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854
颗粒名称: 非遗传承
分类号: G112
页数: 3
页码: 20-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非遗传承的情况。其中包括火针刺绣——芦台民间烙画等。
关键词: 宁河区 非遗传承 文化

内容

火针刺绣——芦台民间烙画
  整理:肖洒
  烙画,是以经过加热的金属在竹木纸等媒材上以不同温度产生的焦痕作画,古称“火针剌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一种珍稀的民间艺术。烙画在中国有2000年历史,最早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以河南南阳赵星为代表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河南、河北等几大派系。
  原始的烙画是用磨尖的金属棒在火焰中烧红后在竹木上烫烙字画,现代用电作热源的电烙铁。凡是金属烙笔在高温下能使某种材料留下焦色印记的材料就可以成为烙画的媒材,但是要使烙画有较好的效果,所选取的媒材就得附合如下要求:媒材的表面应平整细腻;媒材的表面应白净无杂色;媒材有一定的厚度以防烫烙深焦色时被烙穿。有一些媒材可以直接使用,如厚质的宣纸,白净平整的板材等等。
  烙画创作以烙铁为笔,创作者需要把握火候、控制力道,描绘出线条的深浅、粗细,使画面不仅表现出中国画的技法,还要体现丰富的层次与色调。作画之前,先设计一个小稿,立意在先。进入烙画程序后,第一步,根据小稿烙出初图,即围绕整体构想“排兵布阵”烙出全图的大致面貌。第二步,继续深入,着重刻画重点部位,强化、突出其在画面中主体效果,弱化、虚化次要部位。第三步,整体完成,修改完善。在每一过程中,既有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有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在运用工具上,大小烙铁并举,以大烙铁为主,小烙铁为辅,审时度势掌控好“四度”(即烙铁的温度、运行的速度、把握的力度、转折的角度)的火候。画作经反复修改定形后题款、盖章、装画框。
  宁河区位于天津市东北部,为渤海沉积平原,在海河下游,地面开阔,土地肥沃,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繁荣,名人辈出,书画一脉更为鼎盛,周思聪、李仲耘、苏本一、郭景兴、李津等著名书画家异彩分呈,群星璀璨。芦台烙画就是在这一片艺术沃土中伴随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发展而羽翼丰满的。
  芦台民间烙画风格承接河北派系。烙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如良的老师何文澜先生其祖父何立人,是河北一带有名的烙画艺张如良12岁开始跟在文化馆工作的何文澜学画(素描、美术字、烙画),后又跟东北的孙克福老师和天津的赵宝国大师学烙画,在长年坚持烙画的同时又先后学习了素描、水粉、油画、书法、山水、花鸟等,把西画的光感和国画的笔墨融汇到烙画中,探索出一系列独特的烙画艺术语言。其作品作品在1970—1972年两次为《天津农民报》刊用,2004年《逛津城》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6年《群雄逐鹿》获“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10年《和谐》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11年在第三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上《岁月无声》获“神龙杯”一等奖,《藏族老人》获“宜景宜人杯”金奖,2014年被天津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天津市轻工行业联合会授予“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10月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博会暨第四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芦台民间烙画是我国民间古文化的优秀遗产,凝聚了华夏子孙的丰富情感和审美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是天津特有的民间绘画艺术,发掘、抢救、保护芦台民间烙画传统技艺,对研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保护发展民间烙画艺术,区文化和教育部门在芦台一中专门建立了烙画室,由烙画第四代传承人张如良大师任课,教授高一、高二学生烙画技艺。芦台民间烙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和关注、在当地及海内外多有收藏,多家新闻媒体对其给予宣传报道。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