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夜泊七里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0637
专题名称: 周总理夜泊七里海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09/001
起始页: T00088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秋之夜。七里海上空阴云密布,芦苇翻波,惊涛击岸。有一叶孤舟停泊在东塘坨村关泊的七里海“官沟”里。 那时,历史刚刚迈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华夏大地笼罩在军阀混战的硝烟中之。在这战火弥漫的国土上,中国革命的先驱一代正用自己的热血浇灌着自由之花。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象颗颗火种,点燃革命的燎原大火。 从前的七里海分为前海、后海,两海之间有一条沟,名曰“官沟”。在七里海内,又有青龙湾河、曾口河贯通其间。说起七里海,历史上曾为宁河八景之一,谓之“七里烟波”。它本是一片沼泽,泽内芦苇密布,且阡陌纵横。前人对此多有咏赋:“群流容纳渺无端,一望淙淙七里宽。远接北河多汪漾,势连东渤更弥漫。苍茫直压淮渔淀,澎湃平吞赤涧滩。”这是诗人笔下的七里海,还有人称它“茫洋巨浸海之滨,似海名传海已真,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可见七里海的气势雄浑,景象非凡。 这天傍晚,沿青龙湾河堤走来一个二十多岁青年学生模样的人。时至深秋,仍只穿一身灰布单衣。一柄桐油雨伞,勉强遮得住上半身,下半身被秋雨淋得全部湿透。他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但也显露出一点倦容,来至“官沟”边,已是夜幕低垂,雾锁大地。远望七里海一片烟波,深无边际。“官沟”里只有一条小船作为摆渡。渡船的老者系本镇东塘坨村人,以摆渡为生。斑白的须发衬托出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 那青年来至河边便急匆匆地跨上渡船,请老者摆渡。船家望望雾茫茫的天,看看身边疲惫的青年,便笑眯眯地请他进入船舱。随后,简易的锅灶里渔火熊熊。顷间,一锅喷香扑鼻的贴饽饽熬小鱼便呈现在那年青人面前。年青人饥寒交加,狼吞虎咽,吃得浑身暖融融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渔火下,看得出他那一脸倦容消失殆尽。 船家说:“小伙子,今晚雾太大你就住在我这船上吧,你就是过得去这′官沟′,也过不去前面那道潮白河呀。”于是一老一少挤在狭小的船舱里,抵足而眠。言谈话语中,老者知道这青年是从天津城跑出来避难的学生,他要到潮白河对岸的俵口村去投奔于方舟。这青年就是当年天津的学生领袖周恩来,于方舟是他的革命战友。据说,周恩来同志那期间曾先后三次到俵口村于方舟的家,而这仅是其中的一次。 一夜之间,周恩来向老人讲述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老人听得似懂非懂,但又觉得这青年说得在理。不知不觉,东方已发白。周恩来乘舟过河登上对岸,临别时他撕下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中的一页,掏出笔来流利地写上了几个字递给了摆船的老汉,然后跨步前行,消失在晨雾中。 那船家是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知道这青年非等闲之辈,他把纸条揣在了腰间,保存了起来。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一九四七年宁河县的土改进入复查阶段,新政权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是革命的领袖。渡船老汉此时已是两鬓如霜了。他也听到了这几个从前不曾听到的名字。他记得,当年在他船上夜泊的青年人姓周,于是就小心翼翼地找出了珍藏二十多年的那张纸条,请本村的识字人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周恩来当年过摆渡的事,据说,纸条上写的字是“革命胜利后找周”,只可惜,那张珍贵的纸条再没回到老人手中,失落了,可谓一大憾事。但这故事却在七里海畔广为传颂,潘庄人也引此为荣。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