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77
颗粒名称: 乌苏镇
分类号: F590.3
页数: 1
页码: 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乌苏镇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七里海 旅游 乌苏镇

内容

黑龙江在抚远三角洲的东北处与乌苏里江交汇,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最东端。抚远三角洲是中国版图中太阳升起最早的地方。
  夏日,这里凌晨不到三点钟天即放亮了。朝阳冉冉升起时,给江水抹上一层淡红色;中午骄阳当空时,又给江水抹上了一层金黄色;傍晚夕阳西下时,烧红了天空,也烧红了江水:夜晚皓月高悬时,又给江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景色异常壮观。来此旅游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为自己在祖国版图上的雄鸡唱晓处揽胜而自豪。
  在这块54.7万亩的抚远三角洲东北尖角上,有一个奇特的小镇——乌苏镇。镇前濒临清澈的乌苏里江,身后是弯弯曲曲的小河。乌苏镇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镇上只有一户居民,镇长镇民是一家人,可谓是世界上最小的镇子了。仅此一条,将乌苏镇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就颇具资格的了。
  乌苏镇虽小,却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小镇与边防哨卡共同构成伟大祖国的东方卫士。冬去春来,哨所的炊烟化作神州大地上的第一缕春风,染绿万里山河。每当晨幕拉开,边防战士军帽上那鲜红的帽徽映红了祖国大地上第一束阳光。1984年,胡耀邦同志亲临哨所,为英雄的边防战士挥笔题写了“英雄的东方第一哨”八个大字。这一题词寄寓着祖国和人民对边陲小镇和边防战士的热情赞颂,饱含着党和人民对边疆儿女的鞭策和激励。
  漫步在乌苏镇的江滩上,但见两江碧水如两条蓝色的绸缎,轻歌曼舞。江滩上的玛瑙石子可与南京的雨花石相媲美。传说三千年前的古肃慎人,就是用这种小石磨制成“石镞”连同“楛矢”一起贡于当时的周王朝的。相传古肃慎人的祖先从大森林里迁移到黑龙江边时,正值秋季,身强力壮的男人都到深山里狩猎去了,一连数日未归。待在江边的老弱病残没有吃的了,饥饿难忍,只能望着静静流淌的江水兴叹。突然,江水就像开锅了似的哗哗直响,他们跑上前去一看,只见摇头摆尾的大鱼成群地挤上来,把江底都盖上了,有的鱼被挤得蹦到沙滩上来了。后来科学考证,这是大马哈鱼洄游的情景,大自然为先民提供了美食。
  今天的乌苏镇以其有捞大马哈鱼的优良滩地而闻名中外。平时,江滩静谧而幽美。秋天来临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显得格外地清,格外地静。此时,大马哈鱼从太平洋的深处洄游到乌苏里江和黑龙江,追根溯源来到它们祖先的诞生地繁衍生息。几千里的长途跋涉中,不管水势多猛,水流多急,它们都要以每小时五十公里的速度昼夜兼程,其耐力可谓大矣。
  于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乌苏镇便最先忙碌起来,各路兵马几乎在一瞬间云集在小镇上,撒开大网,在千里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上昼夜捕捞着大马哈鱼。捕获到的大马哈鱼都经过镇上的加工厂进行机器处理后再运往祖国各地。珍贵的大马哈鱼籽也是在这里用机器处理后再包装的。寒露过后,各路人马又都随着鱼汛的结束而撤走,乌苏镇又回归到往日的寂静。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苏子涵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