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97
颗粒名称: 艰苦创业
分类号: G638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潘庄中学的创建历史和初中阶段的一些情况。学校在困难条件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包括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和技能。学校注重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农忙劳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潘庄中学 初级中学 教学条件 课外活动 劳动实践

内容

1956年宁河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有芦台一中、芦台二中的基础上再建立5所初级中学,分别是潘庄中学、宁河中学、丰台中学、林亭口中学、军粮城中学。潘庄中学建立在潘庄村东南一片荒地上,第一届招生两个教学班120人,从宁河西部各村高小毕业生中录取。首任校长是于作新同志,唐邑丰老师任语文课,李加声老师先任数学后任物理课,杨茂树、李子迎老师任数学课。
  1960年暑期我考入潘庄中学时,学校已经发展成四轨制的初级中学。这一年招收初一4个班200多人,班主任是:一班李加声老师,任一、二班代数课;二班霍宗臣老师,任一、二班语文课;三班王宝礼老师,任三、四班代数课;四班陈国良老师,任三、四班语文课。我在一班,体育是刘伦明老师,地理兼音乐是刘广才老师,历史是闫硕轩老师,当时的校长是李泉禄同志。1961年宁河、汉沽分置后,又有原在汉沽读初一的宁河西部籍学生几十人回潘中插班。
  我初中入学时正值三年“瓜菜代”困难时期,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老师们依然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景春雨老师就地取材,选用高粱秸秆自制了初中几何教材所涉及到的全部模型教具,并一直沿用到七八十年代。地理教师刘广才用废纸叠积压缩和木块组拼方法,自制了地壳褶皱与断层运动演示模型,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六十年代初期,潘庄地区尚未用电,那时煤油汽灯是学校顶级照明设备。但汽灯既不易点燃又污染空气,为进一步改善照明条件,在李加声老师的主导下,先是收集废旧电池拆装重组试制干电池发电,后又用大缸当容器,用钻孔、倒置等技术手段,制成了煤气气化炉发电装置,使教室、办公室照明亮度大大提高,一直沿用到1964年潘庄地区供电为止。
  学校遵循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适时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诸如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板报专栏宣传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技能。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劳动光荣的人生观,每到农忙季节,学校都要统一组织学生到附近村队参加支农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体能得到锻炼,学到了劳动技能,增强了集体观念。通过支农劳动,与周围村队增进了感情,进而优化了办学的社会环境。
  那时农村孩子辍学现象非常普遍,我也在初一下学期辍学一个多学期。1962年全国经济形势好转,学校组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到各村离校学生家中上门走访,苦口婆心动员学生返校学习,我是在李加声老师上门鼓励下又返校学习的。记得这一届到初三毕业时还剩不足50人,重新分成两个小班。我在一班,班主任是董恩泽老师,任语文课。二班班主任是周光寅老师,任化学课。景春雨老师任几何课,葛守先老师任代数课,李加声老师任物理课。我1963年初三毕业报考高中落榜,秋季又复读,1964年考入杨村师范学校。
  建校初期毕业的同学参加工作后事业有成的很多,如王高鹏,造甲镇大王台村人,曾任廊坊市市长。于学武,芦台农场大海北村人,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硕士学位。王兆英,东棘坨镇张老仁村人,初中毕业参军,曾任人民解放军115师政委,大校军衔。张兆启,潘庄镇朱头淀村人,曾任北京卫戍区正师级干部,大校军衔。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俊舫
责任者
李俊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潘庄中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