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走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024
颗粒名称: 天涯走笔
分类号: I267.1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本节收录了午后的统一殿、谒鳌园两篇文章。
关键词: 随笔 文学作品 七里海

内容

午后的统一殿
  陈少华
  去年五月,在韩国庆洲邻近的庆尚道上,我去另外一个城市出差,待了一天半。当办完必须办理的事务时,还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
  我是无心在出差地逗留的,但看看时间,返回首尔还早了点。就不着急赶回去,干脆就在附近找个地方先休息一下。在酒店咖啡吧喝了两杯冰水后,我决定还是去庆洲。
  早晨朋友在电话里也提议,既然我还在那个海边城市,何不坐巴士半小时左右去庆洲呢?
  于是我去了庆洲——这个韩国新罗时代的中心。
  从我出差的城市去庆洲,巴士每十分钟就有一趟,所以偌大的车里只有三五个乘客。一个五十岁的女子在右端靠窗户的位置,不时拿出镜子来看看脸上还算细致的妆容。
  我则靠在窗边,用手机对着窗外那些深浅浓密的山峦,想用抓拍留下一些记忆。路的两边是连绵的小山峦,苍翠新绿,空气干净清新。
  五月的午后,在海边湿润的空气里,那些植物无一不尽情享受着海岸阳光的宠爱,显得生意盎然,似乎散发着浓郁的绿色香气。
  进入庆洲城,路上的汽车密集起来,但是没有喧闹的感觉,似乎很少有人按喇叭,感觉车流是无声的。
  巴士在马路边一个公交站停下。阳光十分热烈,正午一点,一个女孩安静地坐在一个巴士站亭的长条木板凳上,大约是在等车,无谓的风吹着她柔软的白色衬衫领。我也走过去坐下来。
  这条路两边的楼都不高,最多五层或六层,视线显得开阔而宁静。阳光透过来,似乎是浅褐色。望着浅褐色光线下马路对面的小店,我把墨镜戴上——韩国南方的光线,温暖而热烈。
  没有这里的地图,我甚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我的时间不是很充裕,顶多五个小时就要返回庆尚南道,然后回首尔。
  于是我拦了的士,希望跟司机商量商量。司机从门边拿出一本地图册,我们一起翻来翻去,找到一个比较近的景点——统一殿,只要十五分钟。
  那天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统一殿里几乎没有游客,我大概是唯一的一个。
  门前开阔,错落有致的树木。整个殿面向着大路延伸的开阔地,居高临下。四周是层叠的山峦。
  统一殿很清静,沿着满是古松的山势建造,以纪念韩国的“三国统一”。殿的左、右、后三面为苍劲茂密的古松树包围,显得静谧庄严。院落不大,草皮茸茸,绿树亭亭。
  一种有细密花蕊的似曾相识的白色花,类似我家乡山坡上常见的一种枝叶细柔的灌木,花朵尤其像,只是在这里它竟然长成三四米高的一棵树,树干直径有二十厘米左右,枝叶和花序形成了雪白的树冠,看上去有种异样的美丽,散发着熟悉的清香,感觉到微风滑过面颊的宁静。
  穿过兴国门,后面是统一殿的正殿。我坐在兴国门前的台阶上,遥望外面无尽延伸的马路。四周悄无人声,似乎连小鸟的叫声也是轻微的。那些眼前开阔的平地被绿树包围,如果有充裕的时间,我愿意沿着眼前那条延伸的路慢慢走下去,把那些埋藏集聚的新罗时代以及有关的花香树影,都一一流连。
  谒鳌园
  游厦门,不可不到集美学村;到集美,自然要拜谒鳌园。鳌园,原为厦门集美东南海滨的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小庙,叫鳌头宫,又名千里宫,抗战期间被日军摧毁;1950年,陈嘉庚先生在这片废墟上重新兴建鳌园,面积约九千平方米,前后花费了十年时间,耗资六十五万元。
  鳌园分为三个部分: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的陵墓。
  集美解放纪念碑竖立在园中央,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集美解放纪念碑”的题词,背面是陈嘉庚先生亲自撰写的碑文,纪念碑通体以花岗岩建成,基座两层,台阶下层八级、上层三级,象征着八年抗战及三年解放战争;碑高约二十八米,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奋斗取得了胜利。
  解放纪念碑南侧是陈嘉庚先生的陵墓,以水磨花岗岩砌成墓碑,碑上镌刻着鎏金隶书文字,墓体呈有寿龟形,墓塘作马蹄状,顶盖用十三块水磨青斗石拼镶而成,墓之左、右、后三面以青石屏壁为障,其上有陈嘉庚先生一生重要经历的十五幅浮雕画像。墓前有对联云:合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论勋劳物望是中外在野一人。祭亭和墓后照壁均以青石砌刻,典雅庄重。
  虽说纪念碑位于鳌园中央,但未见有具体的事迹介绍,往往容易被游人忽略。而鳌园实质上就是陈嘉庚先生的陵墓,故而凭吊的人很多。进入鳌园,我夹杂在众多的游人中瞻仰先生勤劳奋斗的一生,向这位享有“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崇高荣誉的教育家、爱国主义者鞠躬致敬。
  陈嘉庚这样的大贤值得后人怀念凭吊,先生陵墓的内涵也足以让人长久地驻足,然而整个鳌园更让我惊叹更让我折服的是园内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石雕。
  鳌园内,无论是解放纪念碑还是嘉庚先生的陵墓,其基座、屏壁上都有各种题材的石雕,内容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无所不包,共有六百多块。而其精华则是走进园门两边五十米长廊两侧厢壁上镶嵌的五十八幅反映历史人物典故内容的青石镂雕。这组青石镂雕俨然一幅幅生动的连环画,向后人讲述着火烧赤壁、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井冈山会师、平型关大捷、淮海战役等等古今重大事件和典故。这组青石镂雕组画不仅人物车马千姿百态,形象生动,而且是立体镂空造型,在那长约七八十厘米、高约四五十厘米的青石块中,工匠们居然凿出了立体的井冈山、山上紧握双手的“朱毛”、四周招展的红旗,就连山后面也凿有欢呼的战士。站在这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青石镂雕组画前,我实在无法想像,在长达十年的修建过程中到底有多少身怀绝技的工匠参与其中,他们又是如何夜以继日地双手紧握铁锤钢錾,一锤一錾、叮叮当当地凿出这些惊世骇俗的艺术精品的。
  据导游介绍,整个鳌园的石刻分为浮雕、影雕和题字三种,汇集了闽南石刻精华,表现了我国高超的石雕艺术水平,故有“闽南石雕博物馆”之美称。如今眼见为实,对导游的话我是深信不疑。
  出鳌园大门,两旁有专卖旅游纪念品的石雕影雕小店。店门前,有年轻女孩正手握铁杵在一块长方的黑色石板上轻轻敲击。店内是已然加工好的成品,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河流、人物肖像,大小不一,色调各异,甚是精美。女孩介绍说,黑色的石板是采自新疆、内蒙古的黑胆石,那长约七八寸、雪茄烟粗细的铁杵前端磨得尖尖的是焊接上去的金刚针。看上去,制作这种石雕画也不难,只需描好线,然后按照色调的深线以轻重不同的手法敲击出疏密不等的痕印即可。显然,这石雕作画的手艺与园内石雕工匠的手艺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它毕竟也是一门手艺,借助陈嘉庚先生的福荫,借助鳌园这个旅游品牌,它不是也能形成一种产业,为当地增加一份收益么?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越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