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95
颗粒名称: 风物掌故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5
页码: 16-20
摘要: 本文包括非遗传承和轶闻传说两部分,分别体现宁河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 文化 非遗 风物

内容

非遗传承
  美好的遇见
  ——冬游芦台春酒文化园
  李志林
  我感恩与芦台春酒文化园的每一次相遇,更感恩你赠予我无尽启迪与慰藉。
  在温馨的岁月里,我邂逅了你。我想,人生中美好的遇见莫过于此。
  一个冬日,确切地说是捉历小雪日那天,我和一群年轻的文友走进了芦台春酒文化园。在年轻漂亮的女向导引领下,我们开始了观览行程。
  穿行于芦台春酒文化园的生态园区,这里一派盎然生机,红红绿绿的花草,让人忘记了外面的冷风瑟瑟,花草枯谢。穿过漫长的花草幽径,出南门,来到参观的第一站酿酒车间。车间大门打开之际,站在门口等待进入时,从里面飘出的酒糟香已经十分浓郁。这种略显甜腻的清香,爱酒的人闻来是不可多得的享受。我们走进酿酒车间,工人们正在劳作,在为第二天的酿酒做准备。向导为我们讲解了一些酿酒的流程和门道,虽然我们都不是酒中行家,仍然听得饶有趣味。
  据说,芦台春酿造有限公司,前身为始创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的“德和酒坊”,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72年,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先生来厂,传承了德和老酒酿制技艺,研制出我国第一代优质麸曲酱香型白酒——芦台春酒,并为之写下“酚酩久贮瓮方开,惹得群蜂蝶又来。杜牧疗肠莫借问,乘车驱马赴芦台”的诗章。周恩来总理来津时曾以此佳酿招待国际贵宾。芦台春酒,被赞誉为“北方小茅台”,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虽经多次更名易主,但其酿造核心工艺、生产技艺一直传承至今,倾注了几代酿酒师的心血,经过坚守、传承,才使,五门独特的酿造工艺保留至今,成就了今天的一代名牌,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酿酒车间里还保留有从1976年震后使用至今的酵池,让人十分惊叹。在酿酒的过程中,经过蒸熟并搅拌充分的原料,必须要放入窖池中,然后发酵几个月,才能进入蒸馏流程。酒的灵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池中的酵泥。老窖出美酒。这里特有的50年老窖池,池中的窖泥为微生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在粮食发酵的过程中,酒糟中的有益成分和营养物质能滋养出大量的酿酒微生物。窖池使用越久,微生物种类繁衍富集越多,往复循环,从不间断的生产繁衍,从而形成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并且在一代代延续过程中,能不断进化、变得更优质,使得越老的窖池酿出的美酒越醇香。
  酒窖是参观的第二站。首先参观的是地上酒窖,酒窖里采用宜兴紫砂坛子和术质的酒海封存着新酿的酒浆。时光缔造经典,酒厂原酒需储存5到30年以上,要经过足年陈酿,将酒的品质提高到最好状态,酒体逐渐变得细腻、幽雅、酱香突出,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真正实现了酱香白酒的“真藏实窖”,可谓“北国酱香之典范”。向导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小的吧台,我们小心翼翼地品尝了工作人员从术质的酒海里舀出的芦台春白酒佳酿。虽然对大家白酒品鉴没有多少经验,但还是通过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能感受到其入口不辛不辣,香醇绵长。
  出了地上酒窖大门,走一段路来到两扇原色油漆术门前,抬头看,上书着“中华第一窖”古朴的大字,这里就是国内最大的原酒储存的地下酒窖。走下地窖,原酒封坛放置在地下万余平米恒温恒湿的地下酒窖,常年温度23.5℃左右,湿度在70%左右,阳光无法直射,常年保持良好的通风度,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中慢慢老熟陈酿,酒味愈加纯粹,风味也愈发独特。移步前行,能看到一坛坛佳酿陈列期间,有常见的小坛子,也有载酒两千斤的大坛子,不少坛口的红布已经不再鲜艳,可见在此存放已久。这些酒不少都是顾客定制的,他们的姓名或是组织名称都标在坛子上。有的是爱酒人士的私人订制,有的则是为特定活动(如生日喜寿宴)所预备的。这里堪称是古色古香的酒银行了。
  除了颇具传统特色的酒窖,我们还来到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展厅。这里的一个架子上摆放着不同的芦台春酒各个系列的产品。空间的设计精美,各色佳酿陈列有序,如同一个芦台春酒的“图书馆”。
  我们从地下酒窖出来拾阶上楼,二楼是酿酒的检测中心,俯视下面,一楼是灌瓶包装车间,我们在市面上所见到的芦台春酒,就是从这里最后经过检验合格而走出的。至此,我们此番的芦台春酒文化园之行也就告一段落了。
  离开的时候,我们走过了芦台春文化园广场。虽然冬日寒冷,但依然挡不住游人热烈的兴致。从古至今,巨大的社会变迁使许多事物成为遗迹,也使许多事物成为永恒。中国以酒曲而酿酒,独特的酿制技术造出独具神韵的琼浆玉液,却经历了厚重丰富、悠久博大的“后天”修饰。酒,就像“酒曲”一样,投入社会文化之中而发酵,酿制了香飘千古、泽被中外的“美酒”——酒文化。酒在中国出现的很早,与文化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诗经》中有“儿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诗与酒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诗酒之风,不仅仅是文人才气秉性使然,更是生活方式、艺术追求、民俗风情、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演绎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所独有的人文景观,是“物华天宝,人杰地是”华夏汉魂的生动体现。
  我曾经读到过四川巨才魏明伦写的《酒赋》,写出了他对酒的体悟,在此截取一段与诸君共享
  人间双美,浪漫二尤。第一尤物乃天公杰作,第二尤物乃人工酿造。
  使男士沉醉之光物,美女也:与美女媲美之尤物,美酒也。美女销魂,美酒煽情。皆是水做骨肉,同有火样性能……
  轶闻传说
  亩珂的村名歌谣
  王保胜
  宁河1731年(清雍正九年)自宝坻析出单独设县,2015年7月撤县设区。历史上一些乡所属自然村较多,为便于记忆,乡民们把村名连缀成歌谣,口耳相习,故老相传。任你笑它不是诗,但其联想、乡野之韵,“言在此、意在彼”之趣,可堪乡村文化中的一朵小花。
  城镇化的铁蹄轰鸣而来,很多村落将走向衰亡。搜集、整理这些民谣诗,也是让这朵小花留下芳姿和馨香吧。
  宁河镇本为宝坻梁城,因置县时钦定“宁河县”名,县城梁城改名“宁河城内、宁河镇”,城外14个村。芦台五中魏百祥老师忆写镇南一圈9村歌谣:
  孙谷林,
  汉杨胡,
  西关宁河南轱辘(当地“轱”读四声,“辘”读轻声)。
  对应村庄是:
  孙庄子、谷庄子、林庄子,
  任汉村、杨泗村、胡庄村,
  西关村、宁河城内、南沽村。
  苗庄镇位于宁河中东部,有30个村,星辰小学郭树茂老师之父郭先生忆写村名歌谣,云:
  张风小茄柳,
  苗枣麦沙刘,
  朱苗一溜捷,
  前于后刘中间飞,
  赵马瓦塔,
  东倒南立,
  杨孟江。
  对应村庄是:
  张风庄、小茄庄、柳庄,
  苗枣庄、麦穗沽、大沙窝、小沙窝、刘庄子,
  南朱庄、苗庄、前捷道沽、中捷道沽、小捷道沽、后捷道沽,
  前于飞、后刘瘸、中于飞,
  赵路村、马滑村、东瓦房港、西瓦房港、塔慈,
  东窝村、倒流村、南窝村、立原村,
  杨庄、孟旧窝、前江石沽、后江石沽。
  此村名歌谣颇有意趣,最后四句如果连缀为两句“前于后刘中间飞赵马,瓦塔东倒南立杨孟江”,好像表达意思更完整有趣,但故老相传的口头文学岂敢妄改。
  宁河中西部的东棘坨镇历史上共27个村子,其西南部10村亦有歌谣,宁河区退休干部李春祥忆写如下:
  姜史白常西,韩杨大李于。
  对应村庄是:
  姜家庄、史家庄、东白村、常家店、西棘坨,
  韩泰村、杨宇村、大港村、李秀村、于京村。
  岳龙镇是宁河的“东北地区”,共辖2l村。宁河区中医院张子震医生忆写其中12村歌谣,日:
  曾良闫四屈,
  东西魏店国仕营,
  东西双港大小田。
  对应村庄是:
  曾庄子村、大良庄村、小良庄村、小阎庄村、屈庄子村,
  东魏甸村、西魏甸村、国仕营村,
  东蛇麻港村、西蛇麻港村、大田庄村、小田庄村。
  村落是每一个农村长大的人的精神家园。那村,那人,那狗!夏夜,乘凉的人围坐在燃烧的“打蚊烟”四周,说着左右八庄的旧闻或者趣闻,抵御着人生的寂寞。今天,或许,村民们突然感觉他们的村庄可能不能再存在多久,因为他们的子女已经在县城甚至省城安家了,即使现在他们在坚守,但子孙辈肯定不会坚守这个村落了。
  村名连缀歌谣已存在很多年,现在我们可以记录和珍藏。因为村落曾在这个空间存在过,并且将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