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609
颗粒名称: 散文天地
分类号: I267
页数: 14
页码: 48-61
摘要: 散文天地收录散文作品四篇,包括色彩、临水而居、女兵的故事、山村里的婆婆。
关键词: 散文 文学 作品

内容

色彩
  丁利
  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孔子
  在一个紫霞染透的黄昏,我漫步在东北通榆小城的书法墨宝园林,被满园的色彩深深吸引。月色朦胧,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园林。
  在故乡这个夜晚的梦境,我奔跑在流光溢彩的乡土大地。
  翌日清晨,我再次走进这座梦幻般的墨宝园林,满目的色彩依然令我惊叹。素有“大地印章”美誉的书法“墨宝园林”,它的布局由"中国向海"四字构成,每一字都为相对独立的艺术园区。站在高空或飞机上俯瞰,你会看到一枚红色、硕大的方形印章镶嵌在美丽的通榆大地上。这方大地印章涵盖了墨宝园的五个文化主题,创造了五个中国第一:即中国第一个北京大学的“文化书法"碑林;中国第一次集世界各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碑林;中国第一次集时代顶级书法家集体创作《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阕》碑林;中国第一个状元碑林;中国第一个大地印章园林景区。
  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意满园,但我更钟情于秋天的墨宝园。书法碑林,由于秋花秋树之点染,美不胜收、如梦如幻。
  走到秋,或许才能看透人一路行走的真正本色。
  一座座碑林上镌刻着享誉中外的书法名家墨宝。在这个秋季,不再是孤立的、冰冷的公式化排列,色彩一天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泼洒在书法碑林里。偶有斜出的一两片红叶,像少女口红一样润湿了翰墨一角;有几片轻薄透光的淡紫色,似浮云缭绕,遮蔽了一座碑林半面,羞羞答答的;有几丝细长如柳的淡黄,细嫩如少女的香指,与书碑勾肩搭背,谈情说爱;一朵朵浅粉的牵牛花,缠缠绵绵攀上去,与墨碑耳鬓厮磨,温情脉脉……
  满园的色彩让书法碑林熠熠生辉。
  爬在墙面上的翠竹在墨宝园中超凡脱俗不肯褪色,椭圆型叶片,密密麻麻一大片,绿宝石般晶莹剔透,欲仙欲坠,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诱人的色彩。
  那一簇簇花树,枝头一团团浅黄如伞,伴轻风浮动,下面则是青紫、浅绿一圈圈拥抱着树干,色彩的差异装点了墨宝园整体的大气和美丽。那青翠的苍松,爬上了几片深黄、淡绿的叶片,叶片并不十分完整,有的被虫子咬碎了小洞,有的被风吹卷一个小角,这样的残缺,倒把苍松妆点得更加茂盛、更加浓重。特别映入眼帘的,是油红的色彩泼满了园子,有深红伴碎绿叶子的搭配,唯紫色是园子里的大美,有深紫,紫得诱人;有浅紫,紫得透明;有的半黄半紫,像颜料泼的不匀一样,反映出别样的光彩。垂柳依依,叶尖泛黄,尚遗留绿的印痕,只是在秋色里,腰肢没有春夏之灵活,舞动起来,有些笨拙和木讷。墨宝园的幽径两侧都是高高低低的树木,不是春夏饱满的绿,有深红的枫叶,有淡黄的柳叶,墨碑脚下金星铺地、闪闪发光。
  漫步墨宝园,随便一个拐弯处就是一丛典雅的“相思豆”,长片的绿叶子胡乱搭其中,让“红豆”更具诗情画意。在一堵树墙后面,大片宛如黄菊般的树叶,在阳光下静养身心,偶有横出的一枝,虫子一样在红叶中穿过,红里透紫,黄里映红,美不可言。一个古色古香月亮门儿旁的小桥下,溪流里有芦苇蒲草丛生,苇草半黄半绿,墨紫色的小蒲棒,像一只只伶俐的小动物,时高时低探出头来,调皮的四处张望,或许它也被这满园的秋色所迷恋。
  墨宝园留存的古今中外墨宝,有了秋色的点缀,书法珍品才更具活力、鉴赏力和绵绵禅意。天宫泼五彩墨同碑林中的墨迹柔合在一起,互相辉映,可谓天地之大成,园林之大美。
  这多姿多彩的树木花草,令墨宝更具神韵,我后退一步,乃至离开园子,这秋色依然绽放在我行走的路旁……
  三
  我对色彩天生的敏感。
  小时候对多彩的蜡笔爱不释手,一支支小蜡笔勾画出我儿时的天真和梦想。
  我常在白纸上画一棵大树,树上结满西红柿一样的金子,那时家贫,我说让大树长出金子,给家里盖一栋红瓦白墙的大房子,让含辛茹苦的父母带着我们住进去享福。后来又画了一幅红色的楼房,里面金碧辉煌的,梦想长大,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长大一些,就开始用彩墨,大胆地在橱柜的门上画上回头虎,黄色的斑纹,灰色的胡须,深蓝色的眼睛,还有张开的血盆大口,后面是青山翠柏,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看了都夸我是画画的天才。儿时的梦里,我常身背画夹、手拎画笔,甩着长发,潇潇洒洒走在广袤的田野里、山坡上、树林中,真是青春勃发、异想天开。
  再大一些,我走出蜡笔的小天地,开始被自然界的颜色所深深迷恋。庄稼从春天拱出地皮的嫩绿小芽儿到夏天随风舞动的叶子,再到秋天黄灿灿的成熟,颜色的变异,让我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
  特别是秋天,我愿独自走上田野,细数颜色的种类和微变。田野不仅是一片丰收的忙碌景象,更是多彩的迷宫。高粱是大地高高擎起的火炬,点燃丰收的喜庆;麦田是一张金色的地毯,几个穿花衣裳的女孩在上面,手舞足蹈高唱《拣麦穗的小姑娘》;养麦是长满花白胡须的老爷爷,有讲不完的神奇传说;玉米的红缨变成了灰红色,玉米皮由绿变白,玉米粒牙齿般由嫩白变成金黄,走完了自己四季轮回的成长史;黑油油的葡萄,黄灿灿的稻谷,红火火的辣椒,紫艳艳的地瓜……都是我入画如梦的璀璨色彩。
  春天的野花,夏天的草原,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野都有我关注的色彩,这曾让一个成长在乡下的少年浮想联翩、如醉如痴。苦闷的时候,我常常盯住一个我喜欢的色彩,眼睛久久不能移开,甚至看得流泪。比如老屋后园粉色的南瓜花,还有跳在它上面的偌大的绿豆蛔蛔……慢慢的心绪由灰变亮、由阴转晴。快乐的时候我常常也是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愫。躺在草原上,看蓝天白云飘飘,观野地百花齐放。别的孩子把精力放在寻找云雀窝时,我的目光是草丛里多姿多彩的野花,常常采上一大束,献给我的老师和慈爱的母亲;别的小伙伴用弹弓在树林子里打鸟,我则被不同颜色的“鸟类”所吸引,“黄豆瓣”、“红下壳”、“三道眉”、“柳叶子”……这样那样的多彩羽翼,让鸟儿别具一格的美丽。或是脑门、或是尾巴、或是翅膀、或是眼睛,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鸟类,不同的身姿,不同的歌喉,我常常被其吸引,不忍心把弹丸打在它们身上。邻居小伙伴二坤子,异常的调皮,抓到一只蓝眼睛灰尾巴的无名小鸟,放到笼子里养起来,我望着小鸟囚禁在笼子里无望的挣扎,银色的翅膀向外面扑扑腾腾时,心疼至极,在一个晚霞铺满天边的傍晚,我趁二坤子到野地拾柴未归,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把鸟儿放飞了,狡猾的二坤子,知道真相后,对我大动干戈,一拳打得我流了鼻血,我望望鸟儿飞去的杨树林,竟然没有流泪。我宁可付出血的代价也要放飞这只可爱的小鸟,这不仅是一只小生灵让我心动,更有它美的色彩触动了我,脆弱敏感的神经再一次被色彩征服。
  我在变幻的季节和色彩中慢慢长大。
  四
  透过墨宝园金秋色彩大屏幕,我仿佛看到具有全国民间绘画之乡美誉的通榆小城,那一个个从这里走向全国的民间艺人。
  记得那年小城洪水泛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错基,来看望受灾群众。车路过小城,总理看到红顶楼房的壮观,看到北广场的绿地鲜花,看到天空飞翔的一群白鸽,一个劲赞誉这个小城很美丽,这一年正值红魔退却的金秋时节。
  这个小城,不仅美在市容市貌,也美在艺术家的心灵。我一直坚信,艺术家眼里是有色彩的。在通榆故乡行走,常常想起丹顶鹤头顶神灵般的太阳;亚洲最大一片天然杏树林,那片洁白如玉的香雪海;在国际重要湿地向海那片千姿百态的蒙古黄榆林,令游人流连忘返。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其色彩就是具有独特个性,这个性也耳濡目染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思想和艺术追求,怪不得通榆是闻名全国的剪纸之乡、年画之乡、书法之乡和摄影之乡呢。
  艺术家没有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就不会创造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艺术品。此时我站在秋色浓淡适宜的墨宝园,想起那些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笔名“一丹"的通榆年画一代宗师刘长恩,创作了通榆第一张年画《打猪草》,他成为通榆年画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
  安学贵的年画《年三十》夺得文化部中国年画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苇乡恋》、《冷月》,获加拿大国际枫叶奖,使他一举成为通榆年画最高奖得主;
  姜贵恒是年画单张发行全国之最的画家。作品《剪窗花》,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11家出版社再版,连续发行10年,发行量超过7亿张。这幅画年味浓郁,色彩亮丽,坐在炕上剪纸的小姑娘开心快乐,展示手中的剪纸作品。《毛主席万岁》其色彩以红、绿、黄、蓝等纯色为主,浓艳而不媚俗,饱满而又柔和,给人一种欢乐和谐的景象;
  通榆年画作品数量最多的画家刘佩珩,他一生出版百余幅年画,《喜迎春》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长白珍宝》获年画展优秀奖,国画《月是故乡明》赴日本国际交流,他对年画色彩深有心得,技巧运用自如,以喜庆祈福内容为主。
  科尔沁草原,传统民间绘画的传承人朱家安,他是通榆第一位在国家级报纸发表年画作品的画家。
  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物传承人李向荣,祖父李联春闯关东到通榆,以制作木板年画为主,闯关东年画《山水随心所动》对研究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特别是年画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传承和史料价值;
  油笔画画派领军人物费景富,主业从医,业余时间用一根根纤细多彩的油笔创作出了《荒原孤旅》、《雪夜群侣》等作品,连连获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白光耀的《猪趣图》、马丛瑞的《百鸭图》、《百鸡图》,其地域特色鲜明、色彩逼真,活灵活现。
  醉在"诗意雕影”中的剪纸艺术家李锐士,技术精湛,细致入微,剪纸以历史人物,民族精英、古代仕女为体裁。《中华英杰》、《绝艳惊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中华巧女剪纸艺术家王岩《飞芦鹤舞》、《向海珍禽》,体现了地域美、生态美。传播关东石文化的李国祥,代表作《踏雪寻梅》彰显了艺术特色。还有行走鹤乡的摄影家古学忠,湿地光影的记录着赵俊,都是奉献美、凝聚美、收藏美的使者。
  著名作家洪峰的处女作《在高高的山岗上》故事主人公就是个画家,写的就是秋天山岗上发生的爱情故事。他的成名作小说《瀚海》没有对故乡瀚海色彩的深刻认知,就不会产生轰动文坛的大作;文化学者刘殿芳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身,退休后常驻通榆,情缘于他对故乡多彩大地的理解和感念,没有这些就没有他的文学成就。
  色彩是艺术家倾心创作作品的原料,眼里没有色彩的人,不会有对泥土的深情和艺术的执著。
  我的获奖作品《远去的村庄》就是我从出生、成长到走出这片土地,一直在日月轮回变幻的色彩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丰富自我多彩的人生。村庄在我眼里不是灰房子。一缕炊烟的单调,外表土里土气的村庄,只要细心观察,处处是有色彩,当然这也饱含人生命运的多彩。怪不得乡下有红白喜事之称。洞房之夜的红蜡烛,红喜字,红盖头,红被子,红旗袍都曾影印在我的眼里;白事那种白孝布、白灵幡、白腰布、黄纸钱,其壮观、悲烈,一直震撼我的心,那是生命色彩的震撼。
  村庄里“,六畜”也是流动的色彩,它们行走在村庄或大地上,也是非常之壮观的。草原红牛、黑白花奶牛、枣红马、灰毛驴、白山羊、芦花鸡、大白鹅、小黑狗……这些颜色各异的动物,或同居在农家小院,或散落在家南的草场,或嬉戏在坝下的小河边。看似凌破,甚至脏乱,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这种高低不一、色彩各异的杂居,美感正赋予其中。
  五
  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向海蒙古黄榆林,在兴安盟阿尔山,我都被秋天不同的色彩所吸引。紫色的高贵,淡黄的清香,雪白的纯洁。放眼望去,秋天大地有麦子般的金黄,葡萄的紫莹,苹果般的红彤彤,橘子的黄澄澄;向海蒙古黄榆树冠是惹人的秋紫色云团,一片片榆树叶,如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枝头漫舞;阿尔山细腻之美是银白色的,那一棵棵笔挺、秀雅的白桦树,不要说叶片,就是那白净的树干,齐刷刷宛如一群少女的罗裙、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这婉约的身姿都会打动你的心扉。秋天的阿尔山,正是由于有了这一丛丛白桦林,才使得灰蒙蒙的山有了生机和色彩,有了韵味和诗意。
  其实,色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写照,也是一方水土地域文化的彰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东北的色彩写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色彩的勾画。
  阿尔泰的五彩滩,井冈山的翠竹,盘锦的红海滩,哈巴河的白桦林,大兴安岭的青松,香山的红叶……色彩足以代表一个地域独特的景观和文化符号。
  圣洁的仙鹤,如玉的白沙滩,是向海的色彩;紫色的山岗杏花林、银浪翻滚的芦苇荡、墨绿重彩的蒙古黄榆,是通榆西部的一道风景,也代表通榆一道独特的色彩。
  阿尔山的秋天满山灰蒙蒙的,最凸显的色彩是山顶、山腰、山凹里那一丛丛不是很粗,却是根根挺立的白桦树,白的如雾似梦,精灵一样点缀阿尔山的秋色。山不记得什么模样,但白桦如一根根笔杆,—挥一动,让你刻骨铭心,这就是色彩的魅力。
  再说墨宝园林的秋天,我想,再好的墨宝,再好的雕刻,再好的溪流,如果没有色彩,这里的秋季就是萧条的,这里的冬季就是苍白的,这里的生命也就没有了呼吸。有了色彩的墨宝园林就大不一样,园子成了立体的,有温度的,只要细心观察,十几种色彩融入其中,深浅搭配,高低错落,那种不均衡的美,以其细腻和诗意,恰好烘托出一幅幅墨宝的遒劲、自然和洒落。
  六
  《南史江淹传》记载:有一次江淹梦见郭璞,郭对他说:我有只笔在你处多年,请归还。江果然从怀里拿出一支五彩笔还给郭璞。从此江写诗再无美句,时人谓之江郎才尽。美国作家梭罗,眼里没有色彩,就不会有他的成名作《瓦尔登湖》;屠格涅夫眼里没有色彩,就不会有他流传于世的《猎人笔记》;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
  色彩与人物命运的融合,打动多少代读者;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人生大戏;陈忠实的《白鹿原》、张贤亮的《绿化树》、迟子建的《白雪乌鸦》、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一批带有色彩的名字,读来脍炙人口、引人入胜。作家莫言对色彩语言特别青睐,很多小说带有色彩名词如《红高粱》、《红树林》、《透明的红罗卜》等,不只停留在感觉上,更多的是在色彩的铺陈中埋进一层深意,透过色彩的表面可见色外之色、色外之意。“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著名词句,彰显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磅礴气势。
  色彩是有声音的。带有色彩歌曲《黑色翅膀》、《白色风车》、《红豆》、《粉红色的回忆》、《蓝色故乡》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
  天空也是有色彩的,那是由于白云的点缀;大海是有色彩的,那是由于青山的点缀;夜空是有色彩的,那是由于星光的点缀;田野是有色彩的,那是由于五谷的点缀;草原是有色彩的,那是由于野花的点缀,茫茫人海是有色彩的,那是由于不同肤色的点缀……
  战争没有色彩,只有硝烟和血腥雾霾没有色彩,只有尘埃和黑暗;精神病眼里没有色彩,只有悲凉和啼笑。人生最可悲的是眼里没有色彩,眼睛只能看到阴暗的人,没有色彩心理就缺少善良和暖色,缺少激情和幸福;眼里只有香车宝马的人,眼里没有色彩,只有贪图享乐和物欲纵横;满眼被高楼大厦阻隔的人,眼里没有色彩,只有水泥一样的冰冷和坚硬;满眼都是金钱的人,眼里没有色彩,只有纸醉金迷;贪图享受的人,眼里没有色彩,只有腐败和权术。权,不是色彩;钱,不是色彩;真正的色彩在人的灵魂深处曝光,那样冲洗的底片,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色彩。
  当你迷路了,前面那盏灯就是前行的色彩;在大漠里独行,那一处绿洲就是生命的色彩;当寒流袭来时,那熊熊点燃的火把就是生命的色彩;当你病痛时,朋友一个微笑的安慰就是生命的色彩。
  色彩是什么?色彩是一种文化和符号;色彩是一种理想和信念;最美的最神圣的色彩是纯洁透明的,看似无色,其实蕴含爱的源泉和力量。
  心中永葆色彩,生命才会永恒!
  临水而居
  孙志利
  路过潮白河,我总想驻足留恋,想好好看看。可双脚却在行走,如同河里不安静的流水,不管前程多么曲折总是顽强流淌。缓缓启动的脚步仿佛成了水的流速,影子倒映在河里,我走到哪儿他就流到哪儿。看着河里的影子,很多影子,想着自己与这条河的亲密关系,想着自己的一些非常美好的愿望。
  河边的树木非常茂盛,这树与河流也有关系,大概就像我与树或这条河的关系。我们赖以生存的是水,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春暖花开。临河而居,审视自己的身影,想象着顺流而下,聆听潺潺河水的故事;漂浮在水中,随波荡漾,追逐着少年的梦、青春的理想、成年的忧伤。
  认识河流也是一种缘分。小的时候随父亲来到乡下,定居在潮白河水边,春天植树,种花,尤其院子里的葡萄枝蔓爬满了墙头,父亲非常有耐心地管理。因为父母的原因,也是我认识树与河的缘由。天地广阔,岁月绵长,那一刻,我还不懂得岁月的忧伤,父亲却打扫院子,栽花种草;母亲把清贫的家庭收拾得有条不紊。我到了上学的年龄,走在路上可以见证树叶枯荣的变化,树可以见证我们家的情景,而这一切相聚在一方水土。父亲经常走在河边,并说,保护水,节约水,人和水享有共同的基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阳光在水面上跳动,水和阳光一起漂流,流动的水便有粼粼的波光。芦花荡漾其中,虽说感觉茫然,不知去向,但又觉得这是一河的梦境,白云跟着飘移,放任了千军万马奔腾之势,蓝天为底,白云缭绕,村舍瓦房尽收眼底。如梦非梦境般的潮白河,足以让我如醉如痴,不管漂到哪,随便哪一处停泊,就能闻到河蟹的清香,以及悠扬的芦笛声。
  小时候,我无法表达潮白河畔那些奇特的景象;春天的风,雨后的彩虹,秋日的稻香,冬季的雪景,也知道这里是父亲的所爱,母亲辛勤地操持家务,
  一旦来了客人,父亲下河摸鱼虾。自然生长的河蟹,又肥又大,清蒸后蟹黄流油,芳香四溢。
  我们居住的地方随处可见,水,从门前流过;河畔,田地处处都有。这些随处可见的,形成自然风景。远远眺望七里海,那些芦苇一年四季皆成景色,那漂亮又透明的银鱼,才是饭桌上的一道诱人的味道,那七里海上的蓝色雾才是景象,那摇响的船桨才是行走的风景……,
  回到城里多年,我却日夜向往潮白河,向往那儿的风景。因为在乡村的故事里,我见证了潮白河的变迁。心想来到河边,我就会描绘宏伟蓝图。
  父亲的故事像传说,从家乡往返城里,餐桌上多了一些生猛海鲜,银鱼紫蟹。
  父亲的故事真的像传说,上级让他下乡,随便挑选一个村庄,父亲没有犹豫,走到潮白河畔,看了看,站在树下一下子惊呆了。从此就在潮白河畔定居下来。
  父亲带领我们度日月,生活虽然平淡,父亲总是乐观地看待一切,你看,有水有鱼虾,还有苇海,生活一定错不了。
  当我走进潮白河深处,亲自感觉潮白河的一切,包括故事中的传说一样美丽。
  我的家庭很平凡,虽然平凡,也是幸福的,我们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我们在父母的带领下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温馨,深受人们的赞扬。尤其父亲告诫我们,老实做人,勤奋学习。诚信为本,忠厚传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
  母亲承担了家务,烧饭种菜,缝缝补补等许多事情,家里操持得干干净净,父亲性格温和,为人讲义气,工作认真。家里人多,虽然性格不同,爱好不一,出现矛盾冲突,在父亲的开导下,能够达到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关爱他人的文明家风。
  我们回到了城里,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我们兄弟姐妹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但时常聚会,尤其看到母亲年迈,依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种花,比如节约用水。是的,父母勤俭持家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是的,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成员付出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宽容,理解,才会有温暖和幸福美好家庭。
  家庭的温馨变成回忆,那些过往永远印在我的脑海,家庭的温馨是永远值得珍惜的。
  美好的家庭应该是温馨的,充满爱的。在现代家庭生活里,家庭成员中也要讲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对方,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品德。
  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才能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只有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才称得上和睦家庭。
  然而,爱是互相的交换,就像用信任交换信任。没有真情投入,就不会有真情回报。用爱才能赢得爱,才能架起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桥梁。生活中,爱不仅是家庭幸福的主要原因更是前进的精神力量。爱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它能够对每一个人起到感化、激励的作用。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与被爱同样给人幸福。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用爱用实际行动架起沟通的桥梁,平安和谐地奔向理想的明天。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一种温暖,爱和阳光空气一样,对于家庭非常重要。
  尤其夏夜,来到了城里,我们在院子里乘凉,站在密集的葡萄枝蔓下,或是休息或是纳凉,总是想起父亲,他生前种植的葡萄蔓爬了满院子。父亲总是告诫我们,人生不求大富大贵,希望你们生活得心安理得。
  父亲的愿望就像潮白河的水流,总是伴随我的脚步一样流淌,岁月催我渐渐长大,也会慢慢变老,就像深水静流,让人难忘。
  女兵的故事
  柴英
  那年国庆节,我们话务连女兵组织了一次老兵聚会,离开军营三十多年的战友们相聚老连队,激动万分,回忆起许多许多难忘的故事。其中,我们不约而同的讲述了女兵和猪的故事,因为,几乎每个战友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英姿飒爽的女兵和猪怎么会扯上关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啊。
  这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的炊事班说起。
  那时候,国家还很贫穷,军队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军人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种粮、种菜、养猪。
  我们空军大院有许多连队,每个连队就像一个家,都有自己的食堂,我们话务连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话务连是清一色的女兵,炊事班从司务长、班长,到给养员、炊事员统统都是女兵。既然是食堂,那可就不管是男兵还是女兵,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其中一项,就是养猪。相比之下,女孩子干这个工作,困难可就太多了,可是我们女兵偏是不服输,男兵能干的事,我们照样能干,而且要比男兵干得还要好。所以,养猪给我们女兵带来了太多困难,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考验和锻炼。
  于是,女兵和猪,息息相关,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能让人难出眼泪,能让人笑出眼泪,也能让人感动出眼泪。
  女猪馆“小张雁”
  炊事班是全连战士轮流去的,流动性最大,同样又是一个凝聚力最强,最锻炼人的地方。那时连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战士提干必须到炊事班锻炼一段时间。人员换一批又一批,只有司务长和给养员是炊事班的顶梁柱,她俩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炊事班的工作除了做主食、副食,烧火之外,还有一个最艰巨的工作,那就是喂猪。饲养员是轮换的,女兵们也自然要轮流做''猪倌儿”。
  张雁是1971从海滨城市青岛入伍的姑娘,当时只有十七八岁,因为她个子不高,很瘦弱,白白净净的,小巧玲珑,非常可爱,所以,大家都喜欢把她的名字前面加个“小”字,叫她"小张雁”。可是,她最不喜欢人家叫她“小张雁”,因为,她是个要强的姑娘,她不愿意别人因为她“小”而照顾她,什么工作她都抢在前面。到炊事班她主动要求喂猪。可是,喂猪的确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儿,对这个体重不足百斤,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女孩儿来讲,喂猪的确困难不小。
  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清晨是最冷的。张雁一大早儿就忙着切菜、拌料、打水,煮猪食。她把准备好的猪食,装进猪食车上的大桶里。吃完早饭,就骑上大猪食车去猪圈。
  猪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后面,离部队大院有儿里路远,那里是一大片菜地,各连队的猪圈都建在这里。途中要经过好几条马路,绕过火车轨道,在车水马龙中穿行。风吹日晒,一路颠簸不说,常常被马路上的行人好奇的议论、指点。有的年轻人还跟着起哄,故意大惊小怪的喊:“快来看啊,女猪信儿,真神气。”张雁开始很生气,后来习惯了,谁爱说什么就说,谁爱看就看,泰然自若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冰雹还是烈日当头,每天坚持喂两到三次。冬天,手脚冻的生冻疮,夏天,脸晒得暴皮。
  装猪食的车是辆平板三轮,和自行车的骑法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有臂力,还要有腰的力量,在转弯时平衡掌握不好就会翻车。张雁可是翻过好儿次车啊。第一次单独去喂猪,快到大门口了,她着急躲车,车把左晃右晃,怎么也不听话,骑着骑着,冲着马路牙子就上去了,还没等反应过来,车已经翻了,人己经被甩出几米远,趴在了地上。站岗的男兵看的目瞪口呆,她很难为情,故作镇静,一边笑一边抹眼泪。刚开始,她总掌握不了平衡,所以猪食桶里的猪食总是往外晃,猪食常常撒一路,到达猪圈后,剩下的猪食已经不够喂了,十几头猪在圈里饿的嗷嗷叫,张雁自己就在圈外急的直掉眼泪。没办法,为了猪能吃饱、长壮,完成好任务,也怕挨司务长批评,她就只好咬着牙,回连队重新装车再来一趟。
  有一次,在路上正好遇上空军政委,看到小女兵骑个大三轮车,拉着一大桶猪食吃力地蹬着踏板,便招手叫她:“小鬼你下来。”她赶紧跳下车来,给首长敬礼说:"首长好”。政委和蔼的问:"小鬼喂了几头猪啊?”她答:“十几头”。“有没有死的呀?”她不好意思的答:“偶尔有”。于是高政委开玩笑说:“是你喂死的吧?哈哈哈。好好干,不容易呵你们这些小女兵,辛苦了”。首长还特意和她握了握手。
  每次来到猪圈,小张雁从三轮车上跳下来,总是拉着长声欢快地吆喝:“开饭喽……”然后麻利的把猪食分舀到食槽里,翘首以盼的十多头大猪小猪,高兴地哼哼着、叫着,迫不及待的围到猪食槽子跟前抢食,互不相让。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大猪小猪,张雁心里特别喜欢,一点儿也不觉得它们脏啊臭的,毕竟是她一点儿一点儿的把它们喂大的。每次喂完猪,张雁就熟练的跳进猪圈,一边打扫圈舍,还一边哼着歌,把猪舍打扫得干干净净。那时候,各个连队经常检查猪圈卫生,搞评比。话务连的猪圈、墙都用石灰刷的白白的,猪舍干净得连个苍蝇都找不到,评委们夸张的说:“话务连的猪圈,连臭味都没有。”每次卫生评比,话务连总是拿第一。
  猪圈必须干净,不然,要得猪瘟的。
  猪瘟可是养猪的大忌,为防止猪瘟,除了圈舍要卫生之外,还要定期给猪打预防针。对张雁来说,最难、最怕的就属给猪喂药,有些药可以拌在食里直接喂就行,但是有的药,则必须掰开猪嘴直接灌。这个活儿,力气小的还真是不行,每次都需要司务长来帮忙完成。
  每到星期天,猪圈里就热闹了,战友们抢着来帮饲养员喂猪,这是传统,饲养员就可以休息一下了。好像那些猪也是人来疯,看到女兵们来了,高兴的把头伸出墙头,远远地就欢叫着和女兵们打招呼。因为前两天下雨,猪圈的墙塌了一块儿,张雁就趁着星期天帮忙喂猪的人多,和大家一起,动手修补,用黄泥、沙子、砖头砌起来。她跟男兵们学会了砌墙,还学会了黄泥与沙子的比例,这类的事情,她们完全可以自己干,再也不用求男兵了。
  最难为情的事儿,是要不定期的陪司务长去给母猪配种,这种活儿对小女兵来说,很难为她们。张雁觉得即陌生又新鲜,好奇还不敢多问。司务长是个很倔的人,很少和人交流,其实她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每次去种猪场的时候,司务长总要捎带点玉米、粮食之类的礼物,开始张雁不理解,感觉送这样的东西,莫名其妙,后来她才知道,这是当年的潜规则,送了这些东西,才能得到“最好的猪种”,这可是为连队的猪优生优育着想啊。
  过不了多久,就有更艰巨的任务了。母猪怀孕了,张雁她们就像照顾孕妇一样的精心照顾。喂猪也是要讲科学的,母猪要加营养,猪食要按比例搭配,从喂的饲料上,喂的次数上,还有打扫猪圈卫生上,都特别精心。她们打趣的说:“比照顾孕妇还精心。”
  让妈妈落泪的女猪信
  饲养员刘宗美是1975年入伍的兵,山东临沂人。她个子高,力气大,身体健壮,大脸盘儿总是红扑扑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性格泼辣,说话大嗓门儿,老远就能听到她朗朗的笑声。不知为什么,全连都是长不过肩的辫子,只有她留着两条粗黑到腰的长辫子,特别显眼。她入伍前在一家工厂,已经是个小领导了。
  每到了秋天,饲养员是最累的时候。我们全连都要去扫树叶,饲养员就负责把成堆的干树叶粉碎装袋,给猪准备过冬的饲料。这个活儿可真叫苦、脏、累。刘宗美每天喂完猪回来,就一头扎在机房里粉碎树叶,穿一身又脏又破的旧军装当工作服,戴一个脏乎乎的口罩,满脸是灰,只有一双眼睛是清澈的。一合上电闸,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机器人不停地运转着。粉碎机噪音非常大,面对面扯着嗓门儿讲话都听不见。粉碎机房粉尘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口罩根本管不了多大事儿,从头到脚、眉毛、鼻子、嘴巴上全都是粉尘,整个就是一个从灰里爬出来的人,洗澡都洗不干净,这活儿一直要干半个月。一开始,宗美累的全身哪儿都疼,腰直不起,腿抬不动,她再泼辣,也毕竟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啊。她咬牙坚持着。后来习惯了,晚上倒床就睡,一觉醒来就什么疼痛都忘记了,照样工作。吃这么大的苦,她却从没有怨言,整天乐呵呵的。
  有一天,突然有个战士跑到机房,兴冲冲地告诉她:“你妈妈来了,在东门岗,你快去接吧。”
  正在粉碎机旁工作的宗美一听说妈妈来了,真是喜出望外,意外惊喜,妈妈怎么会突然袭击。她高兴的啥也不顾,穿着那身“灰”衣服,带着一身的灰尘,就迫不及待的冲到东门岗去接妈妈。见了妈妈,高兴的像个小姑娘,张开双臂搂住了妈妈,娇嗔地说:“妈,您咋来了,也不提前告诉我一下。”
  原来,有个老乡要来北京探亲,女儿当兵到北京一年多了,她还没有见过,老妈妈想闺女,就跟人家作伴儿来北京了。那时候通信很不方便,也没来得及告诉闺女。一见闺女这一身打扮,老妈眼泪
  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又是给闺女择头上的草叶儿,又是给她擦脸上的灰,心疼地说:“闺女啊,你看你都没人样了啊!”老妈心想,闺女当兵前,好歹也是个工厂的小领导啊,当兵咋就当成这个样子了!
  宗美这才后悔,也没来得及拾掇自己就跑来接妈妈,让老妈见了心疼。她天性快乐的搂着老妈的脖子说:“妈,我正在干活,这怕啥?走,咱们回连里去。”
  艰苦的连队生活,锻炼了女兵的意志,也成就了刘宗美,就是这个泼辣的女猪信儿,后来她成为话务连一名优秀的连长,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模范连队。
  母猪的守护神
  猪要下崽儿,这可也是连队的一件大事,也是喜事啊。可是,也成了难事。
  七月的北京,天气闷热难挨,偏偏老母猪快下崽儿了。可是,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生,要是它生产的时候,没人在可不行,一是怕它难产,二是怕生下来的小猪被母猪压死,三是怕被人家偷走小猪仔。那可是连队的宝贵财产啊。于是,连队派人日夜守候,这可苦了这些小女兵了,她们就在猪圈安营扎寨,轮流值班。开始俩人一个班儿,但是,当地有几个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儿,每天都到猪圈去跟女兵们捣乱,很不安全。连里生怕出事,就加强力量,每个班儿增派到四个人。女兵们把猪圈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安上了灯,带着小凳子,带着电话号码本,守在猪身边,利用这个宝贵时间背号码,几个人你考我,我考你,守猪、训练两不误,猪圈成了训练场。要不她们就唱歌,讲故事,晚上数星星,还挺快乐的。
  这个母猪也真气人,迟迟不肯生产,整天托着个大肚子,悠哉游哉的哼哼,心安理得的让女兵伺候。已经守了好几天了,女兵们一点怨言都没有,还是那么快乐。那时候的军人,思想特别的单纯,乐于奉献。在她们心里,从来也不知道脏啊,累啊,干的特别带劲。大家还乐乐呵呵的,那真叫革命的乐观主义。
  1976年7月27日,那是女兵们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天,母猪终于生了,一直守在猪圈的饲养员刘宗美,在外单位猪场师傅的指导下,亲手为母猪接生,一下子接生了十多头小猪娃,一个个白生生、欢欢实实的小生命,太让人喜欢了。宗美一个女孩子,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可是她根本顾不上想别的,一心想让猪母子平安。在现场的那位师傅,看到宗美忙的满头大汗,不怕脏不怕累,感动地说:“你们女兵真不简单,这哪是女孩儿干的活儿啊。”
  那天一起在猪圈值班的还有女兵刘敏,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
  那母猪还没下奶,小猪没有奶吃,嗷嗷待哺。按师傅的指点,需要熬米汤喂小猪,于是刘敏就和战友从老远的猪圈往连队跑,去给猪熬小米粥。熬好了以后,端回到猪圈。小猪不会吃,怎么喂也喂不进去。这可怎么办?于是女兵们就是想了一招,把钢笔冒拧下来,用钢笔灌水儿用的胆,洗干净了,扎个小眼,把米汤灌到里头,再挤到小猪的嘴里,这样小猪就一点儿点儿地进食了。她们看着小猪吃食了,高兴极了。
  7月28日那天凌晨,刘敏她们在精心护理猪母子的时候,突然,一道极光划过夜空,大地轰鸣,山摇地动,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她们不顾个人安危,首先把大猪赶出圈,然后,又把小猪儿一个个抱在怀里运出来,全然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全。
  当时余震不断,离猪圈不远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家属院的人都跑了出来,躲到猪圈这片开阔地带。〜她们看到女兵们坚守阵地般的守在猪圈,余震一来,就奋不顾身的跳进圈里,拉着猪往外跑。
  那些好心的阿姨们担心地说:“危险!闺女们啊,你说是你们重要啊,还是猪重要啊,国家培养你们不容易,花多大的代价,要把你们给砸了可怎么办啊?”
  刘敏认真的说:"这是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要是把猪砸到里头,我们就是没有完成任务。”
  那时女兵的想法很单纯,上级交给的任务,就是最神圣的,宁肯自己牺牲也要完成。就是自己苦点、累点、脏点、臭点,也不敢怠慢那些为连队改善生活做贡献的老母猪。
  幸好那几十头大猪小猪,还有活蹦乱跳的小猪仔,都安然无恙,女兵们圆满完成了这个特殊的任务。
  女司务长
  养猪,最终还是为了杀猪。话务连女兵杀猪才是大戏,轰动了军营。
  一提“杀猪”两个字就让人觉得很恐怖,让人想起五大三粗、彪悍的屠夫,你怎么也不会跟到那些清纯纤弱、声音甜美、热情善良的女话务兵联系到一起。然而,就是这些英姿飒爽的女兵,在部队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拿起杀猪刀当起了屠夫。
  司务长周淑青,是女兵连杀猪第一把手。
  她是1971年入伍的青岛兵,个头不高,黑红的脸膛,性格倔强,泼辣能干,像个“假小子”,一口浓重的青岛话。话务员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背号码,讲普通话,可这是她的弱项。但是她的强项是能吃苦,力气大。于是她主动要求去炊事班,她在炊事班找到了用武之地,喂猪、买菜、扛粮食,脏活累活,比小伙子都能干。她先后当炊事班长、司务长,把连队伙食和食堂建设搞得非常好,上级组织各项评比,话务连总是第一。
  有一件事儿,让周淑青不服气。过去,连队过年过节都要杀猪,女兵连有猪却没人敢杀,都是请人家男兵来帮忙。话务连什么工作都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女兵什么都能干,我就不信杀猪这活儿,咱干不了。每次人家来帮着杀猪,她就给人家打下手,偷偷的学,有意识的问。她还利用探家的机会,干脆跑到屠宰场去拜师。人家说,哪有女孩子学杀猪的,可是,师傅还是被这个倔强的女兵感动了。
  1975年的春节临近,各个连队都忙着准备过节。话务连照例请人来杀猪,人家说:“忙不开,没时间,等两天吧!”这件事刺激了周淑青,她的倔劲上来了,“我就不信女兵连离开别人就吃不上猪肉!”
  她风风火火的找到连长,信心十足地对连长说:
  “连长,不就是杀猪吗?有啥了不起的。咱们谁都不求,自己杀!”
  正在为此事着急的连长半信半疑的问她:“你敢吗?”
  周淑青坚决地说:“敢!”
  连长又追问了一句:“你行吗?”
  周淑青更坚决地说“行!”
  激将之下,她也就成了连队女兵里第一个亲自操刀上阵杀猪的勇士!
  那一天,是话务连最热闹、最集中、最激动、最兴奋的一天。那天一大早,连队吹起了集合哨,全连除值班在岗人员外,全部出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出发前,连长还亲自做了简短的动员:“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杀猪!我们是革命军人,无所畏惧,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大家怕不怕?”
  女战士们用不太整齐的声音回答:“不怕!”但声音里分明有些底气不足。
  “出发!”连长带着这支特殊的队伍出发了,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件“武器”,棍子、树枝、扫帚之类的东西,向猪圈进发。几十号人赶着一只大肥猪,围追堵截,“招摇过市”,引来无数好奇的目光。女兵们个个都累的满头大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千辛万苦才把一头猪从猪场赶回连队,估计那头猪最后也是因为连惊带吓,筋疲力尽了,才会老老实实的做了"俘虏”。
  “俘虏”的猪被赶回来,女兵们七手八脚把猪捆好,抬到炊事班门口早已准备好的案板上,剩下的活儿就看司务长的啦。
  “女兵要杀猪啦!”真是爆炸性新闻,各个连的男兵们奔走相告,他们觉得很稀奇,根本不相信女兵会杀猪。看到女兵们真的把猪赶回来,下夜班的男兵也都不补觉了,五层楼的每一扇窗户,探出来无数个脑袋,都想看我们笑话。炊事班的门口更是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真像个大戏台。但只有看热闹的,没有帮忙的。女兵们就是人来疯,就是有胆量,男兵越起哄,我们也越来劲,就是让他们看看我们女兵在血雨腥风下的风采。
  只见司务长手里拿着一把亮闪闪的杀猪刀上阵了,据她自己说,头天晚上,她把刀磨了一次又一次,生怕刀不快。其实战友们都知道,她那是为了掩饰紧张的心情,对自己心理上的一个安慰。
  周淑青抑制住狂跳的心,尽量给自己壮胆,学着屠夫的架式,故作轻松地冲着看热闹的人说:“看什么,没见过女人杀猪啊?今天就让你们见识一下。”她把杀猪刀横叼在嘴上,把麻袋往腰里一系,叉开微蹲的双腿,吆喝着:"压住了啊,别让它跑了。”一群女兵一起上阵,扛来三条杠子,横压在猪身上,女兵们分站在两边使尽全身的力量压着。有的压猪脖子、有的压猪屁股、有的拽尾巴。有扭着头的、闭着眼的、咬着牙的、想看不敢看,不看又偷着看的,真是洋相百出。
  只见司务长周淑青鼓着腮帮子,咬着下嘴唇,“噗哧”一刀捅进猪脖子,血“嗯”一下涌出来,有几个女兵吓的“哇”的大叫,闭上眼睛。女同志手劲毕竟还是小,不能一刀毙命,那可怜的猪疼的吱哇乱叫,拼命挣扎,女兵们按不住了,“扑腾”—下猪掉到地上,挣脱了绳子就跑,估计是绳子压根就没捆好。女兵们惊慌失措的追赶,按着、踩着、拽着,猪也叫,人也喊,别提多混乱了,多亏了看热闹的几个男兵挺身而出,出手相救。最后,终于把猪重新按倒在台子上,周淑青顺势又补了一刀,可怜的猪才一命呜呼。这时,周淑青和那些“帮凶”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
  男兵们亲眼目睹了女兵的勇敢,不得不佩服,并为我们女兵竖起了大拇指。而炊事员们可惨了,杀完猪,她们负责吹气、刮毛、分割、清洗。几天下来,人人都吃不下饭,咽不下菜,一端起饭碗,眼前就浮现出杀猪的血腥场面,喝口水都觉得吹猪后自己嘴上还带着那股猪的骚臭味,反胃想吐,最后连领导苦口婆心的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把吃饭当作"命令”,大家才勉强吃点儿饭。
  到后来,杀猪对我们女兵连已经不算什么了,好多女兵都有过杀猪的经历。最自豪的是,后来男兵连队居然还请我们去帮他们杀猪。
  王艳萍的自述
  ¥王萍当时是炊事班长,她性格特别善良、敦厚,一个爱笑的河北女孩儿,红扑扑的脸庞,一笑两个大酒窝,特别可爱。她居然也有杀猪的勇气,她讲起当年杀猪的经历,至今还心有余悸……
  说起杀猪来,我是亲身经历的。在我之前,是周淑青司务长和李金玉班长杀猪,接着就是我,现在想起来我都心有余悸。不知那时怎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当时心里确实挺害怕的。话务连杀猪,确实引来好多男兵看热闹,但是也有帮忙的。我杀猪的时候,那些男兵就帮我们把猪捆起来,抬到案子上,那个猪它不听话,还掉下来了。
  话务连的猪,都长得特别壮,特别肥,因为我们连的伙食好,猪也跟着沾光。
  记得有一天,忘了过什么节,吃过早饭,我正在收拾,司务长走过来对我说:“王艳萍,今天杀猪任务交给你!”说着就不由分说的递给我一个皮的黑围裙,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哎哟!我一看到围裙心里就发懵了。因为咱平常做饭的围裙都是白的,布的,她突然给我那么一种围裙,很凉,很恐怖的感觉,我从心里就感觉不太舒服。
  我说:"司务长,我可不敢杀,那个猪那么壮,我哪敢啊。”
  司务长说:“没事,别害怕。以后只要到炊事班的都得学会杀猪,你是班长,你就得带头儿,你得做榜样。”
  她就做我的思想工作,我就往炊事班里面跑,不敢出来。这可咋办啊?我躲在屋里,硬着头皮戴上了围裙,心想,豁出去了。我听到外边的那个猪使劲儿的叫,最后听到好多人嚷嚷:“掉下来了,掉下来了,别让它跑了”,大家赶紧又把猪抬到台子上。
  司务长使劲给我打气,还给我做示范动作,说:“没事没事,你就照着猪的脖子使劲一捅就行啦!没什么可怕的,革命军人上战场杀敌人都不怕,连猪都不敢杀那还行。那么多人给你按着呢,你害什么怕呀。"
  我颤颤巍巍的走到猪跟前,过去以后,我脑子一片空白,不记得是谁跟我说怎么杀。司务长摸着猪脖子,指导我说“你摸摸这个地方,在这儿下刀。”我就按她说的,用手去摸了一下猪的脖子,突然感觉到热呼呼的,而且毛烘烘的,还“扑通、扑通”的直跳,吓得我一下子把手给缩回来了。连连说“不行,不行,我实在是不行。”就想着它活着,喘着气儿呢,我怎么能下的去手啊。
  司务长手把手的告诉我,“你把刀放在这个地
  方,你就使劲这么一捅就行啦!记住,一定把刀攥住了。”
  我心里直抖,腿也发软,知道推不过去了,只有正儿八经的按司务长说的做。我鼓足勇气,俩眼一闭,把那个刀使劲往里插,顿时感觉一股热血“呼噜”就从我的手上涌了出来。吓得我扔下刀子,撒丫子就跑到食堂里头去了,也不知道猪杀死了没有,后来听战友们说,猪还坚强地活着,还是司务长帮我收拾了残局。
  司务长追进屋问我:“你没事吧?”我两手捂着胸口,半天才缓过气来,说:“没事,还好。”恶心的我两天吃不下饭。
  最后我还是完成了杀猪任务,战胜了自己,心里还是挺自豪的。当年真是有一股子劲。只要是上级一下命令,心里再害怕也得冲,不怕困难,也不怕苦,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
  我当兵六年,经历了很多,学习的东西也很多,这是我人生的财富。但是最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学会了坚强,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们女同志,所以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不怕。我走过的工作岗位,给同事们一种印象,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困难都吓不倒。这就是军人的精神吧。老人瘫痪在床15年了,我一直照顾他,一边工作,照顾老人,是善良的信念支持我。军人,什么时候都要做的坚强,我永远是一名军人。
  这就是女兵和猪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而是女兵们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的真实记录。
  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殊的经历,是苦,也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这样的艰苦生活不会再经历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要发扬。
  【编者按】真实的作品从有意思升华为有意义,令人回味。平凡的一次山乡旅游,或者说亲近自然,由于又累又渴,所以见到了一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婆婆。山里的女人不会烧饭,但有文化,男人爱他包揽所有的活儿,让她培育孩子,当然,三个孩子都非常有出息。文章虽然短,但非常有功力,能够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样意味深长的文字,作者为情而写,读者为情所动。女人和男人用生命诠释了爱,聊聊几笔刻画出两位老人非常动人的画面,让读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思绪万千,创作在于利用细节,留下想象的空间,那是生命的延续,是灵魂的呼喊,是人生经历的诗篇,是思想情感的真实音响,在这篇散文中,看到了作者阅读大地的情怀,而我们阅读一对老人,感知文章背后的故事,且有余音绕梁的艺术魅力。
  山村里的婆婆
  剑叶
  也不知翻过了几个山头,反正我已经又累又渴了。
  山下有个小村庄,白墙黑瓦,掩映在树木之中。友人提示我:“再坚持一下吧,去村里吃午饭。”
  只好再一次擦掉脸上的汗水,再一次把身上的背包紧了紧,继续往前走。每次出行,不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么。自从喜欢上了“用脚丈量大地”的登山运动,坚持就成了我的座右铭。坚持走不放弃、坚持走不半途而废,正因为总是这样坚持着,所以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风景,体会到了常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只是这个六月的天气让我欲说还休,燥热比往年来的早了一点。
  下到村里了,村里环境很好,很干净,路上也没见到几个人。实在是太累,不走了,一屁股坐在一户人家的门槛上。正解着背包,门开了。“你坐凳子上吧,石头门槛上冰凉冰凉的,热身子坐了不好。”一位戴眼镜的婆婆端着凳子,从屋里笑眯眯地走了出来。“哦,哦,好的。”我接过凳子有些发愣,望着面前这个和蔼的婆婆不知说什么好。婆婆很得体,穿着蓝色对襟麻褂,身上整齐的只有折叠的痕迹。头发一丝不乱,挽一个鬏结盘在脑后,非常利落,还戴这一副金丝边眼镜,看上去又有点优雅。
  我坐在凳上,边开背包边和婆婆唠嗑:“婆婆,你们这个村子人好少啊,蛮干净整洁的哦。”“是啊,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孩子们都上学去了,就剩我们这些老人,大家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打扫村子了。”婆婆与我说着话,从堂屋的桌子上把开水瓶递给了我。“喝点热水吧,出这么多汗喝凉水不好的。”我再一次被婆婆的热心感动了。
  这时友人逛了一圈也过来了。我们拿出自带的午餐,就着婆婆给的热水吃了起来。婆婆看了一下我们,进屋端出一盘酸豆角,问我们要不要来点。
  我们夹了一点尝了一下,一致都说好吃,问是不是婆婆自己做的。婆婆说:“好吃吧,你们多吃点啊。我做不来的,是我家老头子做的。我不会烧饭,家里的饭都是老头子烧的。”说这话的时候,婆婆依旧笑眯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皱纹都挤到一堆去了。婆婆说她72岁了,可看上去一点都不像。
  我与友人有点吃惊,在农村,哪有女人不会烧饭的啊。农村妇女要家里孩子地里庄稼一把抓的,不会烧饭那怎么行。
  婆婆看我们有点儿惊讶,还笑眯眯的告诉我们,从嫁到丈夫家,就没正式烧过一顿饭。不是不愿学,是丈夫不让。丈夫从不让她做重活,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只要她带好孩子教育好孩子就可以了,因为她上过学,有些文化,丈夫说有文化的女人不要做重活。婆婆有三个孩子,俩儿子一个闺女,都被婆婆培养的很好,读了大学,如今都分配在大城市工作。每逢回来的时候,总要接他们过去住,可他们就是不愿意。他们喜欢这个静静的小山村,自己种粮食蔬菜自己吃。他们说因为在这里生活习惯了,不舍得离开。
  "那您没家务活做,平时干什么啊。”见我们问,婆婆说,看些书啊、做些针线,织些毛衣啊,尽管做的不好,但还是很喜欢做。再就拨弄拨弄门口的花花草草啊……
  这哪是农村老太太的生活啊,我与友人不解。婆婆说’她年轻的时候因为有文化,有好多机会可以去城市工作,每次都觉得丈夫对自己太好,不舍得离开他,所以甘心陪着他扎根农村。问婆婆这么多年,有过遗憾吗?婆婆说:“没有,这样的生活好得很呐。”说这话的时候,婆婆的嘴角挂着一丝狡黠的笑容。
  这时,一位清瘦的大爷扛着一把扫帚过来了。婆婆说这就是自巳的丈夫,刚才扫村里的大街去了。见到我们,大爷也笑眯眯的,还请我们进家里坐,一看就是很和善的人。
  吃罢饭,我们收拾好背包,把凳子和开水瓶还给婆婆。婆婆说,没什么招待我们,欢迎下次再来。还嘱咐我们路上小心,别走累了就直接坐地上,那样对身体不好。
  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婆婆拿着针线在做鞋,拉一下线,扶一下眼镜,而大爷,给她端杯茶放在旁边,然后坐他对面,剥着新鲜的毛豆。四周没有声音,他们也没有话语,可氛围是那么的和谐。
  有那么一句话“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想来真有这么一个人,将你融进他的生命里,携你一起过着平淡而平凡的生活,呵护你一起随着岁月慢慢变老,作为一个女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小山村里的婆婆,愿你永远安好。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色彩
相关作品
临水而居
相关作品
女兵的故事
相关作品
山村里的婆婆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