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556
颗粒名称: 散文天地
分类号: I267
页数: 6
页码: 126-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散文天地的情况。其中包括散文二题、古海情韵、小城之夜等。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散文

内容

散文二题
  张国华
  马兰花
  儿时家乡的原野上,生长着一种野花叫马兰花。它开着藕荷色的花朵,虽然没有其它花朵那么娇艳,但是只要有温暖的春风和雨露,只要有和煦灿烂的阳光,它都会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竞相绽放,在空气中留下清馨的花香。
  在路边,在田埂,在荒场,在地头,马兰花不选择环境,不怕土地贫瘠,它依靠着自己的坚韧的根系深扎大地,顽强地生长着,从不与她人争芳菲。
  马兰花的生存有两种功能,首先是靠宿根,马兰花每年秋后都会留下许多宿根,这些宿根坚实发达,秋去不怕冻,春风吹又生。再就是靠种子的自然传播,马兰花的花朵凋谢后,会结出许多类似小棒槌的果实,每当果实成熟后偶被烈日灼干,就会猛烈地爆开将种子机械地弹出。特别是当遇到人或动物碰撞,种子就会弹得很远,有时也会借助风力吹到更远更远的地方。种子不管到哪里都会生根长叶,徐蕾开花。
  马兰花不怕人畜踩踏,不怕车轮碾轧,不怕任何磨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存本能。
  马兰花的根、果实和种子都是中药材。它的叶脉具有很强的纤维韧力,农民朋友常常在秋季把马兰花的叶子割下来,晒干后用来捆绑瓜豆类的架子:或是用作粽子类食品的捆绑材料,市场上常有出售。马兰花既美观又实用,既耐看又不用管理。
  马兰花藕荷色的小花静静地散发着满腔悠意;马兰花是纯真的,纯真得不染一丝俗气;马兰花是优雅的,优雅得超凡脱俗。
  我喜欢马兰花的品格,喜欢它既不张扬又不媚婢。喜欢它俏不争春的生命理念。
  闻惯了馨香馥郁,看遍了花红柳绿。唯有家乡朴实的马兰花,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发愁
  前几天,我去菜市场,看见邻居崔婶正站在一个菜贩案边发呆。我上前搭讪:“崔婶,你在干啥呢?”崔婶看看是我,于是说:“我这不是照相呐吗?”我不解,又问:“你说啥?”崔婶说:“你不知道啊,我天天都在为买菜发愁。儿子不爱吃这个,媳妇不爱吃那个;孙子不爱吃这个,爷爷不爱吃那个。每当来到这里,我都要先琢磨一阵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是在照相呢?”我听了忍不住哈哈哈地大笑起来。然后我说:“崔婶,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就三天别来买菜,天天让他们吃咸菜条,到第四天管保他们就什么都爱吃了!”崔婶听了也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她说:“你还别说,还真是那么个理儿,这年头的人啊,特别是年轻人,都不知道吃什么好喽。”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外出和朋友到饭店小聚,三次有两次为点菜发愁。往往是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意干这个活。有一次我们喝酒,他们非要让我点菜,理由是我是长者。我推辞不过,只好接过菜单,可端详了半天,还真不知道吃啥好,于是我说:“咱们都上看守所那里去吃吧,那里的菜准好点,不用发愁。”当然最后还是点了,可吃完了,哪个人感到有多好的滋味呢。
  由吃我又想到了穿。有一次我朋友的女儿和我说:“大叔,我现在就怕外出,一有外出的事,我就为穿发愁。”我说你愁啥呢?她说:“特别是同学集会,人家都穿的非常漂亮、得体,我就不行,其实我的衣服也不少啊,每次都是翻箱倒柜地找了个遍,穿了脱,脱了穿,折腾个半天到那里一比还是比不过人家。”我说:“你知道为啥吗?就是你的衣服太多了。我们像你们这个年龄,哪还有那么些衣服啊,只有夏天一身单,冬天一身棉,上哪去都是一样。直到80年代初,时兴穿皮卡克,有人劝我买一件,说是500多块钱,我一听都很惊讶。我说,算了,不怕你们笑话,我当年娶你嫂子的时候也没花过那么多钱。”
  笑话归笑话,变化归变化。解放前就不必说了。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仍然是贫乏的。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30多年来才发生了显著变化。那时人们的发愁,和现在人们的发愁,不是一个概念啊。
  古海情韵
  李世权
  说起七里海,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古风古韵。
  七里海,名曰“海”,却不是海。作为世界仅有的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它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七里海分东海和西海。西海经旅游开发,已向游人开放,就是人们现在见到的七里海湿地公园。而东海仍旧保持着其古朴的原貌。七里海湿地公园我去过多次,优雅的景致,齐全的设施,确实让人流连忘返,但相比东海,我更青睐于后者。要领略真正的七里海,必须到东海,而且必须深入其腹地。
  二十年前,我在当地几个朋友的带领下,进入了七里海东海腹地。暮春时节,当我们踏着松软的土地进入七里海中心区的时候,我被它的辽阔深深的震撼了。这里数木稀少,水草丰盛,放眼望去,视野之内没有任何障碍,远处碧草无涯,天水相接,隐约勾勒出圆弧状的天际线。无边的草泽和浩瀚的水面相拥相伴向远方绵延,由于脚下那条蜿蜒的土路的介入,相互拉扯着的它们极不情愿地被分开,形成了两道风格迥异的景观。
  草泽内各种各样的水草成簇成片,零星分布,清新的水草气息沁人心脾。寂静,在这里回归最原始的定义,那是来自天籁的最为单纯的音响。你听,虫儿演奏的琴瑟声时断时续,缠绵而飘渺;你看,远处时而有水鸟振翅飞起,羽翼拍打水面的声音清晰可闻。
  与草泽的空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侧的壮阔的水面。看到它,你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愕。这里的水是深色的,浩浩汤汤,气势雄浑。姿意的春风在这里有了驰骋的天地,水面在它肆意地推搡下,掀起了层层浪花,浪花相互嬉闹、追逐,猛地被堤岸阻拦后,四散飞溅,发出惊人的声响。此情此景仿佛让我看到了数万年前七里海的原始模样。如此说来,七里海,果真是“海”!
  忆及七里海,最难忘的是那些回味无穷的美食。
  七里海所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美食。对于美食,人们似乎有着十分苛刻的定义,人们形容美味,常用“空中飞的,水里游的”这句话来概括。但在七里海,美食的范围却不只限于此,在这句话中加上“地上长的”一句是绝不为过的。可以说,七里海美食的食材范围囊括了天、地、水三个领域。若问,这其中,哪种美食堪为翘楚,即便是当地人也无法给出答案。
  飞禽中,养殖大雁味道独具。提到养殖二字,有的读者便不以为然。其实不然,在七里海,相同的生存和觅食环境,消除了养殖大雁和野生大雁在口感和营养上的差异。大雁肉饺子是这一食材最经典的吃法,它将大雁所特有的油脂芳香发挥到了极致。人们在吃大雁饺子时,落齿之余,常会忙不迭地用纸巾擦拭嘴角流出的鲜美油脂,那浓郁的滋味令人久久回味。熬小鱼是七里海的招牌菜。这里说的小鱼是一种统称,其中有体型较小的成鱼,也有尚未长成的幼鱼。当地的百姓根据它们的形态,给它们起了非常形象的名字,“肉狗”、“沙椎”、“麦穗”等等,仅看这些野趣横生的名字,就会使人充满想象。
  刚刚打上来的小鱼,放少许调料,铁锅熬煮数分钟,便会鲜香四溢。细细品咂嫩白的鱼肉,你会尝出水中植被那种清香的味道。七里海玉米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独有的甘甜滋味。即摘即煮的玉米口味最佳,糯软粘香的米粒刚刚入口,甘甜的汁水便已充满口腔。在当地,百姓常把玉米当做正餐,其受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
  七里海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具有独特味道的空气。
  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色肺叶”的美称,它对改善京津地区空气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走进七里海,犹如走进一个巨大的氧吧,这里比城市中心区高出几十倍的高浓度负氧离子会让每一位游客身心受益。
  七里海广阔的水面,繁多的植被,特有的土质,造就了这里空气的独特品质。如果你已经遍游名山大川,尽尝天下美味,可能对七里海的古风古韵不屑一顾,也可能对这里的美味不感兴趣,但这里的空气绝不会让你失望。
  七里海的空气饱含着远古大海清新的气息,混合着泥土潮润的芬芳,飘荡着植物诱人的馨香,这种种滋味混合、发酵,酝酿出七里海空气独有的味道。它纤尘不染,将阳光的煦暖和大地的温润融入其中,它不像山间空气那样冷硬,江河空气那般土腥,城市空气那样污浊。它过滤掉海洋空气的咸涩,屏蔽出草原空气的风沙,清除了森林空气的阴凉,犹如一坛陈酿的美酒,让人心醉,让人流连。它会使你的精神为之振奋,心情为之愉悦,它会给你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注入充足的能量,使你的呼吸更加顺畅,血脉更加贯通。
  不仅如此,每当晚霞染红西天的时候,一缕缕炊烟会从散居在七里海周边的农舍中徐徐升起,那浸润着秸秆淡淡清香的炊烟,被清凉的晚风慢慢吹散,融入周围的空气中,使七里海的空气又增添了一份醇香的滋味。
  与记忆中的七里海重逢,我顿生久违了的亲切,兼有莫名的愧疚。虽然我关于它的记忆,已经斑驳不清,但博大与宽宏的它仍旧在一个写意般的轮廓中,与我的记忆亲切相对。因此,这足以成为一个他日重逢的理由。
  小城之夜
  杨兆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芦台刚送走了一天的忙碌繁华,又迎来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人们茶余饭后,陆续地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户外活动。有的到公园、广场、路边去徒步行走,有的到体育场馆做健身运动,有人说去花钱买健康。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得富贵病的人也多了,特别是许多“三高”人群,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有很多人都说“求医不如求己”了。
  我们古稀之人,锻炼方式也与众不同,属于休闲散步之列。我锻炼的同伴有芦台坐地户老刘,他从一个中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已多年,还有与我同在一个乡里工作多年的老王,我们都是同龄人,每天晚上都一起到大街上,一边走一边聊。哪有热闹,就停下来看看。我们的散步路线是始于图书馆,终于文化路换新楼。开始我们先沿着宽敞笔直的商业道,从北头走到南头,又经24栋从新华道绕回文化路,大约有三千多米的路线,这一路上对县城中心繁华景象,一览无余。
  在商业道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三道秧歌,同时在三处演出。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坚持常年活动的“东方红”秧歌队,在方舟公园和图书馆门前,每天晚上都准时演出,喜欢看秧歌的观众也准时来捧场,有时还用掌声与演员互动,场面非常活跃。
  我们亲眼所见,如今参加锻炼的人很时尚,一路上看到,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大,跳广场舞的套路总有新的变化,开始是青年女性多,现在是老大姐老大妈也参与其中。
  让我们共同赞许的是那个老年合唱队,常年坚持活动从不间断,他们每天晚上都准时在建委门前的“大台阶”上唱老歌,红歌,传播着正能量。与此同时在“大台阶”的东侧广场上,还有一对对青年男女,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翩翩起舞。我们散步来到这里经常驻足观看,听听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看看青年人跳舞,真的很赏心悦目,老刘触景生情感慨地说;“你看这边唱歌,那边跳舞,这不就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画面吗……”
  现在古城芦台的业余文化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此时我们都知道在文化馆排练大厅里,还有另一番景象。唱评戏,京剧吹葫芦丝的,演小品的也在有序地排练,为下一次演出做充分准备。
  我们老哥仨都知道古城芦台的过去,说来就是一条马路,一趟街,一个百货,一副食,一个澡堂子,一个理发所。有多少个一,也屈指可数,而现在是道路宽阔,马路纵横,店铺有千家万户,我们晚上在散步的路上,看到商家灯火辉煌,从外面的橱窗就能看到,货物琳琅满目,晚上当然也有购物者,最忙的是饭庄酒家,还有美容美发厅了。
  近日我们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散步路线,沿着新修的宽阔的光明路,去观赏新建的光明桥。每天来欣赏光明桥的人都络绎不绝,我们老哥仨,每次来到光明桥都有很多议论话题。我们最初来这里还真的有点发蒙,还是坐地户老刘指点着桥的下边说:“桥南是芦台的老爬街子,桥北靠东是原来赵庄乡的庙东村,这儿不就是芦台有名的老摆渡口吗!”
  现在看这地方,早已面目全非了。可就是这个地方,对我们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老哥仨都亲历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顷刻间房倒屋塌,一座古老的县城几乎被移为平地,人员造成重大伤亡,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芦台大桥是连接城乡的唯一通道,也被彻底震毁,断绝了南北交通。
  在万分危急的关头,是北京军区舟桥部队,非常迅速地在老摆渡口搭起一座浮桥。为抗震救灾架起一条生命通道,很快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通过这条生命通道,解救了万分危急的古老县城。我们都记得,那次大地震全县有一万六千多人震亡,其中芦台县城就有四千多人,我们当中的老王在那次地震中就失去三个亲人,想到地震就不寒而栗。
  县城震后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基本上是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这座新城,而变化最大的是近几年,楼群林立,道路宽阔,环境优美。除了方舟公园和华翠公园,还在芦汉路和光明路等多处新建了若干个路边公园。是县府买单为百姓营造了更多更好的休闲环境
  还是老王把原来沉重的话题给拉了回来。“咱们在好好看看这座大桥吧!”我们抬头看那足有百米高的擎天塔柱,斜拉着数十条碗口粗的钢索,如鸿鹄亮翅,吊着这双向六车道的巨大桥梁,这是多么大的承载能力啊!
  面对这座庞然大物,对它的设计者和建筑者,从内心感到由衷地佩服。此时钢索上已闪烁变换着七彩霓虹,绚丽夺目,夜间宁静的蓟运河水也映衬出迷人的灯光倒影。虽是夜间,我们站在光明桥上往东眺望,还能隐约地看到震后恢复建设的芦台大桥。此情此景,我们对桥都有着无限的遐想,真是一桥既成,两岸壁合,生命通道,万民同惠,百业俱兴。站在桥头,居高临下,近望这古老的蓟运河,心情很是凝重,远望灯火辉煌的芦台城区,心时真的是感慨万千。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地名

七里海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马兰花
相关作品
发愁
相关作品
古海情韵
相关作品
小城之夜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