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955
颗粒名称: 报告文学
分类号: I25
页数: 4
页码: 66-69
摘要: 本文收录了七里海的报告文学,其中包括了小天地搞出大名堂等。
关键词: 报告文学 七里海

内容

小天地搞出大名堂
  汪景福
  谁能相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草地,谁能相信这里而今是集国内最先进的养猪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宁河原种猪场。难怪,当人们领略着这颗璀璨明珠独领风骚的神韵时,会发出一连串的惊叹!这真是一个奇迹。当初不知是哪位有心人颇具慧眼,看中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宝地。是啊!正是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以有胆有识的共产党员李振宽为核心的党支部一班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率领着百十条朴实而又厚道的血性汉子,在2000亩荒凉的土地上,根扎沃土勤创业、搜取衷肠做热鞭,把一个昔日里小打小闹的种猪场,搞成了大家大业,走向了全国一流。
  走进被誉为“全国种猪行业一颗明珠”的宁河原种猪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甬路旁一排排整齐的绿化带,绿荫树内侧是几个鲜花锦簇的大花坛,五颜六色的鲜花一簇簇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在微风的吹拂下送来阵阵芳香。在人们的印象中,猪场是又脏又臭的地方,而这里却看不到一点污迹,闻不到一点臭味,使人荡气回肠、神清气爽。透过这迷人的芳香,人们在感到了创业者的朝气和种猪场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对这些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人们用一颗金子般的心灵,铸就了种猪场今日的靓丽和辉煌,肃然起敬。
  如果说前来参观的外国教授惊讶宁河种猪场
  具有如此优化的自然环境和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设备,那么他们更想不到种猪场这些平凡的人们走出的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这个场是在改革的摇篮中诞生的,是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那是1978年,他们在许多人望草兴叹的茫茫原野上,打响了养猪行业的攻坚战。在荒草地上,搭起窝棚,垒起猪圈,把希望铺展在这里、把青春奉献在这里。没有水电、没有食堂,渴了喝口坑水,饿了啃口硬馍,真有点像大庆人找石油那股劲头。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推动着原种猪场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年过来了,从圈养到网床饲养,从一勺勺喂养到自动化采食;从生产种猪品种单一,性能低劣,到拥有4座原种猪选育场、繁育场、一座年产上万吨的饲料加工场,年供种能力达3万头,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从宁河人也不知这个场在哪儿,到闻名海内外。这之中凝聚了以李振宽为核心的党支部一班人的创业精神和无穷智慧;凝聚了全场职工的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一些养殖户曾经把宁河原种猪场的产品和茅台酒作比说:南有茅台,北有"长白”;农业部的领导称:宁河原种猪场是全国养猪行业的一颗明珠;一些专家教授对宁河原种猪场的评价是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准一流水平。一位加拿大养猪协会的官员说:“宁河原种猪场,猪好、管理好、环境好、人更好。”
  人们在交口称赞的同时,不禁要问,宁河原种猪场党支部何以能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天地里搞出大名堂?党支部书记、场长李振宽,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宁河原种猪场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在于有党的好政策,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有他们党支部带领职工始终坚持围绕市场定思路,围绕科技人才找出路,围绕农村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文章,才使企业在为全县、全市乃至全国农村服务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品种领先、科技领先、设施领先的国家重点种畜禽场。
  发家自有发家的道理,成功自有成功的缘由,的确种猪场能有今天,即融铸了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心血、他们的爱心、也体现了他们先一步、高一手,以科技立场、以科技兴场的智慧。
  回顾种猪场二十多年的创业史,党支部一班人有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场要兴、靠创新,场要立、靠科技。特别在当今农村面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结构调整中,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因此他们把科技和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命根子。那么他们又是怎样依靠科技扫清发展进程中的拦路虎的呢?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每年需要大量的优种,但国内现有的选育水平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从国外直接引种费用昂贵,还容易退化,这是国际性难题。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他们先后引进世界著名种猪“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白猪、美国杜洛克猪”;聘请了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为顾问,根据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原理,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线性无偏预测等方法,大胆嫁接进行选育;同时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性能测定系统、闭路监控系统辅助攻关。在攻克科技难题的日日夜夜里,支部一班人和专家一道几乎寸步不离猪舍,连吃饭和睡觉都不敢离开。选育中,光记录原始数据的底稿就足足装了几麻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通过五个世代的精心选育,他们终于攻克了国际性难题,成功选育出了“天河”牌天津丹系长白猪,经过国家专家组鉴定,该种猪具有群体整齐,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胴体质量好,瘦肉率高等优点,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农业部和天津市畜牧局在新华社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省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做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天津日报在头版头条载文夸赞说:现代化程度最高,世界名种猪最全,宁河原种猪场全国领先。丹系长白种猪选育成功后,他们经过大量的科学育种手段又苦熬六年终于成功培育出了天津自己的当家母本猪,取名为“天津白猪”。良种选育的成功,空前地促进了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就是凭着这种共产党员特有的百折不挠的执著,他们从1984年开始,先后进行了天津市百万头瘦肉型猪推广、生态农场建设、节能猪舍的研究、丹系长白猪选育、天津白猪选育等项目的实施。每一个项目的研制开发都有利地推动了该场科技上档次、上水平。
  李振宽和支部一班人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科技兴场,人才是关键,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托起一流的事业,因此,他们以战略的眼光重视人才、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引进人才、以最好的生活条件留住人才,筑巢引凤,大力实施借智兴场和育才兴场的系统工程。似乎是在验证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他们在引进人才上是成功的,但开始却是失败的。在引进第一位外籍人才时,为办理入津人事手续,李振宽一天两次往返天津市区,磨破了嘴、跑细了腿,费尽周折终于引了进来,但一年以后此人的不辞而别,使得有些同志心灰意冷,说小庙难养大和尚,还是自己的磨自己圆吧。而党支部并没有灰心,他们力排众议,由李振宽挂帅,组成专门的“求贤团”,纵横几千里招贤纳士,用真诚感动专家学者,聘请了以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明教授为代表的30多位专家学者做技术顾问:吸引了30多位大中专生到该场工作;并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近十所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为了吸纳高科技人才,他们还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博士后工作站,筹建了天津市现代畜牧技术工程中心。另外他们还派出了20多名业务尖子到知名院校进修深造,为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新疆、内蒙古等地培训技术人员500多人次,并邀请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丹麦,以及台湾和国内知名专家来场讲学,先后培训人员8000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充分利用各类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科技兴场战略,宁河原种猪场党支部尽其所能,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中国农大毕业的周伟良到场后埋头工作,少与外界接触,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党支部一班人便为他当起了红娘,给他找上了称心如意的女朋友。还给他们分配了住房,添置了家具,操办了喜事,结婚那天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并请来了宁河县的有关领导做主婚人。这样的关爱、这样的场景、使幸福的小两口感动万分、感慨万千。周伟良夫妇当场表示,场党支部给他们安了新家,他们也在心里给场子安了家,要在这里干一辈子,把学到的东西都奉献给场子。宁河原种猪场党支部不仅注重感情投资,还拿出专项资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97年他们把一辆崭新的红旗轿车奖给了陈清明教授。在奖车仪式上,陈教授非常动情地说,宁河原种猪场是我国养猪界的一颗明珠,他们党支部一贯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营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我已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退休后也要在场干下去,有生之年为场子多尽一点心力。其情切切,其意浓浓,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从这里人们不难看到宁河原种猪场繁荣发展的奥妙。
  独巨匠心的宁河原种猪场党支部,在外创条件,内挖潜力打造品牌,挖掘人才的同时,没有忘记瞄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发展定位,以高科技项目为依托,带动原种猪场向更高层次发展。他们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国内领先水平的装配式现代化良种生产线;筹建了二元母猪扩繁场、种猪性能测定站、人工授精站;引进了丹麦长白、美国杜洛克、英国大约克三大名牌种猪;承担了农业部的良种培育、国家计委的可持续农业综合示范、国家体改委的农业产业化实验等五大国家级项目。在抓好种猪选育纯繁的同时,他们着眼生态建设,开发了渔池、稻田、果园、以及人工草场,初步形成了以原种猪选育和纯繁为主体,农、林、牧、渔加工一体化的综合性生态农场。为了促进全市养猪业的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他们还制定了扶植养猪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凡本市农民购卖种猪均可享受50%左右的优惠,促进农民群众的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宁河原种猪场在新的形势下闯出了市场、创出了名气,但他们支部一班人始终保持着创业之初的那种奉献精神和拼搏干劲,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扰。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金杯、银杯不如职工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职工的夸奖”。他们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利益面前不争,困难面前不躲,问题面前不推,在最艰苦、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到位。他们是这么定的也是这么做的。党支部书记李振宽家在县城,可他常年吃住在场,从没歇过公休日。场里的千头万绪他都清清楚楚,而家里的大事小情他都抛在脑后,小女儿患病高烧40多度,家人接连告急,他没有回去:妻子煤气中毒危在旦夕,他望着家里的方向眼含热泪坐阵指挥。清淤挖沟、垒圈搭墙,他不辞辛劳率领班子成员和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有时挑灯干到深夜;96年汛期他舍小家为大业,置自家的房子被冲走的危险于不顾,全身心地投入到场子的抗洪抢险之中,保住了场子的全部家当。宁河原种猪场正是因为有这么个好书记,才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好队伍,才成就了今天的业绩。现在种猪场家大、业大,手头宽裕了,花钱是不成问题的,但可贵的是他们怀揣着勤俭这个传家宝,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购置设备舍得花几千万元,可班子成员在炎炎夏日却舍不得添置空调;李书记带队去丹麦引种时都是在廉价的宾馆住,吃方便面,为场子省了几万元。副场长李俊奇去昆明开会,本来可以乘飞机,但他却连续坐了60个小时的硬坐火车,到站时腿都肿了。就李振宽的位置而言,可以说在场子里是个天,但他位高未敢厚亲朋,他满脑子里装的都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有一次家住县城的一位亲戚,骑车几十里找他来钓鱼,他得知来意,竟连场大门也没让进,而是掏出两张大团结说:“场里的鱼是公家的,钓走个虾米我都无法向大伙交代,如果想吃点,我掏钱你去市场上随便买好了。”如果说这件事做得绝了一点,那么下面这件事做得简直有些不近人情了。他的亲侄子一直在家务农,看着叔叔的场子越办越红火,便想来场做工,谁知和叔叔张了几次口都没答应。后来侄子趁他出差之际向场子其他领导提出了申请,这个不过分的要求被应允了。谁知李振宽回来后闻听此事,二话没说,立即通知侄子不能去上班。自然他挨了家人一通“六亲不认”的数落。身正是范,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精神和坦荡磊落的襟怀,炒热了职工的心,职工们夸他有包公的脸、伯乐的眼、海瑞的脾气、狮子的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声的感召换来了智者尽其心、力者助其诚的良好氛围。场里每年要装卸几百万公斤的饲料,不用号召干部职工一起干,每年节省劳务费4万多元;在创业最艰难时期,全场职工每月只拿70元生活费,而且大家集资20多万元,帮场子度难关。
  耕者越勤,其获越丰,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他们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宁河原种猪场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们的产品销往2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销售种猪10万多头,创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宁河原种猪场荣获天津市科技推广贡献一等奖、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农业部授予的良种推广贡献二等奖;被评为天津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明星单位,天津市可持续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全国最佳养猪场。李振宽也被授予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七五”、"八五”立功奖章,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5月赴京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命名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谈到今后的发展,党支部书记李振宽向我们
  道出了他们心中更远大的目标,他动情地说:养猪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原种猪场党支部,要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发展实践中,以天津市率先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科技推广、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名牌战略等六大工程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出精品、打名牌、增效益,把种猪场发展成为育种技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畜牧上市集团公司,真正让生态工程美化家门,让天津白猪冲出津门,让丹系长白种猪冲出国门,为全县、全市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间比水浓的是血,比血更浓的是人间真情,卫星河日夜不息的涛声可以作证,种猪场这片多情的土地可以作证,李振宽和他的同志们,在这方有限的天地里,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的爱,正甩开膀子朝着“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拼搏奋进。
  我们深信有这样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这样一位好书记,这片沃土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神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