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唯一号: 021930020230000634
人物姓名: 张高峰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T00706_0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19
卒年: 1989
籍贯: 天津市宁河县

传略

张高峰(1919年—1989年) 芦台镇人。著名记者。曾任天津市政协驻会委员。 张高峰7岁丧父,家境清寒。在芦台三官庙小学毕业后,即以半工半读方式在天津、北平读完初、高中。1933年在天津《中南报》上发表《可杀的汤玉麟》一文,开始写作生涯。1937年投笔从戎。参加平津流亡学生抗敌宣传队,随军战地服务。1938年2月,参加台儿庄战役,以采写战地通讯见长,文笔犀利,作品均发表于邹韬奋先生主编的《抗战三日刊》。后转赴长沙,加入“国际新闻社”,在范长江先生领导下工作。翌年,兼任中国共产党邵阳《观察日报》特约记者,曾只身北渡黄河,抵晋东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采访。除采写新闻通讯外,有新体诗《儿童哨》、《狂流》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儿童哨》经著名作曲家麦新谱曲,收入《麦新歌曲选》。 1940年秋,张高峰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读书,同时兼任重庆《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并参加“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因主办《新闻部队》壁报,主持“全国报展”,展出八路军根据地报刊,被国民党特务列为监视重点。1942年,国民党军委会及教育部联合通知武汉大学,强令张高峰离校。第二年初,任《大公报》战地记者,赴河南采访。 1943年2月1日,在重庆《大公报》发表长篇通讯《豫灾实录》(原名《饥饿的河南》)为受“水旱蝗汤(恩伯)”四灾之苦的河南人民呼救。当天上午,冯玉祥先生手拿报纸,提着灯笼,在蒋介石官邸门前大呼“黑暗至极”。次日,《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撰写《看重庆,念中原》社论,将灾区的凄惨景象与重庆官僚的奢糜生活相比较,因此触怒蒋介石,下令《大公报》停刊3天,造成轰动一时的《大公报》停刊案。不久,张高峰也在河南以“共产党首领”罪名被捕,因查无实据,半月后释放。事后化名张大雷写成《我是怎样被捕的》一文,发表于《新华日报》。 1944年秋,张高峰再入武汉大学读书,兼《大公报》通讯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重庆任《大公报》记者,负责外交、财政新闻采访。曾因抗议国民党特务的无理挑衅,与著名记者曾敏之、鲁明一起罢宴“总统”官邸,拒发蒋氏夫妇宴送美军“飞虎队”新闻。1946年后,任《大公报》驻天津、北平、沈阳特派记者,驻东北特派员。1947年7月第二次“四平战役”后,杜聿明命令余纪忠率中外记者团抵四平采访,旨在扩大影响,掩盖内战罪责。张高峰随团前往,目睹残垣断壁,弹痕硝烟,他悲愤交集,写下长篇通讯《哭四平》。指出:军中仍在使用美制武器,还有日本军人当炮手,侵略者还在屠杀中国人。为此,杜聿明责问余纪忠说:“他张高峰到底想干什么?”1948年12月,国民党重庆绥靖公署和重庆市政府起诉《大公报》于重庆地方法院,计开列十大“罪状”,其中记在张高峰名下的罪状就有三条。即,“违反政令,称共匪为共军”;“夸大东北危机”;“刺激学潮,毁谤政府”。因解放在即,并得到中国共产党内外朋友保护才幸免于难。 1949年,张高峰先后任《大公报》商业组组长、天津记者组组长、华北记者站负责人。1963年后,转而从事文史资料征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并被下放农村劳动。1978年秋,调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曾主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近代人物录》、《化工先导范旭东》等。晚年体弱多病,仍坚持写作,在海内外发表文章约30万字。 张高峰为天津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宁河县及芦台镇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顾问,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89年病逝于天津。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副主任
职位
顾问
职位
盟员
职位
会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