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975
颗粒名称: 报告文学
分类号: I25
页数: 2
页码: 68-69
摘要: 本文收录了七里海的不须扬鞭自奋蹄报告文学作品。
关键词: 七里海 文学 报告文学

内容

不须扬鞭自奋蹄
  ——记天津市正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学军
  王景福
  在津沽大地的潮白河畔,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私营企业家,他就是天津市正方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学军。他用真情和汗水勇立在私营企业的潮头,展示出了创业者的风采;他用耕耘者的勤奋在生意场上闯荡,撒下了希望的种籽也带来了收获的喜悦。同行服他服得其谊融融;职工爱他爱得其情切切;客户夸他夸得合不拢嘴。可不呗,不知他用了什么高招,在一方不起眼的小地盘上闯出了一片私营企业的新天地,把一个昔日里小打小闹的家庭小作坊,办成了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所属企业达6家、员工达300多人、年产值达900多万元,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人们在惊叹之余,常常念起他在默默跋涉中,身后留下的那一连串让人感动的故事。
  一、独具匠心创家业
  由于家境贫寒,于学军初中毕业后便回村务农,帮家人维持生计。在长年累月的劳作中他发现,虽然村民们没日没夜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地在地里滚,但家家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衣破三补土坯房”的紧巴日子。正可谓穷则思变,这个朴实而又厚道的真情汉子,没有望穷止步,他下定决心,再也不能守着旧碗不思新粮、揣着袖子就地打转了。为了让家乡父老改变手中没米唤鸡不语、兜里没钱办事艰难的窘迫,他开始找起了原因。他发现,农民的两眼光在粮食生产上打转转是行不通的。地力再强,经验再好,产量再高,村民的腰包也难鼓起来。要想甩掉贫穷帽子必须要走工农结合的路,只有这样大家才有奔头,日子才有盼头。于是他毛遂自荐带着全村父老的重托,开始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打起了创办企业的算盘。于学军真不愧是一棵插哪哪活的好苗子,他有胆略,有眼光,而且苦学苦钻懂技术,终于不负众望,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坎坷成大道,艰难困苦玉汝成,相继为村集体成功地创办了电镀厂、碳素厂、五金厂、服装厂等五个骨干企业,使村集体经济迅速驶上了快车道,村民的日子一下子好起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市场经济大气候的影响。科技含量不高的集体企业,就像一只小船抗不住风浪,一下子失去了往日云帆直挂的辉煌。不甘失败的于学军,于1988年8月毅然退出集体企业,另起炉灶,自己创办了绝缘材料厂。初办个人的工厂,资金缺乏,他托亲靠友,借来了4000元,买了一台简单的设备。厂房没有,他腾出家中的厢房。技术不足,他外聘能人当师傅、做指导。市场销售无门,他千方百计到处联系,四方宣传,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跑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辛勤努力,当年就创产值15.6万元,上缴税金3.2万元。初办企业的成功,使他更增加了信心,步子也越迈越大。
  二、诚信为先谋发展
  颇有战略眼光的于学军,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要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咬定诚信不放,这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必备的杀手锏。为此他公开承诺,靠优质的产品取信于用户,靠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不够数量的缺一罚十,价格不合理的包赔损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次,北京一家用户给于学军打电话,告诉他,他们在安装某一产品时发现缺了一个垫。当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第二天,天刚刚亮,昨晚打电话的用户被电话吵醒,电话里传来于学军的声音,您说的垫我们已经送到,就在门外。接电话的人来不及穿好衣服就迎出大门外,一看确实是于学军带着人前来送货,他激动地拉着于学军的手说:“我不过打电话说一声,没想到您还亲自把东西送来了。”于学军说:“缺一个垫是不算什么,但是它关系到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我们企业的声誉。”对方被于学军的真诚所感动,当即又签下20多万元的产品定购合同。就这样,于学军靠诚信取信于客户,取信于市场,使企业稳步向前发展,又先后办起了注塑工厂、低频变压器厂,使企业年产值猛增到900万元,上缴税金也增加到60多万元。按理说有了这样的家业,他也该歇歇脚了。但在于学军心里,致富没有够过一说,在腰包鼓起来以后,他没有小富即安,2006年又投资500多万元买断了天津市无线电元件三厂,组建正方三木电子有限公司,又一幢生产车间楼在厂区内拔地而起。令人称道的是,面对这可圈可点的家业,于学军没有表现出丝毫总经理的派头,永不满足的他心中仍在谋划着更远大的目标。
  三、意笃情深助乡邻
  耕者越勤、其获越丰,于学军家大了,业大了,但他那颗热腾腾的心没有变;手头富裕了,但没有做一件为富不仁的事。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这些年中,他时刻不忘乡亲们,用他自己的话说:“政策是党给的,成绩是大家帮的,我富了,但不能忘记我的父老乡亲。是家乡的水养育了我,树高千尺也不能忘了根。”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有情有义、表里如一,怎么说就怎么做。有一次,他外出洽谈项目,项目前景看好,各项合作条件也都不错,准备签约时,对方又提出要在对方所在地落户企业,当即被他回绝。用他的话说:“我办企业,并不全是为了我自己,我要为家乡人多解决就业岗位。”就这样他推开金钱保住了心意。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但情系家乡人,还把那份真挚的爱心送给几千里外的灾区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从安徽救灾到支援西北贫困县;从捐资周邓纪念馆到县、乡、村建教学楼;从捐资为教师们过节到帮助一批又一批失学儿童;从资助敬老院到照顾贫困户,他几十次的无私奉献,捐资总额高达30多万元。群众热情地称赞他是“民心企业家”,政府也授予了他“助教模范”、“扶贫先进”等荣誉称号。
  这就是独具创业风采的于学军,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敢向潮头弄风流,苦心经营,温不增华,寒不减叶,钉是钉,铆是铆地干,为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由此,他也得到了许多殊荣。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曾亲自接见他,对他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给予了赞赏。他还多次被授予市、县级劳动模范称号,他的企业被县政府定为重点保护的私营企业。1993年,他担任了县个体劳协副会长,县工商联副主任,并被推选为县政协常委、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执委。1994年,被推选为市民营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
  潮白河日夜不息的涛声可以作证,他脚踏一方热土,用赤诚的爱恋不懈地追求着。正方有限公司红火的日子可以作证,他以响当当的业绩展示了一个新时期企业家的创业情怀,拼搏勇气和成功的豪迈。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

不须扬鞭自奋蹄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