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老家进城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164
作品名称: 背着老家进城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4
起始页: T00048_00.pdf
责任者: 王福正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集-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秋天的农村是最美的,阳光灿烂而妩媚,风儿轻轻,亲切而柔和,地理的庄稼散发着成熟后的馨香。站在村头,放眼向田野里望去,棉花是白的,辣椒是红的,稻子是金黄的,青菜是绿的。人们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忙碌,田野里飘东哲不同姿态的身影,应该说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面对这样的丰收景象,农人的心情是欢愉的、幸福的、甜美的、陶醉的。可李老爷子却高兴不起来,心里沉甸甸的,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和感觉。 他对眼前的这一切太熟悉了,熟悉到骨子里。说不清道他这辈已经是第几代了,反正,自他颤颤悠悠地站在这个地球上,他爷爷就抱着她,用胡子茬扎他小脸蛋的时候起,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这里的每一条小路,他不知走过多少遍了,重叠的脚印有多深有多厚,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锄过多少遍,也早就记不清了,哪块地种什么长得好,哪块地肥与薄,他都清清楚楚。这里浸着他的汗水,渗着他的心血,这里有他的欢乐,有他的希望和期待,有他的失落、悲伤和痛苦。 好些日子啦,他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在田野、村头、小河旁、院前院后的转悠,有时也和老哥几个蹲在小卖部墙根前或村东头老槐树下说天读地,闲扯一通,但不管走到哪,闲说些什么都会勾起他对往昔的回忆,有苦涩有欢乐,有永生难忘的情结。 近些年来,村里便有人携家带口陆陆续续的离开村子,有的搬到大城市,有的迁到县城,他所熟知的就有:倒卖家具的朱守红,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如今在县城站稳了脚跟,盖起了家具商场大楼,把妻子儿女和父母接进城。搞建筑的武玉强,原来就是在农村盖房子,后来越干越大,如今拉起自己的建筑队伍进了城,现在已是什么建筑工程公司啦,在县城盖了房子接走家人,还有做成衣的刘海,做豆腐的赵凤生,木匠胡田,做生意的刘成以及卖菜做厨师的张明、杜立等都在城里落脚接家人进了城。还有搬进城的是因为儿子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如今工作生活的不错,挣钱买了房子,把父母接近城去享清福。 他们走的时候,亲属和乡邻都来送行,很是热闹,看得出每个人走的时候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上些年岁的老人,一只手拉着送行人的手,一只手抹着眼泪,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前蹦后跳喜气洋洋的。 现在该轮他走了,儿子多次来催,可他不愿意离开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再说他也不愿意落户到儿子所在的那个最南端的新兴城市,那里太热,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语言也不通,很难和别人交流,太憋得慌太寂寞了。可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先后落脚到那里,他如今老了干不动了,老伴又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他不得不要离开老家了。 真的要离开这块故土了,他的心情是复杂和烦乱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撮黑土,潺潺流动的小河水,是那样的让他难以割舍,难以忘怀,还有那些一起长大的老哥们,想起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同在一块地上劳作的情景,就让他激动,泪往上涌。 他说不清楚,也许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趋势吧,农村一部分人流向城镇,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将来城里人还会流向农村,实现城乡大融合、大流动、大交流,为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自身价值,寻找人生舞台而不断的流动,或许就应该是这样的。 他要走了,可他真的忘不了他的老家,这一切都铭刻在他的脑子里,融在他的血液中,他要背着老家进城,不管走到哪,他都会把老家的一切一切带到哪,永世不忘。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福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