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孟玉柱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063
作品名称: 铁匠孟玉柱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2
起始页: T00014_00.pdf
责任者: 王世勋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47
主题词: 小说-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风很紧,猛砸在行人的脸上。天空阴沉着,如行走在路上的孟玉柱父亲那愁闷的脸。零星飘落着的雪花洒落在孟玉柱没戴帽子的头上。孟玉柱浑身哆嗦着,两只小手不停的搓动着,然后,放到嘴边,哈一口热气温暖一下。就这样跟在父亲的身后。他的父亲心疼的向后瞅了瞅他,把已是很破旧的棉袄脱下来给他穿上。虽然奇大,但总能挡些风寒。他的父亲有些弯腰,推动着那辆木制独轮车,车上捆绑着用来养家糊口的铁砧子、炉子等打铁用具。他的母亲在车的前边,弯腰拉着纤绳。三十年前,孟玉柱随着父母从空旷的大路那边走来。 “年前的一场大雪还没有融化掉,刚刚过了年,又是这样的天”。孟玉柱父亲嘴里念叨着,叹了一声气。旷野一片寂寥,孤孤单单的一家三口就这样趔趄着行走在这样的冰雪路上。 孟玉柱的父亲有些累了,头顶升腾起了热气,感觉浑身燥热起来。 “孩子他娘,前边有个村庄,我们到那里就找个人家歇下吧。玉柱也有些饿了。”孟玉柱的父亲微喘着说。 “行呀。从山东老家一路走来,吃不好睡不好的,看前面的村庄不小,或许能遇到个好的歇脚地。”孟玉柱的母亲向后看了看孩子,说。 前面的村庄叫孟家庄,有两千多口人。唐山大地震时把原有的房屋震垮了,刚过去两年,所以家家还是那样土里土气的房子。 此时已是临近中午,正是家家烧火做饭的时间。炊烟袅袅,菜香扑鼻。孟玉柱只觉得饥肠辘辘的,不觉流出了口水。 “孩子真的很饿了。我们把车放到高一点的那个地方,好像那里不住人家了,或许还能避些风雪。”孟玉柱的母亲指了指前面的一户破旧的门面说。 推开门,一个看上去有70多岁的老人正在抱柴,也是正准备做饭了。回头看见这样的三人进来,不觉一愣。等说明来意后,老人很高兴的叫孟玉柱一家住了下来。 老人姓孟,无儿无女,所以村里人都叫他孟老头。据说,孟老头的祖先就是流浪到此,然后扎下根来,也就有了孟家庄的村名。这么多年了,孟老头孤单之余,总希望能有个伴。但是,农村的他家里穷,并且,腿有点残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所以,就只能一直自己生活到现在。突然间,家里来了本姓人家,看上去又是这样的老实本分,所以,孟老头高兴的像捡了宝贝似的,走起路来也是小跑的样子。一笔写不出两个孟字,我们真的是一个祖先呢!孟老头欣喜若狂的想。 阴天黑的早,雪已经停了。外面除了风声,再没有其它的声音了。孟玉柱和孟老头睡在东屋,他的父母睡在西屋。农村的房子门口朝南开,中间是堂屋,两边各有一个卧室。就好像人的一张嘴和两只眼睛那样正当,不能偏倚。 “孩子,多盖一条被子,屋里冷呀!”孟老头一边温和地说着,一边又给孟玉柱盖了一条被子。 “爷爷,您也睡吧。”孟玉柱很懂事的说。 “呵呵,这孩子,虽然才13岁,可真懂事呀!”老人高兴的夸赞着。 孟老头今夜怎么也不能入睡。本来人上了年纪睡眠就少,又加上身边突然多了个越看越可人爱的孙子,他怎么能入睡呢?索性坐起来,披上那件老羊皮袄,卷上一支老旱烟,就吧嗒吧嗒的抽起来。 孟玉柱今夜睡得很香甜,好多夜里没这样睡上安稳觉了。他高兴的在梦里笑了起来。老人心想:这孩子,笑得真好看! 孟玉柱的父母也是很累了,屋里死一般的沉静。可毕竟是铁匠出身,每天天不亮就已经习惯了起床。所以,鸡叫二遍的时候,俩人就利索的起来。孟玉柱的母亲收拾完屋里就收拾院落,然后就抱柴烧火做饭;孟玉柱的父亲赶紧生炉火,准备开始一天打铁的生计。 清晨,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来,那样沉重,又那样执着,宛如鸡血似的染红了东方的云霞。小鸟飞快的掠过去,唧唧喳喳的忙着四处觅食。阳光洒在积雪的房顶,反射着刺眼的寒光。哦,好一片洁白的世界! 孟玉柱的父亲把炉火生的很旺,红红的炉火宛如一朵太阳在炉中燃烧,燃烧着一家人的命运和希望。孟玉柱帮父亲拉着风箱,额头上已浸满了汗珠。这里早就围满了农人,他们拿来锄、镐、镰刀等等需要再次锻打的农具,一边聊着天,一边耐心等待。孟老头也蹲坐在农人当中。 打铁生意是孟玉柱一家的传家生计,从他祖爷爷开始就是这样过来的。走南闯北,风餐露宿的,能生存的地方就是家。所以,孟玉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籍贯,更不知道祖宗们究竟埋在了何地。“青山处处埋忠骨”吧,孟玉柱的父亲每当提起这些事情,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今天的生计不错,农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出来晒着太阳,也为他们增添了快乐。孟老头也不时张罗起来,使那些犹豫不定的人也拿来了需要锻打的农具。 “玉柱,你这么小就不上学了,将来会后悔的。”其中一个中年人惋惜着说。 “后悔有什么好办法呀!”孟玉柱的父亲看了看自己的儿子,哀叹着说。孟玉柱没有抬头,仍是那样聚精会神的拉着风箱。 是呀,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还不能解决,还能有什么能力追求理想呀幸福的呢?民以食为天,没有了食,人们的生活就和小鸟一样,不断的飞呀,找呀,不论怎样的劳累,也首先要生存呀!因为人和小鸟一样都有强烈的生存欲望! 中年人自觉有些失言,赶忙岔开话题。冲着孟玉柱的父亲说:“累的话就休息一会儿,我的活不着急。” 此时,孟玉柱父子感觉确实有点累了,就说:“打完这把锄就歇会儿。” 锄板子在炉火中烧得通红,就像一块红红的玉米饽饽,叫孟玉柱垂涎三尺。孟玉柱是有点饿了。早晨吃了一块玉米饽饽,喝了点凉水。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饭食自然是营养不足。孟玉柱擦了把汗,满脸红里透着黑,看上去和他的实际年龄相差很大。 孟玉柱的父亲把烧红的锄板子拿出来,一只手拿着长长的铁钳子夹着它放到铁砧上,另一只手拿起小锤子高高举起,然后不停地敲打。直到锄板子被敲打成需要的形状。这时,锄板子是那样清黑的颜色了,平平整整的,有了锋利的锄刃。每到这时,他总是高兴的有了笑容,就好像自己又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他总是把需要锻造的农具比作生病的孩子,自己就是给孩子们治病的医生。医生能妙手回春,他能妙手锻打。他的笑是从心底发出的。 孟玉柱的父亲坐下来,喝了一口凉水,感觉从心底凉遍全身。孟玉柱也是那样,就好像心中的一盆炉火被唰地一下浇灭那样,突然间全身凉爽起来。他从来没喝过热水,不论冬夏,总是那样把凉水一瘪子喝到肚里。爽快!孟玉柱心想。 虽然孟玉柱跟着父亲东奔西走的,锻炼的自己比同龄人要成熟很多。但是,他终究是个孩子,总免不了要起玩耍的心情。今天是周日,别人家的孩子成帮结伙的在藏猫猫,是那样快活。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别的娱乐,藏猫猫是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孟玉柱远远的看着、看着,觉得心里痒痒的。就对父亲说:“我也想去玩一会,可以吗?”语气中带着恳求。孟玉柱的父亲看了看可怜的孩子,默默的点点头。 日上中天,满街里洒满温暖。地上的雪渐渐融化了,房顶上融化的雪流下来,在屋檐上凝聚成水滴不停地砸向地面。小麻雀在各家的屋檐边叽叽喳喳,时而呼的一下飞向远方。不知谁家的狗在追逐一只猫,那只猫飞快的奔跑,然后跳上墙头,仓皇的又一跃,跳到了房脊上。那只狗哀叹一声,可怜巴巴的掉转头回家了。孟玉柱在这样的气氛中快乐起来,宛如笼中的小鸟突然被放出来似的,奔跑着、飞翔着。 时间很快就过去几个月了。孟玉柱父子每天早早起来就外出打铁,每天总能挣几个零用钱,偶尔还能买点小菜回家。孟玉柱的父亲和孟老头就能喝上几口。这样的生活也算其乐融融了。孟老头心满意足起来,就哼上几句只有自己能听懂的京剧。 孟玉柱父子的手艺不错。父子又是这样憨厚,童叟无欺,铁活做得实在。人们这样的评价,流传得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来上这里做活。所以,生意总是很兴隆的。 今天的铁活多,孟玉柱父子回家时天色已经很晚了。跌跌撞撞的回来后,匆忙吃了口饭,孟玉柱的父亲就躺在土炕上,一会就鼾声四起了。农村人睡土炕由来已久。晚上,一边做饭,一边就把土炕烧得暖烘烘的,人睡在上面总会一夜的全身温暖。如果有寒腰寒腿的毛病,只要睡在土炕上,就会全身觉得舒服,比吃了灵丹妙药还管用。还有人说,土炕平实,人睡在上面即使得了颈椎病也能自然好起来。睡土炕的农村人的的确确很少生颈椎病的。孟玉柱的父亲就是这样在土炕上睡得踏实、舒服。今天的夜很静,静得让人有些害怕。漆黑的夜幕上,满天的星星散射着冰一样的寒光,院子里那棵笔直高大的柳树也没有了往夜柳枝浮动的声音。所有的鸟都睡着了,所有的狗都睡着了。所有的动物都失去了声音。整个世界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孟老头还没睡。他坐在土炕上,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烟雾缭绕着。那些烟雾在屋里转着圈,然后慢慢的、一点一点的从窗户的缝隙间飞向了窗外。烟火时明时灭的,宛如天上的星星样眨着眼,朦胧的照亮老人的脸。孟老头眉头紧锁着,眼光射向孟玉柱那酣睡的脸蛋上,就这样不停的盯着,似有满腹心事向孟玉柱说。 这时,孟玉柱不知做着什么美梦“嘎嘎”的笑出声来,孟老头看在眼里,不觉也笑在心里。 突然间,孟老头好像在危急关头做出了力挽狂澜的重大决定似的,说了句:就这么办!然后,毅然躺下来,睡觉。明天就和他们商量。他们,指的就是孟玉柱和他的父母亲。 清晨,东方露出了鱼肚白。不一会儿,霞光万道,七彩斑斓的东方给人美轮美奂之感。孟玉柱的母亲早早起床做熟了饭。一饭一菜,很是简单。但是饭香飘溢,仍激起人们强烈的食欲。孟老头坐在桌的上方,孟玉柱紧挨着老人。四口人围坐在饭桌上,气氛和睦又融洽。老人一边瞅瞅孟玉柱,一边瞧瞧孟玉柱的父母。放下碗筷,严肃地说:“我想把小玉柱过继给我当孙子,你们俩有什么意见吗?”孟玉柱的父母突然听见这样的说法,感觉来得太突然,一时懵了。惊诧的眼神盯着老人,似乎在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孟老头看出孟玉柱父母有什么疑虑,又说:“我想把小玉柱过继给我当孙子,我也活不了几天了,等我百年后也有了传后人,也就可以在列祖列宗面前有个交代,总算没有断了香火呀!”孟玉柱的父亲思忖了一下,觉得老人秉性温和,做人实在。自己也没有老人再需赡养,和这样的老人生活在一起,已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有缘随缘,不能破解,百年修得同船渡啊!孟玉柱一家人高兴的同意了,写了过继单,请了酒席。从此,四口人真正过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孟玉柱跟随着父亲,每天就是给父亲打下手。但是他心灵手巧,渐渐的悟出了打铁的门道:首先,心中要装有需要锻打农具的样子;其次,要掌握好火候;最后,用力要干净利索。心无杂念,眼睛凝视,锤到之处要稳要准。正所谓趁热打铁,锤到成型。 人老了,睡眠的时间比年轻人少了很多。所以,每天清晨,孟老头都会鸡不叫就起来,把院子的每个角落都查看一边。然后,拿起扫帚,把整个院落清扫干净。最后,坐在院子里那棵老柳树下,轻声慢调的哼哼起只有自己能听懂的京剧。现在有了后人,孟老头的生活感觉很有奔头,人们都夸他更勤快了,也比以前精神矍铄起来。 山东人的憨实、勤快的性格早就名传天下。孟玉柱的父母更是如此。每天,孟老头洒扫庭除的时候,孟玉柱的母亲就抱柴做饭,孟玉柱和他的父亲开始整理外出打铁的用具。四口人各有各的活计安排,有条不紊,生活欢乐又祥和。 今天傍晚,孟玉柱父子俩回来的早,就顺便买了点酒菜。孟玉柱的母亲不由分说又炒了两个热菜。她知道,孟玉柱的父亲要和孟老头喝两口的。每当回来早的时候都是这样,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习惯。 这么多年来,老人都是自己凑活着生活。现在,不但每顿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还能有孙子给自己夹菜,还能有人陪着喝上两口。此时,老人就从心底发出爽朗的笑声,面容也灿烂起来,仿佛在告诉世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这样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十年。孟玉柱忽然长成了一个结实的汉子。一米八零的个子,虎背熊腰的样子告诉人们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黑灿灿的脸上,镶嵌着两颗大而有神的眼睛,放射着诚实、刚毅的光芒。此时,孟玉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孟玉柱的父亲被顶替了下来给孟玉柱打下手。这时不再用拉风箱把火吹旺,改成了电风炉。孟玉柱双手抡起大锤,他的父亲一只手拿着铁钳夹着火红的锄板,一只手用小锤在砧板上敲打着。父子俩配合默契,叮叮当当的音符萦绕在空中,变成一首激情四射的旋律。 夏末秋初时节,虽然白天太阳高照,人们感觉很是燥热。可是到了夜里,人们仍是感觉了秋的到来。高而远的夜空中,悬挂着那块亘古不变的圆盘,今夜显得是那样的大又圆,仿佛人们能看到那棵桂花树,还有桂花树下蹲着的白玉兔了。嫦娥呢?或许是偷偷的啜饮吴刚送的琼浆玉液了吧!微风吹拂着院内那棵高大的柳树,柳枝摇摆着,影儿摇摆着,在孟玉柱的眼前仿佛摇摆成舒缓的乐章。孟玉柱还没有睡去,他睁着大大的眼睛,一边欣赏着柳枝婆婆,一边静听着远处的蛙鸣,还有和蛙鸣一起送入耳鼓的玉米拔节的声音、棉花开花的声音。 此时的孟老头酣睡着,那样香甜、那样美好。就这样沉沉的、心满意足的睡着。没有一丝牵挂,更没有一点包袱。就这样永远的睡着了……当孟玉柱发觉的时候,已经是艳阳高照了。孟玉柱觉得:爷爷今天是想睡个懒觉,可能是累了吧!所以,自己起来的时候也没敢发出一丝的声音惊扰老人。他万分的感激老人,是那种即使肝脑涂地也要报答老人恩情的感激。他希望爷爷多睡一会。可谁知是这样长久的睡着了啊! 孟玉柱的父母以儿子、媳妇的身份厚葬了孟老头。按照村里风俗,要披麻戴孝,打幡抱罐的把老人送入坟墓。出殡那天,孟玉柱嚎啕大哭、悲痛欲绝。直哭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的。是啊,当年没有孟老头的收留,哪有孟玉柱一家的今天呀!这样的恩情,岂是比山高、比海深吗?应该是与天高、与地深啊!“今生再没有机会报答老人了。爷爷,您走好,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孙子!”孟玉柱心中这样念叨着,不觉又仰天大哭。直哭得:鸟们惊呆着,不敢在飞翔;阴云扑来了,大雨滂沱!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葬了老人,为其立了碑。回到家,孟玉柱和他的父母总觉得屋里空落落的,没有了往日的温馨,缺少了往日的笑声。 一天,孟玉柱外出打铁回到家,刚刚洗涮完毕,准备吃饭的时候。小花拿着一把卷了刃的大镐来了。刚进院,就喊:“玉柱哥回家了吗?”小花是村东头赵家的女儿,比孟玉柱小一岁。一个村子的同龄人,早就很熟悉了。平时,她就叫孟玉柱哥的。一年后,小花成了孟玉柱媳妇,这是后话。 孟玉柱见小花进来,笑了笑说:“今天晚了,明天生火再弄好吧。不会耽误用的。”小花坐了一会,看没什么事情可做,就转身回家了。 吃完饭,孟玉柱没有急忙的回房间休息。转过脸,冲着看电视的父亲说:“爸,还是在前院盖两间像样的房子吧。您年龄大了,不方便东奔西跑的。咱在家办个铁活加工厂,一来您二老可以照看地里的庄稼,我自己搞铁活加工,这样两不耽误。”孟玉柱的母亲瞅了一眼孟玉柱的父亲,说:“这样好,咱们苦干一年就能给玉柱结婚了。那时,我在家看孙子,你去地里拾掇庄稼,我们家的生活还怕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吗!”说这话时,孟玉柱的母亲眼里放射着希望的光芒。 改革开放十多年了,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人手头宽裕了很多,裤兜里有了零用钱。但是,农村人的观念就是守旧,一直觉得钱就是用来盖房子、娶媳妇、养孙子的。孟玉柱母亲也是盼孙子盼得眼蓝。 孟玉柱的父亲点了点头,同意了孟玉柱的想法。是啊,以前的铁活只是哂锄哂镐的。随便找个背风的地方,点上炉火,在铁砧子上叮叮当当几下就行。现在可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现在人们不再用牲口拉耠子,耠深耠浅的时候人可以帮忙。现在使用机器了。用机器拉的每个耠子上都有几个并排着的耠子齿,所以,耠子齿的角度很重要,角度定好,深浅就定了。社会发展到今天,孟玉柱父亲真的觉得自己老了,老的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所以,孟玉柱就承继父业,成了真正的铁匠。 在前院盖了两间像样的铁匠铺,门口竖了一块“铁匠铺”的招牌,又添置了几样电动打铁用具。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开张营业了。十里八村就这么一家铁匠铺,孟玉柱又找人写了广告张贴出去。这样,孟玉柱也不再东奔西走的串庄做铁活,在家就有干不完的活计。 秋风紧了,吹到身上感觉有了一丝凉意。田野里,一串串的红辣椒在阳光下闪烁着喜人的光芒;有些枯黄的玉米杆上的棒子呲牙微笑着,仿佛发出了“呵呵”的笑声;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里,干黄的叶子掉落下来,雪白的棉花桃挂满枝头。哦!又是一年好收成。 这个时节,孟玉柱的铁活不多了。人们都纷纷来到地里,用各式各样的农用车忙碌着,满载着秋天的果实而归。孟玉柱也和父亲来到地里,忙着收棉花和辣椒。他家的棒子是小花帮忙掰好后运到家里的。那天很热,小花的衣服湿透了,满脸上挂着汗珠。汗水不小心流到眼睛里,眼睛涩涩的,是那种用盐砂眼睛的感觉。小花只能停下来揉揉眼,抬头望望天空,然后继续赶路。 小花很能干活,人长得不是很漂亮,但身体结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孟玉柱的母亲总说:咱家娶的这媳妇,能做活、会过日子的媳妇,不是要娶家来个花瓶,要供摆着给人观赏。我就喜欢小花这样做活麻利、泼泼辣辣的。将来给我生个胖孙子,我死后在我坟头撒泡尿就行。每当说这些话时,孟玉柱的母亲总是一种满足、希望的表情。 天有些阴,好像要下雨。满空中弥漫着水气,凉凉的风吹到身上,孟玉柱的父亲不觉哆嗦了一下。孟玉柱赶紧叫父亲回家,省的感冒了。花钱治病不说,身体还遭罪。这些年的操劳奔波,孟玉柱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还有几垄棉花桃就摘完了,我自己能忙完。”孟玉柱催促着父亲。 就这样,阴沉了一天。傍晚的时候,零零星星下起雨来,还夹杂着冰雪样的晶体,砸在地面上发出“刷刷”的声音。地里的庄稼收拾完了,农人们做好了过冬的准备。孟玉柱盘腿坐在土炕上,两只眼睛射出的光线凝固在了窗外的地面上。夜很黑,地面上薄薄的一层冰雪散发着白而寒冷的光,在漆黑而恐怖的夜空中显得那样孤独。孟玉柱盯着窗外,神思又飞向了遥远…… 年景不错,孟玉柱一家的经济收入怎么也有几万元,再加上铁匠铺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真是人人艳羡的小康之家,殷实而富裕。孟玉柱结婚的日子早就定下来了,期盼着那天阳光明媚,像前来贺喜的人们的笑脸那样温暖。 这不,早晨起来,孟玉柱的母亲吃罢饭就开始张罗給孟玉柱做结婚用的被褥的事情。太阳挂上了晴朗的空中,地面上薄薄的冰雪融化了。路有些泥泞。修上柏油路就好了,就能像城市样的人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孟玉柱的母亲一边走着,一边默祷着希望。 农村的习俗很烦杂,结婚要八铺八盖的。每个被角还要放上枣呀、栗子呀的,说这样就能早生贵子。孟玉柱不信这些,就对母亲说:“不要做那么多的被褥,以后有用的话我和小花自己能添置的。结婚只要简单、喜庆就行,将来生活的好坏还不是要靠两人奔波?”孟玉柱的思想深处总能生出叛逆的想法。“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啊!”每当这时,孟玉柱的母亲总是摇摇头。社会发展了,或许是玉柱对的。 孟玉柱结婚那天,亲朋好友围坐了几十张桌,一个个满带笑容,气氛很是热闹。虽然是冬季了,但是,真的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人们感觉暖烘烘的。这天,孟玉柱和父母都是早早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孟老头的坟前去祭拜。没有这位慈心的老人,哪有他们一家的今天呀!每当想起这些,孟玉柱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往日生活的场景,总是双眼含泪,感激涕零的。孟玉柱在孟老头的坟前跪下来,很是虔诚的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站起来,烧了好多的纸钱,又在孟老头的坟上撒了瓶上好的白酒。“爷爷的大恩大德没齿不忘,今天请爷爷喝上一碗喜酒,只是略表心意。”孟玉柱嘴上念叨着,泪花早就掉落到地上。 小花的到来自然给孟玉柱一家增添了喜气,出来进去的,一家人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引来左邻右舍“啧啧”的羡慕声。 冬闲仨月,正是农人们养精蓄锐的季节。太阳升起老高的时候,他们打着呵欠、伸一伸懒腰,然后互相吆喝着,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在大街上溜着、说笑着。然后,钻进一家,围坐在一起打起了麻将。也有掷骰子推牌九的,玩得乌烟瘴气,一个个乌眼鸡似的,眼睛里放射着贼亮的光。孟玉柱不会玩,他的父亲不允许他涉足牌场,打小就要求得很是严厉。现在,晚饭时,父亲允许结了婚的孟玉柱喝点白酒解乏,这已经是思想进步了的父亲对孟玉柱开恩了。孟玉柱就一门心思做铁活,精益求精的铁活也给孟玉柱召来了很好的声誉。 三九天气,大街上寒冷无比。不过,今年还好,到现在也没正式下过一场大雪。所以,路上的行人不少,来孟玉柱家加工农具的也是有增无减。早晨醒来,孟玉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生炉。趁着冬天,小花帮忙做铁活,年前一定要把手头的铁活忙完。孟玉柱的父亲退居了二线,和他母亲一起在屋里掰着辣椒,准备在年前卖个好价钱。 小花和孟玉柱配合得很是默契。勤快又灵巧的小花总会得到婆婆的夸赞。其实,孟玉柱的母亲一直把小花当成闺女那样,所以婆媳关系就像母女那样相濡以沫的和睦。这时,小花感觉有点累了,站起来伸伸腰,恰巧孟玉柱母亲出来给小花送水,叫小花歇一歇的。小花坐下来,也招呼孟玉柱坐下来。就这样,两个人坐在一起,那样子就像一对戏水鸳鸯。 一家子喜气洋洋、无忧无虑的生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进腊月,农村人家都已经显现出年味。炊烟袅袅的时候,酒肉香气飘荡在农家人的上空。孩子们嬉笑着,不时点燃鞭炮,那“乒乒乓乓”的声音在空中回旋。 辣椒和棉花都卖掉了,今年的价格不错,孟玉柱一家又是鼓起了钱包,挺起了腰杆。今天是集日,孟玉柱思忖着给父母买什么衣服、给小花买什么首饰,就这样,揣足了钞票,一家四口去赶集。年前的集日很热闹,熙熙攘攘的人们都在准备着年货。孟玉柱的母亲在布摊前停了下来,她左挑右捡的,最后相中了一幅花布。嘴里念叨着给未来的小孙子做压枕用。说这话时,眼睛里充满了对小孙子的盼望。 满怀希望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眨眼间,年过了,节过了,春天来了。春风唤醒了万物,大地抖擞掉一冬的尘土,宛如松开了捆绑一冬的绳索,倏忽间精神起来。榆树开花的时候,满枝头白色的小花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宛如出嫁女人头上撒落的金花。这个时节,农人们纷纷忙着下种,播撒一年的希望。农人们对节气很敏感,每天地气和土壤的变化都能拨动他们最敏感的神经,使他们的眼光忽然亮起来。多年来的经验告诉他们在自然规律面前人是最渺小的。 当种子发芽了,满地里嫩绿、浓绿起来后,一场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春雨贵如油,今年又是个好年景。孟玉柱听着窗外的“滴答“声心想着。忽然,转过头来对小花说,如果今年你能再生个儿子就更好了,也了却了母亲渴盼孙子的念头。小花害羞似的说:”结婚这么长时间了,没见一点反应,是不是你的种子有问题呀!“”不可能,如果你不是盐碱地的话,我的种子保管是一流的。“孟玉柱躺在小花的怀里,就这样说着情话,感觉很是幸福。此时的孟玉柱没有了白天那种男人的豪气,反而对小花撒起娇来…… 孟玉柱的生活很有规律又简单。每天加工铁活,或是帮父母料理庄稼。一家人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或许是家家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吧,最叫孟玉柱一家心急如火的就是小花的肚子真的一直没有反应。孟玉柱的母亲犯嘀咕了,小花也是一头雾水。女人生孩子是天经地义,这是怎么了?终于在一个阳光暖暖的上午,孟玉柱和小花来到医院检查。等结果出来的时候,孟玉柱坐到地上如秋后的西瓜秧一样蔫蔫的。医生说,孟玉柱死精,恐怕一生没能力要孩子。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孟玉柱感觉天要塌了,头异样的胀大。刚才还是阳光笼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那如柱的大雨砸在孟玉柱身上,砸着他本已受伤的心。孟玉柱糊里糊涂的回到了家,一滩烂泥样倒在炕上,大病了一场。 日子还是要过的。小花不嫌他,仍然一如既往的爱着孟玉柱。打铁、种庄稼,孟玉柱和小花每年就这样单调的操劳着,每年,孟玉柱家总会收入几万元。十年后,孟玉柱终于明白了简单生活、慈善为重的道理。这时,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母亲是在冬天辞世的。那天,漫天的雪片洒落下来,树上、河里……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孟玉柱呼天抢地,他多么希望母亲能再多生活几年啊!如今的生活早已是今非昔比,奔波了几十年的母亲应该好好享福的!可是,肝癌早就把他母亲折磨得骨瘦如柴了。撒手人寰的时候,母亲声音微弱的告诉孟玉柱:“抱养个孩子吧,也好在我的坟头撒泡尿。“孟玉柱泪流满面,不停地点着头。孟玉柱把满怀遗憾的母亲葬在了孟老头身旁,完成了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要为老人遮风挡雨、端茶喂饭的诺言。 孟玉柱把“铁匠铺”已经变成了“农具加工厂”,是一家股份制。不但能哂锄哂镐,这是他家的传统技术不能丢;主要是农具的来料加工。孟玉柱还有更大的“野心”就是制造农具。“总有一天,农具上要刻有孟玉柱这三个字。”孟玉柱心中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小花也不时的添薪,使这欲望的烈火染红了孟家庄。此时,他想到了办学校。自己没什么文化,是在孟老头收留后,拼打到现在,总算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自己要对得起这方热土,对得起过世的孟老头和母亲。又想到:农具加工厂的发展壮大,需要有知识的精明人的加入。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井底之蛙,越发羡慕文化人。这些想法是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提出来的,小花很是欣喜。他俩就是这样志同道合,一起想象着发展起来的事业,想象着将来的好日子。那一夜,孟玉柱把小花抱得紧紧的,有好多孩子蹦跳着来到他俩的梦中……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世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