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57
颗粒名称: 笔走春秋
分类号: I269.7
页数: 8
页码: 132-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笔走春秋的情况。其中包括六十初度忆旧年、毕业二十二年季等。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杂著

内容

六十初度忆旧年
  京畿小村
  我出生在北京近郊的赵路庄。赵路庄在北京东南,距北京140公里。幼年时,在无月的夏夜,站在自家后院乘凉,举头向西北遥望,见远方一片光亮,父亲告诉我,那放光的地方就是北京城。我顿感距离北京是那么近,快马加鞭,用不到天亮,就可以跑到天安门广场。
  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官修《宁河县志》里,宁河县共计250个村庄,分七里27保。这七里是:在城里、安平里、文行里、忠信里、兴义里、崇仁里、儒林里。赵路庄在“在城里”第二保。距宁河县城仅4公里。
  虽然赵路庄距离北京不远,距离宁河县城更近,但赵路庄却是一个荒村。在我记事时,赵路庄仅有30户180人。除了村东的小庙子,没有一间砖瓦房,都是土坯房,且都建筑在一个高台上。除了街里的一台碾子,火道南的一眼水井,没有别的设施。要多落后有多落后,要多荒凉有多荒凉。
  但是,据老人们说,在我出生前二十多年,赵路庄并不荒凉,更不落后,终日车水马龙,一王景智片繁华。最近,我读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官修《宁河县志》,居然找到赵路庄昔日繁华的证据。当年赵路庄为什么会繁华呢?因为它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
  在乾隆四十四年官修《宁河县志》的卷首,有一幅“河图”,详细绘制出宁河县境所有河流、湖泊和道路。在纵横的道路中,有一条被称为“东三省通衢”的大道。这条大道横贯宁河县全境,是山东、河南等省通往东北三省的必经之路。而赵路庄就坐落在这条大道上。这条大道西接天津县境(宁河县与天津县分界为西堤头村中石桥),经过潘庄、大海北、小海北、张广庄、西双庄、大于庄、李花毛、西关庄、宁河县城、东窝渡口、马滑庄、赵路庄、东双庄、獐子铺、王赞铺,进入丰润县境,全长60.5公里。当年东北三省开禁之后,山东、河南闯关东的人,都是通过这条大道去往东三省的。这赵路庄岂能不车水马龙,岂能不一片繁华?
  但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山东、河南等省闯关东的人顿时绝迹,这条路逐渐荒凉。1949年9月,宁河县委、县政府迁到芦台镇,宁河县城衰落,通往东三省的道路,从小海北折向马聪庄,直通芦台镇,而原来的大道顿成废路。
  因此,赵路庄作为“东三省通衢”的地位丧失,自然也就衰落了。余生也晚,没能赶上赵路庄繁华的时代,只有暗自嗟叹了!
  处女井
  赵路庄距宁河县城八华里,正处在天津、宁河镇到东北三省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不可谓不好,但却是一个地道的旱庄子。终年吃老坞(即池塘)里的水,又咸又脏。赵路庄离蓟运河只六华里,为什么祖祖辈辈只能吃老坞的污水呢?这与历代政府——明朝、清朝和国民政府——漠视民生有关。
  宁河县土地平坦,蓟运河纵贯南北,并蜿蜒萦绕,非常便于兴修水利,倘若规划合理,开沟挖渠,沿河各村庄,顿成沃壤,更可解决饮水问题。但历代政府不肯援手,开沟挖渠者,都是沿河各村自发行为,且仅限于三华里之内。而距离蓟运河六华里之遥的赵路庄,就只能望河兴叹而饮污水了。据清光绪《宁河县志》载,宁河县自然村250个,在蓟运河两岸开渠共计90条,但都局限在三华里内。地处赵路庄西北的王石庄,开渠引来蓟运河水,距赵路庄仅三华里。地处赵路庄西南的塔慈庄,开渠引来蓟运河水,距赵路庄也仅三华里。那么,为什么赵路庄就不能开渠引来蓟运河水呢?是赵路庄人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吗?不是。是赵路庄人不热衷公益事业吗?也不是。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时的土地私有制度。因为在土地私有的社会,开渠就要占用私人土地,而占用私人土地又对土地所有者没有一点好处,这样的事情你想干成,简直比登天还难。只有政府关心民瘼,肯于援手,这事才能办成。
  虽然赵路庄与塔慈庄仅离三里之遥,但因塔慈庄引来蓟运河水,而赵路庄没有,这样两村就有了云泥之别。从此,塔慈庄用水浇地,种植玉米和水稻,告别了靠天吃饭,还大面积种植蔬菜,比如茄子、豆角、辣椒等,而赵路庄只能种红高粱和白高粱,每亩产80斤。一天,我一位叔叔去塔慈庄姥姥家,回来有人问:“吃的啥饭呀?”叔叔说:“带仔的肉。”其实就是熬茄子。可见,赵路庄人因没有水,落后到何种程度。
  1956年初,赵路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刚走上集体化道路的新农民决定打井。于是,村干部从唐山市请来打井队,在火道南打出一眼优质井。这口井打到一定深度后,一起钻,就喷出一根碗口粗细的水柱,足有三层楼那么高。村干部就让人沿着井口砌了一个三米高的水槽,用三米高的水将水柱压住。这时,水槽里就形成一个不停翻水的大水花,水不分昼夜往外流。人们站在水槽旁,捧一口喝,是那么清冽甘甜。这是方圆几十里第一口水井。赵路庄人结束了吃老坞水的时代。村里人也有了自信,终于可以傲视小河圈儿(蓟运河边)人了。
  我是1956年冬季出生的。父母说我有福,没喝过一口咸水。就因为这,父亲绞尽脑汁,要给我取个好学名,把我一出生就喝甜水这事包含进去,一度取名叫“王成”,意思是打井成功了,后来看《英雄儿女》电影,见那个志愿军英雄叫王成,父亲就给我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由此可见,打井在赵路庄人心目中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大约1961年,村党支部书记异想天开,说把这眼井投一投,水会更旺,就叫来了打井队往井底投,但钻头一起,水就不往外翻了。这时,水槽里总是那么高的水,水桶舀出多少,井口就冒出多少。三年之后,井口就不往外冒水了,只好用抽水机往外抽。再过几年,一般的抽水机也抽不上水了,就安装了深井泵往外抽。
  我是多么希望再看到那个日夜往外喷水的井啊!那才是真正的处女井啊!现在水资源破坏严重,到处都是往外抽水的深井泵,华夏禹域早被折腾得像个干枯的八旬老妪!
  匈牙利
  我两岁那年,也就是大跃进时期,赵路庄买来一台大型柴油机。因为这台柴油机是匈牙利制造,人们就叫它“匈牙利”。“匈牙利”两米多高,在孩子们眼里实在是一个庞然大物。赵路庄人不多,但素质不低,因解放前很多人都在东北大城市生活过,见多识广,眼界开阔,所以勇于采用新工具,尝试新生活。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也是后人不应该忘记的。
  “匈牙利”很少见,四邻八村没有,甚至连芦台镇也没有,我平生没见过第二台。“匈牙利”很独特,其特点有六:
  第一,机体高大沉重。匈牙利个头大,也很沉重,足有三四千斤。每次搬动它,都要动员半庄人,前拉后推,跟办大事情一般。
  第二,机器经久耐用。匈牙利质量不错,经久耐用。从大跃进开始使用,到“四清”废弃不用,七年间没闹过什么毛病。
  第三,起动相当麻烦。匈牙利可不像后来的轻型柴油机,用手一摇就发动起来了。它不,它需要“烧球”。所谓烧球,就是把固定在机器顶端的像篮球似的一个铁球拿下来,放在火上烧,一直到烧红为止。最好用煤火,红得快;如果用木柴烧就会很慢。烧红后,用大铁钳夹住,放回到机器顶端,拧紧专门固定这个铁球的螺丝。开始发动。柴油机手须踩到一人高的轮子上,顺时针猛然一踩,让轮子迅速旋转起来。顺利的话,这一下就发动起来了。如果不顺利,就要踩第二下,第三下。但又不能过多,过多的话,喷到铁球上的柴油过多,会将铁球冷却,就不会点燃柴油,那机器就发动不起来了。于是,就需要把铁球取下烧第二次。我最多见过柴油机手连烧四次,才把机器发动起来。
  第四,冷却系统外置。大家知道,柴油机的水箱一般都放在机器上部,是跟机器连在一起的,但匈牙利则不同,水箱是外置的。它有两根胶皮管,一根是进水管,一根是出水管,这两根管子放入一口大水缸里,一边往里吸,一边往外吐,在一吸一吐中将机器冷却了。因此,起动机器之后,柴油机手第一件事,就是把循环水接通。
  第五,容易惊车。柴油机惊车跟调速器有关。大家知道,调速器采用离心力原理,在轮轴上设置与调速弹簧相平衡的飞锤作为驱动元件,当转速发生变化时,离心力的变化使得飞锤张开或闭合,驱动推力盘轴向运动,而推力盘上连接有供油齿条,这样可以改变油泵柱塞的供油行程,从而改变供油量,当离心力与调速弹簧达到相互平衡时,使供油量达到一个稳定值,使转速稳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这样就防止了惊车。匈牙利容易惊车,说明它的调速器不很灵敏。而一旦惊车,柴油机手就非常紧张,需要急忙堵塞进气管强制停车。
  第六,响声极大。匈牙利体积大,马力也大,因没有任何消声系统,所以响声很大。两公里之外,都能听到它的响声。
  匈牙利很忙,不是磨面,就是碾米,或者抽水浇地。一般情况下,冬天磨面碾米,春夏秋三季,抽水浇地。虽说匈牙利给人们带来方便,但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收益。相反,自从匈牙利落户赵路庄,反倒进入三年困难时期,日子越过越穷。于是,人们给匈牙利取了个外号,叫“嘚嘚穷”,因为它总是“嘚嘚嘚”响个不停。
  我三四岁的时候,初见这个庞然大物。当时它正在给我家磨面,但见一条皮带通过墙洞伸到屋子里,带动磨面机器。匈牙利虽然在屋子外,但屋子里还是震耳欲聋,说话声一点听不到。我远远的站在门口,看着母亲在机器旁边紧张的忙活。待到中午,大人休息,匈牙利也休息,我跟小伙伴绕到屋子后面,小心翼翼的接近它,发现它就像一座黑铁塔,默默的站在屋檐下。小伙伴有胆大的,去摸匈牙利的轮子,我却不敢,只把小手伸进水缸里一摸,感觉水是热的。
  尽管匈牙利没给赵路庄带来富裕,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也让人们开阔了眼界。这是我们村探索机器化的开始,为今后几年办电,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打下了思想基础。
  捍卫高压线路
  1957年,宁河县建造苗庄扬水站,将高压电从芦台镇架设到苗庄村。借此机会,苗庄村人用上了电。这让赵路庄人好生羡慕。从那时起,赵路庄人就憋足了劲,要把电引到自家来。
  我8岁那年,赵路庄斥资数万元,终于把高压电线杆从苗庄村架设到自家村头,全长八华里。这种勇气和能力,不但在宁河县没有,在河北省没有,就是在全国也很少见。
  在刚刚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赵路庄哪里来这么多钱?这要从赵路庄的“红儿马”说起。从大跃进开始,赵路庄人就发现红儿马性能力超强,于是建立起配种站。在试配阶段,红儿马同本村数匹发情的母驴交配,生下数匹骡子。
  因红儿马品质优良,这些骡子都眉清目秀,高大健壮。此后,母驴又生下第二批骡子,第三批骡子。赵路庄很快就骡子成群。第一批骡子长成后,拉到河头(即胥各庄)市场,竟然卖出天价,多的卖3000元(当时一斤红高粱0.09元,一匹骡子相当于33333斤红高粱。当时红高粱平均亩产90斤,一匹骡子相当于4115亩红高粱的产量),少的也卖2600元。几年间,赵路庄就积攒起数万元,为自费办电准备了资金。
  资金问题解决之后,村干部就请示宁河县电力管理局,得到局领导同意。于是,赵路庄架线办电工程正式启动。首先,村干部带头到东北买来几十根直径达60—70公分的国松,像笔杆一样直;其次,通过宁河县电力管理局买来电线和各种电料;再次,通过宁河县电力管理局买来变压器。这一切都准备好后,开始施工。好客的赵路庄人像招待客人似的款待施工人员,给他们住最好的房子,给他们做最好的饭菜。我们这些小朋友,则终日全程陪护,只要施工人员一上工,我们就给他们拿工具,拿安全帽,拿安全带。到工地上,我们就围在工作人员身边,给他们递钳子,拿扳手。等到竖高压电线杆时,因需要很多人拽绳子,我们小朋友也帮着拽。经过几乎全村人努力,架线工程终于完工。在供电那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都到当街路灯底下,喜气洋洋,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享受辛苦劳动带来的收益,畅谈美好的新生活。我们一帮小孩子,则追逐着,打逗着,比过年都高兴。
  电改变了赵路庄人的生活。家家都安装上电灯。村里建起米面加工厂,村里人告别了推碾子和石磨的时代。电机代替“匈牙利”成为抽水机动力。从此,“匈牙利”遭废弃。
  两年后,距离赵路庄仅一华里的马滑庄也想办电。马滑庄人图省钱,想从赵路庄架设的高压线路接电,遭到赵路庄全体社员的反对。赵路庄人的理由是:为架设苗庄村到赵路庄这八华里高压线,赵路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马滑庄凭什么用?他们如果想办电,也自己架线去。但马滑庄人不听赵路庄人这一套,坚持要从赵路庄架设的高压线接电。这天下午,村干部见马滑庄不经赵路庄人同意,竟然要强行接电,决定武力保护线路。他命令董大爷手持广播把所有在地里干活的社员喊回来,鼓动大家抄家伙,保卫我们的高压线路。全村男女老少有的拿锄头,有的拿草叉,有的拿鸟枪,我们小朋友则拿镰刀,浩浩荡荡地来到正在施工的高压电线杆下,强烈要求施工人员下来。施工人员哪儿见过这种阵势,生怕下来被愤怒的人们撕碎,腿抖得像凉粉似的,说话都带着哭声。而马滑庄人一看愤怒的人群,早就跑回村了。大约四十分钟后,公社郝书记骑自行车来到现场,他手里拿着一个两尺长的小木棍,神情紧张地劝大家冷静。他说:“赵路庄办电是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线路一通,变压器以上的高压设施就都属于国家了,国家说了算,国家让谁接,谁就可以接。”赵路庄人说:“我们给国家行,但我们决不给马滑庄。这也太便宜他们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跟郝书记嚷嚷。郝书记耐心地给大家解释。后来,郝书记一看这样也不是办法,就劝大家回去。大家不肯。于是,郝书记就让村干部发话让大家回去。村干部不敢坚持,表示他跟郝书记研究个解决办法,吩咐大家先回去。大家这才回家。
  胳膊扭不过大腿。最终还是按郝书记说的办了,马滑庄接通了电源。之后,刘瘸庄也接通了,西瓦村也接通了,捷道沽也接通了。这些村庄虽然借助了赵路庄的力量,但对赵路庄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当时,赵路庄人想的是,国家既然把赵路庄投资架设的高压线收归国有,那么其他村庄接电时,就应该令他们交一定的接电费用,然后国家再把这些费用返还赵路庄。然而,这只能是赵路庄人在自家炕头做的美梦。
  这件事没有闹成功,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留下国家侵犯了村民利益的印象。同时,我还感觉到,群众的力量真伟大,只要群众发动起来,公社书记也得给你说好话。
  农田灌溉工程
  在“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鼓舞下,宁河县大搞“全民办水利”的群众运动。为了改造苗庄村东北低洼地,发展稻田,从1957年开始,日出工二万人,兴建了大型的苗庄扬水灌溉工程。该工程由宁河县水利局主持,枢纽工程(苗庄扬水站)由唐山工程局承建,机电安装由芦台电力排灌管理站承装,灌区土木工程由受益村出工兴建。装机容量,原设计八台机组,实装七台,电机合计功率875千瓦。口径900毫米卧式轴流泵七台,总出水量为14立方米/秒。水泵扬程3.5米。配电变压器三台1500千伏安。1958年6月,工程投入使用。共修建干渠六条,长65.3公里,支渠43条,长190.9公里,进水闸27座,节制闸1座(就建在赵路村东),生产桥四座。效益面积,排3.6万亩,灌1.9万亩。总投资127.4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2.9万元,群众投资54.53万元。
  这项工程,彻底改变了赵路庄的面貌。如果说这项工程给这个小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这项工程的第二支渠、第三支渠穿过赵路庄土地,而在这两条支渠之间则是一条泄水河。从此,赵路庄所有土地都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良田。可惜的是,我们当时没有推行改良农作物品种,没有后来广泛使用的化肥——磷酸氢二铵(含氮磷两种营养成分的复合肥),所以没能使农作物产量有大幅度提升。如果当时就推广改良农作物品种,如果当时就使用磷酸氢二铵,那农作物产量就会大幅度提升,我们的生活就会从根本上改变。
  这项水利工程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乐趣。记得我六岁那年,感觉跟小伙伴走了很长的路,才来到干渠上。我发现干渠里的水是那么多,干渠上的节制闸是那么高。我见小伙伴们都能从高高的像悬在半空的桥板上走过,但我却不敢。有一次,我见母亲是从桥板上爬过来的,这就更增加了我的恐惧感,直到一年之后,我才在三哥的搀扶之下,战战兢兢地过了桥板,第一次走到干渠东。
  在三哥的细心辅导下,我九岁那年,灌了多次水,才学会游泳。从此,我经常在水中嬉戏。有时,我跟小伙伴一起跳水,先爬到节制闸上,然后跳进干渠里。有时,我坐在三哥割的柴草上,从干渠顺流而下,跟柴草一起流到家门前。等扬水站停止供水,干渠和支渠的水渐渐落下去,三哥就拉我一起去捉鱼。有时用网捉鱼,有时淘干捉鱼。有一次,我跟三哥把三支闸门的积水池淘干,捉了两水桶鱼。
  由于苗庄扬水站给水,村里大小水沟都蓄满水,包括泄水河、泄水沟、台田沟等。一到秋天,这些河沟里都有鱼。三哥是全村有名的鱼鹰子,不论哪里的鱼,他都能想办法捉来。而三哥最喜欢我,一捉鱼必带着我。我记得有一年,三哥在干渠下的泄水河里,一个下午就捉了三百斤鱼。父亲挑到宁河镇去卖,三百斤鱼卖了四元钱。在当时,我们就感觉不少钱了。到每年中秋节前后,三哥就叫我跟他去稻田沟里捉螃蟹。这时的螃蟹最肥。三哥用水桶提着,两小时就捉半水桶,兴冲冲地提到家,母亲就用擀面杖捣碎,做螃蟹汤。待螃蟹汤开锅,整个汤都是红的,要多鲜美有多鲜美。我们往往都吃五六碗。近年来,我也吃过数次螃蟹汤,因现在的螃蟹是养殖的,不是自然的,待螃蟹汤开锅时,颜色是青的,味道也不鲜美,且略带腥味。这种螃蟹汤不过略胜于无罢了。
  毕业二十二年季
  晓楠
  我是一个奇怪的人,刚见面就猜想分手是什么样子。也许是多次分手留下的后遗症。别误会,我说的不是男女恋爱的分手。人说,人生有三宝:战友同学和发小。真真的感受到了,反正我是完全的赞同,就像是流淌在内心的那份感动久久不忘。
  人到中年,想的更多的也许是生活的味道。也许这个年龄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繁忙的阶段。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恰恰来到的假期,不仅成全了思考,更多的是时间,时间让人能思考,也能相聚。相聚是一件痛苦并快乐的事情。相聚的故事从学校说起,原来的学校已经从内江牵到了成都,名字也改的没有了原来的模样,带着时代的气息:成都科技大学。但同学相聚没有被这点点的遗憾而停止。湖南的同学发起在国庆节相聚。几次前往湘看望同窗,每次都有深刻的印象,就像是陈年的酒和古老的藤,越发的浓烈,又像是阳光和天空,每天都在自己的身边一样。自己是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性格,可脚下拌着好多的事情,是一个人给了我力量。在刚刚从湖南回来的两周,又返了回去,为毕业二十二年的相聚,再次上路。
  团聚
  去机场是儿子送的。接机的是原来的劳动委员,一如上学时的阳光,真诚不失调侃。又接上大庆的两位女生是两个小时后的事情。高速路带着丘陵的颠簸。一个个章节的回忆都是那时发生的小故事。我们是最后一批,赶往益阳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微信把人与人搞得没有了距离,不时发来他们或聊天,或拥抱,或碰杯的照片,顿时便没有了沉稳,心情荡漾的像个孩子。“再不来喝多了……都等着你,书记……”
  温馨的微信提示音是那样的亲切,车上的人早已微微发热。也难为了大家,我们赶到益阳的酒店已经晚上十点了。远远的看见大家拥在大厅的门前,我们几个不知所措。老六急急的跑过来抱住我,那是一种温暖,虽然自己住院,他从烟台跑来两次,还是那样的想念。呼啦啦的交集在一起,十多人如同舞台剧一样的热闹。老凌说了一句,进去吧,还有好多同学在里面等着呢。
  又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热烈的拥抱。心急酒也喝的急。辣辣的菜如同湖南人的热情,搞得自己也火辣辣的。那是一个不眠之夜。几次去过天津的同学又要出去再喝酒,在半醉半醒间又几经努力找到了烧烤摊,凌晨四点才在多么的不情愿中赶回驻地。
  见面是无数次的思念,那夜,每个房间的灯光都没有熄灭,没有熄灭的还有浓浓的同学情。之后,见到湖南同学准备的资料,益阳市旅游地图、茶马古道纪念册、益阳旅游,最为珍贵的是承载着幸福的活动册,倡议书、活动方案、日程安排、通讯录等等井然有序,看出组织者的用心良苦和别具匠心。这些是那样的温暖,如同在学校里一起抢吃荤菜和嬉闹的无厘头。
  难忘的青春回忆,让每个人都能在小小的册子里找到曾经的自己和依恋。我不得不提一个让每位同学都感动的同学——王毅。这里面倾注了他对大家的那份浓浓的情谊,很多个夜晚,他都深思,深思聚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微笑。他是认真的人,认真的让人不知所措。他是好人。大家调侃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一次碰撞。其实,同学聚会是常事,做到如此的极致也是很难见到的,我是幸运的,我见到了,就在毕业的二十二年后的金秋,留在生命中的日子里回忆。
  茶马古道
  真的没想到的在电视里看到的茶马古道就在眼前,如同没想到的是那么多同学的相聚,海南岛的、大庆的,没有距离,只有亲情,相聚是一件伟大的事情。那里留下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感动,流淌在血液中,成为激励自己前行,战胜困难、正视自己的一种东西。
  我们行程的第二站是安化县的江南镇。茶马古道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实,我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团队精神的展示。攀岩、骑马、漂流,体验的不仅仅是过程,而是一种情谊的享受。那里以古老的茶马驿站、神秘的梅山文化、原始的马帮部落、悠悠的洞市老街和不休的风雨廊桥等历史文化遗迹著称。保留着原生态的高山民居和峡谷风光,远离尘世、秀美独特,故有“高山之城,茶马遗风”之称,又以“中国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世界茶王……千两茶”而闻名遐迩。
  在攀越峡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关怀。自己因为腰疾望见陡峭的峡壁产生畏惧,走到峡谷已经是身体的极限,左腿直打颤,一声声的鼓励,更多的是围拢过来。我们帮你。更多的信任和激励。自己居然爬完了全程,没有留下遗憾。同学们抓拍的窘相,笑掉大牙,但也成为永恒的记忆,美好。也许就是在这原始的世界里更能表达同学之间的纯真吧。
  爱情
  大学生活谈情说爱早已司空见惯,但那时大家还是十分的羞涩。班里很多对同学相恋了,但最终走到一起的只有两对,让人好不羡慕。也就是这种纯真的爱情让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家庭,让爱情的流淌更加的细腻。
  李明是山西人,并不高大,喜欢上了湖北的姑娘。上学时,两个人细腻的爱情,大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毕业后,大家十多年没有联系,这次聚会找到到了李明,但他的家境让大家心酸不已。毕业后,各回各家,但爱情的力量终究将两个人走到一起。李明当时在山西太原工作,老婆徐正梅在沙市上班,当女儿出生后的,让两个人都无暇顾及,只有放弃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甚至将离婚摆到了桌面。可爱是无私的,在苦苦挣扎之后,李明离开母亲赶往了湖北,一个家总算完整了,可工作成了新的问题。老婆单位解散,李明只好到农村承包土地,当起了农民。日子再苦,毕竟在一起,生活就在平淡中流逝,老婆给了李明莫大的支持,贫困是暂时的。可屋漏偏遭连夜雨。徐正敏的病一直治疗到现在,花去了所有的积蓄。四十多平米的楼房已经让这个家感到温暖,两个人紧紧相惜,风雨同舟。
  孩子上大学了,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李明做些水地暖的活计,日子清贫但安稳。老婆是伟大的。这次聚会,老婆拿出两千块钱,让老公参加这次难得的相聚。也许两千元对别人来说就是一顿饭钱,可对于这个家庭是不小的收入,收入的来源就是李明打短工的全部。家是温暖的,更多的是同学之间的牵挂。在组织的座谈会上,大家提议成立爱心基金会,让更多生活困难的同学能够感受到温暖。
  李明在讲自己的爱情故事时,一再强调我不是让大家同情,我讲述的就是自己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状态,那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的自白,点赞。这让自己懂得爱不仅仅是浪漫,更多的是理解、包容、实在和豁达,物质的是需要的,更多的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那是一种坚持和坚守。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充实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其实,生活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分别
  相聚就意味着分别。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谊。
  自己曾经几次见到湖南的同学和大部分同学,没有了当初的那份冲动,但在分别的那刻,还是晶莹挂满脸颊。由于早回,那天,大家喝了很多的酒,又安排去了歌厅,或毫无顾忌的宣泄,或相拥在舞池漫步,更多的是唱出曾经没有表达的那份感情。我和文正、秀杰,悄悄的撤了出来,并没有打扰正在兴奋中的哥们、姐们,只有几个同学察觉了,依依不舍的抱了又抱,说了又说,秀杰还是落泪了。老五一再的嘱咐我,注意身体,别着凉,你的腰间盘要彻底治一治。自己频频的点头,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关怀。好像还没曾真正的坐下来聊一聊就分手了。
  我们三人在午夜从益阳赶往长沙,在出租车上,我们静静地在不断地刷着微信,将所有的不舍留在“兄弟情深”的圈里。车轮滚滚,思绪飞扬,就在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中,我们依然牵挂大家玩嗨了吗。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到长沙,见到了分别一十五年的不怕辣的湖南同学,当时的那份忐忑、焦灼,以及不安,在见面的那一刻完全化为了激动和澎湃。几天的陪护,让我受宠若惊。好在之后,几个同学来天津,才给了我弥补的机会。
  就在这次聚会的前两周,刚刚送儿子到岳阳就读湖南理工,其实,也是陪同父母出来旅旅游,儿子的独立能力,我还是了解的,只是送到学校,其余他自己搞定。岳阳、长沙、武汉、荆州的同学又一次的赶来,那份情谊,让年近古稀的父母非常的感动。老婆一再的邀请他们去天津好尽地主之谊。
  这次聚会也许是一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心里感谢组织者的用心良苦,精心策划。奔五的我不再喜欢凄凄的分别,还是早走吧。最后返程的同学是在三天后才到达,也许,他是真的不舍。大家不停的在约定下次的相聚,更多的是争相抢夺举办权。自己坚定每次的聚会是一定要去的。
  大爱
  事情往往难以预料,岳父的住院打破了计划。妻子去陪护,自己照看只有三周岁的小女儿。孩子很乖,知道妈妈去看护姥爷,很听话。那几天,自己不想做事。恰恰几个同学频频的打电话,联系聚会的事情,因为刚刚从湖南回来,见到了几个同学,从心里不想再奔波了。
  十月一日,岳父出院了。下午四点妻子到家,我只是淡淡的讲了同学催促聚会的事,妻子斩钉截铁的说,去吧,多年不见,不去一定会后悔。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自己竟然蠢蠢欲动。儿子说,我给定机票。从岳父家回来,岳父鼓励我也是要去。
  第二天,上午急急的处理了几件事情回来,妻子竟然将腰闪了,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我的第一反应,退了机票。妻子在床上很痛苦,可她还是坚持不退票。让大姐来两天,不碍事。就是怀揣着复杂的心理,我登上了去同学相聚的航班。从岳阳学校赶回的儿子也很支持我。我会照料好妈妈,你去吧。很多同学没想到我会去,因为刚刚离开湘。可他们哪里知道我的妻子卧病在床了。那几天,不停的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妻子的情况,回答简单,放心,挺好的。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这就是自己生活在一起多年的妻子和家人。
  理解、支持、包容,那是一种让我无比热爱的家呀。回来带妻子又一次做了检查,无大碍。自己的心才安稳了。只是没有和儿子说说话,我们彼此的航班在空中擦肩而过,他是五日回学校,我是返回天津。这也再次让我明白该珍惜的一定不能错过。从同学情到爱情都需要我们去培育、去呵护、去经营,让爱在传递的过程中,留下我们彼此的理解和善待,那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仅仅留在眼前,更多的是未来。
  夜静人思。留在纸上,留在心里。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地名

七里海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六十初度忆旧年
相关作品
毕业二十二年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