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闯关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707
颗粒名称: 初闯关东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11-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德儒在18岁离家后的经历。离家后徒步前往东北黑龙江,靠打工和叫卖货郎担为生。后来他学习制花,但因经营困难,他再次挑起“八股绳”,成为货郎,靠着拼搏和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资金。与好友合伙,在庆安县城开设店铺,经营日用杂货和糕点加工制作。通过诚信经营和实际行动,取得了成功,并最终与奶奶结婚。
关键词: 货郎 东北 创业 店铺经营 庆安县

内容

第一次闯关东是在1907年,那时爷爷未满18岁。导火索是老太太在大庭广众之下,因拒绝购买小鱼而遭到小商贩的挖苦讽刺,爷爷见母亲受辱一怒之下离开父母,去了东北的黑龙江投奔舅舅,发誓一定要闯出个人样来。
  南沽村距舅舅落户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城有1000多公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又因为家里穷付不起路费和盘缠,爷爷就是靠着双腿徒步去的东北。临行前准备好了“八股绳”,也就是旧社会沿街叫卖用的货郎担子。等到春暖花开的4月,他就告别家人,挑起货郎担子出发了,一路风餐露宿,风雨兼程。一边顺道上货,一边沿途叫卖。渴了喝坑水,饿了讨口粮或买一些东西充饥,困了就钻草垛倚墙角睡觉。大约走了4个月,到8月份才来到庆安县城,当舅舅看到像乞丐一样的货郎,竟然是自己的亲外甥时惊呆了,知道原委后舅舅和舅妈都感动得流下热泪,18岁的孩子是靠着一副货郎担,步行这么远的路啊。安顿下来后,爷爷在舅舅开设的绢花店铺里当了学徒工,学习制花,一干就是4年,练就出一门精湛制花手艺。但因为那些年,东北兵荒马乱,舅舅的门市一直经营惨淡,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爷爷除学了一手制花的手艺,没有攒下多少钱。
  离家这么多年,不但没混出个人样来,连养家糊口都没啥指望了,这怎么能行啊!爷爷忽然想起自己当初来东北,一路挑担叫卖的情景,分析到货郎担子在县城和村子里还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受老人和孩子们青睐。第二天就把自己想重挑“八股绳”串街卖货的想法告诉了舅舅,得到舅舅认可与支持,于是在1911年的秋天,爷爷又挑起“八股绳”,当起了货郎。
  爷爷瞄准了庆安县和望奎县,每天步行百十里路,往返于两地之间,白天走街串巷,沿途叫买,晚上住在店里做花。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太太戴花,不戴不发”的习俗,加上爷爷自己做花成本又低,那时候老百姓手中无钱,但手中有山货,这样以物易物,极易成交。一天下来,小买卖做得挺顺当,最多时一天可赚得一二块银元,在那时可是不小的收入,再加上省吃俭用,两年的时间,爷爷除给家里寄一些,手头还积蓄下来一些资金。1913年爷爷与好朋友吕掌柜合伙,在庆安县城东街拐角处开设店铺,专营日用杂货。
  为了降低成本,爷爷利用前店作门面开张经营,院内设加工作坊,腌制小菜,制作大豆酱,扎制绢花。把销售与加工、批发商品结合,减少了流通环节,产品产销对路,买卖得以迅速发展。一年以后,在原门市铺面的基础上,又增建糕点加工制作和销售,部分批发外销,部分产品入店零售。诚信守义,货真价实,小买卖做得顺风顺水,也积攒了一些积蓄,在老家置了一些土地,那时候家乡人都风传爷爷在东北做大买卖发财了。
  1915年爷爷与奶奶在老家完婚。奶奶叫唐殿容,是本县苗庄乡杨庄村人。1917年奶奶带父亲赴庆安与爷爷一起生活,奶奶在柜上帮助爷爷打理生意。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春苔
责任者
王来峰
责任者
王春苔
相关人物
王德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庆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