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盛世忆家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50
颗粒名称: 欣逢盛世忆家风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86-95
摘要: 本文描述了当前处于盛世的背景下,回忆了用户所受到的良好家风的影响。用户感慨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现如今的盛世时期能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传承良好的家风,并以忠厚做人、团结和睦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 盛世 家风 教育

内容

作者简介
  国士桐,男,193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初中文化,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国家园村人。1958年参军,1964年退伍参加县“四清”工作队到霸县,“四清”结束留霸县在胜芳镇人武部、岔河集公社工作。1981年调回宁河县,先后在苗庄乡、南涧乡、赵本乡、水务局工作。历任乡镇纪检干部、革委会副主任、武装部长、党委书记、县水务局副局长、正局职调研员等职务。曾荣获天津市农业系统劳动模范、天津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先进工作者、宁河县挖掘机应用推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99年退休至今。
  欣逢盛世忆家风
  国士桐(80岁)
  勤俭持家
  解放初期我家的生活基本是“三靠一怕”:一靠园田种菜种粮。那时自家“下圈”1亩4分2厘园田种菜,和租种家族五奶奶小庙“东园子”1亩4分2厘园田(此园田土改时政府分给我父亲)。在租种期间,每年主要种旱田,一年两茬,上茬种冬小麦,下茬种玉米,全年夏秋收获后,给五奶奶租种粮小麦和玉米,剩余除种子外,才是自家的口粮。二靠春冬农闲季节父亲外出打工(或做些小买卖)。春季打工干些泥瓦匠活,冬季做小买卖主事卖闷子等收入些钱,当作家庭过日子维持生活。三靠全家团结和睦,勤俭过日子。春冬农闲除父亲打工,做些小买卖之外,以我为主有时和父亲一起拾柴打草(用做饭和冬季烧炕)。拾粪,与父亲在芦台城里换炕坯,为田园备肥料。那时每年都得打十几铺炕,每铺炕要用几十块中型土坯,每铺炕都是以旧换新,来回脚我们爷俩都是用扁担挑着,每次100斤左右实在累人。每铺炕一般用工2-3天,可清出十几担肥料,施在田园节省了买肥料的开支。扫煤(指芦台车站铁道边,火车漏掉的散煤,用于烧煤灶),扫咸土(到野外盐碱地去扫用于腌咸菜),下村卖菜(在芦台城里卖不了的菜到铁道东村庄去卖),担咸水(去西庄坨盐水沟里担咸水用于晒小盐)。一怕,就是怕天灾,没有收成就得借债过日子。全家人每年一进腊月都齐动手,利用自家园田、沟边收割下来的芦苇编织蒸包子、饺子、饽饽用的“平盖”,到集市去卖几个钱,还些外债和购买些年货。
  记得有一年,在自家园田种了1亩多的秋白菜,刨坑施底肥栽种。这些肥料是母亲借的钱购买的豆饼和化肥,由于不懂科学,底肥施的过多,栽种时间不长,将所有的白菜都烧死了。经过多次补栽也没恢复正常生长,到收菜季节每棵白菜都不到半心。1亩多菜田收成有限,误了一季庄稼。全家白挨累又赔了本钱,母亲借的款是当时4-5匹大布款,到头来不仅赔了本,每月还得给人家租借铺主每匹布拿出10%的利息款,就这样一年到头外债累累,全家人生活省吃俭用,求亲找友紧紧巴巴的维持生活。直到1956年,入社后全家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收入逐年得到提高,生活才有了保障。
  与人为善
  我家的团结和睦,吃苦耐劳的好家风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的。我们全家10口人,奶奶是父亲的继母,姥姥因姥爷早年去世,家无别人,母亲与父亲结婚后,姥姥就和我们一起生活。姥姥离世时父亲安排的后事并陪灵戴孝,送老人家到原籍芦台农场花牛庄埋葬,与我姥爷团聚。奶奶姥姥在世时,父亲从来没与俩老人红过脸,父母亲也未吵过嘴红过脸,给我们做出了尊老敬老的榜样。
  我们姐弟小时,在家或是在外都打过架做错过事,可父母从来没跟我们发过火,都是耐心说教,尤其我们不论谁有病,特别疼爱。有一年秋后,我在芦台城里大姑家,打扫厕所用扁担挑着粪筐,因她家门槛高,我个头小,不小心把右腿小骨部碰伤。开始疼点没在意,可时间长了又干活又下水,出现了红肿发炎,烂了个洞,疼痛难忍,我还在坚持。可父母心疼了,父亲背着我,去芦台城里老庙头的县医院治疗换药,整整一个月陪我治疗恢复好。二弟士岐,小时胸前生了个疮,也是红肿发炎疼的哭,母亲给用药昼夜抱着不离怀。还有姐姐摔跤病倒,三弟士怀头部长了个疮,五弟生麻疹,都是母亲昼夜不休息,连饭都吃不下,求医用药看管照顾,父母真是恩重如山啊!
  在邻居或是村,凡是阴雨天或平时早晚时间,父亲都会帮乡邻干些活,如谁家烟道不快,火炕塌了等,父亲都自愿帮助修整,或谁家咸菜缸漏水也用水泥给补好。还有外出做小买卖卖闷子时,有的村遇上小孩端着碗买闷子时,钱丢了钱少了或没钱看着小孩端着碗哭啦,他就热情的给盛上不要钱。有一年,父亲夜间做个梦,与东村陈庆福吵架,对方还是孙子辈,醒后天没亮起来到陈家敲门,对方开门后问他啥事,他说做个梦爷俩吵架怪对不起的,给你道歉来了。对方一听就哈哈大笑,挺受感动的。
  敢于担当
  1958年至1964年我在部队服役期间,时刻不忘父母言传身教的吃苦耐劳、不怕艰险的好家风,把它运用到学习、军事训练等各项工作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75厘米无后坐力炮实弹射击的组织指挥,在全师比武考核中受到师首长和连队的表彰和奖励,并由中士军衔的班长提升为上士衔班长。特别在国防施工中,带领全班承担连队开山打眼放炮,“扒石渣”装车外运,任务完成出色,被提升为代理排长。
  1972年秋,我在河北省霸县胜芳镇人武部工作期间的一天上午,镇委主管生产的副记吴宝忠同志,让我组织全镇25个大队民兵连1500多人,到镇南海河外堤护麦埝(当地称护堤埝为护麦埝)完成险堤险段筑堤突击任务。护麦埝基础堤防高1.5米左右,险堤险段筑堤任务3000米左右。涉及本镇农田近4万亩、石沟河和文安洼6万余亩,此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每年到汛期对堤防险堤险段都进行了一般性的应急护理。可那年除应急护理外增加了筑堤加固任务,在原基础上提高1米左右,1万多方土方量。当天晚上10点多钟时,大部分连队经验收合格退场。
  不料我发现,光明大队民兵连段近百米长中,有30米左右用河边打捆的青芦苇铺在筑堤底部,将堤抬高到半米左右,芦苇上层填上土,堤面软脚一踩就是个坑,我当即命令该连长立即返工,组织民兵彻底清除芦苇杂草加土砸实,一直忙到夜间12点多。镇委副书记得知后,当夜召开了全镇25个大队全体支部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通报了光明大队民兵连在抢险筑堤工程上弄虚作假行为,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对此事要吸取教训。对我给予了表扬。会后,我与副书记交换了意见,说连长是我的兵,是我教育不够,我有责任。第二天连长母亲杵着拐杖到机关给我道歉。之后阴雨连绵河水上涨,由于工程质量加固到位,未出现险堤险段,确保了安全度汛。1973年我调岔河集公社工作后,这个连长还去看我。
  我三弟士怀,1965年10月在河北省第七劳改总队后勤工作,那时是计划经济,吃粮有定量,副食也紧张,为把机关70多人的伙食搞好,他主动提出当炊事员。由原来3人减至2人,还主动承担了每天中午给12名看管犯人的民警送饭任务。因为第七劳改总队原住地是团泊洼农场3分场,看管的犯人800多人,由犯人管理的耕地7000多亩。第七劳改总队下设7个中队,每个中队看管犯人100多人。各中队犯人是单独食堂吃饭,看管犯人的民警仍在总队机关用餐。对此他每天中午从机关食堂带着饭菜走10多里路,给7个中队民警逐中队送饭,从11点到下午1点左右才回机关伙房。士怀“俭朴结婚”的事我至今不忘。由于他勤奋工作待人热情,总队的陈左、董树文等领导和同事就为他张罗了对象。1968年8月1日他结婚时,家里只给他1丈7尺3寸布票,他共花19.50元为爱人买了一双鞋一件衣服,在当地租用一间房子就成婚了。
  自1965年12月至1969年4月3年多时间,坚持按时送饭天天如此。民警们都说老国你太辛苦啦。而后他担任劳改总队第五中队队长,和指导员两人负责看管犯人120余人,每天带队坚持白天生产劳动,晚上学习,工作协调配合,认真负责,对犯人管教从不松懈,从未出现问题,得到总队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1976年四弟士宗在县城建局工作期间,地震后搭建防震棚时,他也是险重工作冲在前,当时城建局院内有个较深的水坑,在搭建中他摔入水坑里,同志们把他从坑里搀扶上来,他坚持工作,可时间不长,就尿血不止。单位同志急速将他送到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经医生查病情较重,就连夜送往天津反帝医院抢救。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肾脏破裂大出血,经20多天的治疗后才恢复出院。当年他被评为天津市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
  传承育人
  父母对我们兄弟上学读书,非常重视和支持。父亲念过私塾,常对我们讲,天下第一等好事是读书。我们兄弟4个在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条件下,父母省吃俭用,培养我们兄弟几个上学读书。我们兄弟成家后遵照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儿女认真读书,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这既是我们兄弟对儿女的愿望,也是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我们兄弟4个有儿女26人,其中高中、大专、大学生13人(含高中3人、大专4人、大学6人),初中和中专13人(含初中11人,中专2人)。在我们的儿女都在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我们的子女也和我们一样,传承好家风培养子女成才。如外孙子李阳,大学毕业后,2014年参军,在部队总参谋部,下属技术局专业技术军官、中尉副连级助理工程师。孙子国俊,2008年7月在天津工业大学毕业之后,2010年3月又在宁河区电大学习到2013年3月大学毕业,在天津农商行工作。我二弟士岐的儿子国希昆和儿媳荣素平,省吃俭用,培养两个女儿成了单位的骨干。他们的大女儿国玉,2008年在安徽省合肥医学院毕业后,于2009年在宁河区医院上班,先后担任护士、护师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服务,业务熟练,深受患者的好评。二女儿国超。毕业于湖南长沙医学院,也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们兄弟自走向工作岗位,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不忘党恩,不忘父母做人做事的好家风,虽然现在都步入老年,可我们还在告诫自己保持好晚节,努力把握好三件事:第一,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继续严格教育好自家的儿女,遵纪守法,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第三,把忠厚做人和团结和睦,吃苦耐劳的好家风传承下去。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国士桐
责任者
国士桐
相关人物