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刀铸就民族魂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046
作品名称: 重刀铸就民族魂
其他名称: 访天津市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传人曹仕杰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1
起始页: T00058_00.pdf
责任者: 傅亚飞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9.7
主题词: 杂文-当代文学-中国

作品简介

2006年1月1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参加审议,天津市推荐的“回族重刀武术”进入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 站在我面前的“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掌门人与我想象中的武林高手大相径庭。眉清目秀的曹仕杰斯文帅气宛若书生,身上无一丝“武”气。就是这个书生样的曹仕杰,6岁起练功,至今已习武33年,主练大刀和石砘,能举石砘190斤,舞刀180斤,身后弟子数十名,祖辈传下来的绝技在他身上传承并发扬光大,连续两届获“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金牌,把“回族重刀武术”推向巅峰。 1 沿着历史的征战之路,走入千余年前的古战场,唐朝著名武将李克用挥舞一柄寒光烁烁的大刀冲入敌阵,所遇之敌,无不刀下毙命。李将军数年征战沙场,屡建奇功,百战百胜,敌者闻风丧胆。 李将军百战不殆,皆因手中那把80斤重的大刀。刀起处,虎啸风生,凌空而下,敌者无半点招架之力,皆避之不及沦为刀下鬼。唐王受此重刀启示,召兵部众臣议定,铸造180斤重的大刀,作为每年武举考试的兵器,能擎举舞弄此刀者,便是榜上有名的武状元。以后,宋、元、明、清各朝承袭了此制,至清朝又增加了石锁、石砘、抱石。抱石最重达560斤,非神力者不敢近前。 距今600多年前,曹氏元祖居住南京金陵莫愁湖畔。秀丽婉约的莫愁湖边终日可见曹氏男儿习武练功的骄健身影。以武明志,习武报国,是曹氏男儿的远大志向。数载磨砺后,至明朝初年,曹氏先祖中的一位好汉终于如愿,武举得中,入朝作了武将,与回族另一位名臣郑和同朝为官,追随当时的燕王朱棣。 曹氏武将入朝后即组建了“靖南军”。这位骁勇的将军手持一柄重刀,胯下一骑高头战马,一路披棘斩荆为燕王开辟了北方战场。当时,曹氏先祖手持的大刀早已超过唐将李克用,刀重逾百。这位热血武将挥刀率军驱入北方征战连年,正可谓陈马风樯,干戈沙场,屡建战功。到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靖南军至北京,天下平定,燕王坐拥天下封爵行赏。曹氏一门分得今河北省焦河县王武乡地界良田500倾。是年,曹氏部分族人迁至河北,开宗立祖始建了曹家庄。 永乐二年,燕王乘势平定了天津。公元1404年12月23日,燕王为这个北方码头冠名为天津,取代了以前的地名大直沽,天津二字永远地镌刻在了泱泱华厦的版图之上。 曹氏一族再度迁徙到天津,在现今红桥区西北角大丰路落脚。当时的西北角还是一片荒郊,冷月清风,萋萋衰草中蛇蟒丛生,鸟飞虫鸣,渺无人迹。曹氏族人跑马圈地,建屋造舍,扎下根来,随即又建起了清真大寺,曹氏长者入寺主持。自此,曹氏一族16代世袭清真寺掌教,直到文革。 曹氏一族迁入天津,也把重刀武术带入津门,世代传承,成为津门绝技。 2 今年8月初,正值盛夏骄阳,笔者走进曹氏大刀第四代传人曹仕杰家的小院。小院历经百余年风雨,已经壁垩斑驳,沧桑可见。最先入目的是立于墙下的十把大刀和十余块抱石、石砘和石锁。曹仕杰介绍,大刀最重的180斤,高2.8米;石锁重200斤,是国内最重的一块石锁。而排于墙边的十余块抱石,最重的500余斤,而且出身不凡,全部来自清宫,为清朝武举科试所用。当年,清宫有一位花翎侍卫名陈国弼,慈禧太后欣赏其盖世武功,收为义子,准带刀上殿,殊荣至极。陈国弼是天津人,和曹家是近邻。慈禧太后驾崩后,清廷大势已去,陈国弼爱惜那十余块抱石,想让它们有个好的归属,便将抱石从宫中运出,送给了曹家。也正是曹家,将这十余块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抱石悉心经管,保存至今。时至今日,抱石上凿刻的“金榜题名、占鳌头、连科夺魁”等字迹还清晰可见,让人联想起当年武举考场上的残酷竞争和拼死一搏。 说起祖辈传下来的重刀武术,曹仕杰满脸崇敬而自豪地说起了他的太爷爷曹金藻。 曹金藻1879年生于天津,二十几岁时就已是享誉津门、声名显赫的武林高手,清真大寺第14代掌教。他武艺出众,行侠仗义,被世人称作“回民大侠”,与当时的津门大侠霍元甲齐名。 曹金藻自幼资质聪颖,天生灵气,悟性极高,又兼具敏而好学的天性。在国术门庭的熏陶下,七岁起就师从父辈学习武艺和阿文,长大后再拜沧州回族剑客马万顺为师。他既会本门正宗“北派少林”的长拳、桩功、散手,又会祖传的“十手拳”(即清真教门中的弹腿)、“红蟒拳”、“黑虎拳”,还旁通“西洋拳击”、“插拳”、与“戳脚翻子”、“观音通臂”、“秘宗艺”、“燕青拳”等拳术。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潜心钻研、博众家之长,自立机杼,独创了“曹门七十二式连环拳谱”。此拳谱熔南拳、社腿摔跤、擒拿于一炉。其中尤以“青牛扫尾”、“潜龙出渊”和“鬼推磨”三招拔萃武林,独具特色。 在兵刃方面,曹金藻既精通本门的“少林长剑”(套路),又熟谙“红蟒剑”(套路与散招)。家藏祖传十代的宋朝名剑“皤虹剑”。此剑长四尺,双面锋刃,两道血槽,槽间镌有“皤虹”二字。金吞口,黑鲨鱼皮鞘,纯银什件,鹿筋缠柄,剑鞘凹印“皤虹”篆文。除此之外,曹金藻还擅长“子龙枪”、“方天戟”、“达摩棍”、“太祖棍”、“护手钩”。他最拿手的兵刃是“夹枪棒”,以快、猛、奇、巧威震遐迩。 1920年5月,曹金藻在津门开办了第一家武术社“市隐国术社”,广招弟子,传授武术、刀法等技能。习武之人,腹肌上大多能练出“六块瓦”,六块瓦即明显凸出的六块肌肉,这本不为奇。奇的是曹金藻的腹肌上练出了一张鬼脸。鬼脸上口鼻相衬,五官俱全,活灵活现,观者无不瞠目叫绝,谓之旷古奇观。 曹金藻收徒从不收费,不但义务教习,而且自费购置练武用的家什,免费供徒弟们使用。他时常教诲弟子们习武要以强身为本,要有好的武德,习武之人不可滥用武艺欺侮穷人,更不可利用武艺做龌龊之事,要多行义举,多做善事。 曹金藻以武会友,行侠仗义,为人正直。说起他和名振津门的武林高手霍元甲的交往,则是津门武术界的一段百年佳话。 当时的霍元甲,在天津码头的“义和斗店”做搬运工。年轻的霍元甲力大过人,别的搬运工,一包大米要两个人抬上船,而霍元甲却是双臂各挟一包,行走如风。有人向霍元甲提起曹金藻,说曹金藻能单臂举起几百斤重的石砘。霍元甲嘴上不说什么,却面带狐疑有些不相信,心里把曹金藻这个名字记下了。 其实,霍元甲已久闻“回民大侠”之名声,不几日便请江湖上很有些名气的武秀才尹宝全作引见人,到曹家拜会曹金藻。二人一见如故,英雄相惜,切磋武艺之余霍元甲亲眼目睹了曹金藻将360斤重的石砘高高举过头顶,惊叹过后,崇敬之心油然而生,遂结为挚友,并合影留念。之后二人经常往来,谈武论艺,相见恨晚,被时人称为“回汉双侠。” 身上流淌着的回族血脉,注定了曹金藻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他不畏强势,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留下的故事世代相传。 1922年春,一个自称打败天下无敌手的外国拳师在塘沽海滩设下擂台,扬言要击败所有的中国拳师。曹金藻闻讯后当即怒目圆睁,冷笑一声道:“他也太不把咱中国人当回事了!”言毕匆匆赶往塘沽,他要让这个蛮横狂野的外国人尝尝中国人的拳头。 塘沽海滩的擂台上,满脸络腮胡子的外国拳师已经连续击败了两名中国拳师。他在台上狂笑不止,大声喊着:“中国人,全都是东亚病夫!” 曹金藻闻言不由怒火中烧,虎啸一声跳上擂台。得意之极的外国拳师根本没把曹金藻放在眼里,耸肩摇头地朝曹金藻劈出一拳。曹金藻闪过后迅速出拳,几个回合下来,外国拳师已经踉踉跄跄站立不稳。曹金藻看准机会,一记重拳将那外国拳师击倒,然后一脚踢下擂台。台下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呐喊声响彻海滩,外国拳师灰溜溜地逃之夭夭。 旧时的天津,也曾匪患四起。经常骚扰天津城的是绰号于秃子的匪首。于匪被官府缉拿多日,却始终不见其踪影。岂料,却在津郊的穆家庄与曹金藻狭路相逢。曹金藻一眼认出了于秃子,于秃子也久闻曹金藻大名,自知不是曹金藻的对手。但他抱了侥幸心理,堆出满脸笑对曹金藻说:“我与你往日无冤枉,近日无仇,放我一条生路,我们交个朋友如何?”曹金藻哈哈大笑道:“我和你交朋友?你就别恶心人了!”于秃子说:“那就放我一条生路,饶我一死,我与你井水河水永不相犯。”曹金藻义证词言道:“我若饶你一死,天津卫的父老就饶不了我!于秃子,撞在我手里算你倒霉!” 于秃子自知不是对手,却还是张牙舞爪冲了过来。曹金藻大喝一声道:“于秃子,你也太不自量力了!”说罢巧使一拳,于秃子当场毙命。 曹大侠一掌劈死于秃子的消息在天津卫不胫而走。津门百姓奔走相告,额手相庆,如同过节。 3 曹金藻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声名远播。那一年,北洋军阀、日伪山东省省长马良到天津探亲。马良到津安顿下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要会一会名振津门的武林高手曹金藻。 马良以比武为名,要曹金藻与他手下一个名叫“千斤王”的护卫一决高下。曹金藻一向以习武强身,传承中华武术精神为宗旨,对这种毫无意义的比武无半点兴趣,所以婉言相拒。马良大怒,派人再度登门,警告曹金藻,若驳了马省长,日后这西北角一带要是出了什么事,你可别后悔。曹金藻思忖再三,怕因此事连累四邻和家人,无奈点头答应。 比武场上,曹金藻只是想应付一下,所以只是防守,并不真的出招儿。岂知那个“千斤王”护卫却是心黑手毒,屡下黑手欲置曹金藻于死地。曹金藻被迫反击,没用几个回合便把千斤王护卫击败,汗颜而退。 日伪时期,天津市有名的大混混儿、黑道老大袁文会的冤家对头刘广海,因为与袁文会争夺地盘,请了沧县一个号称“铁沙掌”的武林强手,要与袁文会比个高低。袁闻讯后连忙托人请曹金藻出面镇服对方。以曹金藻的为人,怎么可能让自己陷入这种流氓间的恶斗,他坚拒此事。袁文会又动用多名说客再三请求。曹金藻后来考虑到这虽然是混混之间的事,但果真打起来,也会殃及一方百姓,牵连无辜,于是决定出面制止此事。 他先是调查清了沧县那位武林强手的情况,然后写信相劝,信中申明大义,陈述利害,好言相劝并附上自己的名片。沧县武林强手见是武林名家曹阿訇出面,且言辞恳切,令人动容,当即决定退出争斗,一场流血事件被适时阻止。事后,袁文会更觉曹金藻在武林中的威望,力邀曹金藻加盟袁氏旗下。曹金藻听后摇头一笑道:“不同道,不相为谋。” 曹金藻铮铮铁骨,一身正气,绝不会贪慕虚荣趋炎附势。早在清末,西太后的义子,花翎侍卫陈国粥就力邀曹金藻进宫为官。曹金藻笑道:“入朝为官不是坏事。但我想,朝中谋将如云,武将如雨,不缺我一个曹金藻。”陈国粥也笑道:“我看你是舍不得你的清真寺,舍不得你的那些徒儿。”曹金藻收住笑道:“你说的对,这清真大寺是我的祖辈所建,传到我手中已是第14代。传播古兰经是我终身的功课,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曹金藻不仅武艺高强,文彩亦超群,还精通阿文书法。受家庭熏陶,曹金藻早在少年时期就开始研读经文,苦练阿拉伯文书法。在其父曹秉善的悉心指导下,刻苦练习祖父曹万林改兰体。他把武术招式变换之理运用于书法之中,深谙“力发自于脊骨达于笔端,唯气血贯注方能合字迹见真精神。”多年苦练,曹金藻的阿拉伯文书法和他的武功一样,在津门赫赫有名。其字遒劲有力,飘逸洒脱,神韵俱佳。当年天津市的南大寺、北大寺、天穆寺、杨村和南门外大寺都有他亲手书写的匾额。著名的天津市清真大寺前殿正中悬挂的阿拉伯文横匾,就是当年曹金藻所书。 只可叹,一代武术宗师,清真大寺著名掌教,文革中遭迫害致死,英魂永伴真主。 4 百年苍生,百年风云,百年磨砺,书写出百年的英雄故事。回族重刀武术,正是具有了一种民族特质的英雄主义精神,才能在百年风雨中永立潮头,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说起祖辈的往事,第四代掌门人曹仕杰胸中涌动着一股激越之情。往昔岁月已成为历史,历史烛照后人继往开来。 我们请曹仕杰介绍了重刀武术的特点。 重刀武术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集力量和技巧于一体。将刀舞起,动如风、静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鸿毛轻。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正是这些特点,使重刀武术具备了既惊险雄劲,又轻盈优美之风格,充分展示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体现了现代体育之风采。 1991年11月,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即将在广西南宁召开。 此时,重刀武术已经传到了曹仕杰的爷爷、曹金藻之子曹克明手上。早在1978年,市隐国术社已经更名为“回族大刀花样举重队”。曹克明继承乃父遗风,广招弟子,潜心习教。除在重刀传统的技法:挑、劈、砍、撩、扎、截、拦、刺等技法上下功夫外,又从中演化出背剑、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天、双摆荷叶、刀蹬千斤等招术。除此之外,曹克明还研创了一套铲的套路,名为春秋八步。它的套路以铲、钗、撩、拨、盖及背花、云花和武花为主,包含了传统的铲的套路动作又有刀、枪、棍、棒的练法,让人耳目一新。 旧时的重刀武术,以习武强身为宗旨,具有封闭式的一面。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和人们不断上扬的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回族重刀武术也走上了社会大文化的舞台,更大范围地向公众乃至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才艺,播洒民族精神。 曹克明执教的回族重刀武术队,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性演出和大型纪念活动。他们先后参加过北京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第二届国际艺术节海河之秋开幕式、北京丰台首届太平杯民间花会大赛、天津百花迎春表演、天津首届月季花节表演、第六届世界精武大会开幕式表演等,好评如潮,屡获殊荣。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6月,全队参加了北京太阳神趣味运动会,与芬兰大力士、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同台献艺,所表演的绝技令这位芬兰大力士眼界大开,赞不绝口。曹克明本人,被天津市体委授予“体育标兵”、“民族艺术家”称号。 1991年,曹克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远赴广西南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已经不太可能。而曹仕杰的父亲曹大正也因要事不能脱身,老人把目光落在了孙子曹仕杰身上。此时的曹仕杰,正是新婚燕尔,作新郎才十几天。面对爷爷期盼的目光,仕杰明白了一切,他对爷爷说:“您放心让我带队吗?” 曹克明神情凝重地向孙子点头,说:“大刀队的这根教鞭,迟早要落到你头上,爷爷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就这样,年仅25岁的曹仕杰,告别了新婚妻子,带着爷爷的重托,带着天津所有回族兄弟的期望,带队出征,远赴南宁参赛。仕杰心中,压力千钧,也正是这压力,鼓起仕杰的千般豪气,他相信自己近二十年的根基,他和师兄弟们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应该有一份收获和回报。 赛场上,天津市回族大刀队的表演精湛绝伦,艺压群芳,博得满场喝彩,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本届民运会的金奖。 得到获奖的消息,曹仕杰和参赛的师兄弟们紧紧拥抱,激动得热泪盈眶。曹仕杰没有想到,回族重刀武术的第一个金奖会是他亲手捧回,祖辈们多少年的梦想,会在他手里实现! 仕杰当即给远在天津的爷爷打电话,通报这一喜讯。曹克明接到电话后一下子老泪横流。老人也没有料到,祖辈传下来武艺,会得到国家发给的大奖,他可以无愧于他的父辈祖辈,无愧于他的民族了。 天津市体委领导亲自到北京迎接载誉归来的曹仕杰一行,对他们为天津市争得的荣誉给予了高度赞扬。回到天津,归心似箭的仕杰远远地就看见了蓝天白云下的大红横幅,上书:热烈欢迎天津回族大刀队凯旋归来! 这条横幅,犹如一道彩虹横贯天际,令仕杰激动不已。他看见了白发苍苍的爷爷,在众乡邻和回族同胞的簇拥下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太隆重了,这恐怕是爷爷此生最隆重的一次欢迎仪式,仕杰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就在这一年,爷爷曹克明把重刀武术的教鞭交给了曹仕杰。25岁的曹仕杰,成了回族重刀武术的第四代掌门人。 5 作为回族重刀武术最年轻的掌门人,曹仕杰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开放,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更强,更加懂得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将祖辈绝技发扬光大。在他手上,先后创出了晴蜓点水、旱地拔葱、闪辗腾挪、釜底抽薪、骑马观刀、翻江倒海、单提炉、托塔等新招式。集体动作则揉进了许多杂技技巧,服装上提高了审美意识,精心配乐,上下场亮相注重艺术性。他设计的出场舞美中有模仿兵马俑行走的姿态,音乐配以武士出征时的铿锵脚步和盔甲的声音,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仕杰带徒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生活上更是百般照顾。有的徒弟家境不好,有的下了班便匆匆赶到仕杰家中习武。很多时候,仕杰早已让妻子准备好了饭菜,热腾腾的清炖牛肉端上餐桌。重刀武术体力消耗巨大,180斤重的大刀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拿得动的。所以,他是不能让徒弟们饿着肚子摸刀的。多年来,训练中的所有开销都是仕杰自己拿。还要不时地购置一些奖品,运动鞋、运动衣等,以鼓励徒弟们刻苦习武。 体能的磨练也是一种精神的磨练。要成就一份事业,少不了一份精神,曹仕杰就是凭了一股精神,撑起了事业的风帆。他不是有钱人,也没有正式工作,完全靠自己两爿小店的微利,支撑起回族大刀队这面不倒的旗帜。 1995年11月,曹仕杰再度率队出征,赴昆明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再度捧回金奖。这是一颗更有份量的法码,它使得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声名远扬。 运动会结束,天津代表队选派出曹仕杰和吴邦国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及其他领导同志合影。站在国家领导人的身边,曹仕杰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把重刀武术这门祖传绝技世代相传,这是他的责任。 1999年10月,是我们伟大祖国的50华诞。曹仕杰率队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前的大型文艺晚会,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次活动,使曹仕杰的精神世界再次得到提升,他真正地为自己感到骄傲了。 回到天津,曹仕杰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习武带徒中。 谊契师生如同父子。说起自己的徒弟,曹仕杰历数家珍般赞不绝口。他有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徒弟,年仅12岁。一个叫曹振华,一个叫韩浩。两个孩子的天份和灵性都超出常人。拜仕杰为师仅仅一年,便赶上了民运会。两位幼徒带着师傅教给的绝活参加民运会,惊妙中带有几分惊险的表演令场内观众赞叹不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赛后,仕杰高兴地眼含泪水搂着两名年幼的徒弟,他为孩子们取得的成绩骄傲,只有他自己清楚,在这两个孩子身上,他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 若论最小的徒弟,应该是仕杰的小女儿曹宁。当初生下女儿时,仕杰颇觉遗憾,并不是他重男轻女,而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曹门刀式传男不传女。而大哥曹仕伟生的也是女儿,曹门刀式面临后继乏人。出人意料的是,耳濡目染的小曹宁自懂事之日起就对刀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仕杰见状也就顾不得祖上的规矩,开始精心指导女儿。而曹宁在练习刀法上的悟性和灵气却是曹仕杰始料不及的,她总是带给父亲意外的惊喜。7岁那年曹宁参加民运会,当时她的体重只有30多斤,却为观众耍起了40多斤的大刀,结果总被大刀带的踉踉跄跄,但她的表演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4年后曹宁再次参加民运会时已经今非昔比,舞起大刀来已是刚柔相济,一招一式已极具乃父风范,巾帼不让须眉,成为当届运动会上风头最劲的小明星。 有一件事,曹仕杰至今提起来还激动不已。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宁夏召开。组委会安排的开场音乐是天津快板的曲调。作为参赛的天津队,听到这音乐倍感亲切。当天津回族重刀武术队入场的时候,主持人向全场观众热情地介绍道:“观众朋友们,现在入场的是天津回族重刀武术代表队,他们来到宁夏,宁夏是所有回族人的故乡,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来到故乡与这里的回族兄弟姐妹团聚!” 主持人热情洋溢的介绍,让曹仕杰和他的弟子们热泪盈眶。是啊,回家了,刚一踏上故乡的热土,就听到了亲人的呼唤,怎不让人激动、怎不让人流出喜悦的泪水呢? 这一刻,曹仕杰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天下回回是一家。 带着自己的绝技,向家乡的回族父老和兄弟姐妹汇报,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记住这一天,记住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吧! 曹仕杰说:“回族,是一个自强自立、生生不息的民族,是一个团结拼搏、英勇顽强的民族。民族的强盛才是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繁荣才是国家的繁荣,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每个人心里,都要有民族魂。”□ 责任编辑:柯岩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亚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