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987
颗粒名称: 散文
分类号: I267
页数: 11
页码: 56-66
摘要: 本文收录了七里海的散文作品集,其中包含湘西寻梦、采棉乐、午夜絮语、倾诉。
关键词: 七里海 文学 散文

内容

湘西寻梦
  李蔚兰
  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我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长辫子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那个名叫翠翠的美丽的湘西女孩儿,坐在竹筏上那伤感的回眸一笑,是我记忆中永远的定格。
  醉,在凤凰
  9月22日,我和我的同伴一行三人终于来到了这个神往已久的小城。没有大城市的浮华奢靡,凤凰的早晨是沉静的。
  在凤凰城中,所有的小巷都是由青石板铺就,这一块块从山里背来的青石板,纵横交错成小城的血脉,无疑是小城岁月的见证。踏上被脚板打磨得光滑发亮的青石板路,走进比戴望舒《雨巷》还长的小巷,满眼是坚定的白色墙壁和古朴的木板门槛。此刻,早起的孩童正背着书包沿着石板街奔向学校,在楼板吱吱哑哑的声音里,吊脚楼上的人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游人不是很多,土家姑娘看到我们,围拢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帮我们指引着。我们被热情感染着,也开始用灿烂的笑靥回应着可爱的凤凰人。没有了迟到的担心,没有了堵车的烦恼,在这个小城中,我们做为局外人,带着轻松的心情,踱着四方步,非常随意地用观赏的心态体味着当地人的生活。
  小城里面的巷子越走越窄,现代的交通工具不能代步。也许有人会抱怨这些不便,我却不以为然,现代社会过快的节奏让我们没有机会静静地体味生活。许多人是敏感的,却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无法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感动背后的真实。当你穿过窄窄的石板小巷,与相识不相识的人擦肩而过,你可以一直低着头,不去理会掠过的身影,把心底的真实反反复复地体会。直到你终于可以抒出久藏的无奈,抬起头遥望远处的时候,小巷已在你的身后,轻轻地挥着手,冲你露出安静而又神秘的微笑。
  在巷子的深处我们找到了沈丛文先生曾住过的地方。那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四合院,看上去很古老。院中有用石板铺成的小天井,天井四周为瓦木结构的古屋,有正屋、前屋各三间,厢房四间。屋子不大,却幽雅怡神,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那端坐的木椅、书桌,老式的唱机,仿佛都在追忆着这位文学巨匠勤奋笔耕的往事。在从文先生的书房,临窗的一张大书桌上,从文先生完成了他名闻中外的《边城》。恍然依稀,我仿佛回复到从文先生笔下的岁月。我似乎听到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朦胧中看《边城》里的爷爷、翠翠、大佬……向这边走来。
  凤凰古城,虽有季风永远不能更改的风情,但不会拒绝现代风带来的繁荣。城里的街市,热闹非凡,一件件带着浓郁地方风情的服装、饰品、特产、民族乐器等常常吸引我们的视线。不用说,我和同伴不会错过机会,挑选自己得意的东西,载着春风般的笑脸,欢喜着。
  我们迟归的脚步伴着夜幕,一同落入流淌中的沱江。“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是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现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街灯。”郭老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不正是此刻凤凰的写照吗?除了我们,还有小城里的“的士”此刻也徜徉在这条天街上,不同的是,他们在为生计奔波,我们在享受快乐。这个小城在10点中,已经进入了它的深夜。只有我们,仍贪恋小城的静谧和温馨,不想用睡眠来错过都市少有的恬淡。沱江两岸的灯火亮了,酒吧的喧闹声也随着夜色沉入江中。
  走进沱江边的一家茶楼,临窗而坐,沏壶好茶,置身茶香中欣赏月色,这月色笼罩下的古城,水的柔性穿梭于时空,游走于大地。因为水,凤凰才有这番的生机和灵性,因为水,凤凰的微笑才如此动人。在水毫不矫柔造作的温柔下,茶楼绕身沁入肌肤的茶香间,我醉了,醉在凤凰美丽的夜色中,不愿回到是与非禁锢的牢笼里。
  或许,人在异乡容易醒来,或许,生怕再错过更美的风景。当清脆的鸟鸣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抬腕看了一下表,刚刚5点半,记不起昨夜何时入睡,心中记挂着晨曦中的凤凰。跃出房间,满眼的青翠,沁人的清凉赶走了最后的睡意。我敲醒了隔壁酣睡的同伴,“快,我们去看沱江的晨光去。”随着声音,我已经飞奔下楼,像一只欢快的小鸟,飞翔于凤凰的早晨。
  沱江是绕过小城边廊的一条河,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河上渔舟荡漾,河畔,有阿妹在淘米、洗菜、捣衣、照身影,阵阵杵声与姑娘的欢声笑语相应和。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江壁上。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来到沱江边不乘船游江是很可惜的,因为那是感受两岸风光的最佳通道。让我们乘着小舟顺江而下吧。又窄又长的扁舟,正好可以容下我们,江水不疾不徐静静地流淌着。一叶小舟,搅动一池的清水,翩然间,我们滑翔在沱江之上。船工晃动着橹,拨开江面的轻雾,搅碎了沱江的梦,迎着连绵山峰的翠绿,向下游荡去。望一望两岸,慢慢后退的吊脚楼,渐行渐远,可是吊脚楼里的生活仍在继续。水波一条条散开,又一条条聚拢,把你包围着,簇拥着,让你透不过气来。透不过气是因为我的心中堆积了太多的感动,土家族民居特有的房檐屋角美丽地伸展在蓝天底下,与远山绿树相映成辉,水波流转,激起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的渴望。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这种渴望早已变成了奢望。我害怕我自己无法再回归自然,无法再找回那一颗平常的心。江面上只有我们这一只船,恍然间,我们成了画中人,点缀着沱江的早晨,我们在画中游,同时画中的我们又是如此的美丽。不知是我们给了沱江灵魂,还是沱江给了我们灵气。在这早晨的沱江,我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弃舟登岸,我的同伴相中了一片收获已久的稻田拍照。背景是稻草堆积成的一个个草人。看着镜头里他天真的笑脸,眼前的场景,让我突然心中一动:同伴脸上的笑容,和水边孩子的笑容同样的纯真和灿烂,我不知此刻的他是不是回到了他的童年,因为这种笑容在都市的套子里早就泯灭了。在都市,这种笑容只有在婴儿的笑靥里才能看到。
  远处,苗家姑娘们略带羞涩的唱起了她们的山歌,优美的调子盘旋在空中。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此刻的场景,只是在静静地享受着。我猜想,她们一定是讲着自己的梦想和憧憬,述说着爱情的忧伤与无奈……
  醒,在德夯
  当得知我们对苗寨感兴趣时,热情的“的士”司机小张开始向我们推荐起来,一个深藏在武陵山脉之中,距凤凰25公里处的德夯。去德夯的目的是为了要看一看真正的山村苗寨。德夯在苗语的意思是指“美丽的峡谷”,那里除了山水秀丽,方圆百里布满了古老的苗族村寨,正是我们寻访民俗的好去处。一路上,美丽的峡谷绵延不断,散着薄雾静静地展示着它特有的庄严与壮观,不由得让我想起一首经典的名曲《大峡谷》……
  临近德夯,现代文明的痕迹已经退到了山后,古老的村寨开始一段段隐现出来,依居于山林河湾之间,陈旧、朴素、落满岁月的风尘。不时有炊烟从寨楼的屋顶丝丝渗透出来,萦绕在村落之间,蔓延出一种生活的简单与安宁。临街的多数房屋敞开着门扉和窗子,很坦然地任你观览,偶尔有挑着山货挎着背篓的人匆匆掠过,门边,不时就有老妪脚蹬织布机发出的细碎声响,老人老了,她不会说普通话,她看着我笑,沧桑的脸满是记录春秋与冬夏的皱纹。寨子幽深而神秘地向深处和高处伸展着。
  我走进一家小院,乱石和木栏围成的院子里,四处堆满干枯的树枝与竹竿,石板与泥土修筑的屋墙两边,是破烂的猪圈和鸡棚,黑沉沉的房间里简陋不堪,空气中弥散着阵阵干柴炊烟的气息……没有太多游客的到访,整个寨子里安静而清冷,我们也因此有更足够的空间深入到每一条巷落,去触摸那每一块古老的墙石。“你们走错路了!”一个童音叫住了我们,唤起了我对一个久远年代纯朴民风的回忆。这里,青石板与黄土块垒砌而成的屋舍,斑驳、破旧,虽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却仍然保留着它坚实的结构。偶尔,也可以看到几处废弃的房舍,屋梁石块坍塌一地,只剩下几面残缺的墙顽强而孤单地伫立着。在石块圈起的栅栏里,我们还看到散养的小猪和觅食的鸡群,面对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它们居然毫不惊乱,真是有趣极了!
  与凤凰城相比,这里的生活要安宁很多,虽然没有参加他们盛情的煹火晚会,未免有些遗憾,不过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苗家生活的另一面。站在寨子一角,观望着远处的山林水田,再回头看看炊烟袅袅,那悠闲的赶牛人、打水的村民、以及正在聊天的苗家老人,这一切突然间褪色成了一幅朴素单纯的黑白画面,不由得让我感叹着:生活在这里可以被还原到如此的简单……
  而简单的背后,又是如此的沉重。他,一个我在山寨里认识的男孩,是怎样度过他的童年。12岁的他刚上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当起了小导游。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月工资只有几十元钱,他的计划是赚到足够的学费而回到课堂。500元的学费,对于他来说,竟像天上的月亮一样遥不可及。我和同伴对望了一下,无语。我们的这顿饭钱,竟是他小学三年的学费……
  因为日程的关系,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探访更深的苗家山寨,去体验古老的民风民俗,收集更多的民间工艺,这是我觉得最遗憾的地方。尽管如此,我们的收获还是远远地大过了初衷,美丽的湘西像一片富饶神秘的领土,深深地吸引着我,牵动我无限的眷恋与梦想……
  湘西之行,我无法忘怀,不能忘怀它的山水,它的小巷,它的古朴,它的风情。平和、宁静,是此行中我最大的感受。也许,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也许,这才是一切的必然。
  别了,虹桥;别了,晨曦中的沱江;别了,让我牵肠挂肚的苗寨德夯!我用贪婪的目光,把眼前的美景镌刻在我的心中,永远的封存起来,当美丽的湘西不再古朴时,我记忆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像沈先生的文笔一样,永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采棉乐
  张慧芳
  今年棉花又丰收了。“十一”长假正值农忙,所以我和十二岁的女儿商量好,不是去外地旅游,而是去乡下舅姥爷家摘棉花,体验一下农民劳动的艰辛。女儿欣然同意,并同我一起准备好采棉时戴的帽子、穿的衣服和鞋子,我们就出发了。
  汽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我的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从前,小的时候由于父母都在县城工作,顾不上照顾我,便把我送到乡下舅舅家,我的童年是和表哥、表姐一起渡过的。那时我们一起割草,养兔子。一起下地干农活,种菜、拔草、摘棉花、割稻子……边玩边干,日子过得非常开心。一直到我上了小学,才不得不离开这熟悉的村庄,离开整天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小伙伴。上学以后,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来舅舅家度过。后来上了大学,参加工作,结了婚,来舅舅家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而舅舅家的表姐、表哥也有的因为考上大学,分配到外地工作,因此,就在当地安了家。国庆节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团聚的日子。
  汽车刚驶进村庄,我们看见在家家户户门前,都用苇席晾晒棉花,白茫茫的,远远望去就像刚下过一场雪。孩子欢呼着:“棉花,棉花,那么多的棉花,我要摘棉花!”我忙劝到:“别急,别急,待会儿,有的是棉花要你摘!”汽车到了家大门口,在门楼子下面阴凉处,舅舅、舅妈和比我们先到的表姐、表哥以及他们的孩子也正在摘棉花,见我们到来,先是一阵欢呼,接下来便是问候;小孩见着小孩亲,大人见着大人亲,大家仿佛都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最高兴的要数舅舅和舅妈了,他们今年都岁数大了,身体又不好,今年还种了八亩多棉花,收获的季节有喜有忧。喜的是看见满地的棉花仿佛堆成了一座银山,忧的是那么多的活忙也忙不过来,累得这把老骨头就要散架了。突然来了这么多帮手,当然高兴了。
  大家围着一大堆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棉桃开始剥起来。长长的绒从棉花瓣间抽出来,两个棉桃就能抽出一大把棉花,软软的,白白的,真让人爱不释手,这活让人越干越爱干。孩子们也都认真的剥起来,一双双小手也都忙得不亦乐乎,表姐风趣地说:“有爪的都上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摘棉花不是直接去地里摘棉絮,而是清晨趁露水还没落下去,赶湿把棉花连桃摘下来,这样做一来可以防止枯黄的叶子沾在棉花上,弄脏了棉花:二来可以延长劳动时间,这样下午和晚上也可以干活,而且在家里干也比较舒服,不至于太累。于是,我们希望第二天下地去摘棉桃。舅妈忙打泄说:“去不得,棉花上的露水会把衣服打湿,很冷的,还是别去了,在家里干点就行了!”可我女儿不服气地说:“舅姥姥,舅姥爷能干的事,我一定能干,您就让我们去吧!”经不住孩子们的乞求,舅姥姥终于同意了。
  早晨六点多钟,我们骑上自行车奔向田野。
  清晨的大地笼罩在薄雾之中,还是那条熟悉的乡间小路,不同的是,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粗了,也和我们这辈人一样逐渐成熟了。小路两旁的河沟里长满了芦苇、蒲蓬,微风吹来,苇花摇曳,蒲蓬起舞,遍地的爬山虎精神地吹着小喇叭,黄色的野菊花争相喝彩,麻雀醒了,漂亮的大喜鹊也醒了,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穿过芦苇丛,放眼望去,视力所及,到处都是棉田,这里是棉花的海洋,一朵朵棉花张开笑脸,仰视天空,像是天上洁白的云彩,又像是盼望着主人的到来。大地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到处充满了花香,空气如此清鲜,以至于做几次深呼吸,你都会觉得自己精神了许多,年轻了许多!
  孩子们高兴得唱着、叫着,没有丝毫困意,精神极了。忽然,孩子惊奇地喊起来:“妈妈,妈妈,你快看,棉花上沾着亮晶晶的小露珠,就像大街上老爷爷刚刚绕出来的棉花糖。”长在高处的棉桃顺手可得,长在低处的棉桃需弯腰甚至蹲下去摘,一会儿,袖子、裤腿就被露水打湿了,浑身凉飕飕的,露水沾在脸上,痒痒的,脏兮兮的,但看到那么多吐絮的、洁白的、惹人喜爱的棉花,手就不由自主地、不停地去摘,顾不得冷,顾不得疲劳,就这样一路摘下去,身上的棉袋子塞满了,就往事先准备好的麻袋里倒,然后再去摘,再去倒。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了,不知不觉地,地上已经站起了几大袋子棉花,高高的,满满的。太阳出来了,天气又变得很热很热,孩子再也忍不住了:“妈妈,我渴了,累了,咱们什么时候回家啊?”我说到:“再坚持一下吧,等把这块地摘完后就回家了。”舅姥爷说:“孩子们歇一会儿,我去给你们砍甘蔗吃!”舅姥爷砍来了几棵甘蔗,孩子们吃起来“真甜啊,太好吃了!”这时,我也感觉到有些累了,真想休息一下,但看到年迈的舅舅仍在坚持摘,就一直坚持着,终于,一大块地被我们采摘干净了。回到家,我们又围着这些新采摘回来的棉花桃开始剥起来,傍晚时分,随着我们陆续的剥陆续的晒,棉花已经干得差不多了,舅舅便把晾好的棉花用布一裹,骑上三轮车去供销社卖,总共卖了五百多元钱,看见舅舅一脸的喜悦,我们浑身的疲劳顿时消失了。
  晚上临睡时,女儿悄悄凑近我的耳边,对我说:“妈妈,我来的这几天好累呀!舅姥姥、舅姥爷每天都这样生活么?他们多辛苦啊!”
  “是啊!农民都是这样,他们每天辛苦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靠天吃饭,获得丰收真的不易呀!”
  “那么,什么是靠天吃饭呢?”
  “如果老天作美,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农民就会大丰收;如果天公不作美,遇到洪涝灾害,旱情等等,庄稼就会减产,农民就没有好收成,一年的辛苦就等于白费。”
  “那么,我们就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爱惜粮食喽!”
  “当然了,我女儿终于长大了!”
  长假再长对于我们来说却是短暂的,我们真想在这里多呆几天,再帮舅舅多干点活,再多看看丰收给每个人带来的喜悦。这次特殊的假期,不仅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懂得了劳动的艰辛,而且增进了亲情。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不乐而为之,明年的“十一”我们还会再来。
  午夜絮语
  叶茂
  妻子是一棵树。春夏秋冬,用心培育,精心呵护,施肥浇水,才能为你开花结果。
  情人是一枝花。无心插柳,柳会成阴,满足虚荣,体验感觉,经风遇雨难挽凋落。
  知已是另一个自己。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寻找爱,寻找情,寻找幸福也包括寻找你自己。
  什么是妻子?就是男人愿意把积蓄交给她保管的女人。什么是情人?就是你偷偷摸摸地去和她约会又怕妻子撞见的女人。什么是红颜知己?就是你能把有些秘密说给她听却不能说给妻子听的女人。
  妻子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责任,约束你不能随便和别的女人交往;责任就是社会和家庭道德;情人是一种补偿,补偿男人想从妻子那得到却又无法得到的激情;红颜知己就是一种点拨,点拨你心中的迷津,让你感觉不孤独不寂寞,生活的五颜六色。
  妻子陪你过日子,情人陪你花钞票,红颜知己陪你聊聊天。妻子不能替代情人,因为她没有情人有情调;情人不能代替妻子,因为她没有妻子的亲情;妻子和情人都代替不了红颜知己,那是人的心灵与情绪需要。
  妻子是一个和你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女人,却为你深夜不回家而牵肠挂肚;情人是一个和你没有一点家庭关系的女人,却让你尝尽做男人的滋味尽情消魂:红颜知己是一个还没和你扯上关系的女人,却能分担你的快乐和忧愁。
  妻子是一个家也是一棵树,家是一个能给你浮躁的心带来安抚的港湾;大热天你可以自由地在树下纳凉;情人是家的累赘,满足男性心理,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你不想甩掉;红颜知己是人生的点缀,没有你不会觉得寂寞,但你会觉得生活没意思。
  妻子的关心像一杯白开水,有时你没有渴的感觉,有时会成为一种唠叨,只是在生病时才会成为一种温馨:情人的关心就像在白开水里加了一勺糖,慢慢地品上一个晚上还不满足,你总是感觉意犹未尽;红颜知己的关心就像工作到午夜喝上一杯咖啡,越喝越提神。
  妻子怀上你的孩子会深情地问你让你猜是男孩还是女孩?情人怀上你的孩子会哭着来质问你我该怎么办,怎么办啊?对于红颜知己,你会把你的情人怀孕的消息告诉她,并问她你该怎么办。至于妻子,你会在她发现你的情人肚子大了的秘密后才告诉她:“其实,我早就想告诉你了。”然后拼命地向她解释,并作可怜状。
  妻子回了娘家一个星期不回来你也不想,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情人三天不见你就给她打电话:想死我了,你上哪儿去了?今晚我们到老地方喝杯咖啡好吗?心中有了苦闷忧伤,你最想向你的红颜知己倾诉,告诉她你在妻子和情人之间疲于奔命,实在受不了了。你希望她是一颗救命的稻草。
  生活中最让男人受不了的是妻子的唠唠叨叨,情人的哭哭啼啼,红颜知己的误会与误解。
  妻子的唠叨往往让男人心烦意乱,情人的眼泪常常让男人已硬的心变得酥软,红颜知己的误解把男人的心由悬崖推进深谷。
  男人理想的妻子,就是男人能从她身上找到情人和红颜知己两种相互交织的那种感觉,只是这种感觉男人很难找到。最好的情人是在你和她的关系被妻子发现而主动退出又不提任何要求,只是情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最好的红颜知己是你希望有一天她能成为情人,甚至妻子,只是这种想法很难实现。人生亦如此:鱼和熊掌不得兼得。
  如果有可能,男人都在想把红颜知己变成情人,如果再有可能,再把红颜知己变成妻子。只是变成妻子的红颜知己就不再是知己了,因为很少有男人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知己的。男人心中有好多秘密不能随便说给妻子听。要不,那还叫男人么?
  娶一个妻子是为了怕别人说闲话,找一个情人是为了给单调的生活加点味精,交一个红颜知己是想给空虚的心灵浇点鸡汤。男人一生都在寻找的不是一个妻子,也不是一个情人,而是一个甚至更多的红颜知己。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伤害的时候才去乞求原谅,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去挽回。如果我不小心流下一滴泪水,那是因为我不愿意忘记你是谁。人很容易忘记和他一起笑的人,但很难忘记和他在一起哭的人!
  倾诉
  荷清
  姑妈离我而去了,我的心情很悲伤,就象汹涌奔腾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姑妈的音容笑貌总是在眼前浮现。我觉得姑妈的人格是高尚的,正因为姑妈具有人格力量,我对她怀有一种崇敬之情。
  姑妈一生坚信共产主义信念,追求真理,可以说为革命贡献了一生。姑妈叫李静轩。生于1923年2月22日。由于家里很穷,女孩子多,她儿时竟没有一块布能够遮体,知道害羞时竟连一件衣服也没有,十四岁她就开始干农活,赶车、打水、下地,那时只有一身衣服,晚上睡觉时洗了,第二天没干就要穿上下地干活,二十一岁,她卖给了地主,由于不忍压迫,逃出魔爪,投身革命,从此便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那是1944年6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武、宝、宁一带,环境恶劣而艰苦,但是她认准了自己所走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就一直走到底。在敌人的枪炮声中,在生死关头,她从没有畏惧和退缩过,当年八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革命生涯中,她出生入死,义无反顾,历尽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乐观地工作着,实现着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无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还是在文革莫须有罪名的迫害下,她心中对党、对人民的那份忠诚,那份崇高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她怀着这种崇高的信念和忠诚,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磊落胸襟来鼓舞鞭策自己并影响着他人。
  姑妈的一生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恪守共产党员准则,捍卫真理的一生。她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作为一名党员,她在工作上是上进的,一丝不苟的,在学习上是刻苦的,持之以恒的。特别是离休以后,她始终没有中断过政治学习,记日记,她政治信仰的坚定性,体现在她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在信仰危机的今天,在许多党员干部一面执行着党的路线,奉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面又在祈求仙灵的保佑的今天,她做出了将自己的骨灰洒在她曾经工作、战斗、生活的地方——河北省秦皇岛昌黎县黄金海岸。这一切更说明了她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为后人作出榜样,更证明了她的信仰是何等坚定,又是何等的始终不渝。姑妈虽然不在世了,她的骨灰也融于这她深恋的地方黄金海岸。
  姑妈的一生是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廉洁正直的一生。她始终盼望廉洁之风重振中华,对党内的腐败深恶痛绝,她在职时,没利用职权谋过私利,离休后也没给有关领导添过麻烦,提过任何额外要求。姑妈为公安事业奉献了她毕生的精力,从46年至72年退休,有24年工作在公安战线,年轻时因为破获一起杀人案,落下了脑疾,一直未愈。
  姑妈一生是珍惜幸福,艰苦朴素的一生。她从没有浪费过一粒米,一丝布,一滴水,一度电,一块煤,一张纸,一分钱,她的生活始终保持着党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她对自己的吃穿花用十分苛刻,可一旦亲友遇到了困难却能慷慨解囊。她经常教育我“不要忘本,要珍惜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要想着还有多少人在受苦,下岗无业,吃不上饭。”当她看到谁有一点浪费和粮食被扔掉就非常痛心和难过。在她这八十年的生涯中从没有因一碗米饭不新鲜而扔掉过,她的这种艰苦朴素的品质如果能坚持一天,一个月,甚至一年是好做到的,但能坚持一辈子,能一生都这样节俭却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她经济收入颇丰,有条件享受一点儿的情况下,就更加难能可贵,为此就更让我怀念她一生的不容易,更让我忍不住悲伤的泪水,不能自控。她之所以能够以苦为乐,知足常乐。我想与她从小苦大仇深,革命生涯艰苦卓绝不无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她本身具有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所至。这就是她让大家尊重的人格魅力。
  姑妈一生真情待人,珍视友情。她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完全体现出一个真字,真诚相待是她为人的主要特点,同情弱者是贯穿她一生的主旋律,嫉恶如仇,打报不平是她性格上的又一闪光点。多年来她往返于昌黎和芦台两地,在昌黎生活的时间较长,她对昌黎有深厚的感情,她留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志朋友姐妹们,留恋这里的空气和人情,留恋这片热土的一切一切,病中她非常想念远在昌黎的姐妹们以及她所交往的朋友们,多么想回来啊,终因不治之症夺走了她的生命,不能再和她的姐妹们朝夕相处了,她将她的骨灰洒在这个广袤无垠的大海,不正说明她情系昌黎的一片情吗。静轩姑妈在患病时还坐着公交车在市场为昌黎的姐妹们买了御寒的衣服,在展销会上为邻里买了鞋子等等,让我捎来,然而她却不舍得自己买上一件,在她看来给朋友们买衣服、鞋子,让大家穿上比自己穿上更高兴,心里更舒服,因为她心里总是想着朋友们对她的恩情,对于大家对她的一点点帮助,一点点关心,她会牢记在心不会忘记的。
  我姑妈的一生,是热受生活,热爱生命,与疾病抗争,与病魔顽强斗争的一生。当她患病后,为了让她减轻心理负担,我们始终瞒着她的病情。记得有一次,她问我:“你看我这病可能治好吗,我可能活过今年吧。”我强忍着泪说:“能治好,只要您有信心就能好。”她听了十分高兴说:“我没有八十岁老人的心,就像40岁的人,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有许多的愿望没有实现”。我就问她,您还有什么没干,做什么事呢?她想想回答说:“干革命呗。”今年四月七日她长期的咳嗽病,在宁河县医院查出肺癌晚期。得知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在我心中,我姑妈是多么顽强的人啊,两年前的大病都闯过来了,我认为她是不会死的,她心是不老的,永远也不会老的,她一辈子以苦为乐,她没有享受到什么福,舍不得吃好的,她不能得这病啊,我背着她去了天津肿瘤、胸科医院找专家、主任看片子,主任说百分之百是这病后,我大哭了一场。姑妈却不往坏处想,也许是她一贯的没有把自己的病当过一回事,开始她主张在家中中医治疗,通过吃中华灵芝宝和偏方、中药,有些好转,但没有几天又反复、发烧,在家中两个月烧了六次。在“非典”期间,姑妈在亲友的相帮下,渡过了艰难的岁月,后来病情恶化,她开始吐血、发烧,我哭着求她住院治疗,才于五月二十四日住进县医院,在医院她始终与病魔进行顽强的斗争,坚持锻炼,下床走步,直到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后,仍然寻找偏方,从没放弃过治疗和生的希望,她的这种顽强的与疾病抗争的行为,不得不让大夫们佩服。当第二次下了病危通知书时,她竞能闯过三关连同两年前的那场灾难,她共闯过了四次生死关,与死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较量,临终的前天晚上大夫向我宣布说:“过不去今晚了”,给我一张“病危通知书”,第二天闯过来的姑妈,和我下了最后一盘跳棋,当大夫见她还在平静地和我跳棋时,都惊呆了。我在陪伴她的过程中,曾因看不下去她所受的痛苦,精神几乎要崩溃了,在她病情加重,实在忍不住哭泣时,她却说我:“别哭!别哭!我没事,不要紧的。”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逆转的,我的姑妈在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人生路程,经历了八十个年头的春、夏、秋、冬后,离开了我们,但她把她的可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人,她信仰的坚定性和革命的彻底性,她生活的简朴,待人真诚,心地善良的优秀品质永远是值得后人继承发扬的,永远是我的学习榜样。
  想着她将自己的骨灰洒在黄金海岸,就不能让我们这些具有共产党员称号的人有一丝一毫对信仰的动摇;忆着她一生生活的艰苦,就不能让我有半点的铺张:想着她对亲朋的真诚,就不能让我待人有半点虚假;忆着她对生命的珍惜,就不能让我对光阴有丝毫的颓废。
  我的好姑母啊,您曾经在病中告诉我:“你奶奶说我是水命,是大海的水。”质本洁来还洁去,滔滔海水融洁身。就按您的遗愿,将您融入这波涛滚滚的大海之中吧!您想到哪去看看就游到哪里,让您带着不枉此生的微笑,带着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雄心壮志,游遍五大洲、四大洋,游遍全国每一个角落,游遍世界每一个地方。让我无愧地告诉您,您的愿望都实现了,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湘西寻梦
相关作品
采棉乐
相关作品
午夜絮语
相关作品
倾诉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