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七里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223
颗粒名称: 趣谈七里海
分类号: K272.1
页数: 3
页码: 60-62
摘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乡镇工作多年,对七里海怀有特殊感情。作者描述了七里海的美丽景色和野生动物,以及回忆了三四十年前的七里海,当时野鸟和野花野草很多,人们还有打鸟捡蛋的习惯。虽然现在这些行为已经不被允许,但当时的鸟之多也说明了七里海的美丽。在作者眼中,七里海是一个让人心境豁然开朗、烦恼得以消散的地方。
关键词: 七里海 风物 情感

内容

我在乡镇工作多年,基本上是围着七里海转。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吧,我对七里海总是怀有一份特殊感情。七里海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在我的心目中都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可亲,那样的让我喜爱。每当我走在七里海边,总要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朝那茫然无边的芦荡望去。春望那密密麻麻绿里透紫的芦锥,夏望那不断涌动的青波碧浪,秋望那由绿而紫由紫而白不断变幻的芦花,冬望漫天飞舞的花絮。此时的心境不由得会随着芦涛、芦花一起飘向远方。回头再看“大海”,又是另一番意境:粼粼碧波上闪动的银色浪花,不时从水中跃起的游鱼,双桨摇动悠然前行的渔舟……一幕幕闯入眼帘,这时的心境又豁然宽阔许多,工作的疲惫,浮尘的烦恼,似乎也一同被海的激浪给冲掉了,被海的广阔给吞没了……七里海,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每当我看到这一切,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与振奋,并由此勾起我对昔日七里海的思念与未来的美好憧憬。
  昔日七里海鸟的七里海
  七里海有我说不尽的过去。其实,这“过去”也并非遥远,记忆里似乎就在眼前。
  七里海自古以来就是全国著名的巨泽。七里海之大之美,足以令我们为之骄傲。可更让我着迷的,是昔日那无数的野鸟。
  远的不说,就说三四十年前吧。七里海的野鸟,在今天看来多得令人震惊。大面积的芦苇荡藏着无计其数的野鸟。它们在那里栖息、产卵孵蛋,繁育后代。走进苇海,还有上百米的距离,就听得鸟鸣声连成一片,无数千姿百态的野鸟鸣叫起来就像是动听的交响乐,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苇稍上、枝叶间,常见三五成群的小鸟上蹿下跳,相互追逐,有时集聚成百上千,忽地从苇丛飞起,在蓝天辗转盘旋,然后又忽地落入苇丛。芦苇荡就是它们的家。钻进苇海,经常发现“喳喳起”在苇腰间筑巢,野鸭、苍鹭等在浓密的苇根间用烂叶搭窝。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会发现成片成片的野鸭窝。有人钻进苇海捡鸟蛋,一次捡上一两篮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辽阔的水面上,常见一群一群的野鸭、白鹭、海鸥、鸬鹚等水禽在那里嬉戏徜徉。早晨,数万只野鸭、大雁迎着朝阳腾空飞舞;晚上,又集聚一起伴着晚霞展翅翱翔。遥望长空,黑压压的,遮天避日。鸣叫起来更是震耳欲聋,“咕嘎”声传出七八里。
  那个时候,野鸟多,野兔、狐狸、狸猫等野生动物也多,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叫做“棒打兔子瓢舀鱼,野鸭掉进饭锅里”。这话用现在的视角看好像太夸张了,其实,那个时候还真的就是事实。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七里海人有打大雁打野鸭的习惯。每到开春时节,天鹅、大雁、野鸭等水禽从南方飞来,途径七里海就纷纷降落下来,在此歇脚、觅食。这时,打猎者事先埋伏好排枪(十来只大枪聚在一起,排成扇面状),然后用伪装好的小船作掩护,人穿着衩子在小船后面慢慢向前推。因为水面太大,天鹅、野鸭、大雁等落得很分散。它们受到小船的哄赶便慢慢向一块集中。等聚到排枪射程之内了,就开始打枪了。打枪一般在清晨趁大雁等正睡熟时。枪声一响,大雁等从梦中惊醒,急忙展翅奋飞,刚飞出一米高左右,恰好被飞砂击中。这样,一枪多时可打一千四五百只,少者也有四五百只。被打中的雁就纷纷坠地了,没打中的顶着风逃生,受了伤的飞不出多远,有的就栽落下来。谁家住得离七里海近,掉在院子里也是常有的事。
  由此我又想起冬天打鸟。下过大雪后,满地盖上一层厚厚的雪,鸟饿得没食吃,满天乱飞。这时,在野地里扫出一块空地,放上夹子,鸟见了空地,急切地从天空飘落下来,饥不择食,也不管有没有危险,见了东西就吃。人躲在附近芦垛旁听着,只听夹子“叭”地一声响,准是打着一只。这样,一两个小时就可打上一篓子。“窝灵”、“黄马尿”等啥鸟都有。
  当然,这些打鸟的往事,还有捡鸟蛋等行为,用今天的话说已属乱捕滥杀之列了,是应坚决制止的。但在那个年代,用这些“土办法”打鸟捡蛋,鸟也不见少,足见鸟之多了。
  昔日七里海花与草的七里海
  在三四十年前,七里海及一片片的荒地、荒水,那上面很少没有野花野草的。原野、溪流、池塘,以及河滩、路边、池畔,也都长着野花野草。举目眺望,七里海的一切都被绿给熏染了。甚至让人觉得清爽潮湿的空气是绿的,飘洒的雨丝是绿的,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闪烁着朦胧的绿韵,所有的景物都是一幅绿色的画卷。特别是浩瀚无边的苇海,那绿色是极有层次的,绿得青翠,绿得漫溢,绿得鲜亮,绿得深沉,绿得厚重,它就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笼罩着大半个七里海。与芦苇相伴而生的是茅草、地梨、香蒲、水葱等等。它们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疙瘩一块的,而是成大片大片的分布,形成具有震撼力的族群。看到它们,总会使你的心境也抹上几许绿的游丝,滋生返璞归真的愉悦。
  七里海除了满目苍翠的野草,就是大片大片的野花。春天,野白菜花开了,河滩、湖畔都蒙上一层白色,远望像是下了一场雪,近看又是那样晶莹剔透,娟丽可爱。接着,野菊花、水蓬蓬、牵牛花、大葵花、益母草等等相继开放,在绿色的映衬下,袅袅婷婷,婀娜多姿。远远望去,一片火红,一片洁白,一片浅黄,一片淡紫。红的如霓如霞,白的似玉赛雪,黄的柔情淡雅,紫的恬静素洁。这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小花,散落在茫茫绿海间,就像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别有一番诗意。这野花又跟家花不同,它没有家花那样娇艳,那样妩媚,却都充溢着无羁的野性,氤氲着别样的柔情。每当我流连于这野花野草的美妙世界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总是令我感慨不已。嫩嫩的花,青青的草,蓝蓝的天,柔柔的风……在这属于野花野草的世界,相亲相爱的恋人相依相偎着漫步绿草间的小路,随手采几朵野花,呼吸着新鲜空气,那是怎样的惬意啊!
  七里海给当地人们带来不少鱼蟹之饶,水利之便,也不说利用芦苇织席、打箔编出不少财富,还是说说那普普通通的野草吧。如今人们做饭、取暖,大多是用煤和燃气了,可那时人们烧的只有紫草。秋后,人们扛着怀镰大钐,到地里拣草木旺盛的地方,“唰唰”打倒一片,晒干,拉回家里,垛起来。那年代哪家都垛着一两垛柴草,一年的烧柴就有了。要不是有那么多的野草,人们烧啥呢?野草多,其中就有可吃的,入药的。七里海人还真的感谢那些野草野菜呢!回想“瓜菜带”那几年,七里海的野草野菜救了很多人的命啊!那时的野草野菜好像是七里海特意送给当地人用以充饥的。地里,到处是黄须菜、扫帚菜、仁钱菜、马灵菜,野麻籽、水蓬蓬籽、稗子籽等等,都是难得的“美味”。人们将其采来,掺上糠,拌上菜,度过艰难岁月。现在想来,要不是有那么多野草野菜,这一关还真的难过呢。七里海的这种奉献,这种恩德,七里海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呵护七里海修复七里海
  七里海的那些景致,那些往事是值得回味的。相比之下,如今的七里海则大不如前了。七里海的面积大大缩小了,鸟类等野生动物少多了,成片成片的野生植物群落也难得一见了。今昔对比,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由此,我想,要再造七里海往昔的辉煌,必须很好地关爱七里海,呵护七里海,更要修复治理好七里海。
  七里海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湿地必须是湿的,即必须有水。过去七里海所以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关键问题是缺乏水源。因此,要修复治理七里海也必须从解决关系湿地命脉的水源入手。我们七里海镇有苇田近万亩,其中仅大八亩坨一个村就有5000亩。由于多年干旱无水,芦苇长势严重退化。今后要结合潮白河清淤、津唐运河改造,千方百计筹措吸纳资金,逐步实施苇田改造工程,疏浚网络沟渠,往苇田内引进水源,促进芦苇正常生长。这方面,我觉得造甲万亩苇田改造就是一个成功例子。造甲万亩苇田引进水源后,芦苇长得好了,还搞起了鱼蟹养殖。由于生态环境改善了,招引来大量鸟类。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光景,就会恢复三四十年前的状况。我们七里海镇也要走这条路。如果苇海内挖成纵横沟渠,自然景观变美了,再放上一些小木船让人们在苇海里游览。北边就是兴坨水库,七里海管委会已在那里建了鸟岛,修了木栈桥,将来与兴家坨水库结合起来,南游大苇海,北游大水面,生态游肯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七里海的生态蟹名气越来越大了。七里海镇在七里海核心区、缓冲区还有不少大小池塘水面。大、小八亩坨、齐家阜水产养殖有多年经验,今后要进一步做好“蟹文章”,请专家进行总体策划和规划设计,兴建生态型、花园式休闲垂钓园,同时发展苇编、苇画等特色旅游产品。借助七里海的知名度,在小八亩坨、任凤村建农家院,让游人来了,有吃的,有玩的,有住的,七里海也就成了七里海生态旅游景区闪光的一部分了。
  责任编辑:柯岩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啜殿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