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韩承璋夫妇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742
作品名称: 接待韩承璋夫妇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31
起始页: T00036_00.pdf
责任者: 王庆生
雁军 责任编辑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1
主题词: 杂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1987年夏,韩香宽来统战部告诉我,说他的老叔韩承璋夫妇要从美国回乡探亲,问问有没有什么说法。我说,这是件好事,县里肯定是会欢迎的。你再问问你老叔,什么时间来,确定后再通知我们一声。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吴景汉同志告知。并分别向县委领导和市台办作了汇报。县委对韩承璋回乡探亲一事非常重视,责成县委统战部和县政协共同做好接待工作。 天津市台办对韩承璋回乡探亲一事也是非常重视的。当他们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专门派了联络处的王世民处长来宁河,协助我们做好接待工作。因为接待回乡探亲的去台人员,这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 对于韩承璋本人的情况,我们当时还了解得不多,根据公安局政保科掌握的情况,只知道他在国民党军撤出大陆前,曾担任过国民党空军的伞兵上校大队长。对于去台后的情况,就连韩香宽也说不清楚。但市台办的王世民处长到来后,他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韩承璋后来的一些情况。韩承璋随败退的国军到达台湾后,已经升任到将军,但这一情况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得到证实。从有关的资料看,他在60年代时就已经退出了军界,退休前的职务是台北市公路局局长,退休后到美国纽约定居。对于他的这些简历,后来他们夫妇在与我们一起座谈时得到了印证。尤其是对于是不是将军的问题,他的夫人段德鑫女士在跟他对话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某某的少将军衔不还是你给提起来的吗。”可见,如果他不是将军,怎么能够提拔别人当将军呢? 对韩承璋这次回乡探亲的原因,据韩本人透露,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离开家乡已快40年了,思乡心切。尤其是老家还有一个亲姐姐在世,她身体不好,自己一直非常思念她。他与这位亲姐的感情极深,在他去台湾以前,就是靠这位亲姐帮他照料孩子与家务,他姐也因此而终身未嫁。其次,还有众多的晚辈,他们也在他的经常思念之中。因此,回老家看看已成为他多年来的梦想和夙愿。但是,由于两岸长期处于彼此敌对和隔绝的状态,回老家看看在过去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梦想”而已。近些年来,两岸已经解冻,回乡探亲虽已成为可能,然而在他的心里仍存在着这样一种疑虑,自己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曾经把枪口对准共产党,是他们的罪人,他们能饶恕自己吗?虽然媒体上说,中共对过去的历史问题是既往不咎的,能是真的吗?但不管怎样,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毕竟使他已经看到了能够回老家看看的一缕曙光: 而客观因素是,他在纽约公寓的楼上邻居住的是原国民党军将领宋希濂将军。这位宋将军是位知名人士。他原是国民党军中的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曾多次率部参加与日军的会战。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他曾担任过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1949年年底,在四川峨边县大渡河畔被我军俘获。在监狱关押期间,因其积极接受改造,到1959年年底,就成为被首批特赦的国民党军政要人。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从此他成了海内外的知名爱国人士。1980年旅居美国。1984年他曾参与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并出任副会长。他虽然旅居美国,但因在全国政协中保留着职务,常年往返纽约与北京之间。因韩承璋与宋将军是邻居,经常谋面,每当韩承璋向宋将军提起要回老家看看时,宋将军总是鼓励他要大胆地行动,不要怕这怕那,存有任何疑虑,现在的中国大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建交以后,中美两国的关系也已经越来越好。将来大陆与台湾肯定要实现统一的。在宋将军的鼓励下,韩承璋终于下定决心回老家宁河探亲。 韩承璋来到宁河后,县里给予了盛情接待。县里派车由政协的魏永成和公安局的邵贵荣负责,将他们夫妇二人从北京接回。时任县长陈洪林、县政协主席牛占东、副主席张俊儒、统战部长吴景汉等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接待盛会。出席这次接待盛会的还有县政协海外联谊工作组的部分成员和在芦台的县政协部分常委,韩承璋的侄子、县政协委员韩香宽;外甥、县政协委员、县商业局保健站的陈大夫;外甥、县政协委员刘术成等。市台办的王世民处长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接待盛会。 这次接待盛会搞得热烈、隆重,充满了激情。首先,县政协主席牛占东介绍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宁河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并简要地介绍了今后全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尔后,韩承璋在会上发言,他说:“当我踏上家乡宁河县的这块土地时,就感到了格外的温暖;没想到家乡的变化会有这么大,我记忆中的影子,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今天我很激动——宁河县的长官们,在这里举行了这么大的排场来欢迎我,使我这个小民委实感到不安。” 韩承璋这次回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是探视他的亲姐其他亲属,二是要上坟祭祖。 他的亲姐姐当时已经70多岁,家住宁河镇南沽村。因患老年痴呆症,已常年卧床不起。她一生历经坎坷,受尽磨难,尤其在文革时期,因韩承璋去台湾而受到牵连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受到批斗,在精神上也受到了重创。在韩承璋到来之前我们去她家看望她时,我就感到她那是一个意识模糊,神志不清的人,说话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居然连她自己的亲人也不认识。然而,当韩承璋到来后,她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和弟弟韩承璋抱头痛哭,哭得死去活来,似乎要将几十年的苦辣酸甜全部倾泄出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自从韩承璋要回乡探亲的消息传来后,也把镇、村两级干部忙得不亦乐乎。首先,因韩承璋姐姐家的住房实在太破,需要对其外表进行简单的修葺;其次,当时南沽村街道的路面是用泥土压成的,因长年失修,早已是坎坷不平,若遇到下雨天,满路泥泞,人们行走困难。所以在韩承璋到来之前,必须加以整修。再有——也是最主要的一项,是关于韩家的墓地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谓着实让镇、村干部们伤透了脑筋。因为在“十年浩劫”的年代,活人挨整,死人也不能幸免。当时许多家的坟墓都以“破四旧”为名被铲平了,作为反革命家庭韩承璋家的祖坟,肯定是首当其冲了。但是,韩承璋回乡要上坟祭祖,又不能没有墓地。怎么办呢?经镇、村干部与韩的亲属们商量,决定在他们韩家老墓地处修建一个新墓地,并且在通往墓地处再修整出一条便道。后来,村里就把上述方案付诸实施了。对完成上述三项工程,县财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韩承璋上坟祭祖这天很热闹,在镇、村干部们的陪同下,家族人几乎都参加了。烧纸、焚香、集体磕头拜祭先人。临走时,韩承璋还从最大的祖坟头上採了一抔土,用手绢包好,将其带回美国,以此表示自己永远不忘家乡的热土,永远不忘自己的先祖。 韩承璋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我这次奉命接待他,其接触时间仅有几天,他就与我结下了友情。回到美国后,很快就给吴景汉和我写来了一封信,对我们二人在他来宁河期间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元旦过后,我又收到了他们夫妇二人联名从美国纽约寄来的贺年片。后来,每逢快到春节到来的时候,总会收到一份他们寄来的不同样式的贺年片,一张张制作精美的贺年片,饱含了韩承璋夫妇对家乡和亲人及政府的深情厚意。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庆生
责任者
雁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