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45
颗粒名称: 散文
分类号: I207.67
页数: 13
页码: 35-47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桥、韭菜青青、母亲与暖阳以及怀念我的母亲等话题的感悟和回忆,表达了对家乡和母亲的深情眷恋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关键词: 韭菜 农村 生长

内容

家乡的桥
  崔桂玲
  我喜欢桥,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仪态万方的桥,不仅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感受“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的美好,我还从亲身经历了家乡三座桥的历史变迁中谛听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强大心音。
  我家住在潮白河畔,这条贯穿京津冀的大河流过我家门前,既给父老乡亲带来了舟楫灌溉之利,但也给人们造成了生产与出行的不便,因为村里的大片耕地就在河的那一边,尽管隔河相望却要绕很远的路才能过去。开始有一条小船作摆渡,但农忙季节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人们多么希望有一座桥啊。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依靠集体的力量建起了一座生产桥。可那叫什么桥呀,桥身低,桥面窄,潮白断河作为国家一级行洪河道,每到汛期河永暴涨,汹涌的河水漫过桥面,胆小的人根不敢过,因此被乡亲们戏称为“水中桥。”在家乡的潮白河上建起一座高高宽宽、雨季不再蹚水的桥,成为家乡一代又一代人的祈望。
  70年代的一天,乡亲们奔走相告,“修新桥了!”新桥位于村口北侧两三公里的地方,果然,新桥与原来的“水中桥”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可以走马车,还可以跑汽车,大家不论去县城还是去市里都比原来方便多了,乡亲们可高兴了。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桥也越来越有些不适应了,比如它只能单行,若是对百来车只好等待,也就是说仍然存在着桥面狭窄、负荷不够的问题。到这时大家才感觉到,这桥的两端依然建在了两岸河滩地上,与大堤根本没在同一基础标高上。不过,不管别人怎么想,对于这座桥我还是有着极其深厚的个人感情的,走过它,一个农家女儿走出了黄土地;走过它,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迈进了大学校园;走过它,我光荣地加入了水利工作者的队伍。家乡的桥,承载着我太多的成长脚印和人生梦想。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家乡的巨大变化又一次显现在了新桥的建设上。“七里海大桥通车了!”高高架起在伴我成长的潮白河河两岸,与第二座桥北侧相邻相望,好长的桥面啊,真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交通途”的感觉。双桥并列、双向四车道;结实的桥栏有如威严的士兵镇守着美丽的家乡七里海;大桥联接着全长四十多公里、双向四车道的七里海大道,大道两侧树木林立、灯杆挺拔;大桥东侧津唐运河八公里景观带树木葱茏、百花争妍;大桥西侧七里海湿地公园集古、野、绿、水、文于一体,兴建了具有古海岸湿地水乡特色的自然保护区。桥头摆满了以七里海为品牌的大米、鱼、虾、蟹,八方游容汇聚,带走的不仅是家乡的美味,更传递了家乡进步的信息!更可喜的是,家乡的新市镇建设已初现端倪,高层住宅楼鳞次栉比。走过这座桥,人已中年的我深感肩负责任,只有努力工作,扎实奋进,才能不负光辉岁月,感恩与回报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
  潮白新河蓄水工程竣工时,汩汩的河水由宝坻流入我区境内,改善了河道防洪标准低、淤积严重、汛期大部分水源泄入渤海,造成七里海湿地季节性水源短缺的现状。站在高高的大桥上,眼望碧波荡漾、曾经撒下过汗水拓宽的河面,我心旷神怡、豪情满怀。遥望明天,家乡七里海会架起一座腾飞于渤海之滨,以特有的水生态环境为摇蓝,经济文化蒸蒸日上,乡亲们走向生活更加美好、前程更加灿烂的幸福金桥。
  韭菜青青
  林少军
  院子里几畦韭菜抛弃了枯黄的罩衫,扭动着绿得妖娆的腰肢,迷醉在春天的舞步里,好可爱的韭菜!母亲打来一桶水,用小瓢舀水,一瓢一瓢地缓缓浇到菜畦里,在汩汩之水的润泽下,水灵灵的韭菜迎着和煦的春风娇羞地点头,分外惹人怜爱。浇完水,母亲哀叹:“去年春天,你父亲病得那么重,他还用拐棍捣窝,一个窝一个窝地撒上韭菜籽……现在,长出韭菜了,他却不在了。”说到这里,母亲的眼泪冒出来了。我是最见不得母亲怀念父亲的,一见到她伤感的样子,我就要流泪。时光真的难留,转眼间,父亲去世快一年了。
  还记得父亲刚去世时,母亲整天不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独自默默地流泪,街坊大妈告诉我:“那时一连半个多月,何时到你家,何时看见你母亲眼泪汪汪。”是啊,母亲与父亲相依相守的日子还历历在目:每天晚饭后,凄美的夕阳里,母亲陪着病中的父亲一同散步;璀璨的灯光下,母亲陪着病中的父亲一同逛超市,那是多么其乐融融的相伴!而今父亲却抛下了与他相濡以沫的母亲,永远与母亲阴阳两隔了,这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叫母亲惰何以堪?!我真是又伤心,又担心。
  那时,每天问候、探望母亲,成了我每天牵肠挂肚的功课。中午,上班时间紧,没时问回家,我就给母亲打个电话,嘱咐她按时做饭、吃饭。傍晚一乍班,我就急匆匆地跑回家看母亲,陪母亲说说话,带母亲打点水,倒倒垃圾……看着悲戚万分的母亲,我心疼极了,我真不知道,这样做能帮她早日从悲痛中走出来。
  在父亲去世后的最初几个月里,如何让母亲从失去爱人的沉痛中走出来,成了我艰难的人生课题。我每天思虑的、所做的,都离不开这个主题。
  母亲从来没坐过火车,父亲在世的时候,见到别人坐火车,她就羡慕得不得了,她说,如果能尝尝坐火车的滋味,这辈子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我想,利用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带母亲坐坐火车,出去旅游一下,散散心,对母亲平复心情是会有作用的。想做就做,我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问,在网上搜索了几条旅游线路,经过一番权衡,最终跟弟弟敲定,带母亲到青岛坐地铁旅游两天,住住宾馆,看看“青岛海底世界”,逛逛青岛最繁华的香港中路,游览一下青岛栈桥,看看“八大关”景区,最后,再坐高铁到潍坊弟弟家。在网上,我给母亲订好了火车票,当我告诉母亲去青岛的旅游计划时,母亲高兴极了,那时,我分明看到她忧伤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真的很欣慰。
  在青岛栈桥,站在回澜阁下,吹着凉爽的海风,望着微波荡漾的辽阔海面,坐满游人的摩托艇掀起腾腾的水雾,兜着圈儿远去了;几艘庞大的军舰威武地停泊在海面上,几只海鸥从眼前掠过,多么壮美的景色!身旁的几个游人朝着海面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而母亲却一脸肃然,从她脸上,我看不出一丝笑容。“妈,我给你照张相吧。”说着,我举起了手机,切换到照相机,“咔嚓”一声,我拍下了母亲一张挂着忧伤的脸。
  离开栈桥,我们坐地铁回宾馆。在地铁站,母亲扶着锃亮的栏杆,若有所思,片刻,她凄然地说:“唉,要是你爸还活着,该多好啊!”看到母亲发红的眼圈,我一阵心酸,忙扭过脸去,努力地抑制自己,不让她看见我想哭的脸。唉,离开家那么远,母亲还是忘不了父亲啊!后来坐着高铁到了潍坊,私下跟弟弟提起母亲的这番话,我竟忍不住一度掩面哭泣。
  父亲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他在母亲的心中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不是吗?走进老家的庭院,父亲两年前挂在屋搪下的那只斑驳的小葫芦依然如故;父亲生前用过的那很拴钥匙的军绿色尼龙绳,连同钥匙,依然挂在正屋的墙上;父亲生前穿过的几件像样的衣服,还整整齐齐地放在衣柜里……
  母亲与暖阳
  陈启忠
  今年的冬天来得特别突然,还没有体味到秋天的辉煌,一场大雪戛然而至,一夜之问,眼前变成了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粉妆玉砌的世界。
  每年的冬天,总要接乡下的母亲来城里过冬。乡下的冬天特别冷,家里唯一取暖的工具是一个小小的煤球炉子,难以抵挡冬天的严寒。母亲患有气管炎,最怕冷,所以每年冬至,都接母亲来过冬,城里供暖,对母亲的病大有益处。我住在在县城偏僻的一隅,虽然不繁华,但空气尚好,少了车来车往,对母亲的出行算是个好事。
  在一座九十年代的旧楼里有我的家,我的那间屋子朝北,只有一扇窗户,室内阴冷。室外是学校的操场。每到睛天,我都自带粗绳栓系在车棚旁边的柱子上,将一床床被子抱出去晒,那些枕头呢,则放在掉了漆的连椅上,或者落了叶的冬青上。午休时,我经常捧着满饭盒的菜饭就着阳光一边笑一边吃。晒了这样的阳光,心是安宁的。
  我尤其喜欢冬日的阳光。冬日清晨的阳光是淡的,薄的,到了午间就不同了,敞开了它所有的热情,人沐浴在这无限的温柔之中,很容易心满意足起来。阳光的暖意被棉被悉数接住,被套上的图案一下鲜活起来,有时索性拿来一个靠垫,脸埋过去,感受着松软的温热。校园里早来的几个女孩子,大约是在阳光下刚刚洗过头,不时用手杨扬晒得有些蓬松的长发,冬日静好的意蕴显露无遗。
  这样晒被的习惯是母亲从乡下带来的好习惯。每天我早早起来去学校教书,那时浓重的夜色还在湿雾里弥漫。可我知道,当雾散去,母亲会在买好蔬菜后,趁着好天气,将我的被褥全拿出去晒晒。
  多年以来,晴好的冬月里,当暖阳将光明和煦的信息透过阳台传递过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先用三根绑扎在一起的结实的竹竿,把它们的脚支开,架上竹竿,晾衣晒被,串咸鱼挂腊肉。然后,母亲会一趟趟抱出被褥,搭上杆,用手把被子摊平。被子上的龙风呈祥,花开富贵的图案,让简陋的小院姹紫嫣红起来。正午,母亲拿一根藤编的拍子,把被子的两面“砰砰”地拍打一通,然后让我们坐在椅子上,换下上午穿的棉鞋,一双双齐整地放好。在母亲心里,人是不能辜负这么好的日光的。
  母亲第一次到城里,是在我拼搏数年,终于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已的梦寐以求的房子的时候,那种欣喜是无法形容的。乔迁之后第二天我迫不急待地出发去把母亲接到我的身边。回家接母亲时,母亲虽然很高兴,但我看得出她对老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留恋。她不经意她,流露出一丝丝犹豫。看我欢天喜地的样子,她踌躇了半天,终于还是把家安顿好,又和左邻右舍一一打了招呼,才依依不舍地随我上了汽车。
  我那时私下认为,母亲会和我一样,爱上这个繁华的城市,爱上绚丽多彩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流。但一星期之后,我发现母亲严重“水土不服”,她不单无法习惯坐式马桶,透过狭小的空间看着窗外的喧嚣,还因为找不到可以聊天的人而日日憋屈。
  有好几次,她听到楼上的吵架声,竟然急急忙忙准备上楼劝架,我好说歹说才让她明白,这不是乡下,人家是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的,况且我们对邻居的事情一无所知,这样跑去劝架似乎过于冒昧。
  母亲过了许久才明白我见到对门邻居连招呼也不打的“无礼举动”在城市里是正常行为,而她自己屡屡热心与邻居打招呼却是屡屡碰壁。我看到母亲在陌生人戒备的一瞥里尴尬的微笑时便觉得难过,忍不住抱怨她热情过度,母亲嘴上没说什么,但看得出她的难过和无奈。
  我和老公每天上班,无法陪伴母亲,怕她寂寞,特意买来一大堆她最爱听的河北梆子碟片,叫她如何使用VCD,晚上问她好听不?她总说好听。晚上打开电视让她看,我自已在屋里备课,每次推开门,总瞥见母亲倚在沙发上轻轻地发出鼾声。
  我把母亲摇醒.她总内疚地笑一声:“有点累了,不小心睡着了。”扶母亲回了她房间,等我回到客厅,无意瞥见冷冷清清的客厅里热热闹闹的电视画面,突然意识到母亲撒谎了,六十岁的她,对热播的韩剧根本看不明白。
  她说好听的碟片,原封不动地摆在抽屉里。对于学习使用影碟机,母亲不亚于看一本天书。我开始尽量抽出一些时间陪母亲,可我的体贴却让母亲局促不安,她总说你忙吧,我自己在家挺好的。
  后来她终于可以自己出门活动了,兴奋地一大早去楼下不远的广场活动筋骨,还想去不远的菜市场买菜。刚开始我有些犹豫,可拗不过母亲三番两次的“哀求”,终于把买菜的大权下放。母亲从此精神了许多,开始几天,她都顺利地按原路返回,没有出什么问题,但一个星期以后,她为了给我买我爱吃的鲤鱼,去过更远处的海鲜市场,结果迷了路,最后被交警送回家。
  她假装不在意地说,这只是小事一桩,可我听民警说,在人声嘈杂的海鲜市场,母亲急的落了许多泪。
  我坚持不再让母亲去买菜了,她勉强同意,却趁我不在家偷偷跑出去,结果又发生了两次“失踪事件”,我忍不住对她发脾气,她坐在沙发上无助的看着我,低声说:“连街都不让我去,我呆在城里还能干什么?”
  我想起了她为了消磨时间,把家里的家具和地板擦了又擦,把我弃之不穿的衣服都翻出来洗了又洗,还变着花样地为我们做饭,甚至连公共楼梯都拖得一尘不染。她这样勤劳,除了真心为儿女尽一份力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很寂寞,而我却盲目地认为她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幸福之中。
  望着白发苍苍的母亲,心里百感交集,是啊,母亲老了,可童年时的母亲仿佛就在暇前。
  童年的冬天好像比现在还冷,儿时,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袄,新絮的棉花均匀地铺上去,棉布上红艳艳的细碎花儿,是春阳般的暖意。母亲不是年年给我们做棉袄,一身棉袄总是凑合着穿两年,棉越洗越硬,第二年翻出来再穿时,小手便瑟缩着不想往里伸,母亲总是笑着哄我,穿上出太阳晒晒就暖和了。
  我们总是在外头疯跑疯玩到头上冒汗再回家,母亲会一边嗔怪,一边帮我们脱下棉袄,将棉袄里子晒晒干,我们也享受般地晒会阳光,像一群安静的羊,对着阳光闭上眼,能感觉到一小团一小团的橙红色的光在睫毛上跳动。
  母亲的手是闲不住的。她将家里的旧布烂衣剪剪裁栽,在门扳上刷一层浆糊贴一层布,连续贴好几层,家乡叫“打革被”,红红绿绿的,晒上几天,革被就有了硬度,拿旧报纸画好鞋样放上去,剪出个鞋底状,接下来就是纳鞋底了。天气既是这般温和,人们手里的针线自然也一样素朴祥宁起来。冬阳中,母亲手里正给棉拖鞋上黑灯绒的鞋面,针在头发里擦出银弧,那一刻.低头缝线间,有笑意从暇角皱纹里漾出来。
  冬天的太阳,腿长,跑得快,母亲说要逮着晒。这不,天还没黑,下午三点刚过,就显出冷清的薄暮神色来了。我和母亲不停地挪竹架,太阳也跟着移,边移动便往屋里收,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全部归屋。
  白日短了,夜却长了。这些晒过的棉被,到了晚间再慷慨地将热释放出来。早早钻进被窝,阳光的气息还在,拿出一本书’拧亮床头灯,简直就是坐在幸福里,读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忧乎阳”的句子,不禁失笑。
  冬天的三个月,永寒成冰,大地龟裂,是生机潜伏,万物蜇藏的时令,人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原来古人早就依托冬阳多一份慵懒,让阳光透过窗棂爬进来,让阳光把自已叫醒。就这样,太阳把平常的日子晒暖了。
  怀念我的母亲
  ——写在母亲节的心语
  李心瑾
  打开朋友圈,一个个“红点点”刷屏母亲节的祝福。温暖的话语、感人的画面、浓浓的情意,充满着感动,也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母亲是1947年生人,属相是猪,干起活来却像一头永远不知疲倦的强健的牛。
  她身高1米72,是家里的壮劳力,大集体时,挣男工一样的工分。那时家里人口多,曾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祖母长年有病,家庭开销大。
  父亲是读书人,负责制定家里的“生产计划”和“外交”事务,平时多在县境里打工以补贴家庭支出。母亲则负责执行“生产计划”和“内政”事务,家里的挑水、砍材、打米、农活等重体力活都是母亲的。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母亲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就上山“挖茶山”。每年从铁匠铺买来的三四把宽大锄头,到年底总是都被母亲挖磨成了小锄头疙瘩。
  经过八年寒来暑往的手工开垦,从生产队分来的20多亩荒山硬被母亲开辟成了绿绿油油的茶园,我家也摇身一变,成了那个时代的当地种茶大户,每年增收近万元。母亲的勤劳致富是无声的宣传,左邻右舍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加入开荒种茶的队伍。
  母亲像铁人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干着苦力活,长年超强度的体力劳动,让她积劳成疾。
  1992年7月,几乎一辈子没有打过针、吃过药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和长嫂共同在医院护理母亲的两个多月,是我记事以来跟母亲相处的最幸福时光。她跟我们讲过去的那些苦日子,讲我不曾记得的那些依稀往事,听得我常常热泪盈眶。
  出院后的母亲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享受了一段清闲时光。一年后,母亲因脑溢血复发,昏迷一周后,在农历11月23日停止了呼吸。走时,她紧握着我的手,似有千言万语,竟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母亲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她很重视教育。小时候的我,也算是村里的“学霸”,倍受母亲宠爱。母亲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着那面贴满我奖状的墙,边看边哼着小曲儿。高考失利后,是母亲鼓励我走上了高考复读之路。谁料不到一年,她竟舍我而去……
  母亲的突然离世,对高三复读的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我曾几次想放弃高考,但眼前总是闪现着母亲观看墙上奖状时那快乐的的模样……
  为了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劝说下,我又重回了课堂。那时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晚自习后,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操场上仰望夜空。那满天的繁星,一闪一闪地,仿佛是母亲的注视和叮咛,使我在冲剌高考的路上不敢有丝毫的仿徨和懈怠。
  高考结束的那个晚上,几个同学陪我在操场一起看星星,我们躺在操场天然的草坪上,仰望星空,静默无语。天上繁星闪烁,璀璨夺目。
  孺子弱也,失母则强。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27年了。母亲走了,她没有留下什么话语,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思念;母亲的辛劳,没有彻底改变当时家里的贫困面貌,但母亲把一生勤劳吃苦的品质留给了她的子女,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今,姊妹四个中排行最小的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龄。无数次梦中依稀相见,母亲一如当年,还是那样年轻,那样任劳任怨。
  不知道母亲是哪天生日,也从未给母亲过过生日。在母亲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感恩生我养我的母亲,写下这篇心语,以此来缅怀我的母亲,并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安康顺遂……
  我的执勤日记(节选)
  刘树芳
  3月23日周一晴“文化人”
  今天我又来“二幼”卡口执勤了。我感觉站在这里执勤很光荣,所以无论是巡逻检查还是检测体温,或者给群众讲解宜传防疫知识,我都很认真。
  下午上班不久,我看到小区里那个“文化人”回来了。没注意他啥时候出去的,依然是一头锃亮的黑发,脑袋后面梳着小马尾辫子,西服革履的,夹个公文包。我知道网格员那里有他的出入证明,他老远伸着胳膊让我测量体温,并主动跟我打招呼了:“值班呐?”这里的业主们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我手持测温枪给他侧体温,回应着“嗯嗯,体温正常。”
  前两天执勤时,一个五十左右岁的男人,外表看着有些特殊,文文静静的像个文化人。我给他测体温时,他全身直哆嗦,我以为他是外来的人,有些诡秘的畏惧感,问他要健康码,他却说他没有手机没有健康码。这个人看起来真的很奇怪,正不知怎么处里呢,昊杰跑过来,悄悄跟我说让他进去。并小声告诉我,这个人是她们社区的业主,精神有问题,他不会远走的。他们家除了年迈的父母,几个儿女都是精神病患者,是这里的救济户。
  原来,他父母当年都是下放知青,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几个孩子相继都患上了精神病。社工到他们家去登记发现,他有个姐姐发病厉害时还打入呢!这个人的父母说,他们岁数大了兴许精神都会不受控制。
  吴杰说:“听说这个人脑子缺根弦,总把自己关在家里看书,说他看了好多好多书,也不知道啥文化,还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大智若愚?”我忽然想到这个词。也许在他自已身上。发生过一段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而他不说出来,又会有谁知道呢?
  闻见他身上有种花露水的味道,可能他是当香水用的。倒是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过在正常人眼里他的确是怪怪的,我在心里还是给他打上了“文化人”这个标签。吴杰说他不爱说话,翻来覆去就会说那几句。今天他能多动与我打招呼,真让我没想到。
  唉!废掉一个人就是让他精神失常吗?人生在世真是各有不同。我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涌上心头,小时候,一个很谈得来的同伴,因家中突变受了刺激始终无法释怀,精神失常了,以后便渺无音讯。虽然事过境迁,不禁也是一阵唏嘘,人活着还是得住开处想,一辈子只有好好活着,知足常乐才是自己的福分。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关在家里的人都深有感触,以往平淡无奇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人与人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亲近,一起说笑、聚会、出游,在这些原本看似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一场疫情下来都变成了奢侈品。所以,人生在世几十年,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想办法让自己微笑常挂在脸上,开开心心才是正道。
  租房
  在卡口执勤,忙忙碌碌的,就这样一个下午很快过去了,虽然忙的很辛苦,但心里却感觉很充实。
  傍晚霞光璀璨,夕阳甚是迷人。正当我准备下班时,一位举止不凡的绅士——看上去不像本地的人,在附近转了一圈后,许是见执勤的入中我年长些,直接向我走过来,咨询附近房屋中介是否有营业的,他想租一套房子。
  嗬!他还真问对人了。房屋中介的事我太熟悉了。一说起话来,这个人还是单位里一个小同事的父亲,从河北某市里来的,是帮那位小同事租房子。他们是距离此地不远的外省人,小同事回来上班要自行隔离14天,她自己又身怀六甲行动不便。感觉他这样去租看房子不容易。于是,我帮他联系丁几个中介,一个中介大姐告诉我有一套3室2卫的,装修豪华但价格不菲,一个月要3500元,我说太贵了,但房子确实很好。小同事的父亲很想去看看,我们到了那个社区卡口,他是外地手机号,没有健康码,说什么也进不去。我给房主打电话,因为她是自住房,我让她拍了许多照片过来,并下楼与我们见面谈。
  可能是这位同事的父亲感觉看房实在不容易,稀里糊涂就给人家留了一千块钱押金,并交了中介费。过了一会儿,小同事打电话给我,但并没好意思说赚房子贵。本来已经回程的她父亲打电话直接告诉我,她们不想租那个房子了,让我中介费别给那个中介。真让我无语,急忙电话联系,中介费我可以与那个中介商量退回来,但那1000块钾金钱往回要得想办法了。
  我在电话里又帮他找到两套2室的房子,其中一套房主不在也没钥匙看不了,幸好小同事的老公来了,他是天津籍人,我委托那个中介带他们去看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最后告诉我每月1700元成交,总算搞定了。
  3月25日周三无证驾驶
  这天感觉有些紧张,听说境外的人员,下飞机就要进入宁河区隔离点了,其中就有宁河宾馆。因为宾馆就坐落在我们这个社区旁边,大家不免如临大敌一样。这里的居民也感觉出了恐慌,因为离宾馆的住宅楼距离很近了。老头老太太们过来询问,到时,这边的空气会不会有传染啊?
  下午执勤。感觉我们比平日忙碌多了,所有执勤人员都很严肃认真,对每个进入小区的人检查的都特别严格.因为又增添了几个检查项目,测体温、健康码、身份证、扫码,感觉很累!仿佛疑似“毒人”已经出现在这些人里了。
  我正在检查一辆车,车里是一个很壮实的男孩儿,身份证没带,要是以住扫完健康码就进去了,男孩儿正找着其他证件,我身边一左一右突然多出来两名警察。问男孩几要驾驶证,男孩儿说没有。警察迅速把男孩儿请下车,并带到警车里。因为事情发生的太快,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我们都没来得及回过神儿,我真有些后怕。这男孩儿不会触犯什么法律吧?定睛一瞧,这是交警,应该抓得是无证驾驶。旁边人说,这孩子们无证驾驶肯定不是一次了,应该是被交警盯上的。
  无证驾驶?我突然泛溢的同情心,被一例例交通事故所吞噬。要是我检查得不那么严格细致耽误点时问,兴许他又逃走了。这些不知天商地厚的家伙,就是欠人收拾,平日里娇生惯养,没有畏惧之心。扰乱杜会治安的往往也是那些目无法纪的孩子。无证驾驶,说不准就是马路杀手,这些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孩子,早就该让警察好好管教了。
  3月26日周四晴募捐者
  境外的“危险人士”就要来了,我们在这里执勤最危险。
  上班不久,有个献爱心的志愿者打车过来,到卡口没下车.给社区卡口捐来价值500多元的医用外科手术口罩和医用酒精,看标签是在附近药店买的。因为当时车辆正多,没来得及问清楚这位好心的女士是哪里的人。这位女士不愿意留名,说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心意,支持一线卫士是每个居民应该做的。她的电话很频繁,我只用手机抢拍了一张照片,总算留下了一个镜头。
  这个献爱心的女士很是让我感动,一个人善良之举,并不见得看她有多少钱,而是在她的思想里不掺杂着侥幸与理所当然,她眼晴里能看到别人的不容易,疫情让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若每个人都能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制疫情,看瘟神还会猖狂多久?
  今天吴杰把我拉到群里,我把女士的照片传到了社区卡口防疫群。?在这个群里我能看到别人拍的新鲜事儿。社区让吴杰她们5点去开会,说明此卡口形势真的紧张了。据说,今晚机场大巴载客来宁河宾馆。
  3月2日日周六晴卡口的议论声
  下午在卡口执勤,几位大爷大妈买完东西回来,到我们的卡口处发了几句牢骚。因为纪律,我们几个执勤的人员除了劝慰让他们注意安全,都没敢参与他们的声音。
  “祖国建设你不在,万里传毒你最央。”大爷貌似退休的老文化人,针对昨天宾馆里隔离的境外人员,出现的一例确多病例,他们编的顺口溜一套一套的。“老百姓都愁着呢!不让他们回来不行吗?”
  “唉!这里毕竟是他们的根啊!他们回来也是回老家,哪有爹娘不疼儿女的?”旁边的大妈与大爷反驳着。
  “中国闹疫情他们比兔子跑的都快,在外面得病了又往回跑,也就是在中国,中国人包容他们。”大爷依然义愤填膺,“这回好了,外籍的不让来了,只许中国国籍的回来,这是国家英明!"
  “本来我们这儿抗疫防治的挺好的,这么多天努力都没有一例病例,貌似安全了,眼看孩子们就可以开学了,他们这一来算瞎搅和,我们的损失谁补?可是都是中国人,不让他们回来也不行啊,毕竟这是家。”大妈说完,几个过路人也都附和着。
  “听说境外来的不让去‘北上广’了啊!咱天津得保首都,谁让咱离得近,咱不保谁保?”“咱们尽量少出来溜了,别给孩子们添乱了……”大爷大妈们自顾自叨咕着回家了。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时候虽然发点小牢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服从大局观念里,又显得那么宽厚仁慈,可敬可爱的大爷大妈们!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