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158
作品名称: 山与人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4
起始页: T00041_00.pdf
责任者: 李梅英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随笔-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在我的印象中,山都是与伟岸、雄伟、苍郁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的,可是一趟宣化之行让我对山有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印象。 宣化位于与北京毗邻的张家口市。那是初冬的一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宣化。刚刚经过八达岭,从长城脚下仰视了它的雄伟壮观,再看到眼前那一座座并不高大的山真有一种鲜明的对比,从视觉上好像一落千丈。两相对比,也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山清水秀,什么是穷山僻壤。一路走来,注视着大山,对大山也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汽车沿着一道道山路行驶。山路曲折却非常平坦,窄小的山路上汽车左盘右旋峰回路转,司机的驾驶技术非常好,让人惊惧的同时又生出无限刺激,真如吃了一回四川菜般过瘾,同行者在车里也是张嘴咂舌唏嘘不止。 从车窗望去,这里的山真可谓是穷山,上面寸草不生。虽是初冬季节也不见上面有枯草,有人说那是石山,我们没有下车去鉴别,但看那峭直的断壁和秃秃的山顶,已足见石山之说的正确。其实也并非都是大石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张家口处于关口,此地的山都是被风化了的山。眼前断断续续的都是这样的山,高低起伏,缓急不同。如果山脚下有平坦的空地,农民们就种了庄稼,那庄稼也只是些高粱玉米之类耐干旱的植物。路边堆满了一垛垛的玉米、高粱秸,地里也尽是些低矮的此类农作物在风中摇曳,想是农民们也嫌它们长得低矮而弃之不要了吧,而这些可怜的农作物也已然成了动物们的吃食——只见一些牛啊羊啊在地里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用嘴有意无意地啃嚼着。山脚下零星散落着一些农舍,有的建在平地,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就建在半山腰。房屋都是砖砌的,既矮小又破旧,很少看到高大的建筑物。偶尔看到,那也是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 在这里几乎看不到河沟,看不到清澈透亮的水,一切都呈黄褐色。问及人们的用水问题,据说家家都很节约用水,洗过脸的水用来洗衣服,剩下的水再浇地。民间还有用一缸水换个媳妇的说法呢,足见水的珍贵。至于农作物就种些耐旱的,然后就等老天爷恩赐降甘霖了。听着这些,让我们这些长期被水滋润被水养育并奢侈用水的人感慨不已。 这里的民风自然纯朴。从我们眼前相继过去两辆车,一辆是驴车,赶驴人静静地赶着车,车上横着一口棺材,驴蹄在路上嗒嗒作响。这让我们想到我们生活的地方那种铺张浪费大肆渲染的场面,而感到一丝汗颜。山里人喜静,他们更愿意让死者没有打扰地静静地入土。另一辆是贴有大红喜字的车,是拖拉机,只一辆,恍惚中,只见到了新娘子一身花棉袄。没有吹吹打打,也没有成串的车队,把新娘接过去就过日子,让我们感到山里人更注重生活的纯朴和实在,没有一点虚假和客套。 在山里行走,觉得这里平静而又恬淡。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初冬的太阳懒懒地照着大地,让人感觉内心很温暖很踏实。这里呈现出的真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大境界。同行者有人开玩笑说,谁愿意将来在这里居住?大家都纷纷摇头,说打死我也不来啊,这不把人活活憋闷死吗。问我这个酸秀才,我也是默默一笑,不敢附庸风雅,不过心下想的是,如果有一个肯陪伴我的人同来,我是乐乎于此的,不过这个人可不是什么随便的哪一个人啊。 面对着大山,想: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可能有人一辈子也没走出大山,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家乡的穷困而嫌弃他,依然热恋着这块土地。大山仿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护着这里的人们。我们真应该感谢生命,如果没有了善良的人类在这安居,这里突兀着无数座大山那才真正是萧条荒凉,正是有了人类的辛勤耕耘做点缀,才使得这块贫瘠的空间如此静谧安详;相反,这静立着的大山也是赋有生命的,造物主把它们安排在这,它们像卫士一样忠诚地守卫着这块土地,亘古不变,与人类朝夕相伴,为人类遮风挡沙,他们也是值得人类尊敬的。人与山这些年来一直和谐相处,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李白所说的“想看两不厌”的境界了呢。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梅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