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掌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38
颗粒名称: 风物掌故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4
页码: 17-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木雕根雕是一种别具匠心的非遗传承项目,以其精美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而闻名。同时,文王果树也是一个流传千年的轶闻传说,讲述了一段关于果树和沧桑的故事。
关键词: 木雕根雕 非遗传承 别具匠心

内容

·非遗传承·
  别具匠心——宁河木雕根雕
  肖洒
  宁河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是宁河区木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艺人数众多,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品类多样,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等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的部分长处,融汇成独特风格。是宁河区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其工艺从民间家具、建筑、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宁河木雕多为圆雕,继承传统写实的造型手法,刀工细腻,技法纯熟,注重抻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稳重大方: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蜡上光等十多道工序。
  宁河木雕种类颇多,题材有神像佛头,如观音菩萨、财神、黄道婆、大肚如来、十八罗汉等。人物有二泉映月,反弹琵琶,仕女等。动物有大象,仿唐三彩马等。其它木雕艺术作品题材有花、鸟、鱼、虫类,如蜻蜓、蟑螂、蟋蟀、河蟹等。
  根雕艺术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一支奇葩,凝聚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宁河的根雕,是在继承传统雕刻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利用树疤、树瘤,根块切片、根皮、年轮创作形态各异的圆雕人像、浮雕、壁挂、文房用具等,欣赏实用相结合。
  宁河的根雕艺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树根原有的形态上,采用传统雕刻工艺,进一步再加工,把天然和人工完美地结合一起,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远看是一件天然形态的树根,近观又是精彩的雕刻艺术;二是树根造型抽象艺术,选材根据树根本身的条件确定它的品位与内涵,然后巧妙精到地取舍,使作品达到表面传神,内含深邃的艺术效果。木雕、根雕艺术根植于宁河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后,它的艺术特征仍然绽放光彩,受到很多人重视。宁河木雕、根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清晰地体现了以孺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近年来,宁河区共有1000余件作品参加全国、市、县级展览。2003年10月宁河区有123件精品入选天津市滨海新区十周年艺术展,获得同行好评。部分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中央、市、县电视台媒体曹做过专题报道。
  2006年6月,有121件木雕作品参加天津市第四届农民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农村民问艺术保护成果展;2004年9月,宁河区举办了木板年画、木雕、根雕展览,展出作品260余件;2005年7月,宁河区举办大型木雕根雕艺术展览,参展作品109件;2008年6月,宁河区举办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暨“刚强杯”丰台镇木雕、根雌、木版年画展览,共展出作品115件。
  2009年,宁河区建立了非遗专题展示厅,共展示木雕、根雕精品210件,中央电视合、天津电视台、人民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宜传报道了宁河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2011年,宁河区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共展出木雕、根雕作品500余件。
  2008-2011年,宁河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问根雕、木雕艺术之乡。
  ·轶闻传说·
  文王果树话沧桑
  戴雁军
  宁河区板桥镇杨花村内有两株年代久远的文王果树。两树相伴,共生共长,百里罕见,成为村中一景。
  文王果树学名为文冠果树,是中国华北地区特有的树种,果实如花桃,仁如莲子,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亦为名贵的观赏树种。它集观赏与食用价值于一体,其生长特点是:发芽较早,生长迅速,夏至便停止生长。农历三月开花,开花后生叶,花枝远观似槐花,近观如喇叭,初期为白色或黄色,盛开时呈紫色,花期为半月左右,其叶片为细长齿状。文王果树挂果率极低,俗称“千花一果”,其果核为黑衣,果仁细白如莲子,入口生香,可生吃可烹饪,果仁榨油率在60%。
  文王果树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木质坚硬,药用价值非常高,是治疗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硬化和慢性肝病的常用药材。
  据村中老人介绍,杨花村历史上曾有一座道观,两株文王果树为观中道人栽种。历经沧桑,道现巳不复存在,而两株文王果树依旧枝繁叶茂,取其天地精华,生生不息。
  文王果树物种稀有,历史上华北和中原地区曾多处可见,但因种种原因,很多地区已经不见其踪影。据河南长垣县志记载,文王果树在当地已经绝迹。而据扬花村年长者介绍和推论,村中两株文王果树巳经至少有200余年树龄,其依据是道观几代道人的承接,老道人仙逝,年轻道人承袭衣钵,由此推断树龄。另一种推测是村人五十年未见其树有增长迹象和交化,足见其树生长缓慢,以现有树身的直径和树高而论,无两百春秋不足以成此身形。
  两株文冠历经两百年风雨健存至今,实属奇迹,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与坚韧。而多少年来,一辈一辈的杨花村人也对两株文王果树极尽呵护之心,极其珍爱,视为村中一宝。据村中百岁老人回忆,因文王果树的树干较矮,当年的父辈为防止孩童攀扯树木,谎称其树不可触碰,触碰者必双手肿痛,久治不愈。此说基本杜绝了孩童对树身和枝杈的损坏,对两株文冠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极大保障。
  庚子年初春,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到基层做美丽乡村调研,在两株文王果树前,王书记的眉头皱了起来。他看见两颗果树下的地面被硬化,厚厚的水泥版将泥土下果树的根须严严实实地封闭住。
  王书记当即意识到,天地精华无法贯通,厚重的水泥板势必对果树的生长造成极大伤害。王书记当场作出决定,马上将水泥板清除,让两株宝树呼吸顺畅,得以阳光雨露,将生命尽情绽放。
  王书记此举触动了在场的干部群众。大家十分敬佩王书记对古树的养护知识和经脸,对有文物价值古树的保护意识骤增。镇、村干部和群众马上行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水泥板清除,换土施肥,改善环境。
  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古树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一定会用枝繁叶茂和一树春花感谢王书记的知遇之恩,是一段人间佳话。
  在这个乍吸还寒的早春,两颗历经风霜雨雪的文王果树,带着笑脸,走进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