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艺“轻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10
颗粒名称: 农村文艺“轻骑兵”
分类号: J722.211
页数: 13
页码: 219-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宁河县的一些村庄建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以在农村进行文艺宣传活动。其中杨拨村的文艺队更是小有名气,50多年后,人们仍然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关键词: 村庄 业余文艺 宣传队 农村

内容

作者简介
  傅连波,194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天津市宁河区廉庄镇杨拨庄人。1970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师、文教干事、宣传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县税务局局长、天津市国税稽查局长、天津市国税局纪检组长、市国税局巡视员、天津市税务师协会会长等职。曾当选宁河县第五届县委委员、天津市委第五届、第六届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8月荣获天津市优秀政治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国家税务总局授予全国优秀税务宣传工作者称号等。2008年7月退休至今。
  农村文艺“轻骑兵”
  傅连波(71岁)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宁河县不少村庄都建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就是农村业余文艺宣传的“轻骑兵”。我的家乡杨拨村的文艺队更是小有名气。虽然过去50多年,可那段经历我仍记忆犹新。
  在时代需要中建队
  我们村是个秧歌会的名村,相传有上百年的历史。过去逢年过节都要组织花会活动,串村进城扭会拜年。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年们扭秧歌、打篮球;拿着广播筒宣传“大跃进”,上夜校扫文盲等,群众文化十分活跃。但在三年困难时期,这些文化活动几近停滞。
  1965年7月,“四清”在全县铺开。进驻我们村的“四清”工作队的指导员是杨万合,队员有静海县的机关干部、部队军人和天津师院的师生。他们一边发动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一边利用文艺形式扩大宣传,组织青年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爱社歌》《工作队下乡来》等歌曲。1965年9月,工作队挑选骨干排练,为全村社员演出《社员都是向阳花》《贫下中农扛大旗》《我的算盘好伙计》等节目,青年张启省、张文耀、张云芝等登台演出,就连村里在天津上大学的高贵林也参与其中。这在业余生活枯燥的农村是个不小的轰动,它首先激活了村里的沉闷气氛,调动了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学唱歌、爱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十分活跃的文化“小气候”。
  到“四清”后期,村里建起了青年俱乐部,购置了扩音设备,安上了广播喇叭,选配了广播员,每逢节假日都播放歌曲和戏剧,青年真正有了活动的场地。1965年秋,我正在宁河半农半医学校上学,被召回接受“四清”运动教育。凭着那时的一种单纯,我十分真诚地投身现实,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先后担任了农业技术员、民兵排长、青年团干部,并入了党,成了村里的骨干力量。1966年春节期间,廉庄“四清“分团举办文艺演唱会,我和张文存、傅中山等14名青年,被团支部指定参加在高坨村礼堂演出《五好红花寄回家》《十送红军》等节目。可以说“四清”阶段的文化宣传,为群众业余生活增添了色彩,促进了农村文艺活动的开展。
  1967年7月,根据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按照公社武装部和团委的意见,村里正式组建文艺宣传队。队长由刘臣(团支部书记)担任,大队党支部指派支部委员、民兵连指导员张启省主抓并兼任乐队队长,我负责节目创作和报幕演出。当时团支部是根据政治标准、每人特长,采取推荐选定和自愿报名方法,经过实践调整,最终确定了24名队员(男14名、女10名,),一支富有朝气的业余文艺队伍应时而生。
  建队之初,我们时常安排骨干骑车到汉沽文化馆、天化文工团、芦台农场文艺队求教学习,那年8月,芦台二中文艺队应邀来村,戴冠伟、霍德富、邢金英、闫淑华分别在创作、舞蹈方面热心教学,队员们十分用功,加之县文化馆老师们的日常培训指导,全队的演出水平明显提高。
  在宣传服务中成长
  1968年春节期间,村里组织秧歌会欢度新年,大队革委会干部刘少青、李彩山带头“扭会”。为了发挥文艺队的作用,我们“古今并用”,秧歌队在前面打场儿,后边文艺队登场演出。先后到过孟庄、菜园、大于庄、后米厂、岳道口、孟旧窝、党庄子等村。每处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乡亲们端茶递烟热情万分。这使队员们清醒懂得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坚定了文艺宣传的信心。
  虽然是业余队伍,可村党支部却当成“门面”。要求我们坚持政治建队,强调思想革命化,求艰苦俭省,少花钱不花钱,发动队员自力更生。那时我们使用的二胡、手鼓、梆子和木枪、斧头、镰刀等道具多是队员张文安(木匠)和刘芝田老师等动手制作的,服装都是自己掏钱置办的。那时,我们从不脱离生产劳动,就是头天演出再晚,队员转天也得下地干活儿,从而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1968年2月,宁河县举办了农村文艺骨干训练班,我和张文臣参加。这个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县11个公社和潘庄农场(亦称河北劳大)。各公社的学员有周宝玉、宋子凤、沈庆祝、薄连树、邵民田、刘玉文、王秀珍、苏凤祥、马德文、段连英、魏义芹、张文香,王前村孙连璋、孙连璧兄弟是乐队主力。农场学员是刘春玲、王林印、赵俊生、苏景金、戚金海、刘荣保、邵兴华;还有县城中学生赵毅然、李慧敏。培训班负责人于克珍,教师是陈道华、唐若鲁、潘静书。培训课程是学习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创编新的节目,进行舞蹈训练、安排巡回演出。我们先后参加了清河农场、汉沽农场的慰问演出;参加了3月20日的宁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的庆祝演出,并分赴到板桥公社、东棘坨公社等为成立革委会演出祝贺。这在县里原有专业剧团解散的情况下,不仅起到了补台的作用,而且为我们文艺骨干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1968年11月初,天津地区农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经验交流大会在县城芦台举行。我们杨拨庄文艺队作为县级代表队光荣地参加会议。在这会议之前,我们经历了廉庄公社组织的选拔汇演,8月份又参加全县21个公社代表队的调演比赛,最终被推选为县级代表队。这次汇演由县革委政治部肖平同志带队,文化馆单佑权、唐若鲁、陈道华、贾玉俊老师,廉庄公社武装部贾明金,文艺队负责人刘臣、张启省、村革委会李复文同志参加。参会的队员是:傅连波、张文臣、陈振孚、傅金山、刘范田、张云芝、李生、张文栓、刘普然、刘云田、轩宗山、张文安、张军岐、张翠文、张作焕、傅印霞、傅连华、鲁会春、韩秀珍、张文存、刘克芬、张长秀、王淑芝,还有志愿参加的学生赵毅然、李淑敏。
  11月6日晚,作为东道主我们开场演出。首先向大会献词。车可夫先生书写的“毛主席开辟革命航道”“红太阳照亮文艺舞台”的大幅对联为会场增彩。演出的节目是歌舞联唱《东方红》、塑像诗《为人民服务》、表演唱《四个老汉求宝书》、小歌剧《贫农血泪史》、相声《旱烟袋》、锣鼓快板《精兵简政好》、表演唱《祖国山河一片红》等。这14个节目是由单佑权老师带队,陈道华、唐若鲁老师来村研究创编、修改排练,后经县里现场审定的。政治内容、艺术形式具有一定水准,演出十分成功,得到了县革委、县文教局领导的夸赞。特别是中央电台专题播放了我们演出节目后,更扩大了影响,当时“杨拨文艺队”在宁河城乡名声显赫。
  1972年1月27日,宁河县业余文艺汇演大会在芦台大礼堂开幕。全县20个公社的文艺代表队4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安排了文艺演出。通过紧张的比赛,我们杨拨庄文艺队又名列第一。在2月1日联合演出的24个节目中,杨拨庄文艺队占9个,板桥公社文艺队占7个,芦台镇文艺队占4个,我与板桥公社代表队王质莹被推选为总报幕员,我们努力协作反响很好。
  这次汇演的节目,95%以上是自编自演作品,成品节目占很小比例。从内容看,基本是配合形势,热情地歌颂农村、歌颂生活。乡土气味儿浓郁,形式短小精悍,保持着艺术的时代定力。例如,我根据1944年日寇杀害我们村抗日群众的事实创编的小话剧《打靶前的一课》与对口词《枪!》,形成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被评为优秀节目。
  那些年,我们年节期间是最忙的。每逢大年正月,结婚、订婚的队员都得参加演出,难以请假拜年探亲,家里亲人给了我们莫大的理解和支持,使我们矢志不渝又心怀感恩。正是由于这样的痴心坚持,才维系了这支队伍的生命力。
  自1967年7月到1973年9月,我村文艺队坚持了6年多的业余文艺宣传活动,充当了农村文化的生力军,为宁河县和全村群众赢得了荣誉。1970年初,我担任了中学教师但仍坚持业余宣传演出。之后几年里有的队员参军入伍、有的上学或被招工,第一批队员在眷恋中陆续告别了文艺舞台。
  1975年1月18日,天津市农民文艺调演在芦台举行。那时我已在板桥公社担任着文教干事,被指定为本县观摩队队长,全队25人。代表中有杨拔村张文臣,宁河镇的李淑玲,南涧的李荣胜,董庄的王会敏,潘庄的运文艳,俵口的马连元、马作坤,高坨村于万伯,江洼口村苏建明,于怀庄李志芹,北珠庄刘丽娜,造甲的王世生,赵本的马淑芹等。我们听取大会经验介绍,观摩各郊县代表队的演出,演出队多数是专业文艺队伍。大家感到,作为时代的新生事物“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行将完成它的使命,专业文艺团体已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历史现实中总结
  总之,在那个特殊时期乡村文化占有一席之地。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影响是积极的,它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本人实践体会是深刻的。
  首先,推动了农村文化历史性进步。那时的文艺宣传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依托当时的政治背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热情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歌颂英雄模范人物,普及了农村文化。我们编创了近百个节目,宣传演出几百场,群众是喜闻乐见的。有一年,我们辅导过20多批来村学习的文艺骨干,不少村子文艺队伍相继建立,成为当时政治文化的“轻骑兵”、民间文化的传承者。
  其次,承担了县里庆典慰问等任务。我们村文艺队自被誉为“宁河代表队”以后,这支非专业的文艺团队,承担了县里不少重要庆典、外出慰问活动。我们曾由县革委政治部张俊岐带队,随县海河指挥部慰问团奔赴千米桥、大港等工地慰问演出,参加了宁河县贫协代表大会、斗批改工作队会议、县委第四届代表大会、贫宣队整训会议、欢送新兵入伍、庆“九大”的多次演出。同时我们在慰问演出工地,还与民工一起投入了全天的治河劳动。一群农村青年能够代表全县人民出访演出是个莫大荣幸,我们感谢宁河县委县革委的关爱重视,感谢县文教局、县文化馆老师们倾心的培养。
  其三,发挥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作用。自1967年建队,我们这支宣传队走遍了十里八乡。1968年后,我们曾几次到大北涧沽公社独立村慰问演出,随后帮助村里组建了文艺队,培训了知青文化骨干苏瑞庭、王措、赵克敬和马玉顺等。就此,独立与杨拨两村达成友好协议,在资金、人力、农业生产上互通有无,来往不断。村党支部以文艺为“抓手”加强村队交往,形成了文艺“外交”势头,进而增进了单位之间、邻村、场队之间的友谊。
  其四,助推了年轻人才的进步成长。当年文艺队的骨干大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宣传工作的实践使他们经受了锻炼不断成长。我村20多名文艺队员中,先后有3名参军入伍,有8名走上行政机关和教育岗位,5名队员步入国有企业,有的成为经营人才和生产能手。不少人还成了后来文化广场、社区文艺活动的种子。
  如今,我虽然已年老退休,但依旧酷爱着群众文化。可以自豪地说,由于有了当年农村文艺宣传的经历,才使我现在的老龄生活更加丰富有趣儿。我从税务工作岗位退休后,加入了中国音乐文学会、天津市音乐文学学会,并被推选为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我用心学习歌词创作、参与编辑歌词刊物,组织创作培训交流,还多次参加各级文艺展演活动,屡有作品获奖。原有的老队员傅印霞、鲁会春、张云霞、以及演奏人员刘少江等都是社区文艺骨干。年过花甲的张文臣和刘少贺、晏宗华秉承文艺老传统,组织村里秧歌会活动多年。现在一批批幸福老人走进社区广场、一支支业余文化队伍悄然兴起,宁河歌友合唱团、同心合唱团等相继成立,久违的业余文艺宣传“轻骑兵”又回来了!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傅连波
责任者
傅连波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