涩还伴有一阵发霉的味道,于是有的学生激动了,放到校长董希知办公室门前进行抗议,这是我记忆中的唯一的一次窝头之争。当然即使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之下,学校还是尽心竭力为同学们改善生活。记忆中最感动的就是每周四早晨的炸油饼和每学期的节余。 每周四早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校食堂就会改善一下食谱:油饼稀饭。一张油饼多少钱早已经忘记了,但买油饼的场景却始终不能忘怀。油饼有数胃口却无限,尤其是在那种少见油腥的年代。所以早操前总会安排宿舍打扫卫生的同学,提前到食堂排队,因为早操结束以后,同学们会一起涌进食堂排队打饭,前面的同学总会买很多张,后面的同学因为买不到而心生抱怨,于是钱老师规定,一个人最多买两张,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每学期的结余更是同学们翘首以盼的节日。吃结余往往选在暑假的前几天,天气炎热,酷暑难捱。学校食堂在盘点了一年账目后,用剩余下来的钱,免费犒劳全校住宿吃食堂的学生。结余往往是吃过水面,柔软的面条装满了一个又一个大缸,西红柿、鸡蛋、西葫芦做卤,同学们端着饭盆,眼看着面条、面卤装了满满出尖,每年一次的免费午餐,直吃的肚子溜圆,内心的畅快淋漓之感无言以表,打饱嗝,一个字:爽。 求学 严谨勤奋 踏进芦台一中,成为一所名校高中生,注定为一中的笃学、勤奋所影响。学校大了,学生多了,视野宽了,学习环境也好了许多。坐在高一四班的那窗明几净的教室,心境得到提升,思路也开阔多了。看着和我一样的同学,听着南腔北调声音,感觉这世界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那带有天津边子的声音,相比我土的掉渣方言,他们似乎更加尊贵。 新学期第一节课,是我们班主任任少时的语文课。由于新课本还未到,任老师就用了一张大白纸亲自用毛笔写上了《硕鼠》,挂在黑板上。任老师是河北人,身材瘦小精干,背头油光可鉴,语音中带着白洋淀的水音,清灵通透,宛转悠扬。领读的时候,摇头晃脑,自得其乐,陶醉其中。我们看着偷偷发笑,内心却充满着佩服、感动。从那一课起,我们不敢浮躁,不再浮躁,深感一中老师高明高尚,学识渊博,神圣崇高。 高一开设了英语课。我却没有一点基础。二十六个字母挂在黑板上,音标标在后面,我却怎么看也不认识,怎么也说不出口。一些有英语基础的同学,跟着窦老师高声朗读,让我既羡慕又羞愧。同是一班学生,基础差距怎么这么大呀。下课后,窦老师问我们听懂了吗?我摇头。老师说,别着急,慢慢就会好起来的。哪知道这样的起点成为了永远的差距,高中毕业后,我的英语还是哑巴英语,成绩只是及格水平。 物理课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了。自忖初中物理学得很好,每次考试都接近满分,可到了高中阶段却怎么也进不了状态,物理知识学的一塌糊涂,作业没有全对的时候,考试也没有及格过,唉,物理呀物理,真的误在了这一科里。所以从高二分文理班开始,毅然决然的弃理学文。 化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方面是源于化学基础好,高中化学与初中相比感觉跨度不是很大,另一个原因是教化学的陈学懿老师是个很有学问的老教师,信其道,尊其师,受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化学学得还不错。就连英语窦老师都这样说:化学成绩这么好,我就不相信你英语学不好。可惜最后还真的没学好,让窦老师失望了。 高中的学业真的是紧张快乐充满挑战的,它不仅体现在学习的知识深了,更在于同学水平很高。学习好的同学太多了,感觉大家都比我学的要好。尽管作为初中的高材生考入芦台一中,此时好学生多会于此,相比之下我只能排在孙山之后。那时只恨自己笨,只恨基础差,最后想明白了,恨谁都不管用,学习还是要靠自己,自己不迎头赶上,那是没有一点希望和出路的。 文理分班后,我选择了学文。即使学文也是对我的压力和考验,因为死记硬背不是我的强项。 两害相权选其轻,明知自己较笨,但还是会像常人一样抱着大学梦想,所以在学文的两年中,尽管也在努力学习英语,也在背诵政治历史地理,但这些科目仿佛总是与我不亲不近,有时明明自己感觉很好,到了考试却总是不尽人意。还好语文和数学两科越来越好,好像不费吹灰之力,总是能够站在班里的头牌,高考成绩做了最好的证明:数学语文最好,英语地理还好,政治历史最差。 估分的时候,完全没有经验,哪里像现在的孩子们可以把答案写在橡皮上,待所有科目考完后,对照标准答案进行估分,准确率近乎百分百。我们那时标准答案是在几天后才能拿到手里的,等到了估分的时候,却丝毫不记得考试的答案,所以在老师和父母问起成绩时,总会顺口答道每科及格分。老师家长较为失望,那年代,这分数考个中专应该没有问题,心里也就稍微坦然一些。 填报志愿的时候,同学们像小鸟一样围着老师,我躲在一边默默地对照着学校简介犹豫着填写高考方向。重点院校不填了,根本没希望;一般本科也不填了,希望不大。还是在中专类、大专类院校中寻找吧!当我把填报好的志愿交给王有为老师的时候,我清晰的记得王有为老师说过的话:你平时的数学、语文都不错,分数还应再高一些,建议还是报一下师范大学吧。我感到一股暖流在全身流淌,内心充满着感激,多好的老师啊,原来他时刻在关心我,鼓励我成长。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毫不犹豫在二本栏目添上了现在的毕业院校。 我好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我的老师,如果不是您的培养,我是决然走不出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如果不是您关键时候的最后点拨,我绝不会有进入大学的丝毫希望。是你们给了我新的希望,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人生。 追梦 永不停歇 如今女儿也从这里出发,从初中到高中整整六年时间,终于实现了她的理想,进入了自己向往的学校。这六年时间,我多少次站在学校的门口,朝着母校那宽敞明亮的教室眺望,搜寻着记忆中残存的点滴;这六年时间,我也曾进入过母校,与同年同学一起徜徉校园,操场变大了,图书增多了,住宿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学校的铃声早已被歌曲代替,听起来不再像炎热的六月里知了那有气无力地的鸣叫。这六年时间,我也曾走进我的教室,如今这里变成了老师办公的地方。院子里靠南的两排平房不见了,那是我文科班两年的学习地方,门口有一颗粗壮的柳树,柳树下我们的肖老师曾找过我们谈话,审问我们是否同听过敌台……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如今只能从点滴的记忆中去寻找当年学习生活的蛛丝马迹了。 如今许多当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深造后又回到了母校,从当年的学生变成了今天的老师。于是我知道了知识就是这样继承发展、薪火相传,知识的光芒点燃了一代又一代的希望,照亮了一辈又一辈的人生。如今百年学校百年经历,百年中培养了百万计的优秀学子,也培养出众多祖国栋梁,这些学子、这些栋梁成就了一中的骄傲,凝结成一中的典范。 百年岁月中,众多学子从这里出发,呼喊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梦则中国梦,奔赴祖国四方。 百年历史对于一个人也许是深秋暮年,而百年历史对于一中,却才是真正的扬帆起航。 如今百岁华诞,众多学子接踵而来,带着工作业绩为母校增光,共同演奏着一曲曲华美乐章。 正是所有一中人的梦想的汇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往无前的追梦,永不停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岳文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