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沟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0641
专题名称: 八卦沟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09/001
起始页: T00095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七里海有个八卦沟,当初叫八叉沟,相传是八仙过海时仙家法器的杰作。明朝时期农民起义在此曾布下迷魂阵与官军作战。如今虽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巨变,然而那些沟隐隐约约的轮廓仍依稀可见。 明朝末年,一股农民军被朝廷打败,他们溃逃到了七里海,见到这里沼泽遍地,沟叉纵横,芦苇丛生,就隐藏在这里,利用有利地势,同官军周旋。当时,农民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官军又象铁桶似的包围着,形势十分危急。 一天,一个叫李清的农民军首领漫步青龙河畔察看地势,心里谋划着退敌良策。脚下河水湍湍流淌着,宽阔的水面上,一群光屁股的小孩正嬉笑戏水取闹。他无心多看,依旧缓步走着。一抬头,忽然发现一件怪事:有个小孩长了两个脑袋。他以为是眼花了,猛地摇了摇头,揉了揉眼,咦,还是两个脑袋。这不怪了?他不错眼珠地盯着那个小孩,等小孩游到跟前,细一看,哎呀,原来是背上栓个葫芦,远远看去,一隐一现的,就象长了两个脑袋似的。误把葫芦当秃头,这对李清是个莫大的启示,他默默地思索着,思索着,蓦地眼睛一亮,惊喜起来,有了!一条妙计涌上心头。 李清急步回到军营,立即挑选十几个水性好的士兵,星夜进村。干啥呢?买葫芦。那些士兵有点纳闷:买这玩艺,吃又吃不得,卖又赚不了几个钱,头领是怎么了?心里犯嘀咕,可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军令,让买就买呗!一夜之间,三千只葫芦买回来了。李清命大家每个葫芦都栓上坠儿,然后分成三堆,每堆一千只,听候调遣。 第二天黄昏,李清命士兵顺水放下第一批一千只葫芦。一会儿,那些葫芦就洒了一河,一闪一闪,时隐时现,顺水往下漂来。官军见河面上影影绰绰的,好象人头攒动,以为农民军要突围了,急忙调来人马,集中火枪土炮,向水面轰击。霎时枪炮齐鸣,轰隆隆响彻夜空,河面上蹿起一股股几丈高的水柱。那些葫芦呢,有的炸碎了,有的炸飞了,没炸着的,继续顺水往下漂。官军见农民军个个不怕死,炮火更猛了。 正当官军猛轰那些游葫芦的时候,农民军早已驾小船从另一方向悄悄进村了,还没等官军醒过梦来,便满载粮草、铁铣悄悄返了回来。读者也许要问,买那么多铁铣,挖战壕呀?不,是挖沟将八叉沟拓宽,八叉沟就改造成了八卦沟,摆迷魂阵,继续跟官军捉迷藏。那些小伙子都是庄稼人出身,干起力气活跟玩似的。不几天,八卦沟就挖成了。这八卦沟,呈八角图形,跟蜘蛛网似的。农民军依仗水性好,又有浓密芦荡作掩护,巧妙利用复杂多变的沟沟叉叉,跟官军打迂回战。官军来了,农民军令旗一摆,呼啦呼啦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忽而潜入深水,忽而钻进苇丛,神出鬼没,明打暗防,弄得官军晕头转向,有来无回。就这样农民军与官军相持了整整三四个月。 天气一天天变凉了,芦苇开了花,白花花的漫天飘舞。天气的变化对农民军非常不利,一旦水面结冰,那八卦阵岂不就失灵了!怎么办呢?一个云雾弥漫的夜晚,李清令放下第二批一千只葫芦。官军发现了,以为这回真的突围了,又集中炮火猛轰,火舌飞驰,水柱四起,整整打了一夜,天亮一看,方知又上当了,急令停止轰击,可弹药也快用完了。 官军屡屡上当,惶恐不安。次日夜晚李清又摆起了葫芦阵,令士兵放下第三批一千只葫芦。官军见了,唯恐再次上当,一弹不发。岂不知,这回农民军真的突围了,他们在葫芦掩护下,不费一刀一枪,悄悄游出包围圈,而后集合起来,神不知鬼不觉地远走高飞了,等官军察觉了,农民军早已无影无踪了。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