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燮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唯一号: 021930020230002810
人物姓名: 王燮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16/001
起始页: T00155_00.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848
亲属: 王锡朋;王承泗;王楫太;王照;王焯;王橚;刘氏
非亲属: 戴彬元

传略

王燮,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王锡朋的曾孙,著名语音学家王照的大哥。他擅长诗文、书法。其书法师从戴彬元,对恩师彬元的情谊深厚。他袭承祖荫,补任京城右营都司,升至左营游击,后加总兵和仓场侍郎衔,特加二品衔。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被义和团误杀身亡。有诗作《秦园诗草》收诗词152首传世。当代人称之为“文人武官”。他称赞戴恩公的书法,继刘墉、何绍基之后,是清末崛起的第三人。为了让读者从王燮的诗文中了解王燮的人品和对戴彬元书法的评价,特辑选此文。系笔者2002年作,并经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题目做了改动。 王燮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祖父王锡朋,出身行伍,善骑射,曾任寿春镇总兵,久经战场,战功累累,1841年10月,在定海抗击英军中壮烈殉国。祖父王承泗,曾任山西代州知州,署蒲州知府。其父王楫太学生,承袭都骑尉兼云骑尉武职。清咸丰年九年(1859),王燮不幸丧父,他年仅11岁,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二弟就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国最早的文字语音的改革家——王照;三弟王焯和王照一样,都考中了进士,在吏部任职。王變的父亲病故后,由母亲带着兄弟三个节俭度日,生活拮据,二弟王照由叔父王橚收养。王当时任刑部员外郎。同治七年(1868)王燮补县学生,娶妻刘氏。同治十二年(1873)举行顺天乡试,王燮因家庭生活困难而错过了参加乡试的机会。后来,靠袭职候补官缺,也就是这一年,25岁的王燮补任了京城右营都司。这是清朝政府的步军统领衙门,俗称“九门提督”统领下的武职,为正四品顶戴。对于初步仕途的王燮来说,这官阶品级可算不低。他感谢皇恩浩荡,格外尽职尽责,成绩突出,很快提升为左营游击(从三品),后又特加二品,赐总兵衔和仓场侍郎衔。 王燮任京城左营游击一职期间,时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运动也风起云涌,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进京城,治安秩序非常混乱。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十日,八国联军有二千余名进犯北京,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廊坊落垡遭到了义和团的阻击。这时的京城治安形势日趋严峻。涌入京城的大批义和团仇杀洋人,查拿奸细,烧洋店铺,烧教堂,割电线,砸车站邮局,团民的过激行动也严重地伤及无辜。比如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1900年6月16日)那场大火,有关史料就有这样的记载:“火烧大栅栏是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颇具影响的事。有些论著谈及此事时,只讲烧了老德记西药房,将延烧大片民居事加以讳饬;有的甚至对此事加以颇高的肯定评价,以为表现了义和团反帝和‘严厉禁贩售洋货’的决心。这显然是片面和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事实上,由于一场大火给数千家居民带来灾难。”在这样的治安形势下,王燮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坚持巡逻,惟恐失职。这时清廷为加强京城治安,特命专职京师团练大臣会同五城御史稽查巡逻。义和团的行动是杀灭洋人,但也仇视私通洋人的官军。就在王燮巡逻遇害的前几天,清廷西太后连续四天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招抚义和团。六月十九日慈禧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对列强宣战。就在官军同义和团联合抗击外敌的情况下,王燮在六月二十一日巡逻中,被义和团拿获,误认为是私通洋人的奸细,惨遭杀害。时年52岁。 王燮在幼年读书时就喜欢诗文和书法,曾拜师书法名家戴彬元。戴彬元(1836—1889),是宁河县小刘庄人,翰林院编修,书法颇有名气,时京城有南黄(黄自元)北戴之称。他的书法主要师承颜真卿而又有发挥,出名后求他写字的人颇多,以能得到他的字为荣。在光绪十二年写的《戴书诗品》曾经石印刊行于世。戴彬元比王燮年长12岁,他们的关系既是师友,又是同乡,感情甚厚。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学业成就和进入官场的经历,以及在政治、赈灾和书法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和传说。文章以生平简历为主线,通过不同章节展现了戴彬元的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

阅读

相关专题

员外郎
职位
右营都司
职位
侍郎
职位
左营游击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