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猪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85
颗粒名称: 买猪秧
分类号: D422.7
页数: 4
页码: 164-167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养猪的情景,公社号召社员养猪,以猪粪沤肥交换工分。为了方便社员购买猪秧,生产队采取垫付款项和统一购买的方式,派人前往外地赶集购买猪秧。参与买猪秧的经历,包括路途艰辛、选购猪崽、处理意外情况等。
关键词: 农村生活 买猪秧 社会历史

内容

七十年代初,上级号召大造农家肥,公社出台政策,提倡社员养猪,猪粪沤肥交生产队,以肥换工分,社员们纷纷报名养猪,因为积肥挣工分,一头猪抵得上半个劳力呢。
  让社员养猪,就得买猪秧。为了方便群众,生产队采取了猪秧款队里垫付,秋后结算还款和队里派人统一买猪秧的办法,很受社员欢迎,因为买猪秧个人去要误工,有的人还犯怵出门。我是经常被派去买猪秧,一是我在城里当过工人,所谓的见过世面;二是队长信任,说我规矩,不耍滑占便宜。其实,最重要的是我家里有一辆大水管加重自行车,因为买猪秧队里不给派车,谁去谁自备交通工具和盛猪秧的家把式。
  记得是1963年春,队长派董学志(已故)、董如善和我去赶玉田县鸦鸿桥集买猪秧。我们每人骑一辆加重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两个用来盛猪秧的大筐,一百五六十里,坑坑洼洼的沙泡路,很是费劲。提前一天赶到鸦鸿桥住店,第二天大早赶集。那时候去外地赶集也不容易,要提前到本地粮站换好粮票,跨省市要用全国粮票,因为那时卖馒头大饼的都要粮票。集市那天一早,我们就直奔集市,把卖猪市场遛了几遍,基本物色好了卖主。买猪秧不但要看猪秧好不好,还要看猪拉稀不拉稀,可不能买了病猪啊。我们买猪不是单个挑,一买就是一窝,这样连窝端买好砍价,我们也省时间。一共选了4窝30多只猪崽,就开始谈价,几经周折谈妥了价格,却不着急抓猪过秤付款。这里有说道啊,因为卖猪的在卖前把猪喂得滚瓜溜圆,那都是钱呀!我们就故意磨磨蹭蹭,等看到猪尿也尿了,屎也拉了,好,过秤算账。装筐封好盖,骑车往家返,当天晚上住进了丰台东村供销社马车店。住店后,把猪崽放入猪圈内,喂食喂水后休息。
  第二天继续往家赶,上午9点钟左右,江洼口过了摆渡后就开始刮风,有五六级,步步顶风啊,每个人还驮着100多斤的小猪崽,那个汗出的,袄都湿透了,风一吹,冰凉呱唧的。特别是江洼口至大月河的路,是一条高出地面两米的大道,别说骑车,就是推车也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否则自行车会被风吹倒。折腾的人气喘吁吁,小猪崽也吱哇乱叫。我们3人轮换着打头,后面俩个人会稍微省些力气。就是这样,还是遇上事了。董学志摔跤把小猪摔出筐外,跑出去两头,这可坏事了!我们留一个人看猪,另俩人漫野地和小猪展开了一场追逐的拼搏。沟沟坎坎,上上下下,连滚带爬,帽子丢了,鞋跑没了,连裤腰带都跑断了,狼狈不堪呀!多亏了大月河村耪地的社员们帮忙,才将两只猪崽逮着。
  分猪秧用的是最传统最省事的法,那就是抓阄。农村历来有“万贯家财勾上死”之说,把30多头猪排成号做成阄,对号领猪,满意的欢欢喜喜,不满意的也只埋怨自己手臭罢了。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如昆
责任者
董如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