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游击队”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743
作品名称: “伏虎游击队”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1
起始页: T00038_00.pdf
责任者: 张国华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和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大家议论起一位祖籍山东的朋友的父亲曾是一位老游击队员。对此我颇感兴趣,问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具体。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一位朋友耐不住了,他说:“喝酒,喝酒,喝酒!你不也曾经是游击队员吗!”一句话说的在座的朋友如坠十里雾中。我顿时也感到瞠目。这位朋友接着说:“怎么,你忘了?你没有当过‘伏虎游击队’的队员?” “呵呵……”我突然明白了。随后附和着说:“啊,是啊,是啊,喝酒,喝酒!”可大家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我们边喝酒,这位朋友又饶有兴趣地讲起了当年和我在一起曾经历过的那段故事。 1981年我曾是一个公社的主要负责人,这位朋友被抽调到上级组织部门搞政审。当时上级的干部政策是,重点考察三种类型的干部。即:靠“打砸抢”起家的干部;“双突”(突击入党、突击提干)上来的干部:“坐直升飞机(大破格)”上来的干部。特别强调,靠“打砸抢”起家的干部,一个也不能用。 对于我来说,后两者都不属于,上级组织部门早有掌握。而前一种虽然没搞过打砸抢,但组织上也要求按程序把文革期间都参加过什么造反组织说清楚,因为政审表里有这一栏。当时我和这位朋友(那时我们还称不上是朋友)及同他一起来的另一位负责同志声明,文革期间我没参加过什么造反组织。可他们说:“没参加过大的造反组织也不会没参加过小的组织吧,据我们所调查过的几个单位,像你们这一级的同志这一栏都不为空。” 我终于明白了,于是说:“我参加过,当时参加的那个组织叫伏虎游击队”。 “咋还叫游击队呢?”他们问。我说:“当时许多造反队都占据了房间,我们没处办公,所以只能打游击呀!”最后就按照他们的要求提供了证明人——当时的中学校长李长岭老师。 中学距公社机关很近,他们去找李校长取证。可是回来后进门就冲我哈哈大笑,朋友的负责人大声说:“兄弟,真有你的!” 文革期间我曾是一名代课教师,那时刚参加工作,什么都不懂,文革掀起了高潮,一律停课闹革命,全公社26所学校,所有的教师集中一起成立了七八个造反组织(有的叫造反队,有的叫战斗队)。任务是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当时成立造反组织是要有“宣言”的,只记得霎时间公社所在地的中心小学的院内的墙上,到处都贴满了大字报,开始是各个造反组织成立的“宣言书”,后来就是批判刘、邓、陶(中央领导);牛、黄、肖(地区级领导);佟、杨、李(县级领导),接下来就是公社领导,后来就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公社直属单位、部门的领导和干部、职工。再后来就是各造反组织相互攻击很快许多老教师都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 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一层一层地贴满了墙又贴满了门窗,弄得屋里的光线就和阴天一样,闹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当时像我们刚参加工作的几位同志都懵了,不做声,不行动后来回忆起来觉得那时的我很木讷。 谁知没过多久,有些组织(造反队、战斗队)就给我们没参加组织的少数教师贴出了大字报,说我们是“观潮派”。一些耐不住的教师,陆续参加了某某组织,到最后,没有参加组织的只剩下李长岭老师(后来的中学校长)我们两个人。 李老师大我三岁,是本公社小芦庄村小学的正式教师,中师毕业,人很老实。我就和他天天在一起待着。谁知过了不久,就又有人贴出了点名的批判我俩的名为《从观潮派到逍遥派》的大字报,并说:“要革命就站起来,不革命就滚蛋!”当时我们真的气坏了,可是又不肯加入那些乱七八糟的组织,逼得我们真的没有办法。 那天我俩心头一热:咱俩咋不可以成立一个组织呢?于是,就写了一纸“宣言”。开始拟稿为《伏虎战斗队——宣言》,为啥叫伏虎呢,因为当时已有一个组织叫“降龙”战斗队,他们能降龙,我们为啥不能伏虎?后来一想,各个教室都被他们占满了,有的教室中间还用桌椅隔成两开门,各为一个队部,我们连队部的名字都没处贴呀。所以我们就想,就叫“游击队”吧!于是,贴出了《伏虎游击队——宣言》,组织就这样正式成立了! “宣言”的开头就不必说了,都是些非常激进的词语。还记得“宣言”最后那两句是这样写的:“……革命不分先后,我们四海为家,办公地点暂不固定,有事请与本人联系!”落款:李长岭、张XX…… 两个人的“伏虎游击队”就这样诞生了。逍遥派的帽子当然也就不摘自消。不过我们这个组织却从来没人来加盟过,也自始至终没写出过一张大字报。 朋友,您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啊,可那个时侯就是这样,这完全是真实的。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国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