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泉友散文二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079
颗粒名称: 马泉友散文二篇
分类号: I267
页数: 1
页码: 69
摘要: 本文收录了马泉友散文二篇,分别是《为秋而感不为秋所悲》、《四季如画的七里海》。
关键词: 散文 马泉友 季刊

内容

为秋而感不为秋所悲
  夏日的燥热已殆尽,天空开始高远清淡,树木随风簌簌落叶,大地呈现一片金黄,又是秋天了。秋月秋花秋雁鸣,秋风秋水秋叶飞,秋由夏一路走来,确实让人感慨。有的人把秋看得很凄凉,给人落寞之感。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哀天空……《琵琶行》里有:“枫叶荻花秋瑟瑟”,觉得秋是可悲可叹的。范仲淹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绘秋色让人神伤。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道:“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天更是让人怅然若失,就像是一个憔悴瘦柔的女子,有无尽的哀伤,就要临风而逝。
  在苍茫的天地间,感受匆匆荏苒的岁月,感到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沉寂,秋天带来的是萧瑟。其实秋天是很美的,只是美的深沉、美的寂静、美的苍茫,不惊动人而已。它不比春的娇艳,不比夏的热烈,不比冬的沉寂。秋天,天高远、气爽朗、黄橙橙、果累累,希望的田野一派丰收的景象。我的家乡更是抢眼,沉甸甸的小站稻羞涩地低头随秋风摇摆,日渐金黄。出水的鱼儿吃力地翻动着身子,彰显着秋的丰收。顶盖黄的七里海河蟹发出喃喃细语,炫耀着秋的魅力。鱼米之乡的秋色,喜煞人,充分展示了秋的风韵。
  秋天,我喜欢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任思绪被秋风吹散吹远,直到被迷人的秋色而陶醉。陶醉中感受到“秋风之性劲且刚”的豪迈;感受到秋风扫落叶、摧枯拉朽的宏大气势;感受到杜牧的“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境界;感受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酣畅诗意。秋天是美好的,是令人沉醉的,是让人感到丰收带来喜悦的。在我的眼里,秋天就像是从画中娉婷走出的女子,莲步如云,婀娜多姿,不娇不艳,冰肌玉骨,出尘不染,一颦一笑,勾人心魄。
  “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其声瑟瑟,呼号奋发。”为此,“谁在秋风中悲哀地叹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谁伫立梧桐淋着秋雨?谁帘卷西风瘦似黄花?杨柳岸秋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不要为秋所悲,要知道:“秋风吹花做落红,秋雨碾辗化春泥。今夕秋意不怜人,明朝秋霾亮春霁。”希望我们能旷达地享受秋天,感受喧嚣夏日后的清新、漫漫寒冬前的宁静,多去体味“秋风之性劲且刚”的豪迈,少去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终言)的无奈。
  秋风秋雨并不可怕,而是别有一番风景!它们并不怜悯你的悲哀,而为来年的春意盎然做着铺垫。思绪在脱缰,感情在升华,我如此热爱秋天。就让我忘怀地投入那看似无情实则多情宽广的秋的胸怀,让微微心语对秋倾诉,让秋日私语如天马行空、似长空飞雁遨游在蓝蓝的天空和淡淡的白云间……
  四季如画的七里海
  美丽神奇的七里海,就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让人百看不厌。七里海的春天青翠玉滴;夏天碧波浩渺;秋天金黄覆盖;冬天一片苍茫。七里海的四季让人们领略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她的贝壳堤和牡蛎滩也给了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启迪。
  春天的七里海,充满勃勃生机。随着冰雪的消融,破土而出的芦锥,嫩嫩的,青里泛着紫。不觉中,湿地翠绿起来,芦苇的新叶婀娜地舒展着。水中的鱼儿开始浮上水面,欢快地摆尾,各种水鸟,鸣帽着,时而在嫩叶上跳跃,时而点水,捕抓鱼虾,时衣扑棱棱飞向蓝天。春天的七里海是最美的。
  到了夏天,芦苇茂密丛生,拔节长高,青里带紫的芦花在微风中摇着头,像是害羞的少女,扭扭捏捏。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散发着芳香。蝴蝶扇动翅膀,飞舞在花丛中。烈日下,岸边杨柳上的蝉儿叫个不停。夏日,整个七里海淹没在烟波浩渺之中。
  随着清爽的秋风,芦苇开始变成黄绿色,苇叶沙沙作响中,纷纷落地,预示着七里海丰收的季节已经到来。辛劳一年的人们开始下网捕鱼,白花花的鱼开始出水,令人喜煞,笑得合不上嘴。芦苇也被开始收割,拉苇子的小车络绎不绝,一片繁忙的景象。
  冬天的七里海开始沉睡,苍茫而沉寂。大大小小的苇垛像连绵的山脉堆在苇地里。这些苇子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号称“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它除制造高级纸外,庄户人家还把它打成薄帘,或是织成席子卖出,收益颇丰。当下雪的时候,七里海银妆素裹,分外妖娆,风光别具一格。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泉友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