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笔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87
颗粒名称: 驴友笔记
分类号: I269.7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宁河区的期刊七里海的驴友笔记,包括行走欧洲、阆中滕王阁、走马观花看印度。
关键词: 杂文 当代 文学

内容

行走欧洲
  马继成
  马克思故居
  德国摩塞尔河畔的特利尔镇布吕肯街十号是费里德里希·卡尔·马克思的故居。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马克思诞生在这里。一年后,马克思的父亲买下西迈昂街八号的一幢小房子,在那里马克思生活了十七年,直到一八三五年从特利尔国立高中毕业进入波恩大学,一八三六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专攻法律和哲学,一八四一年完成博士论文。
  马克思故居的一楼是接待室,出售门票、明信片及纪念画册。二楼是卡尔·马克思诞生的房间,展出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文字,主要介绍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友谊、科学研究活动及工人运动情况。三楼展出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原文版本、早期版本、译文本、《资本论》珍贵罕见的原版文本、平装本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书签、照片、手稿等。
  长期以来,许多人的脑海中深深地刻上了马克思家庭贫困、靠挚友恩格斯长年接济过日子的故事。其实并非如此,马克思的父亲是一位职业律师,马克思诞生的故居是他父亲在马克思出生前一年租赁的,既是住宅楼又是办公楼。这个近一千平方米的三层尖顶的典型巴洛克式建筑是一七二七年建造的,有蓝黑色的屋顶、灰白色的墙体、叠檐式的门窗。一楼有客厅、办公室、厨房和别致的水井、卫生间,穿过如画般的中庭便是宽敞明亮、鲜花似锦的后花园。二楼有五个大房间,马克思当年就在右边最大的房间出生,现在称为十一室。二楼中厅是天井,四周的回廊长满了多种蔓藤植物,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三楼只有三个房间并有楼梯直通上面的阁楼。一百九十多年前能够租用得起德国特利尔市中心这样规模的别墅,不是一般市民阶层办得到的事情,所以说马克思的家庭绝不是贫困之家,而是富有的、超出中上等水平的家庭。
  毕竟是第一次到德国,我对一切都觉得陌生,同行的朋友对特利尔的环境也不熟悉。参观马克思故居是大家向往的事,听说就在市中心不远的地方,可是奇怪得很,打听了很多当地居民,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正在我们万般无奈的时候,碰见了一位来自哈尔滨的中国人,上前询问后他用手一指:“就在那,过个十字路口,布吕肯街十号。”
  参观马克思故居后,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种工人运动学说,当时学派林立,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学说,主义也是多种多样,诸如马克思主义、工人主义、君主主义、法西斯主义。对这些学说或主义,有的拥护有的反对,有的热爱有的憎恨,有的为之而死,有的置之于死地,有的了解,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当然,共产党员及其组 织最了解马克思,也最掌握马克思主义了。马克思主义曾经风靡东方和西方,但有人不知道、不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也是正常的。
  在我们的脑子里,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革命和暴力夺取政权的观点根深蒂固,几乎没有用非暴力的、和平的手段取得政权的观念。参观马克思故居后我们体会到,马克思不仅主张以暴力夺取政权,他还认为资产阶级议会同样可以体现共产主义主张,这种辩证思维的观点值得深思,所以不能单一地孤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马克思一八四三年任莱茵报编辑,报刊被查禁之后他迁居巴黎,一八四五年他被驱逐出巴黎,被迫迁居布鲁塞尔;一八四九年他又一次被驱逐出境后迁居伦敦。马克思的流亡生活更增加了他的阅历,丰富了他的研究领域,扩大了他接触工人运动的机会,更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运动奋斗的信念。
  滑铁卢的铁狮子
  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出发沿欧洲一号公路南行,不久就能看到一个明显的标志指向滑铁卢。汽车下了小路,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金字塔形的山上有一尊雄狮滑铁卢到了。这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镇,除了滑铁卢纪念馆,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凡座民居楼,几条汪汪叫的狗,再就是那座孤零零的铁狮子。
  在圆形屋顼的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的战争,史料、实物以及出售的纪念品。馆内冷冷清清,似乎在诉说着人们对于那场残酷战争的遗忘。进了大厅,只见大玻璃橱里有一座真人般大小的拿破仑像,全副戎装,很是威武,活灵活现。在这里,滑铁卢似乎还是拿破仑的滑铁卢。
  出了剪票口,要拐好几个弯才能到金字塔下边。金字塔周长约三百米,高约五十米,全部用黄土筑成。226级石阶直达塔顶,台阶两边的扶手由钢管制成,已被游人摸得光滑闪亮。我们奋力往上爬,到塔顶已是气喘吁吁。极目远望,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顿消,原来脚下的土金字塔竟是在一片平川上突兀而立。远处的村落掩映在绿树丛中,整齐的农田孕育着丰收的喜讯,原野一片静寂。栏杆外面有一块铸铁制成的战场形势图,上面标示着法军和英、荷、比联军的布阵图。据史料记载,一八一五年六月三十日的那场战争,张狂骄横的拿破仑犯了一个知己不知彼的错误,在战争相持的关键时刻,隐蔽在索瓦宁森林里的一支普鲁士军队从侧后向法军发起袭击,致使其腹背受敌,最终导致全军覆没。拿破仑单车单骑逃命,在他弃车而逃的几分钟后,一颗炮弹就把那辆战车掀了个底朝天。拿破仑孤身逃回巴黎,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之后他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上,最终死在那里。
  滑铁卢战役后,人们于一八二六年建起了这座土金字塔,并把收集起来的8吨战场遗物铸成一座雄狮,座北朝南地安放在塔顶上。站在塔下仰望,只见雄狮大嘴微张,鬃毛抖擞,两眼直视前方,一付威风凛凛的样子。它是在诉说威灵顿公爵的赫赫战功,还是在警告南边的好战之徒,不得而知。回头远眺阳光照耀下的古战场,好似看见了当年的硝烟弥漫,听到了炮声阵阵,杀声四起,近五万血肉之躯横卧旷野的惨烈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汽车离开小镇,又行驶在乡间小路上,沿途风景如画。一路上,我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滑铁卢到底谁是胜利者?有一个影子总在眼前晃动,滑铁卢那活灵活现的拿破仑像,意大利米兰杜莫教堂广场前那耸立的拿破仑铜像,巴黎那曾万人空巷迎接拿破仑遗体下葬的拿破仑墓,都在证明这个意欲征服欧洲的战争狂人似乎成了法国和欧洲一部分人的偶像。
  欧洲啊,但愿两次世界大战的悲惨教训能使你们保持清醒,不再发狂。
  阆中滕王阁
  豪子
  四川阆中也有个滕王阁,座落在古城阆中北郊嘉陵江边的玉台山腰。
  徒步缓缓沿坡而上,到达山麓,抬头近望,迎面扑来的是悬崖巉石,茂林修竹,山草如茵。倾耳远闻,有杜鹃声声,黄莺恰恰,幽静已极。“阆中城北玉台碧”,杜甫诗句中所描写的瑰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前行十来步,高崖上有亭翼然,名曰夺锦亭。站在亭内极目四顾,但见云山苍苍,江水泱泱。隔江相望的锦屏山,如屏风玉立,苍翠入云,“夺锦屏”便因此而得名。过长廊,右折,继而拾级而上,有一平台,台上矗立着一尊骑在高大战马上的青铜武身雕像,两目炯炯,威武无比。此人就是蜀汉大将、当年曾威镇阆中的猛张飞。
  再向上攀登,山路如洗,洁白无泥,花木扶疏,野草青青。新建的滕王阁飞入眼帘。导游介绍说:昔日的滕王阁历经兴废,屡遭兵燹,早已茫然无存了,不过新建的滕王阁是建在旧址之上的。新阁是一座歇山式的双重檐屋顶的仿古建筑,其青石基座高3.6米,坐北向南,阁前楹门正中书有“滕王阁”三个金色大字。走进阁门,有一尊石雕塑像,低矮而黯淡,甚至有些鄙陋,仔细阅读石像下面的一段文字,方知此人就是滕王李元婴之像。
  适逢一老者携家人前来观瞻,正娓娓向其子孙讲述阆中滕王阁的故事。我驻足倾听,原来这个滕王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李元婴,他曾封于滕(今山东滕县一带),故称为滕王,与唐太宗李世民是隔山兄弟。阆中滕王阁为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即公元664年),当时李元婴被贬为隆州刺史,阆中为隆州治所所在地。李元婴到任后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一味沉迷于歌舞宴游之乐。杜甫游览阆中时写的《滕王亭子》一诗中有“尚思歌吹入,千骑拥霓旌”。在这之前,李元婴任江西洪州(今南昌)都督时曾修建了南昌的滕王阁,也是用来专供他与僚属、佳人、丽姬享用的。
  阁左有一座四方亭,粉饰一新。绕山道,登石梯,达顶点,只见四面竹树环合,灌木丛生,有一长约百米、高约20米的青石摩崖长廊。廊内有唐宋时期开凿的“颐神”、“慈民”两个大石洞,宽如大屋,内有杜甫、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化名人游览滕王阁时所赋的诗文石刻。其中尤以明人邹元善书写杜甫《滕王亭子》诗的行书作品最为醒目,字大如拳,笔法苍劲,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石刻字迹已显模糊。杜甫曾在公元763年和764年两次寓居阆中,并多次到滕王阁登高赋诗,留下了“君王台榭枕巴山,万文丹梯尚可攀”、“仙家犬吠白云间”的名句和《玉台观,滕王造》诸诗。
  步出石洞,眺览江天、长桥、游轮,阆山阆水次第而来。南望长街,高楼林立,矗入云霄,车水马龙,色彩纷呈。江山社稷之旷远、绵长、华美,一齐奔驰眼底,涌上心头,觉宇宙之无穷,感人生之须臾。
  阁前下行石梯百余步,便是建于唐代的滕王塔。塔身为巨石造成,高约八米,共三层,塔座上镌有莲台和人物造像。一千三百多年了,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完好。游人到此无不伫足良久,仿佛在倾听一位历史老人讲述滕王阁的兴废历程,发思古之幽情。
  走马观花看印度
  袁文恩
  1
  清晨,清真寺的阿訇通过高音喇叭诵念的经文在大街上空飘荡,提醒我已身在印度的大城市加尔各答。昨天深夜,我们一行人从机场到达了这里的旅馆。现在才五点,我回忆起昨天机场到旅馆一路上的景象:每条街道几乎都有人裹着灰色毯子睡在街道上,或者睡在搁在街道的木架上,破败的房屋和像垃圾场一样的街道,一群一群的人像灰色的老鼠一样聚集在街道台阶上睡觉,到处是游走的野狗和布满尘土的堆放物,一脚下去真不知道踩到的是什么。这与我的祖国和曾经去过的其他国家非常不同。
  印度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他们想,在这辈子无论处于怎样的阶层都应过好应过的生活,尽完应尽的义务,做能做的各种善行,只有这样,在下辈子才会晋升到较高的社会层级。这样的生活哲学让大部分印度人在四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战火和灾害面前都可以保持着乐观和知足。但也正是这种生活哲学造成了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大面积贫困人口和女性地位底下的现状。
  2
  北印度以叫Chapat、Roti和Nan(馕)的面饼搭配混有土豆、扁豆糊状的咖喱食品为主,南印度以米饭配搭土豆丝、扁豆糊状的咖喱食品为主,或是菠菜奶酪,南北印度的食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手抓。
  我们来到新德里康诺特广场附近的餐厅,餐厅的侍者看见我们既发愁又认真地观察旁边的印度人吃饭,立刻给我们拿过来刀叉和勺子,并微笑地告诉我们刚到印度的外国人都是这样,很理解我们的感受。侍者每次弯腰的角度和专业的微笑都让我们感觉到英国殖民统治下训练出来的服务水准真让人舒服。
  印度平民吃饭不是在家就是在街边的小摊上,价格很便宜,一般20卢比能够吃饱,不过卫生条件很差,据说初到印度的游客百分之八十都会腹泻。
  3
  刚到加尔各答机场后,我们立刻到机场预付出租车的票亭购买车票,三百卢比可到萨德街我们预定下的旅馆,付费后,一辆类似甲壳虫的黄色小轿车停到我们面前,待我们将行李放入后备箱,司机又要求我们再付100卢比,理由是我们的包有四个而且太沉,我们一边跟司机交流说四个人四个包是合理的,一边去找票亭的工作人员申诉司机的另外收费不合理。工作人员询问了司机,经过劝说,司机好歹愿意出发了,但上车后司机立刻让我们交票。曾有到过印度的朋友提醒过我们,没到达目的地就把票交给司机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再给200—500卢比,二是半路上下车。我们拿着票在司机眼前晃了晃,坚持到目的地再给他票,坚决不给多的钱。到了旅馆门口,司机逐个帮我们取下行李,这时我们拿出一个美金告诉他是小费,司机于是欢天喜地。同样的事情在我们乘坐其他出租车或人力车时屡次发生。据说全世界的旅行者都知道印度司机的坏名声,而且全世界的旅行者都很奇怪信奉宗教的印度人在金钱和信仰之间的纠结。
  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印度、中国、埃及和巴比伦都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印度虽经历无数次的战争洗礼、种族争斗、宗教和殖民统治,虽经历无数次自然灾害和为自由而发动的斗争,但平常生活里的大部分印度人看上去都心如止水,这源自虔诚的信仰使他们更多地向神佛祈求自己的今生和来世,这种随遇而安的心境和行为是日常修行而表现出来的,瑜伽和修行带来的身心平衡,让很多东方西方的练习者来到印度修行和静坐。
  印度严格的种姓制度在我们眼中很不公平,甚至很不人道,但正是这样的制度让一小部分人能够从繁杂的生产中解脱出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神学、哲学和精神世界,而处于等级制度下端的平民和手工艺人,只能在自己领域内寻求出类拔萃的成就,由此得到贵族阶级的认可和奖励,这样的生活逻辑使得印度的等级制度和不同宗教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能够和平相处。
  我们去时恰好赶上印度十二年一遇的大壶节,所有旅馆几乎全部爆满,好不容易找到旅馆入住,可沐浴的水放了很久仍然是冷的,去找旅馆老板理论,老板却说:“慢一些,慢一些,在印度没有人像你们这样着急。慢下来,慢下来,请你们学会做任何事情都要慢慢的。”他说话时还瞪大眼睛不停做出印度式的手势和身体姿势,我们很想告诉他,我们有无数理由觉得三星级旅馆有热水是必须的,做事情有效率是服务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印度,我们的辩解不会有人明白,再说我们的英文水平也让印度人感到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很渺茫。我们只有接受和宽容,学会等待。
  5
  公元750年一1200年间,穆斯林在在北印度建立了经历过五个王朝的德里苏丹国,印度历史中的伊斯兰文化与同一时期的南印度文化同时成为影响印度的文化因素,即使到印度之父甘地带领下建立印度共和国时,两种文化仍对印度的宗教、生活、建筑和艺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它们各自画地为牢,谁也控制不了谁,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使它成了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公元1526一1857年,印度莫卧儿帝国创立者巴布尔是成杰思汗的后裔,与中国有一丝远亲关系。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代君王沙贾汗为皇后泰姬·玛哈尔建造的陵墓,进入泰姬陵内部,导游用小手电筒照射着镶嵌的宝石,阴暗中的彩色宝石立刻在白色大理石的映衬下显出绚烂的色彩与光芒,宛如爱情的梦境。导游说泰姬陵上镶嵌的珠宝是从印度全境、斯里兰卡、伊朗、阿拉伯和中国等地交换和购买的,来自中国的珠宝有绿松石和水晶。诗人泰戈尔称泰姬陵是“永恒脸上的一滴泪珠”,是一代君王用爱情、信仰和权力筑造给世人的奇迹。
  莫卧儿时期有众多的伟大建筑,如红堡、阿格拉堡、法塔赫布西格里、胡马雍陵以及南印度达罗毗荼的庙城等,人类多样的居住艺术结晶同时在印度大地璀璨生辉。不仅如此,莫卧儿时期的绘画、文学、音乐和舞蹈也曾经达到了顶峰。而欧洲殖民时期修建的欧式风格建筑却遍布印度的大街小巷,稍一抬头,没准哪幢建筑就与上海外滩的建筑一模一样,且大多缺少维护和休整,破败得不成样子了。不过这并不影响什么,在印度,接受和包容体现在任何一个领域,印度人民已经习以为常。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京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