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庙里走来的小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14
颗粒名称: 从古庙里走来的小学校
分类号: K825
页数: 14
页码: 232-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赵洪忠是学生和老师,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进行了走访座谈,了解了东棘镇东棘坨小学建校80年来的情况,并准备分享给大家。
关键词: 建校80年 学生 老师 走访座谈

内容

作者简介
  赵洪忠,男,1953年4月出生。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镇东棘坨村人。1973年3月在村小学任民办教师,1979年3月转为国办教师,1983年8月至2013年4月退休,曾任东棘坨中心校教学教导主任。1992年被评为市局级“坚持边远山穷地区教育”优秀教师,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级优秀奖。退休后,收集整理的史料和照片,被区档案局编写的地方志史料系列丛书采用。
  从古庙里走来的小学校
  赵洪忠(66岁)
  东棘镇东棘坨小学已建校80年了,作为这个学校的学生和老师,我利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进行走访座谈,现把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分享给大家。
  建立学校
  东棘坨小学始建于1936年秋,由村里私塾改为学堂,河西鲫鱼店村的王志伦先生被聘来村任教师,借用村中古庙西院的斋房,在秋后冬闲时上学,到腊月二十几,老师帮村里写完春联就放假,被称之为“冬学”。老师的报酬由村摊派,先后有李成久、庞家铎等老师来校任教。1939年秋,玉田县孙家衢村的孙秉章来校任教,由“冬学”改为常年上学,根据年龄和知识分为大小两个教学班,由原来的混教式改为分年级、分班上课。
  1940年孙秉章的妹妹孙秉卿也来校任教,孙秉章教大班,孙秉卿教小班,全天上课,每天固定几节课,课间学生有活动,上下课采用摇铃的形式。高级班在古庙院内的东厢房(原来的经房),初级班在西院的斋房上课。高级班的语文课设有《国语》《修身》《尺牍》,算术课有计算和珠算,还开设有唱歌和健身。小班也启用新教材,附近村庄的少数学生也来此读书,也招收了女学生。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村成为了抗日堡垒村,学校也成了秘密联络点之一,也引起敌人的注意,学生不能安静上课。1944年夏,孙秉章兄妹辞教,区里派来一名姓周的女教师来村任教,但她呆的时间不长就走了。周老师走后,村里的胡桂宏、李明信到校代课。解放后,上级派来一些地方干部充实到学校担任教师,如崔德纯、张巨学、于志忱、戴硕珍、高廷玉等,教材使用的是教育部门统编的课本。1952年戴硕珍兼任学校负责人,1954年下半年,正式用“宁河县东棘坨小学校”这个名称。学生除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学生外,还有柳树、小芦、杨宇、小堼、蛇店等村的学生。教师也得到充实,陆续有王燕林、靳竹泉、杨玉峰、张巨学、杨元明、刘桐森、冯润田等来校任教。
  历任校长
  1954年,杨镐任第一任校长,1956年有了第一届六年级毕业生。1958年,开展整风运动,校长杨镐,教师王燕林、靳竹泉3人被打成右派,调离教育口。1959年春,宁河县并入汉沽区,李向民任学校的负责人,学校的校名也随之变更为“天津市汉沽区东棘坨小学”,并正式刻制了公章,学校成为了独立的行政单位。
  1960年,杨宇村的杨绍武来校任校长,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对学校进行改修,把古庙的后大殿改建成为教室,东西配殿和前大殿的东西配房及东西厢房都改为教室和教师宿舍,古庙东面的一块地作为操场,并首次安装了篮球架。1961年春,恢复宁河县建制,东棘坨小又变更为“宁河县东棘坨小学”。窦俊信、石景芬、张学连等一批师范毕业生陆续来校任教。1963年,杨绍武校长调走,杨宇的杨成恩来校任校长。成立东棘坨中心校,中心校分管于京、小芦两所完小。
  1968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村革委会主任李树平主管教育,杨成恩校长负责学校日常工作。当年秋天,教师实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外地的教师如高和风、张学连、韩春开、石景芬等老师回原籍,本村在外地的马恩轩、安会霞老师回村工作,安置在第四生产队,由生产队记工分,与社员一样分粮食和农副产品。同年底,杨成恩校长调往公社后勤中学担任校长。村里任命刘桐森老师为学校负责人,1982年县教育局任命其为校长,一直干到1991年调出,在校工作20多年。期间校舍变化也较大,因学生增多,教室不够用,1975年村在原学校后面盖了一排砖木结构的10间教室,还翻盖了前排教室,学校的大门由西面改为南面。大门洞两边是办公室。
  1976年唐山大地震,校舍虽未坍塌,但教室出现裂缝,再加上余震不断发生,学生只能到开阔的树下上课。秋后天气凉,室外无法上课,学校和村队商量,把原来的土木结构的教室改为防震棚式的教室,在教室内搭上木框架,以此来解决上课问题。那时的教师基本都是本村的村民和村里知青如李树祥、李振起、李振亮、李树国、李树义、马荣芳、胡克第、安慧霞、张莉、赵洪忠、赵运春、王作柱等,只有刘惠萍和高淑娟等不是本村人。1979年落实政策,杨镐恢复职务,教师韩春开、郭永琴、韩继荣、刘桂荣、吴慧云等人来到了东棘坨学校。
  1991年4月,李树祥担任东棘坨中心校校长,赵洪忠担任教学教导主任,马恩纪老师担任德育教导主任。当年暑假后,由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心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考核细则。1996年学校完成普九任务,入学率、巩固率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上级的要求。学校制定了师德、校风、教风、学风等制度。傅友荣老师创作了校歌《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赵洪忠老师设计了校徽。
  2000年黄银佐担任东棘坨中心校长,2011年李连锁担任校长至今。
  设初中班
  1965年,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中心校在校舍外的民宅办了一个农业中学班(简称“农中”),学生是没有考上芦台、宁河、潘庄中学的应届毕业生,新调来的王汉才老师任“农中”教师。1967年秋“农中”搬到村西3里远的原北京部队后勤部的营房,称之为后勤中学,李长岭和王伯华任教师。
  1969年春,东棘坨小学又增设初中班,俗称“戴帽中学”。招收了小学五年的毕业生、六年级的复课生及没有去公社后勤中学的学生,为初中一年级。1969年秋,村里和供销社互换房,拆除原大庙的前殿(关老爷殿)及东西配房,在前殿和西配房的原址给学校盖了3个教室(10间),原东配房的地方,村大队盖了3间大队部和一间合作医疗室。到1971年,村开始有了民办教师,即在学校教书,大队里挣工分,李树凤、李树桐成为村里第一批民办教师,这样东棘坨小学就有三种身份的教师:国办教师、代课教师、民办教师。
  1973年初,村办初中班撤销,合并为东棘坨公社后勤中学,村里教初中的马恩轩、马恩纪老师也调到中学。刘桐森老师被公社文教组任命为东棘坨中心校的负责人。东棘坨中心校由东棘坨、东白、史庄、姜庄、常店、西棘坨、前大安、后大安、王洪、李甸、胡晋、小顷等12所分校组成,各村分校都是一至五年级完小,小学校有二级复试和三级复试,有的小学校由于学生多,老师少,采取二部制的方法上课。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公社后勤中学教室紧张,有条件的大村又相继自己办起了初中班。东棘坨学校初中班有70多人,分为两个班,马连生、马荣芳任两个班的数学,李振亮、李树国任两个班的语文。初中班和小学在同一个校园上课,教师在一起办公。1977年春,李振亮老师被借调到公社工副业办公室工作。李振起来校任教初中两个班的语文,马荣芳、马恩纪教数学,1978年由春季招生改为暑假后招生,中小学的学生在校多学习了一学期。
  校舍建设
  1982年暑假后,刘桐森被县文教局任命为东棘坨中心校校长,赵洪忠被任命为中心校教学教导主任,马恩纪老师被任命为中心校德育教导主任。1983年,由于中心校负责的分校太多,过于分散,公社文教组对此进行了布局调整,新建了史庄中心校。这样东棘坨中心小学由前大安、后大安、王洪、李家店、胡晋、小顷、大顷8所分校组成。1987年暑假后,因照顾北部偏远的小村,增设了李家店中心校,把李店、胡晋、大顷、小顷、八里5所小学归属李家店中心校,东棘坨中心校由东棘坨、前大安、后大安、王洪4所学校组成。
  随着教育的发展,原有的校址已没有了发展空间,1983年经上级批准学校迁址建设,至1985年底,3排36间教室全部完工,除上级拨款8万元外,其余建筑费用全部由村里负担。2002年暑假,东棘坨学校和芦台镇第四小学结成手拉手学校,芦台第四小学的学生代表,在东棘坨学校举行了“小主人”夏令营开营仪式。2003年,学校装配了微机室,上级拨电脑30台,成为全县第一所平房装配电脑的学校。
  2005年,在县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在原校址盖起了一幢三层教学楼。投资151.68万元,其中国拨50%,天津市保税区安邦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恩来出资25万元,其余由村里负担。同年12月,教学楼落成并投入使用,为感谢张恩来先生的义举,经县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宁河县天保张恩来希望小学”。时任副县长李艳华、李振亮及东棘坨村在本县各部门任职的人员和知名人士出席教学楼落成典礼大会。黄银佐任校长、张恩来任名誉校长。李振亮副县长在大会上讲话,副县长李艳华向名誉校长张恩来、名誉校外辅导员王黎明颁发聘任证书。
  2008年春,学校规划校园操场和前院的附属设施。工程从5月开始,先后盖东西厢房12间,建化粪水冲厕所4间,车棚9间,在教学楼后盖小库房8间。重新装修和改建了学校的大门,用红色大理石修建了国旗基座,竖起了10米高的不锈钢旗杆,并对校园进行了硬化、美化。
  培养人才
  1964年,本校的六年级学生李振起考入芦台一中,学校实现了考取一中重点校的零突破。1971年底,县里招工,初二的学生阚玉龙、刘艳彬、姜玉敏、贾清录到县各部门工作。1972年秋,国办高中开始招生,刘万丰、马树桐、李树丰、马连生、李树国考入潘庄中学,其余学生升入公社后勤中学。1975年,刘长英老师被推荐杨村师范上学进修。1978年秋,恢复高考,东棘坨学校的马连生、李振亮老师考入县师范,李树国老师考入大港石油中专学校,张莉老师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留南大任教。李振起被调到公社文化站任站长。1978年芦台一中初中班恢复全县招生,我校的李树秋考入一中。
  1979年3月,赵洪忠被转为国办教师。这年小学升初中,贾清珍、王志顺、李树舫、刘万龙考入芦台一中,初中班的李树峰、王作敬、胡金利、刘连敏考入芦台一中高中班,高考时他们都考入了重点大学。自此,学校在以后历年中,都有学生考入芦台一中。学校学生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的活动中,也都取得较好的成绩。1974年春,学校女子篮球队,在全县级比赛中,获得小学女子组第一名。2002年在全县学科竞赛中,胡磊同学获得语文学科第一名。2003年在全县学科竞赛中,王磊同学获得语文学科第二名。
  建校80年来,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区县级领导干部有李艳华、李振亮、张艳发等;处级干部有李振宽、李振起、李树峰、李树国、姜玉堂、阚玉龙、阚玉峰、阚玉芬、贾志忠、杨德明、杨玉峰、杨玉涛、马再春、马宜春、马连奎、马连旺、马连群、刘艳章等;军队领导干部有张万来、李占先、高洪波、马卫红等;博士生有王作敬、李树秋等;企业家有于洪起、宋桂福、李艳玲等;会计师胡克昌、赵连发、胡桂宏、胡克家、赵连全等。还有一大批村干部,电工、农机手、养殖专业户等,他们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家乡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很多的荣誉。2004年12月,学校被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天津市妇女联合会授予“优秀家长学校”。2006年5月,被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天津市小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同年底,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滑兵来、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亚平等一行来校调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7年,学校在全县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等奖,达到县级二类校标准。当年在宁河县十佳和谐创优活动中获优秀奖。2009年6月,被共青团宁河县委员会、宁河县教育局、少先队宁河县工作委员会授予红领巾示范校。12月,被评为市级交通安全教育达标校和县级文明和谐学校。2012年,学校荣获现代化达标先进单位称号等。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2016年11月,在爱在爱心公益天津在行动活动中,安宁企联-----福鼎富、安佳信企业,向学校捐赠爱心图书角。12月,区档案局在王进局长带领下向学校师生进行“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的教育,并向学校师生捐赠了档案局编辑的宁河史料图书。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洪忠
责任者
赵洪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棘坨小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