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83
颗粒名称: 榨油
分类号: TS224.3
页数: 4
页码: 159-162
摘要: 本文描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老百姓生活中由于油的稀缺,他们只能通过自己榨油解决油的需求。为了解决吃油困难,生产队每年秋后派人去唐山胥各庄榨油。
关键词: 农村生活 榨油 社会历史

内容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老百姓根本无油可供,只能是房前屋后收些大麻籽,自己榨点油,一家几口人一年也只有三五斤油罢了。用肉皮擦锅,熬一大锅白菜只滴几滴油的事都不是说笑话。那时生产队为解决社员的吃油困难,每年秋后,就会派人赶着马车或牛车,拉着自产的黄豆去唐山的胥各庄榨油,回来按工分多少分给社员食用。
  一年旧历九月底,队长叫我和董书玉老叔去榨油。吃完中午饭,我俩就到了马号,因为我俩都不是车把式,为了安全,就选了头老实且腿脚快的牛。套了车到生产队库房,装了十几麻袋黄豆,早早吃了晚饭,带上干粮就出发了。为啥要晚上出发呢,因为从我们村到唐山附近的胥各庄,要途径小海北、马丛庄、大王御史、芦台、皂店、董代庄、新河庄,大约150里路,晚上出发为了争取在第二天天黑前到达,这样就免去了路上住店,再加上人吃马喂的,能给队里省下好几块钱呢。
  从韩太庄村南上了205国道,奔了唐山方向的胥各庄出发。都说秋寒如虎,一点不假。一开始,我们还美哉悠哉地趴在牛车上兴奋地聊天,到了后半夜,就不说话了,冻的光打哆嗦了。董书玉老叔说,三九冻不死出力的人哪,咱跟车跑吧。为了抵御寒冷,我们爷俩就跟着牛车像原地踏步那样小跑。到芦台时太阳出来了,浑身觉得那个暖啊。路边讨了点热水吃了点干粮,傍晚时到了胥各庄,现在汽车一小时多一点的路程,牛车走了差点24小时啊。
  卸了黄豆,榨油的人先将黄豆预热。大大的火炕,锅底架着树枝干柴,把黄豆散铺在炕上爆一宿,以提高出油率。第二天开榨时,将炕上爆热的黄豆装入一个直径一尺半左右,厚度二寸多,圆铁环内圆环、中间略微铺点稻草,五六个摞在一起为一榨。四五个青年小伙子赤身裸体,用力搬动螺旋榨机的大圆盘,借着多头丝杠和圆盘的冲击力将油挤出。
  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就住在油坊的库房内,库房门口很大,挂着稻草帘子挡风。我们没有带被褥,夜里就盖麻袋,尽管麻袋不搪风,好在卸了黄豆麻袋多,多盖几层呗,这样住了两宿。
  榨完油的豆饼像小磨盘子似的,一块有20多斤。油房有专门收购豆饼的,因为队长有话,价格合适可以卖掉。我们以黄豆质量好为由,据理力争,人家也不肯给涨一分钱,为了给生产队多卖点钱,我们就决定自己串村去卖。最后到了边各寨村,有个生产队要买,算账时对方少算了三块多钱,我说不对,那个会计好像瞧不起我们似的,把算盘扔给了我们,其实我们真不怕,因为董玉书老叔就是会计,不过他没有接算子,只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我。我上学时珠算最好,父亲又是区里的老财粮委员,我就用倒扒皮的方式证明了他们少给了钱,结果他们都不好意思了。
  回家是凌晨,卖了豆饼卸了载,车一下子轻了许多,牛也奔家心胜,不待扬鞭自奋蹄,前半夜时就到了家。早晨大喇叭就喊分油,分油是件欢天喜地的大事,家家有人来排队,人人都喜笑颜开。有的人家把油分回家,会熬上锅香喷喷的大白菜,焖一锅高粱米饭饱餐一顿;有的大方人家,会炸点油饼之类给孩子们解馋;但更多人家是节俭食用,以维持一年的用油。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如昆
责任者
董如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