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无遗憾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290
作品名称: 天堂无遗憾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9
起始页: T00039_00.pdf
责任者: 童乃望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父亲有个远门的三叔,我们叫三爷。 三十年代末,为了生存,三爷带着唯一的儿子闯关东去了。家里剩下三奶奶一人艰难度日。三爷出走二十余载杳无音信。直到五十年代末,三爷的儿子(我们称作大爹)才和我们有了书信往来。并从关外寄来了全家福照片。意想不到的是,全家福的照片里却没有三爷。看了书信得知,早在四十年代,三爷就怀着对三奶奶和家乡的无限眷恋,长眠于吉林的黑土地了。而三奶奶那时也已带着对三爷和儿子重返故里、全家团圆的祈盼与世长辞。 1976年唐山大地震,家里收到了最后一封来自东北“一家人”的慰问信。以后,就再也没有书信往来。 三爷埋在了关外,三奶奶葬在了家乡,七十余载“两地分居”。 父亲还有个叔伯老哥(我们叫老爹)。老爹是三爷的亲侄,但膝下没有子女,他和父亲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在他们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东北“一家人”,并按咱家乡习俗为二位老人“并骨”安葬。 谁知,还没等到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老爹就带着遗憾先走了。老爹虽没子女,但作为父亲的叔伯堂兄,当时为老爹办的丧礼异常隆重。就连老爹的坟莹也选在了去我家祖坟的路边上。目的是,便于我们后人逢年、过节不忘为老爹祭扫。父亲为老爹养老送终及后事的安排堪称美德,曾一度受到街坊邻里的一片赞誉。 我曾问过父亲:“老爹有比您更亲近的堂兄弟,为什么由咱家来养老送终啊”?父亲严肃地对我说:“你知道吗?解放前,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讲究寸土寸金,咱家盖房宅基地尺寸不够,是你大爷(老爹的父亲)让给咱家半尺多宽,才使咱家盖成了三间房”。听了父亲知恩图报的解释,我真正领悟了“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这句话的涵义和逝者安息、生者安然的深刻道理。 老爹走了半年以后,父亲也重病在床了。 在父亲第三次做手术时,曾对我说:“四儿,你老爹在世时,我们哥儿俩老想给你三爷、三奶奶并骨安葬,可到现在依然没和东北联系上,不知在我有生之年能否如愿以偿?” 听了父亲即豁达、又略带伤感的声音,我心里为之一颤,马上强装笑靥,对父亲说:“爸爸,别说您老走不了,即便您真的走了,您放心,我一定要找到东北‘一家人’,以了却您和老爹的心愿。”听完我的话,父亲露出了一丝笑容。 三个月后,父亲和老爹一样,共同带着没能给三爷、三奶奶并骨的遗憾,无奈地离我们远去了。 父亲走后,我为了却父亲的遗愿,始终没有放弃寻找东北“一家人”的努力。有一次我在健身房做足疗,闲谈时,无意中提到了关于在吉林省辽源市还有我们的一家人始终没能找到的这件事。给我做足疗的技师刚好是一位辽源人,他说:“大哥,你真的想找吗?我们家那疙瘩可穷啊”。我当时笑着对他说:“我们家也不富啊,如果能够找到,他家真比我家穷,我们能够给些帮助,也是应该的。再说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了却我父亲为三爷、三奶奶并骨安葬的遗愿。” 听完我发自肺腑的话语,这位技师感动地对我说:“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就凭大哥这份心,不管你们两家谁穷谁富,我这次回家过春节,一定帮你找找这家人”。我半信半疑地对他说:“那好啊,我家里有一张六十年代初期从辽源寄过来的全家福照片,复印一张给你,当作你回家时为我们联系东北一家人的‘信物’,不管是否找到,我先提前谢谢你了!”。 2009年1月20日下午,(阴历腊月二十五)我突然接到东北这位技师的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大哥,你们的一家子我找到了,但和你说的有点差头,你和他们家的二姐亲自谈吧”。我说:“好啊!”这时,话筒里传来了一位老年人疑惑的声音,她非常客气地说:“您也姓童?我是您要找的东北这家人的二姐。照片我们看过了,是我们的全家福,但我父亲说过,我们的祖籍是河北省唐山市的,天津没有亲戚啊!” 听着对方的话,我的眼里早已充满了泪花,无比激动地说:“二姐,那就对了,咱们家七十年代初就从唐山划归天津市了。终于找到你们了,整整找了你们三十多年啊!”。停顿了片刻,电话里传来了二姐的哽咽声。 一阵发自双方内心的问候和祝福过后,两家约定正月初九,我们从天津开车出发,前去辽源拜访东北一家人。 正月初九早上七点,大哥、三哥、侄子我们一行六人,带上了香醇的美酒前去东北认亲。一路上几个人的心里都在想象着双方即将见面的场景。虽然高速公路的开通,缩短了好多路程,但总觉得路途那么遥远,恨不得马上见到失散七十余年的亲人。 时至中午,车进服务区,我们吃饭、稍作休息。我问大哥:“咱们赶了半天的路,你知道三爷叫什么名字吗?”年近六旬的大哥当时觉得很尴尬,说:“坏了,还真的不知道!这事儿还得问一下家里的二叔。” 于是我们拨通家里电话,年过七旬的二叔说:“你三爷他们亲哥仨,他们哥儿四个分别是春、光、明、亮。你三爷应该叫文亮”。听完二叔的话,我们心里有了底,打点行装,驾车继续前行。 出了关外,映入眼帘的除了连绵不绝的大山,就是偶有挂着几片枯黄树叶的林木,有时也会看到一些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并不很大的村庄。经过九个多小时的辗转,汽车终于开进了吉林省辽源市。 按约定,我们首先把车停在了站前广场的城标下,年约七十的二姐夫前来带路。车行大约二三分钟,停在了住宅小区的一栋楼房旁。车刚停稳,十多个男女老少就把我们团团围住了。打开车门,我们下了车,一阵寒暄后,前呼后拥地上了三楼。 我们逐个坐了下来。姐姐、哥嫂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东北有名的黄橙橙的火柿子,和那翠绿透紫的国光苹果。刚沏好的龙井茶叶,在那晶莹剔透的水杯里游来游去,散发着沁人的芳香,好像也在替主人欢迎我们的到来。 不大的客厅里,不分老少,大家都是热泪盈眶。首先二哥拿出那张早已发黄的照片,他指点着那张全家福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年龄最小的男孩儿是我,当时五岁。中间坐着的二位老人,就是你们三爷带到关外的儿子、儿媳,我们的父母,你们的大爹和大妈。” 通过介绍得知,三爷是在大姐五岁那年,为日本人做铁路巡道工,心脏病突发,猝死在铁道线上的。大爹、大妈在十年前也过世。 大姐已经七十二岁,二姐也已年满七十,他们都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在家多年。 三姐、四姐上山下乡嫁到农村。据说在辽源,农村生活要比城里宽裕好过,所以家庭条件还都可以。五姐是工人,下岗在家。 大哥,在辽源的艺术界小有名气,经常出门在外开会、研讨,北京、天津都曾到过,也打听过河北省唐山地区的宁河县、赵家园,可阴错阳差,寻根愿望就是没能实现。令人惋惜的是,也因心脏病突发,五十岁出头就过早地去世了。 五十多岁的二哥,在铁路工作,是个中层领导。大哥家的两个儿子在家待业。姐姐家的几个外甥、外甥女婿们均是国家干部、大学教授,个个出类拔萃。但在我们这些长辈面前特显谦虚平和。 二哥把新的全家福拿给我们看,非常巧合的是,和我们现在的全家福的人数刚好相同,都是四十九口人。真没想到,三爷带着年幼的独子闯关东,能有今天这个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我想,如果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看完全家福,我问:“你们知道我三爷叫什么名字吗”?话刚出口,靠在门框上的五姐抢过话题:“童文亮啊。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清明扫墓,在烧纸上的字都是我写,所以我记的非常清楚。”听完此话,我们几个人笑得前仰后合。在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把半路上给二叔打电话的经过说了出来,证明“接头暗号”又对上了。饱含泪水的满屋人,又是一阵欢声笑语。 笑语过后,二姐开始张罗吃饭,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哥姐早已为我们准备好晚餐的酒店。店面虽不华丽,但很幽雅。进了餐厅,就闻到了东北特有的老烧酒那令人欲醉欲仙的扑鼻醇香。三大桌满满的鸡、鸭、鱼、肉映入眼帘。虽没有家乡的银鱼、紫蟹、鲍翅,但那誉满全国的东北乱炖、著名的烧鸡、紫红的血肠都摆在那里,没等落座,就足已使我们满心欢喜了。席间,根据传统,晚辈先敬长辈,平辈以小敬大,欢乐的气氛充满整个餐厅。 说实话,东北“一家人”的如此热情,特别出乎我们的预料。虽然三桌酒席的价钱,可能比不上我们在天津招待客人一桌酒席的消费,但是,当时那种同祖、同根血浓于水的亲情,那种朴实无华的接待,那种难以忘怀的热情,在其他场合,即便花上再多的钱,也是难以享受得到的。 我想,这就是幸福吧,这就是后人秉承前辈美德的再现。互相发自肺腑的问候,相互间的祝福与交流,处处体现着家和万事兴、幸福大家庭的快乐与祥和。 第二天中午,我们选择了辽源市唯一的四星级酒店——雅柏大酒店,在那里进行了答谢,宴请了东北“一家人”并专门从五十里开外的小山村,接来了为我们寻找东北一家人的那位技师。 在那温暖如春、鲜花吐艳的大厅里,几十人在那软绵绵、豪华艳丽的提花地毯上,幸福地拍照留念,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众人落座,二嫂首先对那位技师深表歉意。原因是,那位技师从五十里开外的山村,顶着严寒,为寻找我们的东北“一家人”,往市里跑了三趟,往返六个来回,但两次都被二嫂拒之门外,原因就是:“我们在天津根本就没有亲戚”。听完双方传奇般的相互叙述,我们对技师为人豪爽、执着的精神更是敬佩不已,大家共同举杯向他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和祝福。 因为饭后,我们将要返回天津,酒桌上我再次提到给三爷、三奶奶合葬之事。最后,还是二姐说了话,她说:“一是非常感激老家人这么多年还想着我们,没把我们遗忘;二是政府实行殡葬改革时,爷爷的坟茔早已不存在了,已经没有合葬的条件;三是我们活着的人,只要把咱们家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美德传承下去,即便咱不给爷爷、奶奶合葬,他们二老在天有灵,也不会怪罪咱们。” 听了二姐非常实在的表态,我想也有一定的道理。三爷、三奶奶的遗骨虽然从形式上不能合葬到一起,但是他们的后人——我们,有幸聚到了一起,同样也就等于把他们的在天之灵带到了一块儿。说不定他们当时正在天堂里,看着我们这些孝子贤孙们的举动而欢笑呢。 父亲、老爹,也一定在为我们找到了东北“一家人”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我们双方尊重了二姐的意见,一致决定不再举行合葬仪式。最后我们共同端起那酒泪交融的高脚杯一饮而尽。 虽说没有不散的宴席,但那沁人心脾的酒香,难舍难离的亲情就是久久不愿散去。将要分手了,几十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就连为我们寻找东北一家人的那位好心的技师,看到我们悲欢离合的场景,也为之动容,落泪不止。 走出雅柏大酒店,东北“一家人”为我们准备好的山珍、特产早已装进车里。我们饱含眼泪望着依依不舍、泪流满面的东北“一家人”,怀着东北“一家人”对我们盛情款待的感激之情,带着了却了父亲和老爹遗愿的快乐,洒泪踏上了返津的路程。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童乃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