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1178
专题名称: 芦苇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21
起始页: T00049_0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银鱼、紫蟹,味美令人垂涎,可宁河三宝之——芦苇更是值得我们自豪和赞美!虽然它没有银鱼那黄瓜般的清香,更没有紫蟹那膏腴和鲜美,但从我记事那天起,笔挺、而又宁折不弯的芦苇,就始终没能离我左右伴我成长。 芦苇虽然遍布全国,但生长在家乡宁河的芦苇,其笔直、皮厚、韧性强的特点是远近闻名的。初识芦苇,当然是在孩提的时代,和伙伴们闯进芦苇荡掏鸟窝、捡鸟蛋、玩游戏、捉迷藏。后来,在自己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才真正认识和体会出芦苇之可贵。把芦苇称之为“宝”实不为过。 芦苇能造出一流的白纸,众所周知。但在过去的年代,人们赖以生存的房屋更是离不开芦苇。那时建房都是采用土坯,从墙体第一层的土坯开始,一层土坯,一层芦苇,全凭它的韧性、拉力替代现代的钢筋,把整个房屋连成一座结实的整体。层层叠叠伴随土坯码到一定高度,然后上梁、上檩、上尊子。尊子的原料主要是秫秸,但不管秫秸比芦苇粗几倍,在秫秸的外面也要包上一层细细的芦苇,一是保护秫秸延年,二是美观、结实耐用。就连扎尊子的草要子,也非芦苇别无替代。 把扎成碗口粗、长龙状的尊子,按尺寸截断,整齐、逐条地摆排在房檩上,盖上一层用芦苇编制成的苇席,席子上面,再铺上一层厚厚的芦苇,开始上泥抹平,屋顶圆满完工。土坯墙的外沿也是用泥抹上去的,经不起风吹雨刷,聪明的人们,还是用芦苇,断成一尺左右的长度,把芦苇的一端用木槌捣烂,沾上泥巴,一层一层地往墙上粘,完工后,看上去真像为整座房屋穿上了既漂亮又得体的半截蓑衣,为的是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不能把墙皮冲掉。更让人称奇的是,屋顶上的芦苇,任凭泥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耨压,可它就是百年不烂。默默无闻为人类挡风遮雨、避暑御寒。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