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潘庄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96
颗粒名称: 我心中的潘庄中学
分类号: G638
页数: 12
页码: 189-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潘庄中学是位于七里海北侧、潘庄村东南的宁河西部地区唯一的高中学校。作为母校,潘庄中学是他长期奋斗的知识殿堂,同时也对宁河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当地父老乡亲的骄傲。
关键词: 潘庄中学 教育事业 骄傲

内容

作者简介
  李俊舫,男,194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东塘坨村人。1964年潘庄中学初中毕业,1968年杨村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芦台二小、宁河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开始在潘庄中学工作,任地理教师、教导处主任、副校长,至2007年退休。
  我心中的潘庄中学
  李俊舫(72岁)
  在风景秀丽的七里海北侧,潘庄村东南,有一所宁河西部地区唯一的高中学校这就是潘庄中学。她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为之奋斗了30载的知识殿堂,她为宁河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宁河西部地区父老乡亲心中的骄傲。
  艰苦创业
  1956年宁河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有芦台一中、芦台二中的基础上再建立5所初级中学,分别是潘庄中学、宁河中学、丰台中学、林亭口中学、军粮城中学。潘庄中学建立在潘庄村东南一片荒地上,第一届招生两个教学班120人,从宁河西部各村高小毕业生中录取。首任校长是于作新同志,唐邑丰老师任语文课,李加声老师先任数学后任物理课,杨茂树、李子迎老师任数学课。
  1960年暑期我考入潘庄中学时,学校已经发展成四轨制的初级中学。这一年招收初一4个班200多人,班主任是:一班李加声老师,任一、二班代数课;二班霍宗臣老师,任一、二班语文课;三班王宝礼老师,任三、四班代数课;四班陈国良老师,任三、四班语文课。我在一班,体育是刘伦明老师,地理兼音乐是刘广才老师,历史是闫硕轩老师,当时的校长是李泉禄同志。1961年宁河、汉沽分置后,又有原在汉沽读初一的宁河西部籍学生几十人回潘中插班。
  我初中入学时正值三年“瓜菜代”困难时期,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老师们依然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景春雨老师就地取材,选用高粱秸秆自制了初中几何教材所涉及到的全部模型教具,并一直沿用到七八十年代。地理教师刘广才用废纸叠积压缩和木块组拼方法,自制了地壳褶皱与断层运动演示模型,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六十年代初期,潘庄地区尚未用电,那时煤油汽灯是学校顶级照明设备。但汽灯既不易点燃又污染空气,为进一步改善照明条件,在李加声老师的主导下,先是收集废旧电池拆装重组试制干电池发电,后又用大缸当容器,用钻孔、倒置等技术手段,制成了煤气气化炉发电装置,使教室、办公室照明亮度大大提高,一直沿用到1964年潘庄地区供电为止。
  学校遵循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适时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诸如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板报专栏宣传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技能。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劳动光荣的人生观,每到农忙季节,学校都要统一组织学生到附近村队参加支农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体能得到锻炼,学到了劳动技能,增强了集体观念。通过支农劳动,与周围村队增进了感情,进而优化了办学的社会环境。
  那时农村孩子辍学现象非常普遍,我也在初一下学期辍学一个多学期。1962年全国经济形势好转,学校组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到各村离校学生家中上门走访,苦口婆心动员学生返校学习,我是在李加声老师上门鼓励下又返校学习的。记得这一届到初三毕业时还剩不足50人,重新分成两个小班。我在一班,班主任是董恩泽老师,任语文课。二班班主任是周光寅老师,任化学课。景春雨老师任几何课,葛守先老师任代数课,李加声老师任物理课。我1963年初三毕业报考高中落榜,秋季又复读,1964年考入杨村师范学校。
  建校初期毕业的同学参加工作后事业有成的很多,如王高鹏,造甲镇大王台村人,曾任廊坊市市长。于学武,芦台农场大海北村人,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硕士学位。王兆英,东棘坨镇张老仁村人,初中毕业参军,曾任人民解放军115师政委,大校军衔。张兆启,潘庄镇朱头淀村人,曾任北京卫戍区正师级干部,大校军衔。
  不忘初心
  1969年2月成立高中部,从此潘庄中学成为完中校,高中招生范围是宁河西部各公社。“文革”期间,李仲三、于作新同志先后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他们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运动中遭受造反派的批斗,但他们不忘教书育人的责任,带领教师们竭力排除极“左”势力的干扰,维护教学秩序。当时学农、学工是必修课,学校在充分保证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组织师生轮流到校办农场、校办工厂劳动。潘庄中学地震测报小组是1975年成立的,李加声老师负责这项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后都曾作了准确预报,1978年校党支部和李老师分别被评为天津市地震系统学大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1979年,作为天津市地震系统群测预报组的唯一代表,潘庄中学党支部又被评为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于作新书记出席全国抗震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校的文艺、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田径队、女子排球队、文艺宣传队参加全县比赛多次获得冠军。
  改革开放以后,1966—1977年的一大批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七〇届高中毕业生张锡来,东棘坨镇张老仁村人,毕业后从军再转业,退休前任海南省检察院政治部主任。七一届高中毕业生运新宇,潘庄镇西塘坨村人,毕业后从军,退休前任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政治工作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七三届高中毕业生李恩学,潘庄镇东塘坨村人,毕业后参军,退休前任空军档案馆馆长,大校军衔。七七届高中毕业生霍玉亮,潘庄镇朱头淀村人,毕业后从军,现任海军葫芦岛某实验基地政委,大校军衔。
  砥砺前行
  七十年代末,潘庄中学被确定为全县唯一一所县级重点中学。从1978年起,县政府拨款对校舍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学校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展,校园面积达到40亩,使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1981年于作新同志离休,葛守先同志任校长,1983年董如专同志任党支部书记。
  全国科学大会、教育大会胜利召开的喜讯如春风一样吹遍校园,干部教师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教育教学成绩迅猛提高。七八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首战告捷,升学率居全县普通高中之首。1979年因初中改制没有高中毕业生,此后的八〇届、八一届、八二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当年的高考,捷报频传。八一届于语和同学,俵口镇俵口村人。参加工作后考研,先后在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天津市人大代表进修学校副校长。八一届杨春强同学,潘庄镇老安淀村人。毕业前被人民解放军空军选拔为飞行员,现为空警500的驾驶员,大校军衔。八二届赵国兴同学,潘庄镇白庙村人。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到天津广播电台工作。八二届张德龙同学,潘庄镇东塘坨村人。天津师大毕业后继续深造获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1984年起,潘庄中学连续4年高考升学率、大学录取率位列普通高中之首。1984、1985两年中被大学录取的近100人,被中专录取的160多人,王洪武、张宝民、冯建海3名同学被选拔为飞行员。八四届理科的刘瑞国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八五届文科的马卫红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创造了宁河县普通高中高考历史纪录。刘瑞国同学是东棘坨镇史庄村人,高三第一学期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得天津赛区二等奖。清华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马卫红同学是东棘坨镇东棘坨村人,1985年高考以518分的总成绩获得宁河文科状元,北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武警总队任翻译,现在北京某银行工作。
  1979年暑假后,全校地理教师只有我一个人,因此始终在高中毕业班工作,还要兼任高二文科班及初中班地理课,一直坚持到八十年代末期。1979年秋季开学任高二文科地理课兼初中地理,当时学校还没有实行文理分班上课。学文的只有4名同学,他们平时在理科班上课,逢地理历史课由我和于浩敏老师在办公室或教师宿舍分别辅导。1980年高考,这4名同学1人考取天津师专,2人考取宁河师范,1人应征入伍。从1981届起文理分班上课。
  高中绝大部分学生住校,每天晚上都有任课教师给学生辅导,大家每周两次轮流值班,还有许多老师自愿加班。我家住东塘坨村,下晚自习后午夜到家是常事。7华里的路程本不太远,但晚上月黑风高,道路坎坷,遇有雨雪天气更加难行。虽然当时任教课时多,备战高考工作压力大,并且时值中年,家属在农村,生活负担很重,但使命在身,无怨无悔。
  1993年底,董如专校长离岗休息,张锡民同志任校长,李作顺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我担任教导处主任,和学校主要领导一起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除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在强化学校内部管理、青年教师培养、体育活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参加第一届天津市青年教师“希望杯”业务大赛,全县普通高中只有我校教师李克海、杨继发获奖。参加宁河教研室举办的青年教师业务比赛,一等奖获奖率位列全县高中校首位。1997年3月,县教育局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全县高中校干部教师参加,张锡民校长介绍学校管理和青年教师培养经验。我校还注重体育特长生培养和运动队建设,参加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1991年、1994年两次获得青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姜树新、冯春生同学分别创造男子跳高纪录。
  再创辉煌
  1997年,张锡民校长调芦台一中工作,闫焕福同志任校长,李作顺同志仍任书记,我被提拔为副校长。当时学校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优质生源不足。我校因距县城较远,一段时间内新生录取分数线与芦台二中、永兴中学、任凤高中差距很大。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全校干部教师勠力同心,励精图治,埋头苦干,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改变了局面。从2004年起高考成绩一路攀升,当年高考本科上线123人,其中重点大学25人,同比增长普通高中第一。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全县平均值,当年学校被市教委再次认定为县级重点中学,并被认定为国家“十五”科研课题重点实验校。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187人,重点院校上线42人,考生总分平均值比全市高近30分。2007年高一高二统考成绩全县同类校七个学科第一,陈再清副校长被评为物理学科特级教师,成为全县农村中小学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08年因高考成绩跻身普通高中前列,超额完成高考指标人数最多,获得县教育局颁发的“高考优胜杯”。
  2009年闫焕福校长调教育局工作,陈再清任校长。此前,李作顺书记退休,李恩满同志任党支部书记。进入新世纪,我校在保持高考成绩始终位居普通高中前列的基础上,坚持科研先行内涵发展的道路,着眼于现代化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2013年11月29日,《天津教育报》头条发表《“薄田出高产”的奇迹—聚焦宁河县潘庄中学低负高效的教学改革实践》的报道。12月27日在《天津教育报》组织的“师生心目中的好校长”评选活动中,陈再清校长被评为“师生心目中的好校长”。2014年,在《天津教育报》组织的年度评选活动中,我校被评为“2013天津教育十大魅力学校”。2015年,学校被认定为教育部重点课题《阅读策略在提高中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价值研究》实验学校。同年市环保局授予“环境友好型学校”称号。2016年春,陈再清校长调芦台二中工作,李光明副校长继任。8月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再次实现质的飞跃,11月学校被确定为高中现代化建设达标校。2013年4月,市教委批准我校作为全市第二批特色高中实验学校,创建活动目前正在进行中。
  我在担任副校长的10年间,主动配合校长工作,同时全力做好分管的德育工作,学校曾被评为市级“德育网络先进校”“优秀家长学校”,我被评为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我虽然于2007年光荣退休,和许多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同志一样,依然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进步,默默地祝福潘庄中学在宁河教育的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俊舫
责任者
李俊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潘庄中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