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之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447
颗粒名称: 纪实之窗
分类号: I266.1
页数: 6
页码: 32-37
摘要: 本文收录了侠义武师张景富、接待韩承璋夫妇两篇文学作品。
关键词: 宁河县 七里海 文学作品

内容

侠义武师张景富
  李瑞林
  张景富(1884-1942),艺名张剑铭,河北三河人。自幼随父逃难来在芦台。后去营口扛脚行。在芦台邱姓人的帮助下,返回宁河,在蓟运河宁河地段的码头附近做炸馃子、轧面条的生意,商号“富天来”,本人绰号“馃(果)子张”。
  张景富非常忠厚,从小就爱运动,特别爱看别人练武术,回家后自己就琢磨着练。听说来了形意拳大师十分高兴,每天忙活完生意就往操场跑,买卖交由家人打点。他认真留心师傅所教的一举一动,少言寡语站在一边看。张景富(张剑铭)
  张景富拜师申万林
  申万林见这个腼腆的年轻人总来,倒先开口与其说话,问张为啥总来,是不是喜好?张景富见申大师先开口与自己说话,求之不得,有受宠之感,又有些激动,瞬间脸红脖子粗,连说:“喜好,喜好。”
  “以前练过吗?”申师问。
  “没经过师,只是自己练着玩玩。”张景富的心紧张得蹦到了嗓子眼。
  申看出张是一个诚实人,没有再问,直截了当地让张作一下表演。
  这是张景富求之不得的好事。武术界有句口头语“高师一指点,胜似练半年”。机会来了可不能放过,张景富马上脱去厚衣服。几位在旁边练功的弟子也自动走过来围场一圈,有来看热闹的,也有的想看笑话。张也不会寒暄,上来就石轴砸磨盘——石(实)打石(实)地练上了。这一练不要紧,申万林都感到吃惊,那一招一式,动作到位、规矩,练得还真好。看热闹的,想看笑话的个个目瞪口呆,有称赞夸奖的,也有耷拉脑袋无言无语的。
  申大师连声说“好!”当场允许张景富与他的弟子们同场练武。
  与张景富有过接触或共过事的人,都称赞他人品好,懂事,办事到位。从和师兄们共同操练武艺开始,他就把申大师从客栈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每天四菜一汤,晚上备酒。师徒关系胜过父子。秋天的一日,申大师家中的小弟急急火火来找。当时申大师不在,张景富做了接待,问有啥事,可作一个口头传达。来人说一场大雨浇塌了申家老屋,老少遭了罪。来找哥要点钱翻建住房。张问需用多少,来人说得70块大洋。张翻找出180多块,又招待来人吃了饭。来人急着要走,张给来人备了好些路上吃的干粮。张景富悄声办了此事,大师回来后也没提及。
  三年后,申万林大师回家,见自家老宅基上盖着五间高台阶的青砖大瓦房,房前屋后被菜园、麦地包围着。“这是谁家的豪宅,自家的住房呢?”申万林纳闷了。
  正巧,申万林的闺女出门,见父亲在房跟前站着发楞,马上迎过来接父亲进屋。老伴十分高兴地说:“你风光了,周围十里八庄的人们都羡慕咱们盖的房子。”申万林问及周围的旧房子哪里去了,老伴也胡涂了:“你咋又把我们装在葫芦里了?你几次寄钱来信嘱咐,让我把周围的旧房子带地都买下,该拆的都拆了,变成了耕地。”
  申万林拿着署有“申万林”的几封信,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激动不已,半天说不出话来。教了这么多年武术,徒弟逾百,比张景富穷的有,富的也不少,唯有张景富惦记我和家人。
  师父申万林赐给张景富的《疮疡验方》手抄本局部照。封底有“光绪甲申五月望月十七日费君(篆体字刻)在新河拙抄”字样。
  申万林为张景富开小灶,秘传拳术器械绝技三年,连把压箱底的点穴术、还原点穴术等技艺,全部传授给张景富,令张的武艺更加炉火纯青。还把自己收存的弥足珍贵,写有光绪甲申年(1884)五月(望月)十七日“费君”拙抄,出自“御国术馆”的《疮疡验方》,内收录验方800余条,留给了张景富。
  张景富在临终前交给了汉沽高庄的刘庆祝,现仍精心保存。
  1927年,师兄傅长荣去长江以南交流、切磋武艺。回宁河探亲,有一个不服气的僧人跟随傅长荣到芦台,要跟其交手。傅长荣经过长途旅行,已经十分劳累,没露面。张景富听说后,觉得人家既然来了,就不能慢待,决定替师兄圆场。僧人见出场者是个炸馃子的,没把他放在眼里。二人交手后,僧人做马步蹲裆崩右拳之功,动作有些大。张景富抓住对方的闪失,以电闪之瞬,顺捋前牵,让其倒地,而后扶起。武林界的规矩是:两人交手,先倒者为负。张景富热情招待了僧人,并送给僧人返回的盘缠钱。
  “逞威欲引祸,谦习亦乐长”
  汉沽李广平对张景富佩服不已,说张景富武艺精湛超人,多次当着后来习武人的面夸张景富练武的刻苦精神、精湛的技艺。说张景富练崩拳时手拧脚蹬、一步崩拳可跨出一丈二,震(落)脚把堂屋水缸里的水都震得溅出来。但张景富谨慎从事,从不对外张扬。
  张景富常用他的座右铭“逞威欲引祸,谦习亦乐长”教育弟子,请书法名家写成挂轴,挂摆在正堂屋的中厅。
  张景富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弟子刻苦练艺,经常教育弟子:“武技软硬靠功夫,功夫过硬靠养成,调养功夫靠平时,一点一滴练功夫”。他用泥巴做了许多拳头般大小的泥球,阴干后放在炸果子的炉膛里烧透,而后分别放在弟子们睡觉的屋里、做(糕)点心的工作台周围,闲暇点滴时间也要求弟子们踩球,保持静动结合,且每条腿上都必须绑上5斤重的沙袋。
  芦汉地区的师兄弟们也经常找张景富交流切磋武艺。铁脚佛尚云祥,借中秋节晚上的皎洁月光,和张景富来到芦台天奇庙大院切磋武艺。恰巧被攒木筲的冯老头看到,听与张景富同行的矮个子说话腔调不是芦台人,更引起了他的注意。冯曾多次要求张景富教他练武术,景富说他年岁大了,手脚不利索了,担心有闪失。但冯老头总不死心,总看景富练武,回家自练。冯老头见张景富后面跟了一个人进了庙,也跟在身后。两扇庙门直对大院,庙的对开门的下半截各缺一个犄角,门坎中间也被频繁出入者踢凹了一块。门合上后,恰是一个多半圆形的大圆洞,能钻进人的脑袋。
  冯老头趴卧在门口,头顺洞伸进,大饱了眼福。只见张景富和来人一拱手,就开始表演步法、身法。这边走一个换影式,那边来一个逃步磨身法;这边上打盘旋,那边来个走马灯穿梭;几个动作过后,尚云祥一个崩拳照张景富打去,张一个掩肘化解。尚又连续发几个崩拳,都被张景富化解。尚想搥到张景富,张把尚云祥发出的拳退步化解,又返冲,用连珠炮般的快崩拳冲击尚云祥。张景富连续化解尚云祥的拳,令尚云祥佩服不已,说:“师弟功夫太了不起了,还没有人能接化我的拳。”
  张景富赶紧把夸自己的话题岔开,说“师兄‘铁脚佛’果真名不虚传,我练武这么多年,地面无大损,师兄才转了几圈,脚下大青砖碎了上十块,师弟佩服。”
  第二天,张景富与尚云祥在天奇庙里演练精彩的武术,还踩坏不少庙里的大青砖的事象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芦台的大街小巷。
  顺带说一下,尚云祥此次来芦台,由张景富陪着,出于和唐维禄的武友关系,顺势来到汉沽。有约在先,不露声色地观察了唐维禄汉沽弟子们的习武情况。
  师兄试武艺,景富德艺馨
  申万林、申剑侠父子在辽宁收徒教武术。因技艺精湛赢得良好的口碑。儿子申剑侠,以动作迅速、腿脚快著称,深受当地习武人之崇,誉其“闪电手”、“小神行太保”。傅长荣在沈阳车站传授武艺的空闲,也常与其交流、切磋,申剑侠受益匪浅,武艺大有长进。
  在赞誉面前,申剑侠有些飘然,父亲申万林有察觉。聊天中,谈及自己的弟子,夸奖“义侠”张景富武技高超、人谦虚,是块好材料。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申剑侠把父亲的话记在了心里。
  春节过后,申剑侠离家返回东北。中途在宁河芦台下了车,来到师兄张景富的家。师兄、嫂来开门。师兄张景富见是师弟剑侠,非常高兴,伸出左手,下意识有礼貌地迎请师弟进屋。
  双脚还站在门外的剑侠,突然向师兄发出崩拳。面对师弟突如其来的举动,丝毫无思想准备的张景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把剑侠发出的右手崩拳用左手化到自己的右肘窝,眨眼之间又顺势发出自己的右拳,点到剑侠门面前。景富还夸奖剑侠,久日不见师弟面,武艺大有进渐,技艺高超反应快,气质不凡,师兄佩服。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简短的接触,简单的话语,申剑侠感到师兄张景富炉火纯青的武艺、谦虚待人的态度,果真名不虚传。剑侠看到了自己在做人与习武方面存在着的不足,对自己所做的莽撞举动,深感愧疚。
  习武人要培养涵养
  芦台有个好吃懒做的泼痞,整天无事生非,他走到那家商铺,哪家必须得出点血,否则就给你挑起事端。百姓把泼痞当成流行的瘟疫、祸水,哄孩子的杀手锏。
  一日,泼痞来在张家馃子铺“富天来”门前,破口大骂,至于骂谁,谁也不清楚。张景富不搭理他。把泼痞气得七窍生烟,找来破铁器乱敲。
  有人劝张景富“轰”走他。张景富一笑。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的功夫,张景富端来一个板凳,一杯水,笑着对泼痞说:“跟谁发这么大的火,坐下,喝口水润润嗓子。”
  泼痞见张景富不出血,只端一杯水来,更是气冲脑门,大骂特骂,一直骂过了晌午,也无人理睬。几个学手艺的弟子,早已经是怒火冲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师父。如果师父发令,你一拳、我一脚,打死泼痞的可能都有。
  也有人让景富掏俩钱,打发走泼痞算了。
  景富说:“他耍泼痞就用钱、物打发,随了他的意,给大家留了后患。”
  时至骄阳的晌午,没人搭理的泼痞自觉没趣,蔫溜了。
  第二天,泼痞又继续来骂,仍然无人理睬。直到晌午,泼痞找景富要吃的,景富给了他,还告诉他,以后不要到处无事生非,把自己搞得臭不可闻,见了你都躲得远远的,要给儿女们留点抬头说话的地方。打那后,再也见不到泼痞到处生非。
  景富就事论事地和弟子们说:“人,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涵养。尤其习武人,要有德行,不能遇见柴禾就点火。有人骂你,首先要反省自己那些地方做得不对。你给捣乱的人一拳,事情就能收场吗?要结友,不要结仇。特别是习武人,做事首先要考虑后果。你拳头硬,打了别人,让别人怕了你,说话做事躲着你,你是在把自己孤立起来,还有啥趣?”
  弟子们深受教育,为人处世打交道,总是毕恭毕敬的,也给芦汉地区的习武人留下了一个印象:“张门的理法严格,弟子们厚道宽容、德行好,有涵养。”
  责任编辑:雁军
  接待韩承璋夫妇
  王庆生
  1987年夏,韩香宽来统战部告诉我,说他的老叔韩承璋夫妇要从美国回乡探亲,问问有没有什么说法。我说,这是件好事,县里肯定是会欢迎的。你再问问你老叔,什么时间来,确定后再通知我们一声。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吴景汉同志告知。并分别向县委领导和市台办作了汇报。县委对韩承璋回乡探亲一事非常重视,责成县委统战部和县政协共同做好接待工作。
  天津市台办对韩承璋回乡探亲一事也是非常重视的。当他们得知这一消息后,还专门派了联络处的王世民处长来宁河,协助我们做好接待工作。因为接待回乡探亲的去台人员,这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
  对于韩承璋本人的情况,我们当时还了解得不多,根据公安局政保科掌握的情况,只知道他在国民党军撤出大陆前,曾担任过国民党空军的伞兵上校大队长。对于去台后的情况,就连韩香宽也说不清楚。但市台办的王世民处长到来后,他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韩承璋后来的一些情况。韩承璋随败退的国军到达台湾后,已经升任到将军,但这一情况的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得到证实。从有关的资料看,他在60年代时就已经退出了军界,退休前的职务是台北市公路局局长,退休后到美国纽约定居。对于他的这些简历,后来他们夫妇在与我们一起座谈时得到了印证。尤其是对于是不是将军的问题,他的夫人段德鑫女士在跟他对话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某某的少将军衔不还是你给提起来的吗。”可见,如果他不是将军,怎么能够提拔别人当将军呢?
  对韩承璋这次回乡探亲的原因,据韩本人透露,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离开家乡已快40年了,思乡心切。尤其是老家还有一个亲姐姐在世,她身体不好,自己一直非常思念她。他与这位亲姐的感情极深,在他去台湾以前,就是靠这位亲姐帮他照料孩子与家务,他姐也因此而终身未嫁。其次,还有众多的晚辈,他们也在他的经常思念之中。因此,回老家看看已成为他多年来的梦想和夙愿。但是,由于两岸长期处于彼此敌对和隔绝的状态,回老家看看在过去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梦想”而已。近些年来,两岸已经解冻,回乡探亲虽已成为可能,然而在他的心里仍存在着这样一种疑虑,自己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曾经把枪口对准共产党,是他们的罪人,他们能饶恕自己吗?虽然媒体上说,中共对过去的历史问题是既往不咎的,能是真的吗?但不管怎样,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毕竟使他已经看到了能够回老家看看的一缕曙光:
  而客观因素是,他在纽约公寓的楼上邻居住的是原国民党军将领宋希濂将军。这位宋将军是位知名人士。他原是国民党军中的一位著名的抗日将领,曾多次率部参加与日军的会战。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他曾担任过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1949年年底,在四川峨边县大渡河畔被我军俘获。在监狱关押期间,因其积极接受改造,到1959年年底,就成为被首批特赦的国民党军政要人。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从此他成了海内外的知名爱国人士。1980年旅居美国。1984年他曾参与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并出任副会长。他虽然旅居美国,但因在全国政协中保留着职务,常年往返纽约与北京之间。因韩承璋与宋将军是邻居,经常谋面,每当韩承璋向宋将军提起要回老家看看时,宋将军总是鼓励他要大胆地行动,不要怕这怕那,存有任何疑虑,现在的中国大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建交以后,中美两国的关系也已经越来越好。将来大陆与台湾肯定要实现统一的。在宋将军的鼓励下,韩承璋终于下定决心回老家宁河探亲。
  韩承璋来到宁河后,县里给予了盛情接待。县里派车由政协的魏永成和公安局的邵贵荣负责,将他们夫妇二人从北京接回。时任县长陈洪林、县政协主席牛占东、副主席张俊儒、统战部长吴景汉等领导同志出席了这次接待盛会。出席这次接待盛会的还有县政协海外联谊工作组的部分成员和在芦台的县政协部分常委,韩承璋的侄子、县政协委员韩香宽;外甥、县政协委员、县商业局保健站的陈大夫;外甥、县政协委员刘术成等。市台办的王世民处长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接待盛会。
  这次接待盛会搞得热烈、隆重,充满了激情。首先,县政协主席牛占东介绍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宁河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并简要地介绍了今后全县的经济发展规划。尔后,韩承璋在会上发言,他说:“当我踏上家乡宁河县的这块土地时,就感到了格外的温暖;没想到家乡的变化会有这么大,我记忆中的影子,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今天我很激动——宁河县的长官们,在这里举行了这么大的排场来欢迎我,使我这个小民委实感到不安。”
  韩承璋这次回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是探视他的亲姐其他亲属,二是要上坟祭祖。
  他的亲姐姐当时已经70多岁,家住宁河镇南沽村。因患老年痴呆症,已常年卧床不起。她一生历经坎坷,受尽磨难,尤其在文革时期,因韩承璋去台湾而受到牵连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受到批斗,在精神上也受到了重创。在韩承璋到来之前我们去她家看望她时,我就感到她那是一个意识模糊,神志不清的人,说话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居然连她自己的亲人也不认识。然而,当韩承璋到来后,她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模样,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和弟弟韩承璋抱头痛哭,哭得死去活来,似乎要将几十年的苦辣酸甜全部倾泄出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自从韩承璋要回乡探亲的消息传来后,也把镇、村两级干部忙得不亦乐乎。首先,因韩承璋姐姐家的住房实在太破,需要对其外表进行简单的修葺;其次,当时南沽村街道的路面是用泥土压成的,因长年失修,早已是坎坷不平,若遇到下雨天,满路泥泞,人们行走困难。所以在韩承璋到来之前,必须加以整修。再有——也是最主要的一项,是关于韩家的墓地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谓着实让镇、村干部们伤透了脑筋。因为在“十年浩劫”的年代,活人挨整,死人也不能幸免。当时许多家的坟墓都以“破四旧”为名被铲平了,作为反革命家庭韩承璋家的祖坟,肯定是首当其冲了。但是,韩承璋回乡要上坟祭祖,又不能没有墓地。怎么办呢?经镇、村干部与韩的亲属们商量,决定在他们韩家老墓地处修建一个新墓地,并且在通往墓地处再修整出一条便道。后来,村里就把上述方案付诸实施了。对完成上述三项工程,县财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韩承璋上坟祭祖这天很热闹,在镇、村干部们的陪同下,家族人几乎都参加了。烧纸、焚香、集体磕头拜祭先人。临走时,韩承璋还从最大的祖坟头上採了一抔土,用手绢包好,将其带回美国,以此表示自己永远不忘家乡的热土,永远不忘自己的先祖。
  韩承璋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我这次奉命接待他,其接触时间仅有几天,他就与我结下了友情。回到美国后,很快就给吴景汉和我写来了一封信,对我们二人在他来宁河期间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元旦过后,我又收到了他们夫妇二人联名从美国纽约寄来的贺年片。后来,每逢快到春节到来的时候,总会收到一份他们寄来的不同样式的贺年片,一张张制作精美的贺年片,饱含了韩承璋夫妇对家乡和亲人及政府的深情厚意。
  责任编辑:雁军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