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327
作品名称: 读书的目的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20
起始页: T00062_00.pdf
责任者: 刘燕荣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读书看报,有种重要方法叫“反弹琵琶法”——你可以把作者的话反过来解读,或许就能读出另一层含义来。中央电视台曾在午夜开过一档读书节目,本意是倡导人们读书,按“反弹琵琶法”去解读,就知道时下读书的人已经很少了。其实要说明这一事实用不着这种繁杂的方法,民间流行的歌谣往往能一针见血,中国人闲暇时间在干什么?答案早有了: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可见在八小时之外读书的人是凤毛麟角。朋友也在他的大作中感叹:天下谁是读书人? 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不是市场经济时代吗?读书的多少既然不能与经济收益成正比,那有什么可读的?现在不是信息时代吗?读书既然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投资,那又有什么可读的? 那些不读书者,暂且不必说他们,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有他们不读书的理由。而在“读书人”中,又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呢?中国的读书人自古而今大多是抱着功利目的去读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人的目的多在“金榜题名”。一旦目的达到,读书就失去了动力,先前的读书人便加入了不读书者之列,现在抱着这种功利目的去读书的人并不在少数:考大学、考研究生、出国留学,这是一条功利之路;评职称、出名、从政,这是另一条功利之路。一些文人心目中并没有真正做学问的想法,学问只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权”、“利”或“名”门后,便把这块砖扔掉了。我们周围不难见到这样的人:博士毕业时写了一些文章,评了教授,有了一官半职后,便把书本扔到一边了,从此在学问圈中销声匿迹了。 由于读书带着功利目的,读只是为了“考”而不是为了用,这样的读被“考”牵着鼻子,考什么才读什么。出题者若是个“书袋”,那么造出的肯定就是一批批的“书袋”,创造型的人才被“选拔者”拦在了门外,不能“登堂入室”;进得门来的一些有天赋的人,久而久之也被磨去了棱角。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写出名篇巨作的人大都是科举场上的落第者的缘故。当今社会里,由于这些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运用,不是为了进行创造性劳动,因而造成了巨大的阅读及写作上的浪费:为了评职称去学外语,一旦过线就把学的东西抛诸脑后;为了评职称去写书,东抄西凑制造出一堆堆学术垃圾,这种学术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就能造出一种“著作等身”的假象来,使垃圾制造者终于成为教授或研究员什么的。 笔者就是在这种机制中铸造出来的。从小学到大学我读过不少书,其中不少是文学名作,然而没有什么人告诉我怎样去关注其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是被灌输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揭示了……”因为考试时要你这样去回答,直到后来我才从这种桎梏中走出来,凭自己的感受开始读书。 这种功利读书目的生产出了另一类副产品——“书袋”,他们书是读了不少,你问到什么他都能答出一二三来,可他们实在也是迂腐得可以,一如孔乙己以会“茴字的四种写法”为荣,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我见过一位先生,他是教古汉语的,姓“马”,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考证了“马”字,写出了洋洋洒洒四十多页关于“马”字的各种写法及来龙去脉的文章。我还见过一位研究《红楼梦》的先生,他在一次考卷中就出了这样一道题:怡红院的大门是朝南还朝北开?贾宝玉喝茶的杯子产于哪一朝代?——我想,书要是这样读,不读也罢。 据说,世界读书日源起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以报的故事,可见古人将书籍看得是何等重要,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几千年来,读书从来就是我们获得精神滋养的最重要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交流,“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中得到极大的教益和精神上的愉悦。文化的血脉,思想的精髓,文明的积累,道德的完善,都在绵延数千年的读书声中传承和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一级阶梯。更重要的是,书籍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比物质世界更广阔更自由的精神世界。 然而,当前国人的阅读状况却让人堪忧。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几年来持续走低,至2007年已低于50%,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到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4.5本,远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俄罗斯人的55本和美国人的50本。以致有学者惊呼——“半数国人不读书”。 是什么让我们正在远离阅读的兴趣? 如今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字谓之“忙”。忙晋升,忙赚钱,忙各种各样的交际应酬……我们启动了追逐物质财富的加速器,获得了愈来愈丰裕的物质享受,然而一些人也缘此穿上了贪婪功利的“红舞鞋”,商场、职场、官场,他们奔波不停,哪有时间歇下脚,以“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安静地读一本好书。 孩子们日益沉重的书包里面塞满的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他们也诵读经典,吟咏诗词,可这种阅读只是作为父母炫耀的资本和应试的准备,完成任务式的阅读又怎会理解经典的深邃,意会诗词的隽永。功利性的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休闲方式,也正迅速挤占人们的阅读时间,消解人们的阅读心境。充满视觉冲击的好莱坞大片,感情纠葛不清的肥皂剧,单调至极、打打杀杀而又极易上瘾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的玄幻、爱情、恐怖文学,正不断充塞着一些人的精神空地,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猎奇心满足之后,却留不下心灵的悸动和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日益浮燥的心灵,也希望获得精神的依归,渴望经典和大师的回归,然而,经典和大师却一次又一次成为娱乐的符号,甚至遭受恶搞。浮燥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正让美丽芬芳的书香远去。 物质和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科学发展应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远离阅读,心灵的空地就会逐渐荒芜,甚至杂草丛生,那样,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信仰崩塌、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善恶美丑不分的世界。如此,缺少精神之翼的人类文明又怎能向着理想中的自由王国不断飞升? 节日是一种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提醒我们,停下匆忙脚步,抵住浮华的诱惑,静下心读一本书,享受阅读的乐趣,深入精神的殿堂,让心灵的空地开放出馨香悠长的玫瑰,别让书香渐渐消散。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燕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