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20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6
页码: 246-251

内容

当这本书与大家见面时,历时一年半的历史档案文化资料丛书《百老话沧桑》,业已落下编辑的帷幕。一年多以来,在区档案局和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和领导下,我们联络、走访了近200名老人,有116名老人为我们或口述、或亲自撰写、或由子女、亲友代写了稿件135篇,约68万字。陆续出版了6册《百老话沧桑》文集,刊出珍贵图片、资料800余幅。所有原始稿件已全部收录存档,尚未能刊登的稿件也做了相应安排。
  翻开《百老话沧桑》丛书,犹如置身百花园,奇花异草,竞相斗艳;又如走进文史库,储藏着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讲故事的老人们,80岁以上者居多,年龄最大的已经96岁。有的是老红军、老八路、老民兵、老党员、老干部;有的是返乡回村的工人、建设家园的农民、上山下乡的知青、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他们讲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拯救中华民族,与日寇的殊死斗争;讲述了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浴血奋战;讲述了与祖国同甘共苦的岁月;讲述了风雨同舟建设美好家园的历程。一言一语尽肺腑,一纸一文总关情,他(她)们的述说,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回响、人生的精彩。
  在此套丛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鼎力支持。市局领导和区有关领导,对百老话沧桑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特别是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原副主任、秘书长郭凤岐老先生,亲自为《百老话沧桑》写来序言,对丛书整理编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得到了远在海角天涯,难忘乡愁的家乡人的关注和支持,随女儿居住在北京80多岁的马恩轩老先生,从网上看到宁河档案局发布征集史料的消息,专门打来电话说由于身体原因,参加不了这次活动,但渴望能读到《百老话沧桑》的文章,于是老人成了《百老话沧桑》忠实读者;远在深圳居住的老乡杨素琴女士,通过她的同学于敏老师转达了想要参加活动的愿望,并三易其稿,为编辑部寄来了《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一文,记忆遥远的曾经,抒发赤子的情怀;现居东北,曾在家乡担任过乡镇武装部长的张志忠先生,通过亲友获得了《百老话沧桑》文集,如获至宝,不但撰文参与话沧桑,还利用春节回乡之机到编辑部拜访,捐献了他撰写的所有关于家乡的著作。
  茫茫人海,百老因话沧桑而青春焕发;悠悠岁月,往事因百老著述而解脱尘封。在一年多的春风秋雨,暑去寒来的话沧桑活动中,我们与百老们结缘,百老们为我们助力,使我们收获了温馨和动力,收获了成功与喜悦。离休老干部、92岁的马宜春老人,连续数月,亲自动笔撰文,为我们写来一沓又一沓数万字的稿件;原大杨庄的关学礼和廉庄镇大于村的袁绍成,已是87岁的老人,却不辞辛劳,一次又一次来到编辑部,送来他们亲自撰写的稿件,且文字一丝不苟;89岁的原县人大主任曹景芝、88岁的原县政协主席王光军、还有原县长窦俊华等都热心撰稿;87岁的退休干部李焕然,不但自己撰写文章,还动员他的同学崔永坤、郭兆良等写回忆文章;退休干部孙德玲、国士桐,老教师姜文英、姜桂芝、周振生、赵雅勤等都踊跃撰稿;83岁的陈润身老人渴望参加百老话沧桑的活动,怎奈眼花手颤,身体不给力,来编辑部联系口述时,84岁的李佑生老人当场欣然表示,愿为陈润身老人代笔撰文,于是产生了84岁老人为83岁老人代写稿件的动人佳话;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魏永成,虽受聘于汉沽农场编纂史志,但心系百老话沧桑,忙碌之余,千方百计联络人员,推荐资料;退休干部梁洪军,本来在市里照看孙女,为了百老话沧桑活动的开展,多次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往返与家乡与市区之间,采访撰写了很多有价值的回忆文章。原区教育局干部崔永年主动搜集和捐献珍贵照片,退休教师刘贵义、王硕先、陆春元等对百老话沧桑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区著名画家王颖、篆刻家吴树华百忙中为文集绘画题篆。还有很多的领导、朋友、乡亲都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支持,或撰文,或赠物等,热情之高,情意之浓,令人感动不已,谨此一并谢忱。
  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我们陆续向区内居民小区、学校、幼儿园等单位,以及闻讯寻求的热心人士发放图书近20000册,引起很大的反响和赞誉。市档案局领导和其他区相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原区政协主席李东海看了此书后给予了很高评价,发现缺少一集时,托人寻到,说此书值得品读和收藏。尤其是广大群众说,百老话沧桑,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我们太喜欢了!原宁河二中老校长王质新、原区公安局退休干部邵贵荣等老人专门来到编辑部,说百老话沧桑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民百姓讲述历史的平台,大家忆的高兴,读着亲切啊!曾担任过乡镇武装部长的李景武老人告诉我们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看《百老话沧桑》丛书,儿子把书带到部队,宁河籍的战士们也都争相传阅呀!我坚持把每一期的《百老话沧桑》留给儿子,为的就是要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做好传承。许多青壮年如东棘坨村的农民黄瑞臣、天津工业大学的教师霍玉香等打来电话说,我们从百老话沧桑中,了解了父辈们创业的艰辛,了解了宁河发展的过程,知道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事情,增加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
  使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在百老话沧桑活动中,我们“存史、资政、育人”的初衷,因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得到了彰显和回报。许多渐行渐远的历史阶段,得到了亲历者的梳理而被完整记载,如互助组、人民公社、大跃进、困难时期等;许多尘封的往事,由于知情者的披露而得以还原,如《驾机叛逃案》《我送俩儿去当兵》《翠姑认夫救亲人》《档案作证》《三八女子打井队》《活捉双枪老太婆》《60年前的集体婚礼》等,正如人们所说的,如果没有这次话沧桑活动,这些珍贵的故事,也许就会随着当事人的逝去而永远湮灭了。
  但是,尽管我们力求完美,也未能尽如人意。坦诚地说,开展百老话沧桑活动的过程,有感动,有喜悦,有收获,也有遗憾,甚至使我们想起来就不免心情沉重。因为在我们联络的人群中,还有不少老人还有话要说,有故事要讲,但由于年纪太大,身体不佳等原因,有的不得不中断采访、撰写或述说,有的甚至永远失去了机会,我们获悉哀惋之余,也深感自责,假如我们早一些时候开始这项活动,该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史料能够被抢救、被珍存啊。
  我们也借此机会表示,虽然《百老话沧桑》丛书已告于段落,但对宁河历史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还将继续深入,我们将以新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充实历史资料。我们会记住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的支持和关爱,“不待扬鞭自奋蹄”,继续抢救和挖掘宁河记忆,也恳切希望得到父老乡亲们一如既往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2018年5月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