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之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97
颗粒名称: 纪实之窗
分类号: I218.21
页数: 6
页码: 5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纪实之窗的情况。其中包括“芦花”香飘玉砂莹、《盐民游击队》与刘兰芳等。
关键词: 七里海 作品 艺术

内容

“芦花”香飘玉砂莹
  郑万友
  汉盐
  为何亲近“长芦”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晖/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晖。
  《芦花》是我最喜欢听的歌曲之一,因为它旋律舒缓、柔美,特别抒情,让人眼前出现一片秋日芦花飘飘的情景。可让我更喜欢它的理由是,我觉得它就是我们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的场歌,它的歌词不但写出了芦花的自然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还写出了像芦苇一样淳朴、坚强的盐工形象和他们的殷殷爱场情怀,写出了我们汉沽盐场如《诗经》里的古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悠久历史。
  汉沽盐场解放前称芦台场署。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置场,历辽、金两代逐渐兴盛。元代以前刮土淋卤,元代后戽海水淋卤,然后锅煎成盐。到了明代,所产原盐被称作“芦台玉砂”,享誉全国。清代康熙初年,废煎(盐)改晒(盐)。1948年12月14日汉沽解放,冀东长芦盐务局汉沽盐场管理处接管了芦台场署。
  说起“芦”字,应该说汉沽盐场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今日,“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场名里,仍然保留着“长芦”二字,它如一块张方形翡翠镶嵌着的两颗晶莹剔透的明珠,熠熠生辉。现在,汉沽盐场骄人的资本之一即是“长芦”品牌。因为它是至今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产品品牌。为了这一使历史品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并为企业赢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1年,汉沽盐场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芦花”商标。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芦花”二字呢?难道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回答是肯定的。用“芦花”作为企业产品的商标,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的。史载:“长芦”系古樟河一条支流的名称,而古樟河最终流入渤海湾。此地多为盐碱滩,自古盛产白盐,由此人们称其为“长芦盐”。据知情人讲,在商标设计时,汉沽盐场领导和专家们经过多次讨论、酝酿,最终达成共识:汉沽盐场产品的商标必须体现出汉沽地域的特点,必须有象征着产品顽强生命力的寓意。选中“芦花”的理由是,长芦河两岸芦苇茂盛,每至秋季芦花盛开;此时,恰逢盐场产盐和漕运旺季,且装满白盐的槽船穿梭于长芦河中,这正是:芦苇萋萋花嫣嫣,海盐皎皎光闪闪。2006年6月,汉沽盐场在《企业文化手册》一书里对“芦花”商标做了如下诠释:“芦花”商标,自然界中的芦花,无芳无嫣,蓬松飘逸,风寒花傲,永不凋谢。以“芦花”作为公司盐产品商标,取其野景,朴实无华和永不凋谢的寓意。在《企业文化手册》里,汉沽盐场还将“芦花”作为企业徽标,其注解是:芦花是汉沽盐场“企业徽标”,徽标为蓝色圆环,内有芦花图案,环内下方繁写“芦花”二字。蓝色表示天空和海洋,是博大的色彩,表示恒的象征;环形象征着大自然。徽标寓意是,我们崇敬天地与海洋,我们胸怀博大宽广,我们的性格朴实坚强,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我们的产品恒久留芳。
  随着企业对产品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这些年“芦花”商标乃茁壮成长,一路飘香。2006年汉沽盐场“芦花”牌商标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翌年,“芦花”商标即被天津工商局认定为“天津著名商标”。2010年10月汉沽盐场食用盐“芦花”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我知道,这首歌不是我们汉沽盐场的“场歌”,但我想强调,它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汉盐人一个共同的心声:“长芦”、“芦花”,永远是汉沽盐场人的钟爱和骄傲。
  滨海盐业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滨海新区有着独特的盐业风俗。
  滨海人是信奉盐母的。史料载:汉沽的寨上建有盐母和三官庙,因两庙前后坐落在一起而统称为“盐母三官庙”。三官庙建于明代,以供奉三官神仙得名;盐母庙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以供奉盐母得名。本地区灶户每逢煎煮贡盐、开滩晒盐或渔户出海捕捞等,均祈求该庙神仙保佑。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前后,芦台场的有识之士和庄里的绅士,见盐母三官庙梁折檐颓、墙塌户破,遂捐俸银和慷慨资助,重建该庙。
  人们不但膜拜盐母三官庙,还为它附丽了一个神奇传说。很久以前,河北偏僻山村一对夫妇不堪忍受山寨王的欺凌,历尽艰辛逃至渤海湾边,靠捕鱼维持生计。一日,见一只金凤凰落在一个土坑里,片刻后曲颈啼鸣振翅而去。心想: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便急忙跑去捡回一块发亮的硬泥巴,商定让老头子到皇宫献“宝”。皇帝见后龙颜大怒,以欺君之罪斩首午门。引介献宝的御厨于心不忍,将那块泥巴用布包好悬于厨房梁上,每天做菜时祈祷一番以示纪念。皇帝觉得菜肴比往日鲜美可口了许多,即招御厨询问其故,御厨不知而遭训斥,回厨房一边做菜一边思念献宝老人之际,忽见悬于房梁的布包浸出几滴水珠直落锅内,方知泥巴是宝,立刻如实禀报皇帝。皇帝派人赏赐老妇,她执意不收,将出宝之处告知穷人后飘然离去。于是,人们纷纷前往凤凰落过的地方寻宝,滨海地区盐业由此而兴。后来,人们建造盐母庙,烧香叩头敬拜于她。
  由于盐的富足和紧靠大海盛产鱼虾的缘故,滨海人的饮食习惯就占了“盐”的便利——口特重(爱吃咸东西)。“居民日常多用鱼虾佐餐,菜肴以水产品为其特色。在这里,秋季要多储存鱼虾蟹酱等,以备冬季食用。(谭汝为《说古论今谈汉沽》)。酱的制作成功是离不开盐的,其工序是:将螃蟹、毛虾、鰢线等虾蟹类海鲜经过捣烂,加盐,蒸发发酵。在外来人和美食家看来,滨海盐食品最典型的代表还是“汉沽八大馇”,即馇鱼、馇虾、馇墨斗、馇海螺、馇蚶子、馇八带、馇蚂蝶、馇麻线。其实,“八”字并不局限于这八种水产品,它是虚指,是“多”的意思。凡是能适应馇的技法的腥货(海产品)均可称为“八大馇”。除齁咸的“八大馇”之外,滨海人的饮食咸的习惯还体现在爱吃咸鱼上。各种鱼经过盐的腌制后,是人们理想的“就的”(菜)。咸鱼的吃法很多,有炸咸鱼、馏(蒸)咸鱼、烤咸鱼、熬咸鱼等等,用它们下酒更是爽口,有一句谚语说得妙:要想解馋,就得吃咸。
  盐业习俗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飞镲。追本溯源,飞镲与盐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盐业》载:灶丁舞镲(即盐工飞镲)始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当时,沿海地区贩运私盐猖行,长芦巡盐御史奏书朝廷,成祖帝旨遣监察御史来长芦盐区巡察,严惩枉法盐商,缉捕走私盐贩。长芦盐主产地芦台场的灶丁们闻讯后异常欢欣,便顺手抄起用于淋卤、煮盐的勺瓿陶盆,敲击拍打,犹如击鼓舞镲。吏员见状,顿觉其势风雅有趣,神采凄美,便欣然暗自称奇,遂命皂隶“置铙以悦之”。有了官方的认可和鼎力支持,飞镲迎来幸运,从那以后,每逢海盐旺产或春节、元宵节,灶户便组织灶丁舞镲击鼓,欢庆丰收或祝愿安康。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盐工翻身得解放,过起幸福生活,逢年过节或有重要喜庆的事件时,盐工们都要聚在一起表演飞镲,烘托喜庆气氛,释放快乐情绪。
  盐业习俗还反映到语言上,至今,滨海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盐有关的谚语、歇后语,譬如:“咸鱼咸菜送饭的冤家”、“我吃的盐比你喝过的水还多”、“越渴越嚼盐”、“盐沟水——走到哪哪咸(嫌)”。
  《盐民游击队》与刘兰芳
  房卫国
  小说《盐民游击队》
  在我和我同龄人的记忆里,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与现时不一样。简单描述是没电视、没电脑、没手机,没故事。可有一项是万万不能少的,即家家置备了半导体收音机。那是样板戏的年代,文化极荒,穷人们订不起报纸买不起书,可说什么也要寻个响儿的,听听国际国内新鲜事,还有就是放不下每日“评书连播”。能够在广播中说评书,一般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艺术家。评书迷人,可前提是有好故事。我印象深的,是在广播里听《盐民游击队》。因为那是讲家乡的故事。
  在那个时候我记住了“三水镇”,就是在说汉沽——养我们长大的鱼米之乡。因为谁都知道,执笔写《盐民游击队》的是崔椿蕃,他是汉沽最了不起的人。
  30集评书连播,每天一集就听了一个月,我记忆中,上午去跑野地、摸鱼,争取赶在中午前回来,十二点半听评书连播《盐民游击队》!大中午万巷空寂,总有说书的声音从家家屋子里飘出来。急着想要知道故事的结果吗?就去翻小说,可看小说的,还是要不间断地听广播,家家在听,不听也往你耳朵里边灌。再说,说评书的描述起故事来,那叫一个精彩。迷啦!现在若问一下,当初播讲评书《盐民游击队》的是哪位大师?时隔了几十年,很难让人准确地忆起来……
  谁播讲的
  评书《盐民游击队》
  在互联网上查询,有明确的显示,当年说评书《盐民游击队》的是杨田荣。杨田荣是谁?杨田荣自幼说大鼓,解放后改说新书。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杨田荣在茶社和电台说新书,为评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打破评书内容近百年来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模式,杨田荣坚持说新书,他是中国评书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为寻找当年评书《盐民游击队》的录音带,《盐民游击队》作者崔椿蕃的家人到鞍山寻见杨田荣,可是去了才得知,老人家早于八十年代初过世。到当地档案馆也没有找到当年的录音带。这是之后在询问中,听祖育兄弟讲过的情况。
  我本人是当编辑的,一直在研究崔椿蕃。我很不甘心,也开始联系寻找,因为我知道这段文化史料的意义很重要。我托鞍山当地的一个朋友王宏伟联系文化局档案局,他的人脉肯定要广。但最后他给了我肯定的答复,确实没得希望。可是王宏伟讲了一句话,对我有警醒,他问:你确信是杨田荣播讲《盐民游击队》吗?我没有任何实凭,只是在网上搜索,根本没把握。因为我懂得:寻找和整理史料,必须要握有真凭实据,我写过汉沽党史,我知道历史的定论不能轻易下。可除了杨田荣,当年还有谁在广播中说新书?我忽然想起了刘兰芳说《岳飞传》。当年影响了全国人民听评书,而且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女大师,她的声音洪亮、激昂,真是一个女中奇才!刘兰芳出名是说了《岳飞传》,但这是在《盐民游击队》播讲的年代之后,刘兰芳与杨田荣同在鞍山,杨田荣是评书艺术老前辈,杨老倡导说新书,年轻演员刘兰芳必须要说,可她说的是哪部呢?我要找出答案来。那就只有细查。
  我没有再求别人,也没有盲目去东北,就利用114电话查到辽宁省、鞍山市主管的相关部门的电话,并坚持询问和催问结果。几天后,鞍山文化局的一位女同志先后为我查到:1972年恢复评书播讲之后,刘兰芳说的新书是《海岛女民兵》,而且,她在说《岳飞传》之前播讲的就是《盐民游击队》,但不确定是哪一年。我已知道,刘兰芳播讲了《盐民游击队》,而不是杨田荣,这是一个惊奇的结果。但是,这是人家电话里告诉我,只是“听说”,没证据。我要想看到并复制资料,必须到鞍山去,如果不去,就要将《鞍山市广播电视志》搞到。利用互联网,在网上搜购《鞍山市广播电视志》。
  很快我将书买到了。书中的相关记载是在174页的“长篇评书录播统计表”中:1978年,李喜元作编辑,由演员刘兰芳录播了30段的长篇评书《盐民游击队》。由此证明,当年向全国听众播讲长篇评书《盐民游击队》的是正开始走红的女评书演员刘兰芳。后来,凭着天赋和人气的抬升,她成为了真正的大师。只是可惜,当年的录播带没能保留下来。
  鞍山电台与刘兰芳
  鞍山广播电台是在接收日伪“鞍山放送局”的前提下,成为中国最早的地方电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播讲评书,评书播讲人一直都是杨田荣大师,鞍山台的评书连播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鞍山台录播长篇评书节目,有着成功的成熟的经验,在选好评书故事后,从表演手法、段落划分到录制,编辑与演员密切合作,共同研讨,反复商量,在试播过程中随时提出改进和完善表演艺术的建议。这就不难理解,像杨田荣、刘兰芳、单田芳等艺术大师都是出自东北鞍山。在播讲长篇评书《盐民游击队》之后,于次年,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合作整理编写评书《岳飞传》,全国100余家电台广播轰动全国,波及海外,获全国广播评书一等奖。刘兰芳成名,是在播讲长篇评书《盐民游击队》之后,可以说,播讲《盐民游击队》的过程,为她艺术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查,对刘兰芳的介绍:从小随母学唱东北大鼓,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妇联八届执委,东南大学兼职教授,现代管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栏目责任编辑:闻平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