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广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807
颗粒名称: 服务广场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5
页码: 52-56
摘要: 本篇收录回民老王与聋哑人老阿的故事,
关键词: 文化 作品 爱心

内容

·爱心联盟·
  爱的乐章奏响在无声世界
  ——回民老王与聋哑人老阿的故事
  余博文
  2020年5月的一个下午,宁河区委统战部民族宗教科同志们正在全区的回民饭店调研复工复产情况,当民宗科一行在回民王焕友的民族饭店调研完准备离开时,却被周边司聊的邻居们叫住了。邻居们知道他们是民宗科同志后,你一言我一语的夸王老板是个好人,不仅经营民族饭店多年来童叟无欺,还曾收留了一个聋哑人精心照顾,十几年如一日。民宗科同志们听到这,才知道老王还有这么一件善举,当即返回店内询问起这件事儿来。刚开始老王只是笑一笑,摆摆手,说这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在民宗科同志的再三询问下,他才将这十几年的往事缓缓道来。
  一、初遇老阿,因怜生缘
  2008年的初冬,天气比往年冷的早一些。一天老王去医院看望一位病人,离开时去医院自行车棚取自行车,远远的看见一团黑影在车棚角落里蠕动着,走近了一看,是一个人。他衣着破烂,头发蓬乱,脏兮兮的脸很是干瘦,身下垫着几张硬纸板,身上盖着露着棉絮的破被,靠着角落里的一个大口袋斜躺着。看到有人来,他挣扎着想坐起来,但身体却不受支配的倒向侧面,老王想上前帮忙,却看到他指着自己的左腿,嘴里不停的发出:“阿巴……阿巴……”老王问他为什么在这里,他也不回答,依旧啊啊啊的说着,老王才明白过来,他是个聋哑人。老王回忆道:那是我第一次见他,当时觉得他太可怜,就把兜里仅剩的20块钱留给了他。
  后来经过打听老王才知道,这个聋哑人前几天因为交通意外左腿受伤被送到宁河县医院救治,但肇事者把人送到医院简单处理后便不知去向,乞丐经过简单包扎治疗后就出院了,因为无家可归,行动又不方便,就蜗居在医院的自行车棚里。回家后的老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望着窗外,车灯迷乱,忽明忽暗,想到蜷缩在车棚一角的那个人,无食无水,也没有御寒的衣物,在这天寒地冻的夜里该多难熬啊。在之后的几天,老王不时的给乞丐送去吃的喝的和御寒物品,保证着他的日常所需。
  谁知几天之后,老王再去时发现因为医院升级改造,自行车棚巳被拆除。多方打听也无人知道乞丐的去向。老王说,当时深冬将至,天寒地冻,他无依无靠又无钱,哪能扛过冬天啊!于是,老王叫上自己的一个朋友冒着严寒在大街小巷寻找了整整两天,第二天晚上搜寻到勤运河排污站时,终于在一个用石棉瓦搭建的四面漏风的棚子里找到了他。他当时蜷缩在棚子角落,手和脸冻的通红。老王心里一酸,自己经营着一家回民小饭馆,虽然生意一般,但克服一下,应该能帮他渡过难关。乞丐一个人在这,肯定扛不过这个冬天,于是当即打定了主意:要把他接到自己的饭馆。
  二、正式安家,初享暖意
  人接回来了,首先面临的就是住的问题,因为是冬天,首先得考虑保暖问题,思来想去,老王相中了饭店西侧300米左右的一个库房,那里不仅墙体厚,而且房顶结实,再大的风雪也不怕。老王把仓库的货物临时搬到自己住的地方,收拾干净后就和哥哥凑了两千多元在仓库内搭建了一套新的彩钢房,又买回300多米的电线,请电工师傅从饭店内为新房接通了电源。老王担心乞丐夜里冷,就购买了电暖器、电热毯送过来,随后又添置好床铺桌凳,买来一大包冬天衣物,让乞丐在这里安了家。
  解决了住的问题,接着面临的就是吃的问题。老王的饭店只做中晚两餐,中午晚上乞丐就和店里的工人们一起吃。恰巧老王哥哥的儿子在离饭店不远的地方开着一个早点铺,跟侄子一商量,侄子知道前因后果后也愿伸出援手,当即表示以后乞丐的早点他包了。由此解决了乞丐的一日三餐问题。老王时常还会给他一些零花钱,饭店里每日剩下的废纸箱、饮料瓶也都会留给他拿去卖。随着春暖花开,经济复苏,饭店生意不仅逐步回暖,而且更胜从前。近年随着生意好转,收废品倒也成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老王说,他的一个亲戚多次提出想接手店里的废品,都被他拒绝了,因为那是乞丐唯一的收入,能让他有事可做。就这样,乞丐在老王家里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因为他是聋哑人,只会“啊啊啊……”的说话,大家就都叫他老阿。
  三、融入生活,热在心里
  周围的邻居们渐渐都知道了老王收留老阿的事儿,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赞同的,说老王心地善良,这是做好事儿;也有反对的,说老王真傻,自找麻烦,又要管吃又要管住还得伺候着。但老王跟人说,他也没别的想法,就是看老阿可怜,又跟他有缘,自己这只是举手之劳,不图回报。
  老阿也是个善良的人,他不会言语,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在饭店安家后,老阿也渐渐习惯和融入了,五里的生活。除了收卖废品,他总是乐意来到店里帮忙,饭店周边、邻居门前和周边的胡同总是被老阿打扫的干干净净。街坊邻里有需要的他也都热情搭手,乐呵呵的从不拒绝。渐渐地邻居们也都接受了他,并开始不时地给他送来衣服、鞋子。有一次,邻居家上学的儿子发现老阿脚上穿着自己常穿的那双运动鞋,回家一问,结果是妈妈看老阿脚上鞋子破旧,把鞋送给他了。老阿从住的地方到饭馆路上有一个斜坡,每次下大雪,邻居们担心他腿脚不好摔跤,都早早的替他扫出一条路。老阿年纪大了牙口不好,邻居们谁家做了包子、饺子等软食,时常也会趁热端一碗过来给老阿尝尝鲜。周围邻居有回民也有汉民,从饮食上观察,老阿没有忌讳,他应该不是回民,但老阿很懂规矩,从不把回民忌讳的食物带回店里。
  老阿在饭馆安定下来之后,老王也试图替他寻找家人,但由于老阿无法言语也不会写字,老王多方联系后还是毫无结果。老王也曾向民政部门反映情况,想为老阿申请“低保”补助,但由于老阿没有户口和任何身份证明,最终也未办理成功。久而久之,这些事儿就被老王渐渐放下了。
  老王与老阿的缘分一结就是12年。在这期间,有个风寒感冒、天灾病业,老王都是亲自带他去医院或就近门诊打针输液做检查。老王回忆道:2009年夏天因为下雨路滑,老阿摔伤了头,老王第一时间带他去医院缝合,按时带他换药,直至拆线康复。2014年12月的一天,寒风凛冽,气温很低,老王从早晨就没看到老阿,直到将近中午也还是不见老阿踪影,每日习惯与老阿见面的老王觉得不对劲,急忙到他住处一看,老阿蜷缩在床正发着高烧,老王立即送他去了医院,期间由老王和妻子轮流照顾,一日三餐送到床前,直到老阿病愈。这样的例子老王说还有很多。街坊邻居和店里用餐的客人总调侃:“老阿可真有福气啊,被王老板领回来,不仅天天下馆子,还有人天天伺候,日子过得真美哦!”
  老阿说不出话,平日里只会指手画脚的比划,很少有人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唯有老王,闲下来的时候总是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看他比划,老阿也乐于与老王“交流”,每次和老王“聊天”他都是喜笑颜开。慢慢地老王开始理解老阿的表达方式,长年累月相处之下,老王也能用“手语”与老阿交流了,渐渐地,老王成了最懂老阿的人,老阿也最听老王的话。
  四、老阿思乡,酒暖情长
  在今年疫情爆发后,餐饮业受到巨大冲击,老王的饭店也按要求停产停业。但老王放心不下老阿,他用手语一次又一次地叮嘱老阿不要外出,并亲手给他煮方便面、下饺子,想方设法解决他的一日三餐问题,还给他送来了口罩和酒精。因为饭店停业,老王司来无事,有时也会带瓶酒给老阿(老王是回民,不饮酒),陪老阿坐上一会儿,诉说心头苦乐。老王回忆道,十几年恍恍惚惚,感觉很久都没有好好的静下心来跟老阿待上几回,也正好趁此机会我们老兄弟俩好好聊聊天。老王接着说,我也很久没有仔细看看我这老兄弟的脸了,十几年过去,他也苍老了不少,脸上皱纹更深了,头顶的白发比以前多了不少,眉头间的皮肤愈加多黑褶皱,端酒的双手也长出了若隐若现的老人斑。是啊,他和老阿都在渐渐老去,身体都不如从前了。
  三月的一天晚上,老王做了几样小菜,拿了一瓶好酒,又来到老阿的屋里。但老王发现老阿有点习习不乐,看到老王,老阿显得有些局促,不停比划着,自己吃过了。老王没有说话,径直走到桌旁,并招呼老阿坐下。老王给他倒了一杯酒,拍了拍他的肩膀,恍然间十几年风驰电掣,往事幕幕,看着眼前苍老许多的老阿,一时间老王心里酸楚,眼里噙满了泪水。酒过三巡,老阿终于敞开了心扉,他向老王反复比划出了一个房子的造型,又指向自己,琢磨半晌后老王才猛然明白,老阿比划的,是他自己的家,老阿想家了!是啊,老阿应该已年愈六十,飘零失所几十年,叶落归根,这里终归不是他的家啊!
  从那天开始老王再次努力替老阿寻找家人,不仅托人在网上发求助信息,也多次联系芦台派出所帮他寻找家人,但都没有结果。这次老阿突然主动表达了想家,老王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人到晚年倍思乡,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老阿愿意找家回家,他一定全力帮忙。老王在多方寻找无果后,就把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工作人员,在介绍了老阿的详细情况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很快联系了宁河区救助站,并安排老阿到宁河区医院做了常规身体检查和核酸检测,各项检测合格后,区救助站联系了天津市救助站,天津市救助站表示:最好将老阿送到市救助站由他们专门照料,他们会全力帮助老阿联系家人。老王说,疫情虽然肆虐,但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效率非常高,让人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五、赴市寻家,泪别老阿
  在和老阿沟通后,他同意了去天津市救助站寻找亲人。2020年5月的一天,老阿踏上了去往天津市救助站的寻家之旅。街坊邻居们听说老阿要走,早早来看望老阿,给他送来了衣服鞋子及生活日用品。老王又拿出500元现金交到老阿手里,老阿老泪纵横,想说些什么,却吐不出半个字,只能一直向老王鞠躬,向前来送行的邻居们作揖,感谢大家多年来的照顾。老王见此百感交集,潸然泪下,一面紧紧拉着他的手,一面又催促他上车。
  说到这里,老王的眼角有些湿润,他哽咽地说,我是个普通老百姓,也不会表达什么,我是真心舍不得送他走,这么多年下来,老阿已经是我们的亲人家人了,但我的年纪越来越大,照顾他也有些力不从心了,他没有户口,也没法给他上社保。现在他年纪大了想回家,正好有国家的好政策,市里信息比我们这多得多,找到老阿家人的机会肯定更大,以后我还会多去看看他,我觉得这个事儿没什么大不了,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也希望以后大家能多关心多体贴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为他们多做一些善事好事。
  从民族饭店出来,巳近黄昏时分,民宗科的同志们走在路上一言不发,大家都还被深深地触动着。这时,一位同志突然停下脚步,说:“你们觉得老阿是真想家了么?”听到这大家都停下脚步,他继续说:“老阿巳年近六十,飘零他乡几十年,在老王这里生活里十几年,一切都很稳定很融洽,他何曾说过想家!”他转过头看向大家:“你们说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其实是老阿看见这次灾病城空,饭店收入惨淡,加上老王年纪渐大,经营饭店已是有些力不从心,看到老王如此状态,老阿应该是在心里纠结了很久,虽然不忍不舍但还是决心不再拖累老王。老阿虽然聋哑,但十几年相处下来,对老王也是了解至深,他明白直接表达的话老王肯定不会同意,于是老阿便想出‘思乡寻家’的理由,这样一来老王断然不会拒绝,反而会因这份情谊而支持老阿。一直以来,老王在照顾老阿,可老阿又何尝不体恤老王啊!”大家听此恍然有悟,眼里都泛着感动的泪花。这一刻,空气安静,时间停滞,大家被老王与老阿的真挚情谊深深打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夕阳西下,漫天的晚霞红透天际,金黄斑驳的阳光穿过云彩照在“民族饭店”的巨大招牌上,在大家心里,这四个字也巳升华,变得温暖,变得高贵。
  不同的民族有相同的温暖,无声的世界里有有心的关爱;距离能阻隔联系却不能阻隔大爱,时间能冲淡回忆却无法冲淡情谊。作为一个回民兄弟,王焕友用自己12年的无私奉献与体贴关怀深刻诠释了“民族团结情谊深,回汉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我们也坚信好人有好报,老王与老阿今后也一定能收获新的幸福人生。
  (区委统战部余博文)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