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749
作品名称: 怀念父亲
其他名称: 写在芦台一中百年校庆时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1
起始页: T00047_00.pdf
责任者: 董季乾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一百年春华秋实,一个世纪桃李芬芳。在庆祝母校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更加怀念为母校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一生的父亲——董希知。 父亲是母校1946届高中校友。1947年在芦台一中任教,先后但任过教员、教导主任、校长直到1985年离休。中间除高中毕业后到外地上学和文革中、后期离开过几年外,一生的大半时间是在母校度过的。记得2003年母校90年校庆时,那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几代校友,带着他们的成绩,带着他们的祝福,如春之归雁,聚在母校这个大家庭。莘莘学子簇拥在父亲身旁相约母校百年校庆时一定再与老师、老校长共赴盛会……遗憾的是言犹在耳,我亲爱的父亲却看不到这神圣时刻的美好盛会了。2010年7月21日父亲带着荣誉、带着眷恋静静地离开了我们,告别了他梦魂牵绕的母校。从此,校园里再也看不到他那高大的身影,矫健的步履,再也听不到他那妙语连珠、亦庄亦谐、幽默风趣的谈笑之声,父亲走了。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父亲一生聪明睿智、学识渊博、严谨求实、诲人不倦、硕果累累。他无私无畏、正直正派、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在家乡社会各界乃至天津市、河北省教育界的领导、同仁及他的学生中有口皆碑。在父亲的治丧奠礼上,母校师生敬送了挽联:“授业一生呕心沥血,育得梓桑苗成栋;慧泽津冀毓秀培兰,赢来桃李华满天”“来无媚骨,去留芳名”。我敬爱的父亲,最懂您的是您的学生,刚劲的书法饱含着学生的热泪,深情的联句概括了您的一生如果说父亲的教育思想、治学精神是留给母校的宝贵财富,那么父亲的崇高品德、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志气、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则是留给儿女修身齐家的永久信条。一桩桩、一件件虽说不是轰轰烈烈却也是掷地有声,成为我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父亲是祖父母的独生子,天资聪明,颇有志气。由于家境贫寒,读小学时是靠亲戚帮助,读中学除了亲戚帮助外还受益于宁河中学(现在的芦台一中)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制度。每学期父亲的学业成绩均排第一,操行列甲,享受到免学学费的奖励。高中毕业后又选择了免费的河北保定师范学校读专科。然而,终因家庭困难中断了学业,回家乡任教。寒门学子毅力惊人,到母校工作后,父亲不负众望,不负所学,以诚挚之心回报母校,回报亲朋好友的资助之情。新中国的成立给父亲带来了新生的喜悦,他立志报效国家,秉承母校的光荣传统,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他奋发工作、废寝忘食、用他那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先进而富有特色的教学理念使“小宝塔中学”誉满津冀,从而确立了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历史地位。 父亲永远是忙碌的。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处理教务上的事情,他每天吃住都在学校,常常是夜不能寐。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中很难看到父亲的身影,好像芦台一中是遥远的外地,星期天也很少回家。听母亲说,她生我们姐弟六人时,父亲都没时间在身边陪伴。终年的超负荷工作,他的身体严重透支,过早地患上了胃溃疡、肺结核、青光眼、冠心病。可他从未顾及。在父亲的心里装的是学校的大家庭,想的是他的学生。 父亲对儿女的要求是严格的。他从不娇惯我们,在我们姐弟心中,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严父,可他从未打骂过我们。他教育我们要知书懂礼,诚实守信,严以律己,勤学耐劳。这样的理念灌进了我们的脑海,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伴随我们成长,成为我们日后做人办事的思想基础。与父亲在一起感受的是他别样的父爱,父亲每次挤出时间回家都要带我们帮祖母和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教我们如何洗衣做饭,整理自己的东西。对我们三个排行在前的女孩要求更严,例如不要留长发,以免分散学习精力耽误功课,坐着不许晃腿晃脑,不许高声说笑,说那是女孩没有教养的表现。在父亲的关怀督促下,我们姐弟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勤劳的好习惯,家里家外总是整洁有序,待人接物礼貌有加。父亲学识渊博,那真是仰头讲天文宇宙;低头谈历史地理,讲古今中外的人文趣事。 他对儿女的殷切希望不是高官厚禄、大富大贵而是学有所长,以诚信立足社会。他教育我们要勤学苦练、多动脑筋。小时候经常布置我们做智趣题,玩智力游戏。偶有闲暇,也高兴地加入我们的游戏行列。这是我们最快乐最开心的时候,也成为我们最甜蜜的回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父亲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的学习动力,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训。他要求我们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多读些有益的课外书,以加强学识和修养;他希望儿女们自强自立,当象乾、仲乾两姐妹考上一中后,他又告诫:千万不要以父亲是学校领导而产生优越感,搞特殊。要积极要求进步,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工作上,要求我们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吃苦耐劳扎实肯干,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希望我们成为一块金子,放到哪里都发光。 父亲的生活是俭朴的。身为国家干部,工资收入也不算少,但他却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父亲气质好,爱干净穿戴整洁,但从不奢华。早已过时的中山装他舍不得扔掉,熨烫的平平整整,破了的内衣、内裤、袜子打上补丁接着穿,一件穿了十几年的黑底黄格的茄克,便是他出门在外的逛衣。父亲非常注意节约,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例如:吃饭时不要剩碗底、掉在地上的饭米粒要捡起来洗净吃掉,点心盒、茶叶盒这些本该扔掉的包装,经父亲稍加改造便用来盛放生活小用品,用过的药品说明书也要利用背面作记事用。在父亲手中这些废物都发挥了“余热”。父亲就是这样一面近乎苛刻的过着俭朴生活,一面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书、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还经常解囊帮助有困难的人。真可谓“乐道修德求善果,崇俭养廉守清贫”。在父亲的熏陶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成为我们的家风。 父亲是一个对知识追求永无止境的人。他文理双修,有着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教育教学经验,对于他精湛的演讲,才华横溢的文章,有人说是天赋,其实那是父亲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必然结果。父亲读书涉猎广泛,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凡读过的书,大都作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大部分书籍和笔记在文革抄家时被当作“白专”的证据抄走撕毁。这令爱书如命的父亲痛心不已。他常对我们讲,自己小时候爱看书可家里穷,不要说课外书,就连课堂上用的书也买不起,只好找别人借来用,借不到时,就抄同学的书来用。在又小又暗的煤油灯下,一边是祖母给人家做针线活,一边是父亲一字一句的抄书。“一灯如豆母与子,针指供我种书田”。这是父亲纪念祖母的诗句,也是他少年求学困苦经历的写照。 到了晚年,父亲仍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他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写日记一丝不苟,摘抄、剪辑、装订乐在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知识的日积月累使父亲的脑子如同一部百科全书,谁有不明白的历史典故,不理解的词语,不认识的字,只要向父亲请教,一定是有问必答准确无误。遇有同事、同学向他请教问题或帮忙审定、修改稿件,他总是极其认真地逐字逐句斟酌,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遇到拿不准的问题,还要查找资料进一步求证核实。有时为了弄清一件事,弄明白一个问题,常常要查阅数十本资料,甚至顾不及吃饭睡觉。父亲求知的态度永远是实事求是的,从没有半点马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是父亲在做学问上留给我们的又一谆谆训导。 父亲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一辈子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不肤浅、不人云亦云。一生严格坚持自己的做人操守,他是言者,更是行者。只要是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就坚持到底,对违反组织原则、组织纪律、侵害学校学生利益的人或事总是要当面提出批评,绝不留情面。但他从不背后打棍子。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也被有些人误解。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白专典型”,遭到种种迫害和非人的折磨。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父亲以顽强的意志和对党的信念坚强地挺了过来。在不堪回首的磨难面前,他没有失去人格,更没有丢掉信仰。“我执行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没有做半点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我问心无愧”,“太阳总会有一天照到芦台一中的”。这就是一个赤子对党对人民的泣血表白。万分心痛之余,仰望父亲,他的坚强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1978年拨乱反正之后,宁河县委为父亲召开平反大会,彻底推翻了所有扣在父亲头上的莫须有罪名和一切不实之词。面对组织征求意见,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是他唯一的要求,而对几年的“牛棚”生活、母亲含悲去世、妻子儿女受牵连等事情只字未提。当他回到挚爱的母校并任命校长后,不计前嫌,对曾经迫害他的人、误解他的人从不记恨,不穿小鞋。光明磊落的胸怀让他包容了一切。他想的只是如何让芦台一中从文革的创伤中解放出来,尽快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文革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i让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下去,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父亲不愧为是一个赤胆忠心的共产党员,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称得上是国之栋梁。 由于文革的影响,我们姐弟都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父亲有遗憾但从不发牢骚,经常叮嘱我们要正确理解,又列举了好多自学成才的事例,鼓励我们参加高自考。我们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工作之余,刻苦学习。我和大弟弟都以优异成绩分别取得天津南开大学、公安大学高自考毕业证书,圆了两代人的大学梦。 父亲是幸福的。他的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先后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是天津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天津分会理事他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文革前祖父母承担了全部家务,照顾我们姐弟生活,文革后母亲又替父亲扛起这个家,使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成就了他的事业。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那植根在儿女生命里的爱、跳动在我们血脉里的爱将永远温暖的陪伴着我们姐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元宵节灯展时,我都情不自禁的在母校宝塔灯前驻足,仰望着美丽的小宝塔感慨万千。 美丽的宝塔,我亲爱的母校,多少代人的辛苦和拼搏,多少代人的爱与梦想,使你成为广大学子的骄傲。远行的父亲,您在天国应该感到欣慰,您曾耕耘的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您曾奋斗过的母校在历届校领导和师生的努力下,校园更加美丽,事业更加辉煌。作为子女我们为您自豪,作为校友,我为母校骄傲。愿母校的明天金鹏展翅永远灿烂辉煌!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季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